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265节

  对,在西方人眼里的外交,到大明这里就要变成朝贡,以藩国使者的身份朝贡大明皇帝。

  而不是西方人熟悉的,国与国之间对等的交流。

  现在大明,原来顽固的禁海派因为事实上海关的开设,已经偃旗息鼓,甚至积极参与其中,图海贸之利。

  但是,他们赚钱的法子依旧是以把大明货物外运赚钱。

  而南北货物流通,自始至终都是依靠大运河的运输能力。

  其中,自然是保运派为了利益,极力禁止海船北运有关。

  实际上,并非没有南方货物北运的情况,只不过这种行为多是以“走私”方式进行,数量也非常少,达不到规模效应。

  魏广德在知道黄河治水的大麻烦后,干脆舍弃河运,全力推动海运。

  不过,在此以前,他必须得到工部的明确保证,那就是在不顾河运的前提下,能够成功治理黄河水患。

  若是不能做到,强推海运势必将遭到无法想象的巨大阻力。

第1142章黄河沙盘

  “这就是黄河图?”

  工部后院,一个用沙石堆积起来的,弯弯曲曲的沟渠出现在张居正和魏广德眼中。

  不过说话的不是他们,而是东阁大学士张四维。

  张四维是山西平阳府蒲州县人,自然对于这条流经山西的大河感情不同。

  其实,张四维不是没在山西看到过黄河,整条泥浆之水确实很触目惊心。

  毕竟黄河上游和中游几乎都在黄土高原上流淌,而这里恰恰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方,直接把黄河河水染色。

  黄河在黄土高原“几”字形的河道,就更好辨认,甚至张四维都大致判断出山西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

  “你们如何进行验证?”

  张四维看到黄河图很是兴奋,不过魏广德和张居正却并没有这样的感觉,毕竟他们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临近长江。

  嗯,和黄河距离比较远。

  而就算进京城路过黄河,也不会对这条浑黄的河水有什么感觉。

  但是,黄河对于沿途百姓来说,却真的算母亲河,因为那里有他们生存需要的水源。

  虽然或许黄河流域绝大部分百姓喝的是井水或者支流的河水,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条大河的流过,渗透进地下的黄河水补充了地下水位,才让他们的井里能够打出水来。

  黄河是北方大地的母亲河,实至名归。

  只不过,这次内阁三个阁臣到来,目的自然不是看看黄河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而是带着强烈的目的来的,那就是他们要亲眼看看工部针对黄河进行的实验。

  必须承认,工部制作的沙盘非常精巧,不仅有黄河河道,甚至沿途小河道也都有制作。

  而堰口也做成方正形状,便于用石子进行封堵。

  “这是嘉靖四十三年时,时任工部尚书雷尚书派人制作的沙盘,那时候黄河水患再起,且成愈演愈烈之势。

  以沙盘模型实验治水之法,就是他提出来的,现在我们也只是不断修正周围地形,希望能够以此作为一个判断依据。”

  今天内阁所有人来到工部,做为工部尚书的朱衡还是来了,虽然大权已经移交给江治,但这个场合还是需要他这个名义上的工部尚书主持。

  “河道会定期测量黄河河水的水沙量,并报导到河道衙门和工部,据此我们可以大概估算出河道的情况,进行复原。”

  魏广德已经知道,朱衡还是看不上潘季驯提出来的“束水攻沙法”,认为后果会很不好,甚至酿成大祸。

  这,其实也是他今天要过来的原因。

  只能说,嘉靖四十四年那次和潘季驯联手治水,是真把他恶心到了,两个人的斗争已经深入骨髓,即便他接受了张居正重新启用潘季驯治水,偏见却依旧存在。

  “按照河道报上来的数字,我们会对水和沙称重,混合后倒入河道中,观察河沙沉淀情况,最后排干水对河道里的河沙进行称重,这样就可以大致估算出效果了。”

  江治显然也不是第一次主持这样的测试,对过程还是很熟悉的。

  其实,制作模型进行测试,在这个古代是很常见的。

  工部主持的大项目,主要就是宫殿和帝王陵寝建造,这些都会先绘图,在制作木制模型,直到皇帝认可,工部才会开始建造。

  而河工比较复杂,大型模型都很难复原。

  所以,虽然工部制作了“黄河图”,但却极少对外流传消息。

  要不是江治在见魏广德的时候,说出工部进行过多次测试,魏广德都不会知道工部还有这个东西。

  他来到这里,其实更多还是猎奇的心理,想看看这个时代黄河的整体面貌。

  后世,这样的黄河沙盘也是不多见的,倒是可以轻易搜索到地图,甚至是卫星地图了解全貌。

  不过那时候黄河已经改道,早就不走徐淮入海了。

  张居正这会儿也和张四维一样,围着沙盘慢慢踱步,观察起黄河的地势,也没有急着让工部演示。

  魏广德的注意力更多是放在黄河下游,也就是徐淮一段,这里的河道明显高出周围地面,呈隆起状态。

  “黄河河道有这么明显吗?”

  魏广德指着这段,狐疑问道。

  “实际地形略微平缓些,但萎缩后大差不差。”

  江治开口说道。

  魏广德微微点头,到了实地,或许感觉不到黄河河道的突起,但是萎缩成沙盘后,肯定是不一样的。

  毕竟,人的视野有限,这也是后世那么多人喜欢玩无人机的原因,从高空俯瞰大地的感觉,是地面上完全感受不到的。

  而现在他们看沙盘的感觉,就有这个味道在其中。

  等张居正把沙盘看完,这才对朱衡笑道:‘这些我们也不懂,就请朱大人安排,让他们演示吧。’

  “好,请阁老稍待片刻。”

  朱衡当即吩咐江治,按照最近河道报上来的黄河数据,开始称水称沙。

  江治开始安排人进行称重,准备演示的时候,魏广德忽然开口询问道:“士南兄,这对黄河水称水称沙可有什么讲究,比如预测天气什么的?”

  魏广德依稀记得后世看过的一部电视剧里,好像就有这么一段。

  那是一部清宫戏,好像叫《天下粮仓》里,清兵就有专门的士兵负责取水然后称重,依据这个来判断是非有水旱灾害。

  听魏广德这么问,朱衡只是略微思考就明白他话里的意思了。

  “善贷应该是看过杂书或者听老农说的吧。”

  “不记得了。”

  对于朱衡的话,魏广德摇摇头表示自己记不清了。

  “此事确实有,不过不是预测,而是判断当前的情况。

  乡间确实有类似的话,比如伏水重一钱,旱到八月半,其实就是说称水。

  根据水的重量,判断是否有旱情发生。

  就说这黄河之水,一壶水若是越重,说明河水中的含沙量越多,就代表着雨水越多。

  而若是水轻,则说明含沙量越少,也就代表着天气比较干旱,可能有旱情发生。

  以前河道衙门也会观察伏水和秋水的变化,不过现在已经不怎么做了。

  毕竟治理灾情,并不在河道衙门的职责范围内,有地方官府负责。”

  朱衡的话很浅显,但是魏广德还是猜出其中官窍,应该是以前河道因此上奏,惹了地方官员不满,所以后来就不做这个“坏人”了。

  古代,有些官员为了一己之私,是真的会谎报灾情。

  魏广德有点明白了,按照朱衡所说,他也能大概理解这种称水的所谓科学道理。

  首先,黄河水单位体积的水重,可以反映水中沙子的比重,水重了,说明黄河水含沙量大,反之,轻了,说明含沙量变小。

  其次,含沙量的大小受流速和流量的影响,流量大则流速快,流速快则河水对流经区域侵蚀力强,泥沙被搬运的多。

  再次,流量的大小受制于降雨量,降雨量大则河流被补给得多,从而流量增大,反之降雨少,则河流流量小。

  最后,可以反推出,因为代表月份的水重逐月变轻,说明含沙量变小,进而说明降雨量变小,说明有可能出现了旱情,反之则是降水量多,所以带走的泥沙也多,水自然就重了。

  “这么说,称水,特别是伏水和秋水的重量,应该是可以大致估算出黄河流域粮食产量是增还是减?”

  魏广德迟疑着又问道。

  这次,朱衡是思考了片刻才答道:“不一定准,但确实有道理。”

  “那知会河道一声,以后定期取水称重,上报内阁。”

  旁边的张居正应该不知道此事,现在听到魏广德和江治的对话,知道还有这个办法预测粮食收成,自然来了兴趣,马上就要河道衙门恢复这个工作。

  魏广德其实是想问问,是否可以以此推测明年的天气,可是想想也觉得不可能。

  能够通过称水的办法,知道当年夏粮和秋收的大致结果就已经很不错了。

  毕竟在古代,粮食产量对于一个王朝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大明王朝每年的赋税,粮食依旧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实物税是在太多了。

  当然,也不能说这样不好。

  在张居正改革中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把一些实物税变成白银,确实让朝廷表面上的财政收入大增,但是相应的,白银多了,朝廷手里可以调拨的粮食也就变少了。

  有得必有失,或许这也是万历皇帝后来推翻张居正改革的一个因素。

  对此,魏广德自然也是有不同看法的。

  实际上,私底下两个人多次为此争执。

  张居正设想的改革虽然并非完全废除实物税,只是把大部分税赋改为征收白银,但仍有部分地区继续征收实物税,如苏杭等地的田赋仍征实物以供皇室食用。

  这种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运输负担,但也导致了白银集中于商人手中,增加了商人盘剥农民的空间。

  也是因此,魏广德就直言不讳的提出,但是江西和南直隶如此行事还好,可若是大明全天下都如此,会是什么结果?

  老百姓为了缴纳赋税,只能把收获的粮食卖掉给商人换成铜钱,再换成白银,最后才能给朝廷交税。

  在收获季节,老百姓集体卖粮食,粮食价格会低成什么样。

  魏广德可清楚记得小时后看的那篇买粮食的课文,本以为丰收了可以卖出更多的钱改善家里的生活,但是把粮食运到城里才知道,粮价已经暴跌了。

  可以说,这样的改革,务农的百姓不仅在灾荒年生活难以为济,就算是丰收年,怕也是很难获得足够的钱粮。

首节 上一节 1265/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