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249节

  古代大型工程,往往就会大规模征发徭役,其中不仅是为皇室修建宫殿,还有城市筑城,河道堤坝,都是大量使用徭役完成的工程。

  在明朝以前,百姓承担的徭役还包括戍边,也就是去边境充当小兵守卫边疆。

  中国古代第一次农民起义,也就是陈胜吴广发动的大泽乡起义,直接原因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这意味着由于大雨导致道路不通,他们无法按时到达目的地,按照秦律,失期者将被处死。

  可见,古代对于徭役的政策执行是很严酷的。

  而在提调民力上,则基本上是乡下士绅和甲长里长说了算。

  士绅免役,本就被人玩坏了。

  本来只是给了区区几个名额,但实际上被他们无限放大。

  最后徭役只能落到穷苦百姓头上,虽然张居正的新法允许百姓纳银冲抵徭役,可百姓又有多少钱?

  一个役,十人轮流和五人轮流,根本就是两种概念。

  朝廷不能掌握民间人口数量,在征发徭役时难免出现不公。

  而且,因为乡下宗族势力的影响,其中难免又有许多家庭因此背负上沉重的负担,官府还没有办法核查。

  要知道,服徭役是无偿的,官府不仅不给银,连吃食都得自带,所以古代服徭役者是九死一生。

  白天沉重的劳动,吃不好睡不好,就算染病也无钱医治,可不就要人命了。

  虽然九死一生或许有些偏颇,但服徭役者死亡率确实比较高。

  猛然间,魏广德忽然想到雍正搞出来的摊丁入亩,实际上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已经把部分丁役摊入田亩之中,但不是全部。

  如果,把全部丁役都摊入田亩之中,国家需要人服徭役就直接花银子,不征发乡间民夫,岂不更好。

  反正大明划分军户以后,也是相当于把过去徭役里的戍边给分离了。

  “叔大兄,之前你说的的摊入田亩的丁税,如果我们把各府县承担的丁税全部摊入田亩之中,又当如何?”

  魏广德开口道。

  他现在不提清查大明人口数量了,而是要把人头税,徭役都货币化,摊入清丈田亩之中。

  “嗯?”

  张居正诧异的看着他。

  于是,魏广德就把他考虑的说了出来。

  “如此,国家财税尽出于土地,百姓有土则缴税,无土则不必缴税。

  礼记有云,有土斯有财,百姓无地哪来的钱财缴税。

  赋役尽出田亩,官府收取赋税,地方需民力,大可花银子雇佣,也不必打搅乡间百姓,岂不两全其美。”

  魏广德开口建议道。

  “摊丁入亩?”

  张居正低于一句,随即微微点头。

  确实,魏广德的话他觉得有道理。

  百姓为了生活打工,不过是解决温饱,根本存不下钱财,钱财都为地主所得。

  按人头征税,确实有些过了,摊入田亩似乎也不错。

第1130章新战争模式

  魏广德说出的“赋役尽出田亩”很是打动张居正,概因这就是这个时代人们对财富的认知。

  虽然魏广德一直对外宣传经商能聚财,但受到四书五经的影响,“有土斯有财”始终被文人奉为金科玉律。

  当然,张居正对于财富,还有自己的看法,其实从他早年做的“生财有大道”这篇八股文章就能看出来。

  是的,其实张居正改革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朝廷敛财,积财,他认为财富都是增收节支积攒下来的。

  他不是不知道魏广德提倡经商,也知道经商能够致富,但做为首辅,他不能苟同。

  “斯则勤以务本,而财之入也无穷。俭以制用,而财之出也有限。”

  这才是他认可的致富之道,绝对不是靠着经商,低买高卖赚取差价获利。

  “之前因为考成法,听说下面有官员为了完成每年的任务,对百姓施以酷刑,逼迫钱财完成赋税任务”

  张居正低声开始说起来,其实对于张居正改革,虽然历史上褒大于贬,但争议其实也是不小的。

  根源就在于不管是清丈田亩还是施行一条鞭法,本质上并没有减轻百姓的税务负担,只是减缓了缴税的方式,同时给了赎买徭役的政策。

  在此以前,这些都是私底下由胥吏操作的,并没有国家大政的支持,属于一个灰色地带。

  但实际上,虽然开了这个口子,但是百姓还是拿不出钱财来,提调到了还是只能背井离乡去服役。

  而对于让百姓倾家荡产的,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役和丁税,毕竟赋出自田亩,家有薄田有可能被压榨,但是无田,再没有了丁税,官府自然就不能再对庶民强征苛捐杂税。

  可以说,魏广德摊丁入亩的法子施行,只要杜绝地方上对无地百姓征税,正税、杂税尽出田亩,虽然土地兼并制止不了,但是却能把压力转移到地主身上。

  而对于魏广德来说,发展资本经济需要大量劳动者,让他们没有负担只为了生计,那不管是在地里刨食还是进城务工,似乎都是不错的选择。

  只要之后,再把支持工坊的政策制定出来,百姓失地就进城打工,做个打工人,也能维持地方上的稳定。

  即便有人说地主会把官府的赋役强压到农民头上,给他们加租。

  其实这不重要,他们只要知道,除了种地,其实还可以进城做工赚钱养家就好了。

  到时候,怕不是农民租不到田地耕种,而是地主找不到佃户租地。

  张居正话说完,魏广德也感触颇深,严肃道:“地方上为了完成考成,官员拼命压榨百姓交税,此事我也听说过。

  也询问过具体细节,其实多是无地百姓的丁税,吃饭都难,哪来钱交丁税。

  若推行摊丁入亩,则朝廷必须明文禁止对百姓收税,包括杂税,赋税尽出田亩。

  朝廷的规矩,执行到下面都变了味儿,我们也只能尽可能完善不使其有漏洞可钻,让百姓凭白受苦。”

  张居正深以为然。

  其实,土地兼并是大趋势,人为是阻挡不了的,历朝历代皆如此。

  就算是立法,下面人也可以采用超长期的租约变相修改土地属性。

  明朝因为所处时代,受技术发展影响,也不可能从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至于更高一层的资本主义经济,基本条件都很难达成,最多就是庄园经济过度一下。

  而庄园经济,那也需要土地兼并以后,由地主来主导。

  不过作为大明内阁阁臣,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解决国家财政的问题,兼顾地方稳定。

  张居正改革最大的成绩,其实就是扭转了明朝中期开始的长期财政赤字,让明朝政府在这个时期有了一定的结余。

  也正如张居正自己所说,“虽国有大事,而内府外府之储自将取之而不匮矣。”

  所以,财政问题其实才是内阁阁臣考虑问题的首选。

  只要能让朝廷收到更多的银子,其实就算侵犯小民利益,他们也会继续做下去。

  当然,张居正选择的道路,对士绅阶级也是不好,所以人亡政息就能理解了,可谓上下似乎都不讨好。

  不过现在魏广德提议清丈田亩后,推行一条鞭法时把丁役全部并入其中,却是可以实质性减轻百姓负担的善举。

  最起码,对于大部分百姓来说,赚到的都是自己的,不需要再给官府交税。

  两人开始就摊丁入亩进行实质性商议,其实主要是考虑推行此法后,地方上可能的对策。

  是的,他们需要考虑周全,自然不能不考虑到地方,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古至今皆如此。

  善政,要是不考虑周全,到了地方上,可能就变了味儿,变成吃人的恶政。

  这也是他们要杜绝的。

  “嗯?”

  正说话间,魏广德眼角余光忽然瞟到房门处有人影晃动,他下意识转头看过去。

  “芦布,可是有事?”

  门外那人是他房中书吏,按说不应该过来这里的。

  既然来了,那肯定就是有事了,于是魏广德停止了和张居正的商议,直接问道。

  “首辅大人,老爷,兵部那边有急件送来,所以小的只能冒昧过来.”

  芦布进房,先是冲张居正行礼,之后才对魏广德说道。

  “拿来我看。”

  魏广德猜到了,十有八九是西南的战报。

  从芦布手里接过公文,翻开快速看了起来。

  前两日,他已经知道戚继美率部吃了一次“败仗”,算不得多惨,毕竟没有损兵折将,只是见势不妙后退。

  之后又连胜数场,自不必说,赢了是正常的,输了才不正常。

  至于另一场面对缅军象兵的败仗,李成梁自承情敌疏忽,将官临阵指挥不利,不仅损失数百名士卒,还丢掉了不少火器。

  而这次看到的,也是一场败仗,但魏广德越看眉头皱得越深。

  因为这次显然不同于之前遭遇象兵,明军准备不足,而是遭遇到夷人火器的突袭。

  损失不损大,百十人伤亡,火器损失有,但也不多,但却让魏广德大大的触动。

  之前魏广德让工部发展红夷大炮,其实主要是为了南海水师海战使用,佛朗机炮虽然好,但缺陷明显。

  他认为陆战使用佛朗机炮要比红夷大炮强,因为这炮发射速度快。

  即使存在射程、威力不足等弊端,也是可以克服的。

  毕竟在大明周边,貌似没发现有可以匹敌的对手。

  也因此,红夷大炮铸造出来优先供应水师,也是魏广德拍板定下来的。

  可这次西南战报,算是给魏广德上了一课,让他知道了为什么佛朗机炮会被红夷大炮取代。

  对于佛朗机炮和红夷大炮的优缺点,他魏广德自认为看得清楚,比这个时代许多人都了解。

  佛郎机炮,独特的后装滑膛设计,可谓独树一帜,用后世眼光看其实已经是非常接近现代火炮的一种武器。

  炮管、炮腹与子炮,三位一体,共同谱写他的传奇。

首节 上一节 1249/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