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384节
在汉武帝时期,河西走廊的两州八郡一共有103万人,其中连人口最少的敦煌郡都有3万多人。
而唐朝贞观时期,主管河西走廊的陇右道一共有人口19万多人,到开元时期增长到55万人。
可到了明朝这次西征呢,在整个河西走廊就只找到了3万人口,甘州甚至就只剩下了830户,比西征军自己的人数还要少。
而且当地汉人比例很低,傅友德一路向西进军呢,要带着翻译一起走才行,这种情况根本就没有办法承担大军的后勤补给。
汉唐时期,当时的气候还能让汉人生活在那里,可到了明朝,要生存都已经是巨大的挑战。
自然,大明之前的几个皇帝也就无心对那里继续进行统治,实在是困难太大。
实际上朱元璋和朱棣都有过经营西域的念头,但是连河西走廊都不能填满足够的人口,那就更别说往西经营了。
既然没法直接统治,那怎么办呢?
只能通过羁縻册封的手段来稳住局势,所谓的关西七卫,其实主要也是由边境少数民族组成的,和朵颜三卫类似的模式。
大明若是想,调动几万人马打过去倒是不难,可能打下来不代表能长期守下去。
魏广德不用多想,看谭纶的脸色他就知道,若是提出恢复大明对西域的管理,怕是他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毕竟是兵事,和他息息相关,由不得他犹豫。
“利用原来的羁縻关系,不管他们认不认,先联系上,了解实际情况还是很重要的。
朝廷是否要继续向西拓展并不重要,但不能不了解情况。”
魏广德只得说道。
魏广德这样说,谭纶也就不急了,点点头算是答应下来。
对此,魏广德也只能在心中叹息。
虽然很不想承认,但事实就是,清朝对于中国版图的贡献无疑是历代王朝中最大的。
也只有盛唐之时,或许稍可以比较。
汉唐一直被认为是中原王朝最强盛的时期,但即便是这两朝,也对近在咫尺的西藏高原望而却步。
西藏位处于高原寒冬之地,虽然秦汉曾经想涉足西藏,但由于此地山高水远且中原人到了之后容易出现高原反应,也就放弃了向西南扩张。
因此,西藏高原也成为中原王朝向西南地区扩军事扩张的一个地理屏障。
至于盛唐,最早和西藏的接触就是缘于战争。
后世国人只知道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实际上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前,他已经迎娶了五位王妃,文成公主是第六位。
唐朝与吐蕃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是公元638年,吐蕃入侵了吐谷浑,并顺势东进,松赞干布率二十万大军打到了四川松州。
唐都督韩威领兵抵抗被击败,八月,唐太宗任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兵分四路出击吐蕃,大败吐蕃,终于挽回了颜面。
在这次军事冲突之后,松赞干布终于认识到唐朝的真正实力,于是决定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于是才有了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
只是这种关系仅仅维持了十年,在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后,吐蕃的大权由禄东赞把持着。
而此时的唐王朝已由高宗李治接管,唐朝完全占有了西域,河西走廊畅通无阻。
公元651年,吐蕃再向唐朝的小弟吐谷浑发起进攻,将吐谷浑收入麾下,此后在领土上吐蕃与大唐直接接壤,冲突更是不断。
唐王朝把主要兵力放在平定高句丽以及镇压西突厥叛乱时,吐蕃却在河西走廊发难了。
公元670年,吐蕃袭击了安西都护府,夺取了今天的新疆阿克苏地区,导致大唐多年经营的安西四镇落到了吐蕃手里。
对此耻辱,唐朝自然是不甘心的,为此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但都以失败收场。
670年四月,薛仁贵率五万大军反攻,在青海大非川与吐蕃激战,结果吐蕃集结重兵四十万围攻,唐军陷入包围,几乎全军覆没。
八年后,唐军再次在河西走廊发起了反击,这次挂帅的是李敬玄,率十八大军出击,但结果仍以失败告终。
所以,唐朝的版图,实际上并未包括西藏地区,那时候吐蕃的强势通过双方的战争就可见一斑。
魏广德想要收复西藏,将其纳入大明治下,想靠武力夺取无异于痴人说梦。
汉人,始终不能在那片高原上进行激烈的战斗,高原反应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似乎看出魏广德对西藏那个地方的兴趣,刘守有这时候忽然说道:“魏阁老,就当前局势,索南加措想借蒙古俺答汗之手恢复黄教在西藏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若是朝廷册封达赖喇嘛,是否可以借此支持俺答汗出兵,我们从旁协助。
虽然此举未必能让我大明控制该区域,但是有我大明册封的达赖喇嘛,朝廷就可以定期派人前往藏地巡视,也方便我们了解当地地形和人口等情报。
不管朝廷最后的选择,至少多去那里,对他们的了解更透彻,想来总是好的。”
魏广德没说话,只是在思考刘守有的建议,倒是谭纶想想就说道:“若只是接济些粮草,应当可行。”
谭纶明白刘守有的意思,册封达赖喇嘛,派人定期前往巡视,就把西藏变成和西南土司类似的模式。
虽然管理依旧有限,但终归有利于朝廷更加深入了解藏地。
“这么说,俺答汗还要活着才好。
等他帮助索南加措回到藏地再死,否则计划就会失败。”
刘守有的提议,和魏广德之前的盘算有些冲突,那就是利用俺答汗的死分化蒙古。
分化后的蒙古,他那几个儿子还会出力帮助索南加措吗?
大概率是不会。
也只有俺答汗活着的时候,才有可能调动蒙古军事力量登上青藏高原,帮助黄教恢复对那里的影响力。
刘守有听到魏广德这么说,一时也不知道该如何接话。
“善贷,刘指挥的提议也不失为一个办法。”
谭纶却说道,“只要俺答汗不死,朝廷可以按照此策进行下去。
若是中途人没了,后续再说就是了。
只要不是出动官军,兵部都会无条件支持。”
让蒙古人上西藏高原打仗,谭纶是绝对不会反对的。
多好的削弱蒙古的机会,怎么能轻易错过。
魏广德点点头,对刘守有说道:“锦衣卫再查查黄台吉、布延和土伯特那些人的宗教信仰,看看他们是否也皈依黄教。
若是他们也信奉黄教,想来还有可能让战争继续下去。
只要他们上了西藏高原,九边的压力就小了,辽镇甚至可以寻找机会,彻底灭掉辽东的土蛮部,还有泰宁、福余二部。”
魏广德开口说道。
泰宁、福余二部,本属于朵颜三部之一,只是此时的泰宁、福余二部实际上已经被喀尔喀、科尔沁等部族渗透控制,帮着他们攻打大明。
倒是朵颜部因为在蓟镇被戚继光教训两次,近些年老实了不少。
这些部族,包括朵颜三卫,其实已经成为辽东、蓟镇明军的主要敌人。
魏广德打算趁机灭掉他们,也在情理之中。
毕竟如果俺答汗大军在侧,明军还真不好放手一搏,围攻这些蒙古人。
要是俺答汗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是绝对不会放纵明军攻打他们的。
“回去我就让人准备粮草。”
谭纶马上说道,显然对此抱着乐见其成的意思。
“嗯,我就等着俺答汗的奏疏。”
魏广德笑笑,随口说道。
第1231章人才难得
大明京师进入八月,天气依旧炎热,秋风并没有吹走暑气。
再有院里树上知了猴不知疲倦的鸣叫,让屋里的魏广德感觉很难受。
在大明做阁臣,日子其实蛮枯燥的,有处理不完的奏疏,魏广德对太祖朱元璋的不容易是深有体会,对永乐皇帝的设置内阁也表示很理解。
要知道,他处理的也不过是天下奏疏的一部分,就觉得很难了,那两位皇帝,当初可大部分时间都是大权独揽,一个人处理这些奏疏。
刚处理好一份奏疏,魏广德把它放到一边,伸手又拿起一份,一看封皮就是一愣,随即嘴角挂出笑意。
奏疏有些厚,魏广德翻看前面看了眼,是礼部的奏疏,上奏俺答汗请封索南加措为达赖喇嘛之事,请求朝廷定夺,后面则是俺答汗的奏疏,最后还有索南加措上的奏疏,向大明表达忠心。
等了半个多月,奏疏总算还是送到京城了。
魏广德仔细看了俺答汗和索南加措的奏疏,从字里行间慢慢揣度他们的心理变化。
说实话,魏广德多少还是受到那位的影响,对达赖喇嘛表现出一丝不信任。
不过仔细看完索南加措的奏疏,感觉此时或许是被藏巴汗政权打压的很了,急需得到外援的帮助,所以奏疏内容很是谦恭。
既然对方表现出了谦恭,魏广德也不觉得有必要拿捏,虽然他内心早就认定此事。
不过,当事儿真摆到面前,内心多少还是受到前身影响。
再看了眼俺答汗的奏疏,魏广德这才拿起纸条铺好,提笔开始票拟,“蒙古向佛之心可见,拟封索南加措为护国弘教禅师,请定夺。”
需要说明的是,达赖喇嘛虽然在大明得到册封,但并非封的达赖喇嘛的封号。
严格说起来,这时候的达赖喇嘛只是俺答汗对索南加措的尊称,属于私人性质,自然不可能在官方文书上写封他做“达赖喇嘛”这样的文字。
“护国弘教禅师”,这是魏广德在看完奏疏后想到的,向蒙古人宏扬佛法的禅师。
至于加上“护国”二字,也是显得高大上,毕竟是要朝廷给敕命和印章。
收起笔,魏广德觉得差不多了,当即等纸条上字迹略干后,这才拿起放进奏疏里。
只不过,有些事儿还是他不曾想到的,那就是谭纶在那天之后曾和兵部职方司有关官员探讨此事。
职方司给出另一个判断,那就是俺答汗在掌握漠南蒙古后,如果继续向青海,甚至西藏方向经营,恐尾大不掉。
那意思就是,魏广德他们打算引诱俺答汗带来蒙古人上青藏高原,削弱蒙古的实力,可殊不知这是蒙古人扩大统治区域,增加人口和战力的一个臂助。
如果控制不好,俺答汗的实力怕是会因为得到西藏而有一个质的飞越,更加难以控制。
对此,当晚谭纶就赶到魏广德府上,详细把职方司的分析告之了魏广德。
到现在,魏广德还对此有些犹豫,没有定下最终目标。
是的,有时候想事情就是这样,只考虑到偏好于自己这面,却忘记事情都具有两面性。
蒙古人大举入藏既是危险也是机遇,危机危机,危险中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