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295节
此事兵部大堂内,谭纶高坐堂上,接过主事递过来的竹筒,先眼看了封漆,这才打开竹筒,倒出里面卷起来的军报。
竹筒放到书案上,谭纶快速展开军报阅读起来。
这份军报其实只是向京城汇报战果,详细的军报应该还有几天才能到。
毕竟十万人的会战,最后清点战果所花费的时间,特别是辨认缅甸高官的身份,都需要做许多事儿。
朝廷虽然从未公布,但是朝廷高层和军中重将其实都听说了一件事儿,那就是当初俞大猷参与围剿的所谓飞龙国匪首张琏,身份可能是假的,真的张琏死在南洋。
这可是一件大丑闻,当初为了抓获张琏的所谓首功,闽粤明军和俞大猷带领的江西卫所可发生过不小的冲突。
好在这次大家都选择息事宁人,都一起把盖子捂住,没有把消息传播开来。
毕竟人已经死了,死在海外,也算是死无对证。
“大人,战报上怎么说?”
谭纶看完战报微微发愣时,兵部侍郎殷都在一旁开口询问道。
“哦,战报,自然是捷报,李成梁之子李如松一战擒拿逆贼莽应龙,李成梁之后督军抓住其子莽应里,缅军主力已经大部被剿灭,现在缅甸主要的官员和土司不是被打死就是被活捉。”
谭纶晃晃手里战报说道,随即就把战报递给他,让大家也传阅下。
殷都接过战报快速浏览后,脸上兴奋神情溢于言表。
刚才谭纶发愣的时候,可把他吓坏了,以为战报里出了什么问题。
“你们也看看。”
殷都看完以后,高兴的把手里战报递给其他人,让他们也看一下。
“抄送一份报到内阁去。”
这时候,上首的谭纶开口吩咐道。
“是,谭大人。”
殷都答应一声。
因为张居正早前奏疏的原因,现在大明兵部的侍郎轮换比较快,一般一个侍郎在位不过一年半时间,就会外派接替总督巡抚之职。
这也是辽东巡抚张学颜有心进京的原因,按说他也有资格从辽东进入京城,到兵部担任侍郎。
不过,他当然不甘心正在兵部做个二把手,所以才会想到对刘台穷追猛打,希望获得张居正好感,在他进京安排职务时加以提拔。
不做侍郎,那可不就奔着尚书去的。
张学颜也是人精,因为这个政策,他早早就在京城安排了不少人手打探朝中消息,知道吏部尚书张翰致仕,空出一个尚书位置来。
虽然吏部不是他能染指的,但官员互调后,总有那么一个希望不是。
而此时内阁张居正值房里,他把魏广德叫到这里,也正在商议吏部人选。
昨晚有冯保在,他当然不好说出他最后的决定。
“善贷,我打算让王国光接替张翰,出任吏部尚书。”
“叔大兄,那户部准备怎么安排?”
魏广德微微皱眉,小声问道。
说实话,他没想到张居正会用王国光替代张翰。
不过想想也就释然,吏部显然比户部更加重要,那可是掌握官帽子的地方。
王国光这些年在朝中完全仰张居正鼻息,算是张居正最信任的人之一。
“殷正茂。”
魏广德好奇张居正怎么安排户部人选,没想到张居正想都不想就说出一个人名。
“他啊.”
听到张居正打算让殷正茂当然户部尚书,魏广德的眉头皱的更厉害了。
没办法,朝野都传这个殷正茂贪财,要是把他放在户部
“嘶”
魏广德倒吸一口凉气,不敢继续往下想了。
“怎么,善贷也担心养实品性。”
张居正乐呵呵笑着问道。
“呵呵,叔大兄言重了。”
魏广德舒展眉头笑道。
明人对殷正茂的评价呈现两极化现象,一些人坚定赞许他清廉正直,另一些人则抨击他钻刺贪虐。
两派人各执一词,未知孰是。
不过魏广德听说不少殷正茂贪财的故事,但也多当做消遣,不过多少还是潜移默化让他对殷正茂有所偏见。
“叔大兄,如果给他封疆之权,我绝无二话,可户部.”
魏广德,谭纶其实都认可殷正茂的军事才能,特别是俞大猷,就在他手下干过。
不过和胡宗宪、戚继光等人差不多,殷正茂贪起军饷来也是厉害。
俞大猷过去不贪,现在也会拿点,要做到和光同尘。
“那不一样,若是让他掌兵部,他会和子理一样处事,让他掌户部亦然。
但你担心他会把太仓搬回家,那就多虑了,他没那么傻。”
张居正笑道。
兵部、户部都是出银子的地方,漂没是潜规则。
张居正话里的意思很明确,殷正茂会拿规则里的银子,但不会动不该动的东西。
第1164章迫不及待
殷正茂字养实,号石汀,南直隶徽州府歙,据传为宋南渡秉常公十五世孙。
殷正茂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与张居正同榜,授行人,历官兵科给事中,迁江西按察使。
嘉靖三十三年,殷正茂以兵科给事中身份弹劾罢免南京刑部侍郎沈应龙。
当时,京营多虚冒之事,提督平江伯陈圭与严嵩家连姻,时人对其不敢过问。
殷正茂巡视京营,弹劾了陈圭诸多不法之事,严嵩父子及诸勋贵皆衔之。
明世宗事斋醮,殷正茂率同官劝谏,忤怒了皇帝,将被处以廷杖,阙下会赦得免。
这也是他从京官被外放的原由,毕竟触怒皇帝,不被惩罚已经很是不错。
不过殷正茂也因为任内公正无私,多次指出官府中的不法行为,并报奏朝廷,使许多官府中不法之人胆寒,公正办理案件,使许多受冤之人得到清白。
可以说,此时的殷正茂当为朝廷上一股清流,但也因此得罪人不少。
至于坊间谣传其贪财之事,魏广德不置可否,毕竟他没有和殷正茂有过接触,而俞大猷也从未向他提到过殷正茂贪财之事。
不过殷正茂有军事才干也是不争的事实,隆庆四年,征诸路汉土官兵十四万人,代替李迁镇压古田僮族韦银豹、黄朝猛之乱,分兵七道进,连破数十巢。
黄朝猛死,韦银豹被手下人出卖,最终被捕,殷正茂以功进兵部右侍郎。
隆庆五年至万历三年以南京兵部尚书兼任两广总督,次年进南京户部尚书。
南京户部,掌管江南钱粮,位置在江南六部中算是实权,甚至超过掌管江南官帽子的南京吏部。
张居正为殷正茂作保,魏广德对户部也无甚兴趣,毕竟魏广德一直不清楚张居正即将进行的改革具体会怎么行事。
到目前为止,张居正改革也只进行了一项,那就是考成法的推行。
而一条鞭法早就已经试行,只差最后一步,也就是推行天下。
但是因为发现朝廷田赋存在问题,张居正又生起了清丈田亩的主意,自然推出一条鞭法的时间就再次被延后。
魏广德脑海中不断回忆殷正茂的过往,判断是否按照张居正的打算认可此事。
张居正在一旁也是闭嘴不言,不过看魏广德良久不说话,终于他还是忍不住开口说道:“坊间传闻养实贪财,此次进京,善贷不妨近距离看看是否属实。
若真有不法之事,善贷大可起都察院弹劾治罪。
但是,某不得不说一句,贪财者多善经济,户部,就缺这样的人才。”
或许旁人不懂张居正这话的意思,但是魏广德看向张居正时,却从他眼中看出一抹戏谑之色。
张居正事才提及都察院,其实魏广德就猜出,他和陈瓒之间那些事儿,已经被张居正觉察。
想想也是,张居正可不是一般人,对于权力看的极重。
都察院权力太大,即便是内阁首辅也是一大掣肘,他自然不会轻易放弃这个衙门。
或许,那个劳堪奉调进京出任都察院副都御使开始,张居正就已经觉察到魏广德和他那个同年之间有了一丝默契。
只是陈瓒做事很是慎重,大部分时候都是一板一眼,不会徇私枉法,所以张居正到现在对陈瓒还算信任。
张四维在都察院里有一帮御史帮忙,张居正也觉察到了,所以才会放任魏广德把劳堪从福建调入都察院。
说起来,从张居正的角度来看,似乎这又是一个平衡。
平衡魏广德和张四维对都察院的影响,他则居中调停。
想到这里,魏广德心里微微一动。
看来,张居正对张四维也不是对外展现的那种放心,实际上张居正也在处处小心应付着张四维。
不过想想也是,都走到这一步,那个人对周围同僚不是在小心应付,就好像他对张居正、张四维都是处处提防一样。
至于他那些好友,如谭纶、朱衡等人,魏广德倒是不提防,那也是因为他们都资格入阁,反而有求于他这个入阁之人。
不能被替代,魏广德对他们来说自然除了结交就再无其他。
什么取而代之,不存在的,大明的内阁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进的。
还是那句话,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只能说,丘吉尔是真的把政客、商人间的把戏看的很透。
魏广德现在还能说什么,张居正把话都说的这么明白了。
点点头,魏广德笑道:“既然叔大兄把问题看得如此透彻,善贷自然不便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