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32节
劳堪笑道。
正这会儿,张科从外面回来,浑身带着酒气,应该是和中书、六科的人喝酒去了。
看到张科,魏广德眼睛一亮,六科是知道朝廷旨意最快的部门,内阁几乎所有的旨意都要通过六科传递出来,也有封驳之权。
张科虽然不是六科,可是中书科就在六科旁边,知道的消息也最快,魏广德自然把消息来源打到张科头上了。
“进卿兄,回来的正好,我打听个事儿。”
魏广德看到张科急忙招手呼唤。
“嘿,广德,你回来的倒是早。”
张科笑着走过来坐下,拿起桌上茶壶倒了杯水,一饮而尽。
等张科放下茶杯,魏广德才开口问道:“听说镇江那边被倭寇洗劫了?漕粮也被烧了?”
“真的吗?”
“不会吧,广德,别开这种玩笑。”
劳堪和夏可范都是一脸不信的说道。
“你咋知道的,我也是今天才知道的,听说昨儿下午奏报才到的京城。”
张科却是很惊讶的说道。
“真的?镇江都有倭寇了,那应天府不是又不安全了?”
劳堪听到张科这么说,首先想到的就是镇江那边的南京城,劳家可是有生意在那里的,自然紧张了。
“倭寇已经退了,南京城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去年已经闹得够大了,要是倭寇还能跑到南京城下,估计魏国公就不要做了。”
张科却是语气轻松的说道,“漕粮据说损失了几万石,但是已经恢复了,南京那边会加强江阴一线的巡防力度,避免再被倭寇突破防线。”
“那就好,那就好。”
劳堪听到倭寇已经退了,这才喃喃说道。
“话说你怎么消息这么灵通?哪儿来的消息,我也是今上午才听六科那边在谈论这件事儿。”
张科却是好奇于魏广德的消息灵通,毕竟他所在的地方可不是六科、通政司,而是清水衙门翰林院。
“曹大章说的,他是从通政司同年那边听来的消息。”
魏广德看看张科,又看看劳堪、夏可范,这才继续说道:“以后咱们同年之间也要经常传递消息才行,不然很多时候都后知后觉的。”
“嗯,也对,明天广德请个客吧,我把六部观政的同年都叫来。”
劳堪这会儿心情轻松的调笑道。
“行啊都说下,找个地方吧,明天去翰林院,我找诸大绶、陶大临他们说说,他们应该不会拒绝做这个东道。”
上次礼部之行后,诸大绶他们就搞出一场酒席宴请同年,魏广德就知道他们也有拉拢其他同年的意思,现在大家都开始观政了,应该再聚聚。
“你可真诡。”
劳堪呵呵笑着说道,“难道你以为你就可以白吃白喝一顿?”
“呵呵,总不能我一个人请吧,三百人啊,可不是随便说说,二百两银子总是要的。”
魏广德笑道。
“你难道不想多和同年们亲近亲近,怎么说咱们都是二甲,以后都要留京的。”
劳堪却是笑着反问道。
“想有什么用,人家一甲的升官比我快多了,你以为请人吃吃喝喝就能把人召集到一起?”
魏广德笑道:‘有个事儿你们可能还不知道,上科状元陈瑾被外派去了商河,册封康顺王朱载塨,据说回来可能就要升官了。’
“没法比。”
四个人都是一阵沉默,老半天劳堪才冒出一句话来。
“是啊,没法比,以后都要在京城长期碰面的,没必要做的那么生分。”
魏广德笑笑。
第二天,魏广德来到翰林院,在公房里坐了一会儿,就找金达和陶大临,一起去了诸大绶的公房。
魏广德把自己的来意说了遍后,三个人自然都没意见,不过就是他们四个做这个东道,貌似压力有点大了。
魏广德不清楚诸大绶他们的财力,只是以自己的来衡量。
好吧,几百两银子对普通人来说是比巨款,对于魏广德来说也曾经是,不过现在貌似不是了。
看到三人一开始点头同意,之后又都纷纷面带难色很是不解。
金达是几个人中年岁最大的,此时已经年近五十,比诸大绶、陶大临两人都大了二十岁,自然明白什么。
这个时候才开口道:“广德,你应该知道,我和虞臣都是官宦之家出身,可是到京城这么长时间,随身携带的银子也用的所剩无几,家里还没送来银子。”
魏广德听到金达这么说,这才明白过来,自家老爹比较积极,加之九江府在京城的大商人有汇通商行的林家,倒是能拿出两万两银子来给自己,一般小商人肯定是办不到的。
金达和陶大临都是官宦之家,自然钱财无虞,只是一时不凑手,到是状元诸大绶家庭条件就要差上不少,怕是难色就为此。
“没关系,我这带来的银子还有多,那就我请,就说是咱们翰林院的同年请客。”
看到诸大绶、金达等人要开口说话,魏广德急忙阻止道:“就这么说了,这次我出,下次咱们翰林院同年请客就该你们轮流做东了,可不能因为我年纪小欺负我.”
第192章静不下心
和诸大绶等人说好后,魏广德就去大门处和张吉说了下,自然是让他去昨晚说的那家酒楼包场,顺便还要去通知劳堪他们,劳堪会在下午去通知一众同年。
现在魏广德有了家里捎来的两万两银子,底气又足了起来。
钱嘛,用完了再去赚,都当官的人了,只要熬过开头几年,还怕没银子赚。
到了下午下值后,四人就坐上魏广德的马车赶往酒楼,到了没多久,三百名新科进士就全部到齐了。
也就是这科四位有字号的考生召集,进士们才能到的这么齐整。
很快,众人就在酒楼落座,三百人自然不可能挤在一层,也是楼上楼下分了几十张桌子。
魏广德他们坐在楼上,不过没多久四个发起人就起身开始挨着桌子轮番敬酒。
三十多张桌子,每到一桌他们还要和桌上人谈上几句,其实无非就是问问他们在衙门里观政的情况,以后大家有事没事多联系之类的话。
其实今天来到这里,进士们都清楚,作为同年,他们是一个天然的小圈子,以后仕途上要相互帮助扶持的。
现在看到几个人挨桌敬酒,又是聊的衙门里的事儿,自然清楚他们的目的了。
楼上敬酒,四个人又去了楼下,这秩序倒不是按照殿试成绩排的,而是大家先来后到随机坐下的,先来的看到魏广德等人的主桌在楼上,自然就在楼上占了位置。
后来的,自然只能是上去打个招呼就下楼来找位置。
还好大家都是已经喝过几场酒的,也不生疏。
在魏广德他们下楼后,楼上的几个比较健谈的进士也都纷纷起身向其他人敬酒,开始和其他人套近乎。
劳堪、张科两人也是坐在楼下,劳堪是商人世家,祖上也是出过官员,不过那是很久以前的事儿了,对于迎来送往自然不陌生。
张科虽然不是官宦之家,可张家在湖口也算士绅家族。
所以两个人很自然就被魏广德请到楼下待人接客,帮着魏广德照料下楼下的客人。
诸大绶、魏广德等人给前面一桌敬酒的时候,就听到身后一桌张科在问身旁一个进士,“这么说,你们户部那边除了衙门里的库房,太仓库已经空了?”
“我听说是这样,现在银子运到京城都进不了库房,就被各部用钱的提走了,我也是听说啊,没去过银库不知道具体什么样子,反正说是饿死耗子了都。”
“那俸禄能按时发下来吗?”
“你还缺那点银子?”
“蚊子再小也是肉,我这上京带来的银子用的已经是七七八八了。”
张科这会儿说道,“也不知道家里什么时候送银子过来,现在有钱的可能也就广德和道亭了。”
“道亭家经商,银子应该有,再不济和在京商人借借也能过得下去。”
和张科说话的魏广德认识,叫张世达,字子成,陕西泾阳人,或许也是因为知道老家遭了大地震,所以会试、殿试名次都非常差,殿试排三甲202名,他身后就只有一个垫底的李时惭,此时也坐在他身旁。
很有意思的就是,这两位吊榜尾的都是在户部观政。
“我听说之前预备发俸禄的银子都已经被发起赈灾了,大司徒是打算去太仆寺常盈库借银子发俸禄,反正现在马市停了,原来预备买马的银子都闲着。
其实衙门后堂银库里还是有银子的,据说还不少,就是不敢动。”
这会儿李时惭在一边说道。
魏广德在这边敬酒,和桌上之人闲聊,耳朵也支棱着听隔壁桌的谈话。
好吧,很多有用的信息,就是在不经意的闲聊中透露出来的。
“什么银子,现在都穷成这样了,还有不敢动的银子?”
张科好奇打听道。
“听张主事私下说的,这是前两年应该交给裕王千岁的俸禄和赏赐,上面有人发话压着。”
李时惭小声嘀咕道。
“什么?谁敢做这个?”
张科惊讶道。
魏广德在一边听在耳朵里也是心惊不已,这北京城里二王争斗都蔓延到朝堂上了?
魏广德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景王的人授意克扣裕王殿下的俸禄和岁赐,找三哥的麻烦。
“不知道,品级太高,张主事说话的时候也是支支吾吾的,都不太敢提这事儿,还是前几天喝酒的时候透露的。”
李世达摇头轻叹道:“之前就听说京城二王争斗的厉害,这次算是见识到了。”
“谁说不是呢。”
李时惭接话道。
“被扣了多少银子?裕王怎么不上报皇上?”
张科好奇的很,俸禄岁赐都被人扣下,这是赤裸裸的打脸,甚至可以说是蔑视皇族,怎么裕王就能忍下这口气。
“听说以户部支应不足为理由敷衍裕王府那边,至于告状,这个就不知道了,我们进衙门的时间很短,哪里能知道这些。
倒是在老家那会儿就有流言,皇上似乎比喜欢裕王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