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361节

  看完魏广德奏疏,陈太后也是犯愁。

  “不过,哀家进宫前还记得,面见十三、四岁成亲的,似乎并不鲜见。”

  陈太后还是说出她心里的疑惑。

  “是啊,我也有印象,民间似乎也有类似年龄成婚之事。”

  李太后也是说道,“冯保,你怎么看?”

  “娘娘,我觉得还是请魏阁老过来说说,听听他怎么解释。”

  冯保开口说道。

  问题既然是魏广德提出来的,自然当面问他好了。

  “好,传召次辅觐见。”

  陈太后马上就说道。

  很快,就有內侍把消息传到内阁,魏广德接到旨意马上就出了内阁,直奔慈庆宫而去。

  宫里召见,魏广德其实也有心理准备。

  入宫后,当陈太后开口问起此事,魏广德只好说道:“民间虽有十三、四岁婚配的,但其实并不多见,一般都是十五六岁以后才会行房。

  按照《大明令户令》,凡男女婚姻,各有其时,或有指腹割衫襟为亲者,并行禁止。

  今陛下不满十六岁,大婚似乎早了些。”

  其实早在洪武三年太祖朱元璋就定制:“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婚娶”,这就是“男女婚姻各有其时”的法律依据。

  换句话说,古代并不是随便结婚,也是有结婚年龄的,这个结婚年龄就是男子十六,女子十四。

  用后世看法,这个年龄结婚依旧偏小,其实并不利于子嗣。

  不过魏广德这个时候提出来,其实也算是提示一下,皇帝朱翊钧还没满足太祖皇帝制定的政策。

  “可是.”

  陈太后听到的太祖所定婚龄,一时也有些傻眼。

  这个,也算祖制,现在外朝官员还没反应过来,可一旦反应过来,怕也会跟着上奏此事。

  作为始作俑者,还不知道被外朝那些官员怎么说自家。

  “臣以为,太祖定下婚龄,自然是有道理的。

  且从几位先帝看来,皇后即便是十四岁成婚,对于皇帝子嗣似乎也有碍,臣以为不妨晚上一些才好。”

  魏广德继续说道。

  “可是如今这皇后也选了,难道就这样放着?”

  李太后这时候开口说道。

  “臣以为,既然已经选出皇后人选,礼部那边该做的准备还是继续,只不过皇帝大婚的时间,最好还是等到陛下年满十六岁以后再进行。

  到那时,陛下十六,皇后也满十五,不仅满足太祖定制,也更加有利于子嗣繁衍。”

  魏广德马上说道。

  “这,岂不是要等上两年?怕不是被人耻笑。”

  陈太后开口说道。

  “不至于。”

  魏广德马上接话道:“不管是民间还是宗室,都是按照‘六礼’准备,只需在进行时稍微拖些时间”

  说到这里,魏广德语气也不由得一低。

  要是这个时间拖上两年,还真可能在外界传出风言风语。

  魏广德此时脑筋急转,还是很快就想到办法。

  皇帝定亲的时候需要进行纳吉,纳徵和告期三种礼仪,其中纳吉其实就包含了三礼,也就是纳采、问名、纳吉。

  古代结婚六礼是指从议婚到完婚过程中的六个主要礼节,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准备过程不能拖太久,但是毕竟是皇帝大婚,是不是可以搞得隆重一点?

  想到这里,魏广德忽然开口继续说道:“此次陛下大婚,不妨诏令藩属,命其王亲赴京师恭贺。

  说起来,自永乐后,再无万国来朝之盛大礼仪了。”

第1213章商议

  历史上,万历皇帝在十四岁时就和十三岁的王喜姐大婚,但他们的婚姻并不完美。

  王喜姐在万历十年,即婚后第四年生下了皇长女荣昌公主朱轩媖,在她怀孕时,慈圣皇太后李氏与明神宗分别下旨派遣内官到五台山和武当山祈嗣。

  后或屡次流产,终未能再次生育,以致有了后来的“国本之争”。

  在“争国本“事件中的万历二十一年,明神宗曾以王喜姐尚在盛年,有可能会生育嫡子的理由,拒绝了大臣要求册封皇长子为太子的请求。

  直到万历二十六年,明神宗才下诏正式册封皇长子为太子,并把之前拒绝的原因解释为皇长子身体孱弱和王喜姐年少又曾屡次流产,是以推迟册封稍微等待嫡子出生。

  历史迷雾不得而知,王喜姐子嗣不兴是否和成婚较早,谁也说不上来。

  不过,魏广德既然提出来问题,当然就要解决。

  倒是皇帝未满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婚龄,其实还是很好解释的。

  身为皇帝,有点特权怎么了?

  只不过,现在需要找一个妥善的,推迟皇帝大婚时间的办法。

  现在魏广德也想到了办法,自然就是借助万历皇帝大婚,来次万国来朝的盛大仪式,重新恢复大明对周边的影响力。

  “万国来朝”之事,首见《左传》所记涂山之会;其词,则首见于《隋书·卷十五·音乐志》:“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

  隋以后,唐代(包括武周)、明代等均出现过“万国来朝”的局面。

  朝贡体系的基本内涵被认为是以中华帝国为中心,在中国皇权的约束和保护下建立国际和平局面,促进各国进步与繁荣。

  在朝贡体系中,古代东亚地区各政权共认和奉行以中国为中心的关系形态和交往原则,其根本目标,是建立一个包括中国和周边政权在内的安全共同体。

  虽然中国古代王朝建构、维系朝贡体系并非为追求经济利益,与朝贡国交往时奉行“厚往薄来”,经济上得少失多,因而也有人认为,“万国来朝”也使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历代王朝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

  但是作为帝王,依旧对此孜孜不倦。

  明朝洪武年间的《太清歌》这样写道:“万国来朝进贡,仰贺圣明主,一统华夷。普天下八方四海,南北东西。”

  永乐年间,明成祖派遣郑和、尹庆、王景弘、侯显等出使异域,其中尤以郑和下西洋堪称明初盛事。

  郑和带领船队浩浩荡荡,足迹遍布南洋、印度洋,甚至最远到达过非洲,大大扩展了明王朝的朝贡体系。

  然而,万国来朝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很久,到宣德年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结束后,“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

  现如今,大明的水师已经具备重现永乐朝下西洋的能力,自然也能把那些国主带到大明来朝觐。

  “此次陛下大婚,不妨诏令藩属,命其王亲赴京师恭贺。说起来,自永乐后,再无万国来朝之盛大礼仪了。”

  魏广德话音落下时,反应最激烈的就是李太后,谁不希望自己儿子能够名留青史。

  “自永乐后再无万国来朝盛世”如同魔音般不断在她耳边回响。

  历史上的朝代,只有开国皇帝能称“祖”,所以都是只有一人可有此称呼,惟独大明出现了两位。

  虽然永乐皇帝成为“成祖”是因为嘉靖皇帝想把父亲的牌位送进太庙,但也是为此煞费苦心。

  不止是大明现在的皇帝这一脉得自永乐皇帝,其本身的文治武功也是很厉害的。

  当然,细细算起来,永乐皇帝虽然厉害,但是貌似还是没有超过唐太宗,所以对于“明成宗”改为“明成祖”,多少还是有碍。

  毕竟,虽然永乐皇帝南征北伐立下不小功绩,又有派水师下西洋的壮举,但大明相较于大唐还是有很大差距。

  大唐的强盛,真不是大明可以比拟的,即便永乐皇帝下西洋营造出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但和大唐依旧有差距。

  当然,对这点,大明是不会承认的。

  但是嘉靖皇帝还是以此为理由,强行把永乐皇帝从“明成宗”改为“明成祖”,可见创造出“万国来朝”局面对于皇帝的重要性。

  不过,下西洋已经过去百年,李太后也不是很确定是否还能重现明初的辉煌,于是迟疑着问道:“魏阁老,当真可以重现盛世景象吗?”

  “大明还能造宝船吗?”

  就在李太后话音落下之时,陈太后忽然也开口问道。

  “呃”

  魏广德被陈太后的话问愣住了,对于宝船他知道,是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标志性船只,后世对宝船的推测也很多,但是因为缺乏文献资料,所以都只能推测。

  有说宝船可能高达四五千吨排水量,也有人吹牛说超过万吨。

  当然,靠谱的说法是宝船“五千料”,据此推测排水量在两千吨左右。

  实际上,这个时代的大船,超过百吨就已经算大船了。

  而此时在西方已经出现多达五六层甲板,排水量接近两千吨的巨舰,但数量非常稀少,堪称海上巨无霸。

  但是对于大明来说,“宝船”无疑就是海上巨兽的代名词。

  “娘娘,宝船臣不清楚,听说太仓刘家港系泊的宝船都已经彻底毁坏,早就没人见过。

  虽然宝船要重新面世有些难度,但大明南海水师拥有的贡船和大型福船,完全可以满足下西洋的要求。”

  魏广德老实说道,但是最后还是补充道:“其实让水师再下西洋,更多还是为了陛下大婚有更多的准备时间。”

  魏广德之前说明年就为小皇帝朱翊钧大婚,年龄上不符合明太祖朱元璋的旨意,但可以借用皇帝大婚向周边国家发出邀请,重现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这样就可以推迟皇帝大婚的时间。

  这个,才是根本目的。

  而且,就当下大明刚刚在西南缅甸去的决定性胜利,东南亚国家苦缅甸久亦,借助此战之威,魏广德可不相信周边藩属国敢不给大明皇帝面子。

  甚至中东的阿拉伯国家和东非的国家,可能也都会随着大明水师到大明来觐见大明皇帝。

  重现盛唐和明初的景象,应该是不难的。

  至于说耗费,魏广德心里有底,只要严守着朝贡贸易的底限,亏点其实没什么,关键朝廷有机会找补回来。

  接着水师西进,朝廷完全可以组织一批官府府库里积压的绫罗绸缎和瓷器运到西方去,先赚上一笔再说。

  大明朝廷一直缺银子,可江南的府库里,收税收到的纺织品和手工艺品却是不少,这就是实物征税的弊端。

  根据工坊规模收取产品作为赋税,但是朝廷哪里能用完这么多东西。

首节 上一节 1361/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