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340节

  不管是考成法还是清丈田地,其实都是得罪人的事儿,几乎可以说除了那些有求于他的人,所有大明官员其实都是站在他的对立面。

  一个破坏规则的人,一个损害既得利益集团利益的人,一个前所未有的独裁者,让那些官员们坐立难安,欲除之而后快的心与日俱增。

  终于碰到“夺情”这么一个难得的机会,这个导火索自然一点就着。

  今夜,注定许多京官都彻夜未眠,在思考着此事的后续发展,思考自己该怎么做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第二天上午,御史曾士楚和给事中陈三谟上奏赞成李幼滋的奏疏,请求皇帝“夺情”的消息就传遍了在京各衙门。

  再次火上浇油,让“夺情”事件在此时的热度达到高潮。

  其实,就在昨晚,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就在慈庆宫看到了李幼滋的奏疏。

  李太后这次没有说话,而是陈太后在询问小皇帝朱翊钧的想法。

  虽未成年,但小皇帝已经十五岁,其实这个年龄在民间都可以娶妻生子,算是长大了。

  这两天,冯保在朱翊钧耳边自然是说了许多张居正的好话,特别是嘉靖朝以来因为朝廷受制于财政之事,又说张居正殚精竭虑,终于让朝廷财政有所缓解。

  总之,就是让小皇帝相信,张居正正在做的事儿,都有利于他将来接掌大权,到手的是一个富足的江山。

  于是这次,小皇帝自己再次表达了和上一次一样的态度。

  “既然如此,皇帝就在奏疏上批红吧,不准丁忧,让他留京守制。”

  这次,陈太后接受了百官的呼吁,下定了决心,“夺情”。

  而此时的张翰还在家里琢磨自己的奏疏,夺情不是小事儿,不可能一道旨意就决定张居正的未来。

  和致仕奏疏一样,除非特例,都会三请三辞。

  张翰自然要让事件尽情发酵,然后他再抛出反对夺情的奏疏,炸他个人仰马翻。

  书房里,张翰还在雕琢奏疏,门外管家求见。

  “什么事儿?”

  让人进来后,张翰随口问道。

  “老爷,今日通政使司那边传出消息,曾士楚和陈三谟也上奏请求夺情。”

  听到管家的话,张翰只是微微点头。

  本来,今日该叫管家把自己的致仕奏疏也送上去的,但是他已经改变主意,要等张居正先走。

  “看来,马自强是不愿意出这个头,甚至附和都不愿意。”

  张翰嘴里说道,不过看似随意,其实张翰心里也苦。

  按说,这个事儿,他这个还在位上的吏部尚书也有发言权,但是宫里宫外都没人找他。

  “还有事?”

  见管家还在那里,张翰随即问道。

  “宫里传出小道消息,皇帝御笔批红夺情,不许张居正回家守制。”

  管家小心翼翼说道。

  “啪。”

  张翰手掌重重拍在书案上,嘴里骂道:“佞臣。”

  忍住手掌传来的疼痛,张翰起身在屋里走了两圈,随即又安然坐下。

  他已经打定主意,等三请三辞戏码演的差不多的时候,再上奏发难。

  大不了,自己还是回乡养老就是了。

  但是,只要自己奏疏一上,张居正就算坐稳首辅之位,还不是被自己整个灰头土脸。

  而且,他相信能看透这一切的人不少。

  当官的,就没几个简单的。

  “你下去吧,盯着魏次辅那里,看他有什么行动。”

  “是,老爷。”

  管家领命出了书房,张翰继续雕琢他的奏疏。

  随后几日,张居正一系官员和冯保的人,继续纷纷上奏请求“夺情”,而张居正在奏疏第一时间发还后,马上就写了第二份请辞奏疏,再次派人送进宫里。

  第二天,小皇帝朱翊钧看到张居正再次送来的奏疏,想都没想就对冯保说道:“张先生是朕的倚赖,岂可一日离朕。

  为父丁忧守制理所当然,但君父更加重要。

  准许其过了七七之日后照旧入阁办事侍讲,等守制期满后随朝,尔即刻前往吏部传达朕的旨意。”

  消息很快再次传开,王国光第一时间就要行文,不过在吏部遭遇激烈反对。

  张翰虽然失势,但张翰的人还留在吏部不少,王国光还没来得及撤换。

  所以,当王国光叫人草拟公文时才知道,张居正的孝字号勘合文书不知道被谁都已经做好了,甚至在吏部文书档案里存档。

  有了这个,自然吏部就有官员出声反对。

  此时,王国光哪里还看不出来这些反对的官员都是张翰的人。

  可惜他虽然手握吏部大印,偏偏身上还是挂着户部尚书的官职,只是暂摄吏部之权。

  “张翰这是要自绝于首辅啊。”

  王国光和张翰的关系其实不错,但这次张翰的做法,是真让王国光不满起来。

  当即,王国光叫人把消息传给冯保和张居正,让他们出手解决此人。

  不过,吏部拒绝夺情,坚持要发“孝字号文书”的消息再次震动京城。

第1197章刘台之死

  “吏部拒绝了皇帝的旨意,拒绝给首辅发留京守制的文书。”

  “是啊,还以为三请三辞完了,张首辅就要穿着孝服在内阁办差,没想到还真有人公开反对。”

  此刻,消息在京城各衙门里传开,相熟官员们难免见面私下里就聊起此事。

  “他怎么敢,他怎么敢.”

  司礼监里,冯保看着王国光传来的字条,不可置信的说道。

  张翰此人早年是依附于张居正的,还是张居正举荐他出任吏部尚书。

  谁能想到,他居然会暗中使坏。

  夺情,就是要顺畅,不能有一丝波折。

  毕竟,一个萝卜一个坑的道理,官员们心里其实有数。

  从国家角度出发,由皇帝出面,阻止大臣回家丁忧。

  毕竟,丁忧只不过是家事,大不过国事,明朝以前也有数次夺情的先例。

  譬如,成化二年,皇帝朱见深已经二十一岁,国无大事,首辅李贤并不是非留不可,也照样夺情。

  麻烦就麻烦在,张居正此时已成为众矢之的,明朝又以孝治天下,能理直气壮的让张居正去职的机会可不多见。

  冯保可比张居正冷静多了,他知道因为新政的原因,许多官员其实都对首辅不满。

  只是碍于首辅权势,特别是六科由首辅亲自监督,权利大增。

  这种情况下,普通官员们是没几个愿意出面反对“夺情”的。

  可万事就怕有人带头,现在吏部率先打响反对“夺情”的第一枪,还是在张居正控制的衙门里,那后续的反应.

  冯保只是想着就觉得头皮发麻,不敢继续往下想了。

  张翰,这个注定要离朝的人,没想到最后一刻居然会如此做。

  “来人,所有外朝送来反对夺情的奏疏,第一时间交到我这里来。”

  冯保这个时候,首先想到的补救措施就是控制言路,不让“反对”的声音传进宫里。

  是的,司礼监就是有这个能力。

  所有奏疏,不管是直送御前还是进内阁票拟,都绕不开司礼监。

  只要卡住这个位置,就可以控制奏疏走向。

  虽然不能影响到外朝的议论,但至少宫里的消息能够控制住。

  直送御前,已经没可能。

  你在皇帝年幼,根本不能独立处理事务,所有奏疏都走司礼监到内阁进行票拟,秉笔太监也不能独立批红,要么按照内阁票拟批,要么就是上奏两宫太后定夺。

  应该说,现在的掌印太监其实没有之前嘉靖、隆庆两位皇帝时更加大权在握,只不过黄锦等人不是擅权之人,并没有利用这个权利为自己谋利。

  当然,最主要还是皇帝并没有给他们放权,毕竟上面还有太后。

  但是,太监比朝臣,甚至内阁阁臣更加具备优势的就是,他们是距离皇帝、太后最近的人,也是他们最为相信的人。

  冯保现在就只能卡住消息,不让宫里知道,幸好之前因为“流言”清理过一次皇宫。

  不过事儿既然已经发了,冯保也知道必须让张居正尽快处理掉,否则两人的努力也就前功尽弃了。

  而此时,在张府的灵堂偏房里,张居正也得到了消息,知道吏部尚书张翰居然带头上奏反对“夺情”。

  这件事儿,让张居正第一次对自己处理事务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就是稍微的优柔寡断,没想到手略微一松,想给张翰留个面子,体面的离开朝堂,而他却选择置他于不忠不孝的两难境地。

  张翰的奏疏直接撕开了“夺情”的遮羞布,虽然一开始也并非他所愿。

  但是到这个时候,谁会相信他说的话,冯保已经操作了整个事件。

  如果一开始,自己在发现张翰因为阁臣之事有异心了,直接狠辣处理此人,断不会有今日之事。

  此时,张居正心里多少还是有些自责,甚至想到了之前的刘台。

  朝臣里,还有多少人会选择做“刘台”?

  想到这里,张居正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别看现在刘台一家都被整到广西去了,可张居正还是清楚,那就是刘家在士林的名声却也起来了,特别是刘台。

  现在外面士人见到或者说到刘台,可不都敬称一句“刘公”,以表示对他不畏权贵之豪情的钦佩。

首节 上一节 1340/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