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238节

  红包,当然不需要潘季驯考虑,自有家人来准备,他大儿子潘大复就直接命人拿出一筒红纸包裹的通宝做为红包。

  二十块大洋,是的,就是一卷大洋。

  二十两银子的红包,其实也不算少了,给多少其实也是有规矩的,看传旨太监的品级而定。

  这位,一看就是宫里某位太监的手下。

  一般来说,京城里传旨,都是皇帝身边的随侍太监传达。

  出京城的,算是美差,一般太监可接不到,也是这些有地位太监安排人出来办差。

  潘季驯很客气的把人引到正堂喝茶休息,也是想打听下这次复起的原由。

  毕竟,他都因为这辈子无望了。

  魏广德其实有点以君子度小人,潘季驯并没有出手谋求起复,因为此时他其实还没有想好治河之策,这道旨意多少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味。

  “李公公,我已经安排家人准备酒宴款待,都是粗茶淡饭,还请公公不要介意,这一路辛苦.”

  坐下后,两人就是一阵寒暄。

  很快,潘季驯也知道了这位李公公的背景,冯保的干孙子。

  这个李太监估计也知道潘季驯怕是不会知道他干爹是谁,所以直接把干爷爷搬出来了。

  当官的,谁还不知道冯保的大名。

  “我也是从干爷爷那里接的差事,呵呵,别人可接不到这等好活计。”

  那小太监不忘给自己脸上贴金,不时说出冯保的名字来抬升自己。

  明朝內监的衣服,和官服一样,都是有明显的等级差别。

  就眼前之人,连品级都没有,所以一开始潘季驯也没怎么放他在眼里。

  即便知道他所谓的背景,也是如此。

  毕竟,文官看不起內监,这是传统。

  不过,该有的面子还是要有的,何况他现在还有求于人。

  看了眼下首站立的大儿子潘大复,他当即会意的点点头。

  父亲的意思他明白,自然是加钱。

  “李公公,到现在本官还在纳闷,怎么朝中忽然就想到我,让我起复?”

  寒暄一阵,潘季驯也是直入正题,他要搞清楚是怎么会事儿,免得不知不觉进了别人挖的坑里而不自知。

  要知道,他和朱衡关系不好是心知肚明的事儿。

  “这个事儿啊”

  小太监很会卖关子,说出这话,似乎给潘季驯透露出来一些东西,他知道,但就是不干脆说出来。

  “还请李公公告知,本官自有重谢。”

  潘季驯笑呵呵对李太监说道。

  “哦,潘大人会意差了,小的不是那意思。”

  潘季驯可以在他面前自称本官,而他却不能自称本公公,因为他还不是正儿八经的太监。

  这点差别,他们进宫的时候可是交代的仔细,就怕出岔子,遗祸到带他们的人头上。

  潘季驯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看了眼潘大复。

  潘大复收到眼色,马上就下去拿红包去了。

  看到潘大复出去,那小太监自然知道怎么回事儿,这才慢条斯理说道;“具体的我也说不上来,不过听干爷爷说”

  小太监似乎习惯了,反正有事无事都把冯保挂在嘴边,对于外官来说,还是有些唬人的。

  不过他一番说叨,倒是让潘季驯知道了是怎么回事儿。

  是当朝首辅张居正举荐他,次辅魏广德和工部商议后才定下来的。

  他也从小太监口里知道,这次运河堵塞似乎有点严重,所以奏疏到了司礼监,冯保也是得了授意,特事特办。

  这边给工科送去旨意,那边就安排他马上出了京城,快马加鞭往浙江赶。

  黄河到山东段的运河入河口因为泥沙又堵了,只是潘季驯知道这次漕船堵塞的原因,只不过他不明白首辅怎么会想到他头上。

  毕竟,大明朝在野官员众多,像他这样赋闲的可不少。

  还有就是次辅和朱衡那边怎么商量的,朱衡怎么就答应让他复出了。

  要知道,他第二此复出,似乎还是高拱的授意。

  现在当朝的两位,按说对受过高拱恩惠的人,是不会加以颜色的才对。

  不过他也管不了那么多,既然朝廷让他官复原职,那就继续治水好了,正好用新想到的办法试试。

  之后,两人又是闲聊一阵。

  李太监把这段时间朝廷里的一些事儿也说了,包括哪些大人可能致仕,那些人要升官,西南打仗,东南占了吕宋半壁江山。

  有些事儿,潘季驯知道,但没那么详细,毕竟他没了官职,信息渠道有限。

  没打算复出,自然不会和京城好友多联系。

  而且,他脑海里一天到晚想的都是黄河,哪还有闲工夫考虑其他事儿。

  到现在他才知道,云南已经打起来了,阵仗还很大,西南调兵十万和缅甸几十万人混战。

  之后就是酒宴招待,安排住下,自己也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再次赴任去。

  临了到了晚上,还不忘把几个孩子召到书房一通教诲,让他们在家好好念书,特别是大儿子,准备下次的乡试。

  这,才是他老潘家的根。

  只有代代都出进士,才能保证潘家在乌程的地位。

  这边潘季驯准备出发去济宁,重掌河道衙门,而缅甸那边,东吁城下,明军攻城准备已经做到差不多了。

  “大帅,斥候搜遍周围百里,没有发现还有缅军的援兵,我们怕是已经把城里召集的援兵都一网打尽了。”

  王世科进入中军大帐,在堂下对俞大猷汇报道。

  “北面可有发现缅王援兵?”

  北方缅王莽应龙率领的缅军主力,其实才是他一直担心的问题。

  如果莽应龙知道东吁城有危险,要是不管不顾从云南撤兵打回来,他就只能依托勃固河的航运和缅军交战,倒是不怕被包围的风险。

  “现在这东吁城南门已经残破不堪,只要大帅下令,末将有信心一日攻克东吁城。”

  听到俞大猷在担心攻城时缅军主力回师,王世科马上就大包大揽起来。

  一天破城,还怕他缅军回援吗?

  当然不怕了。

  看王世科信誓旦旦的样子,俞大猷自然知道不假。

  再想到北面几十里都没有发现缅军大队,两三天的功夫肯定是有的。

  现在打援也差不多了,击败多路缅军援兵后,想来也没人还会过来。

  “通知下去,明日一早三军用过战饭就开始攻城,全军尽出。”

  既然要攻城,还是缅甸王都,俞大猷自然不会收手,而是毕其功于一役,一次拿下东吁城,不给城里半点机会。

  几千大军全军出动,他也要亲自坐镇指挥。

  “末将接令。”

  终于得到攻城命令,王世科兴奋的接令。

第1122章冷兵器时代尖端武器

  汉龙关,大明滇西边境八大边关之一,与天马、虎踞、铁壁、巨石、神护、万仞、铜壁共为“控缅八关”。

  今日,就在汉龙关城门处,大队缅军狼狈逃入关内,而在更远地方已经是烟尘滚滚,显示正有一支军队靠近。

  “快关城门,快关城门。”

  当最后一个缅军逃入关墙内后,城楼上的莽应里就对着手下大喊道。

  站在城楼上,他已经可以看到远处明军的旗纛,他们就要到了。

  从木邦往翰林官逃窜的一路上,他想尽了一切办法拖住明军的进攻步伐,就是担心明军突进速度太快,把缅军合围在陇川、千崖一带。

  缅军军中虽然有为数不少的藤甲,可是他这次南下救援东吁城,带领的步卒并不多,根本无法组成藤甲阵抵抗明军的火器。

  特别是对面名将,对着他布下的军阵,都是先来一顿炮击,然后才是鸟铳齐射,紧跟着枪盾兵就开始正面冲锋,同时伴随而来的还有骑兵从两侧进行的迂回包围,完全不给他们一点反抗的机会。

  一路败退下来,路过的几个小城寨,那薄弱的寨墙也根本挡不住明军的炮击。

  一顿炮击后,城墙就会出现几个缺口,明军直接就顺着缺口冲进来了。

  这样还让他怎么和明军打?

  硬拼,兵力还没明军多。

  可不抵抗又不行,如果溃逃,明军一路追击就是完成和保山明军对缅军的合围。

  他们也只能一路逃,一路破坏道路,给明军制造麻烦。

  至于让骑兵穿上藤甲和明军对撞,他是完全不敢想的,明军骑兵冲锋实在太犀利了。

  就算是让穿戴藤甲的骑兵冲击明军步卒,他都觉得非常危险。

  因为藤甲可以保护骑士却不能保护他们胯下的战马,实际上缅甸自己也非常缺乏战马。

  或许,也只有战象才能弥补双放的差距。

  “再去催催,让施甸撤回来的军队尽快到汉龙关来接防。”

  “是,殿下。”

  莽应里大声下令,身边亲随当即应和,马上安排人出城催促起来。

  莽应龙当然不会把儿子陷在大明,而现在他能采取的对策就是让进攻施甸的偏师移驻汉龙关,一边挡住南面而来的明军,同时吸引施甸明军的注意力。

  而他则带着莽应里和其他兵马,出铁壁关,走蛮莫撤往孟密,绕道返回缅甸。

首节 上一节 1238/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