隆万盛世 第1234节
若真是书商出书,作者自然就隐瞒不住身份了。
而之后流传的刻板,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侵权作品,并无作者授权。
一阵闲聊中,台上表演还在继续,“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大小三军,听吾命令”
这是演到安史之乱,长安大乱的情节了,众人自然知道那段历史,也都是微笑听戏。
不过,段台词儿听到魏广德耳中,却忍不住一惊。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他自动过滤了后面行军打仗的戏份,而是低声默念了前面那段话,不知怎滴,他就想到了今日之事。
魏广德穿过来以后,虽然没有立下什么宏图大志,要什么一生富贵,当初也不过想解决温饱而已。
想当初,因为对穿越过来产生的惶恐,魏广德最大的心愿就是去九江城里九江钞关当个公务人员,吃皇粮。
当然,住进城里也是他的目标。
不知不觉走到今日,或许真是穿越者冥冥中自有天佑。
应该说,有他这个穿越者,万历大明已经改变了许多,不再是张居正执政时期眼睛只看向内部,全力解决内部已经腐朽非常严重的问题。
利用大明的底子,魏广德一直在致力于推动大明看向海外,并付诸实施。
是的,大明虽然内部不堪,但虎死威犹在,大明底子好,即便西班牙、葡萄牙开始了大航海时代,但论综合国力,大明依旧是这个世界当之无愧的霸者。
当然,这个时代并没有综合国力一说就是了。
但是,魏广德忽然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行为做事似乎变得自私起来,做什么事儿不是从国家民族利益考虑了,而是为自己,为以他为中心的小圈子考虑。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说的真好。”
魏广德忽然自嘲道。
或许,他已经被权利遮住了双眼,已经看不到其他东西了。
而他自以为是为国家民族所做的那些事儿,似乎也是因为他要提拔他身边人才制造出来的。
想到之前,和朱衡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心里就打定主意,打算否掉张居正提议让潘季驯治水的尝试。
是的,就是尝试。
朱衡、江治领导的工部已经对治理黄河没有办法,只能选择保守应对,也就是堵了就淘,溃了就修。
“潘季驯潘季驯.”
很快,魏广德终于还是想明白了,既然工部无能为力,何不让这个赋闲在家的潘季驯试试,兴许韬光养晦这么多年,他真有了其他办法也是未知。
不过想到朱衡对潘季驯的态度,魏广德想了想,知道不能直接说这个事儿,得婉转点。
于是,他靠近朱衡小声说道:“士南兄。”
“嗯。”
朱衡看了他一眼,重新看向戏台。
“今日之事,我是想来想去,觉得似乎还是应该按张首辅的意思来办,让他举荐的人来管理黄河。”
魏广德小声说道。
“为何?”
潘季驯目不斜视,只是小声问道。
“黄河之事已然如此,早晚都会出大纰漏,与其到时候问责工部,不如让第一责任人从江治身上转移到那潘季驯那里。
如果潘季驯真能治理好黄河,自然最好,让他挂个工部侍郎总领河工未尝不可。
若治水失败,则主要责任在他,工部虽然无法推卸责任,可毕竟小许多。
有张首辅在前面顶着,我也好帮着转圜一二。”
魏广德直接就把他打算让潘季驯背锅的意思说了,朱衡这才侧头看了他一眼,随后又回头继续看着戏台子上的表演。
虽然看上去他是在看戏,不过其实内心也在盘算此事利益得失。
作为工部尚书,自然应该尽量处理河患,可是黄河的问题,在他这么多年的工部履历来看,真的是非人力所能及。
治不了。
再想到潘季驯,当年他和潘季驯的矛盾,其实就是应该疏浚河道还是开挖河道。
当初徐黄泛滥,他主张开挖新河,绕开黄河最危险的地段。
而潘季驯主张疏浚,虽然最后看来是他对了。
现在运河新河已经运行很长时间,航运一直保持通畅。
“堵了又疏,疏了又堵,这得折腾到什么时候。”
朱衡心里哀叹。
黄河啊,虽然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但也是历朝历代都最头痛的大难题。
“我怕让他复出,舜卿会压不住他。”
舜卿,自然指的就是江治,那是他的字。
“有我,我会把他按在河道总督这个位置上,大不了让他挂尚书衔,实在不行就去南京好了。”
魏广德随口说道。
反正大明早就准备了一套班子,掌部尚书,北京有,南京也有,只不过管辖范围小了许多而已,但品级待遇是一样的。
就算潘季驯功劳大,那又如何,给你相匹配的官职,难道还不服气了。
“我没意见。”
终于,朱衡还是点头,同意了让潘季驯复出,总理河道事务。
第二天,魏广德进了内阁处理了半天公务,下午散衙前去首辅值房,直接把他和朱衡商量的结果告诉了张居正。
“既然如此,那给他什么职衔为好?”
张居正见魏广德和工部已经不反对,于是马上说道,“之前,他好像是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工部右侍郎主持过河工。”
张居正说的是隆庆五年的事儿,那时潘季驯负责过一次河工,但结果完工不久就出事儿,因而遭遇弹劾,被罢官。
“还是这样吧。”
魏广德的意思,就是官复原职。
“加个提督军务,你看如何?”
张居正建议道。
给潘季驯提督军务,当然不是让他转武事,而是方便调动周边卫所护卫河工,关键时候也可以让卫所出力,参与河工建设。
魏广德只是稍微想想就点头答应下来,“那就以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工部右侍郎总理河漕,兼提督军务。”
“大善。”
张居正拍掌笑道。
第1119章好像可以开始搞房地产了
黄河的事儿说完,张居正算是放下心来。
其实,历朝历代都没能治理好黄河,所以张居正对朱衡带领的工部并不抱多大信心。
这些年他也注意了,朱衡算是一个合格的工部尚书,其他事务都处理的很好,除了黄河。
这也是他一直放心把工部丢给魏广德那一派系玩的原因,并不用过于操心,也省下一分精力处理其他事儿。
他之前最担心的,其实就是朱衡那关不好过。
当初朱衡和潘季驯闹矛盾,魏广德还在抄永乐大典,自然不知道详情,俩个人那时候为此事争执直接让朝廷连续举行了多次阁议、部议,最终才在徐阶的调和下做出决定。
当然,决定就和徐阶的性子一个样,又是个折中考虑,其实就是把两个人的意见都采纳了,也就是既开新河又对旧河疏浚。
最后,不过就是朝廷多花些银子罢了。
不过因为那次斗得厉害,甚至都察院都下场,两边的御史闹出派系,相互弹劾,真是撕破脸。
由此看,徐阶这个万精油的作用其实很大,那么复杂的局面下,还是把事态压服下来了,保持了朝政平稳运行。
这么大的仇怨,朱衡不计较,张居正自然高兴。
“对了善贷,我这里还有一件事儿,得和你好好说说。”
完成一件大事儿,张居正心情好了不少,于是接着说道。
“愿闻其详。”
魏广德微微点头笑道。
“还是和一条鞭法有关,既然要统一赋役,限制苛扰,那之前我曾提到过的那事儿,就必须在此法推开前进行。”
张居正继续说道。
“何事?”
这一说,魏广德就愣住了,不知道张居正说的是哪件事儿。
看魏广德忘记,张居正也不恼,于是说道:“就是清丈田亩一事,赋役终究是挂靠到田亩之上,你我都清楚,现在下面是个什么情况,你我府中怕也有这样的田地。”
张居正没说“隐田”,但魏广德心里却也清楚。
自家府中还真不少,都是贪墨了严家在九江的那些田地。
说起来,当初查抄严家所得金银房地,已经成了一笔糊涂账。
负责查抄之人已经不在,朝廷收回不过十之二三,剩下的不知所踪。
当然,要严查还是能够查清楚的,只不过此事背后最大的受益人是徐阶,张居正有没有从中渔利不好说。
如果严家在湖广有田地的话,怕是进了张家也未可知。
魏广德不想多事,不过能够利用这次清丈田亩把这些田地洗白,貌似也不算坏事儿,无非就是名义上多出一些田地。
自己是进士,地方上就算编造一些税目,税钱也不会太多。
念及此,魏广德点点头,不好意思笑道:“家中当年在崩山堡后山确实开垦一些荒地,到底有没有在官府报备,我还真不知道,还是小时候骑马过去游玩才发现的,那里有堡中军户人家干活儿。”
“是啊,我家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