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370节
“善贷,兵部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郑和文献。”
谭纶叹气道。
“无所谓,只要锦衣卫能拿到葡萄牙人海图还是一样的。”
魏广德无所谓笑笑,“西洋那边听说大食人也精通航海,应该也会有海图。
郑和文献兵部还是要找,另外在翰林院、文渊阁几个地方也派人找找。
既然当年那是满朝大臣的决议,说不定文书被藏到其他地方也未可知。
我记得当初在翰林院的时候,就见到过一些郑和下记载西洋诸国风土的文档,你不妨派人去翰林院找找,就说我在藏书楼里见到过。”
“你说翰林院藏书楼里有记载西洋诸国风土的文档?”
谭纶一惊,马上追问道。
“当时就随便翻了下,毕竟不是要喜欢看的,所以没上心,但有这件事儿,我还记得。”
魏广德淡淡开口说道。
被魏广德提醒,谭纶心里马上就活泛起来了。
正如魏广德所说,并不就那么大个地方,能够藏什么?
今天下午部里那些人已经把库房翻了大半,但是一本资料也没有找到。
当初满朝文武都反对继续下西洋的行动,难保不会选择把文书档案藏到其他衙门去。
要说刘大夏敢一把火烧掉那些东西,是绝对不敢的,遗祸后人的事儿,他敢?
搬离兵部,藏到其他衙门的书库里,那情节就没那么严重了。
“明日一早我就亲自带人去翰林院藏书楼找找。”
谭纶想到翰林院里面的人,怕许多也是持反对态度的,若只是派主事、员外郎过去,人家怕未必理会。
还是自己亲自去找一天看看。
既然魏广德都说在那里看到过郑和资料,那就肯定不会有错。
虽然翰林院或许有收录,但按说只会收录下西洋的朝廷旨意,不应该有记录西洋诸国风土的文档才对。
此时,谭纶已经有些认可魏广德的猜测。
或许刘大夏隐藏郑和文献,就是悄悄送出兵部,转移到其他衙门里。
而在京城所有衙门中,有胆子接收这批文档的怕也只有翰林这帮子老学究,真的是天不怕地不怕。
第二天,谭纶赶到兵部衙门,直接就去了武库司的文库,里面已经有不少兵部低级官员在里面继续寻找郑和文档。
兵部四司里,武库司掌档案管理,各司文书最后都送到这里存放,妥善报管。
见到谭纶来,武库司郎中心里就是一惊。
虽然他也知道要找的东西早在几十年前就被人藏起来了,可他毕竟是武库司头头,若是找不到责任还是有的。
关键继续追责,怕是直接把前几任的家都要抄了,也包括刘大夏家,寻找失窃文档,这绝对不是小事儿。
上前给谭纶行礼,还没等他说话,谭纶就抢先吩咐道:“分处半数人手跟我走。”
“大人,你这是?”
那郎中没反应过来,傻傻问了句。
“别多问,剩下的人继续在文库里找,掘地三尺也要找。”
谭纶只是说了句,就转身出门,等着手下分配人手。
不多时,大批绿袍官员就出了文库,到谭纶这边集合。
谭纶看了眼,有三十多人,其中不少还是新科观政士,当即点头说道:‘你们跟我走。’
说罢,带着人就出了兵部,向着北面的翰林院走去。
大明官署集中在一起确实方便,要是分布在京师各地,这么多人行动还真不方便。
很快,谭纶带着他们就到了翰林院,有兵部尚书打头,翰林院的门房自然不敢阻拦,但还是把他们到来的消息禀报到里面。
现在翰林院掌院是礼部侍郎王锡爵,他此时并不在院里,于是只要派人急匆匆往礼部送信。
当消息传到王锡爵耳朵里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半个时辰。
礼部值房里,王锡爵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追问那报信官吏道:“你说兵部谭尚书带着许多人进翰林院,直接去了藏书楼里面?”
“是的大人,他们进去后,谭尚书就在门口守着,说不准有人从楼里带书离开,那些兵部的官员就在藏书楼里书架上翻找,好像在找什么东西。
可那是我们翰林院的藏书楼,怎么会有兵部的东西。”
那官吏回答道。
“他说要找什么东西没有?”
闻言,王锡爵只是皱眉问道。
“问了,谭大人没说。”
听到这样的回答,王锡爵一下子就站了起来,虽然翰林院不比兵部权势,但也不是随便乱闯的。
谭纶要去翰林院藏书楼看书,没事儿,好好去就是了,带着一大帮人去就过分了。
王锡爵知道,今天的事儿,他必须回去,当面质问才行,否则翰林院颜面扫地。
不过他不知道,昨儿晚回家,谭纶也反复推敲,从翰林院和兵部位置,推测出刘大夏八成还真会把资料藏翰林院里。
无他,两个衙门太近了。
第1220章找到了
谭纶根据魏广德提供的线索,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说起来,此事可大可小,要是上纲上线兵部是要吃挂了。
如果真在翰林院里找到郑和文档,那事儿还有挽回余地。
最起码,都察院和六科应该就不会咬住兵部说事儿。
谁都能想到,此事绝对不是刘大夏一个人的决定,而是当时一群人做出的安排。
翰林院,并非是朝廷一个可有可无的空架子衙门,威势还是很大的。
有了翰林院在前面顶住,兵部遗失公文的事儿,就可以最大限度被淡化处理。
至于悄悄进村打枪不要,开什么玩笑。
谭纶做了几年兵部,也不敢说兵部的人都可信。
昨晚,兵部找文档的消息,怕已经传出去了,根本封不住的。
除了尽快找到遗失的东西,没有其他解决办法。
只怪刘大夏藏东西却不留下线索,让后人徒呼奈何,难道真不怕被抄家掘墓。
谭纶还在翰林院藏书楼等着手下翻找的消息,翰林院里几个在院的学士连袂而来要和他讲道理。
就算你谭纶是兵部尚书,也不能强闯翰林院的藏书楼吧。
要是好好说说,自然没有问题,可招呼不打直接就来,还把藏书楼给封了,就过分了。
当王锡爵从礼部赶回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藏书楼前空地上摆着一张茶几,谭纶站在旁边,周围还有几位翰林院学士,不过他们脸色都不好。
四周,还围着一些翰林院里的官员,包括新科状元郎他们以及几位庶吉士都在人群里,只是都在窃窃私语,也不知道嘀咕什么。
显然,谭纶的不请自来已经影响到翰林院正常事务了,几乎所有人都到了这里。
现在看到王锡爵过来,众人脸上都有喜色,主事儿的人来了。
“谭司马,不知你这点齐兵马到我这翰林院来做什么?”
王锡爵上前也不见礼,直接就问道。
“王大人,子理此行是来翰林院找回我兵部的东西。”
谭纶倒是主动拱手对王锡爵行礼道。
听到谭纶的话,王锡爵眉头微皱,不解问道:“不知我翰林院到底拿了你兵部何物?如此大动干戈。
若是有,差人拿条子来取即可,何必搞成这样。
传出去,朝廷脸面何在?”
大明各大衙门相互之间借调文书档案并不气稀奇,只要开条子,到时候久未归还拿着条子来找就是了。
毕竟,文书档案不同凡响,是不能随便拿走的,都要签字画押打借条登记,方便查找。
可谭纶手上哪有那什么条子,或许刘大夏那里有,但并没有交到兵部。
不过,此时谭纶脸上倒是不慌,只是瞟了眼茶几上放着的十来本书册,正待开口,藏书楼里就出来个绿袍官员,没有补子,显然是个观政士。
只见他捧着两本书册径直走到谭纶身旁,双手将书册奉上。
谭纶接过其中一本,只是随意翻翻,随即就翻到最后一页查看封口。
之后,就把那书册递到王锡爵面前说道:“王大人看看吧,看是不是我兵部之物?”
王锡爵其实已经注意到旁边几位学士的脸色不好,知道其中定然有蹊跷。
只不过,当着两位主官,他们不好说话。
王锡爵伸手接过书册,看了眼封皮书名眉头就是一皱,随即翻看里面内容,居然是记载一个叫次撒的地方的风土。
再细看,王锡爵心里就是一紧,从书册记载内容看,居然是永乐朝时下西洋船队所见所闻。
好吧,翰林院抄录这些文献似乎也没什么大碍,都属于朝廷的文档,翰林院收录海外风土并无不当才对。
只是,王锡爵翻到最后一页,却发现上面盖的印章居然不是翰林院藏书楼的印章,而是兵部武库司的大印。
“嘶”
手里的书册,按照这个印章,那就不是翰林院抄录的,而是从兵部拿回来的。
按照朝廷规矩,抄录书册装订成册后,就会盖上所属衙门的印章,表明书册归属。
翰林院藏书楼里居然有兵部印章的书籍,这个还真有些奇怪。
魏广德当年翻到那些书的时候,因为并不熟悉官场,所以根本就没看最后的封页,否则早就发现蹊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