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387节
无法,两班轿夫轮换也支持不了不久,就只能不断轮换,两班不够就增加,一路走一路要人。
地方官府也识趣,对张居正一行所提要求照单全收,都安排手下腿脚利索的跟着去,一不小心就凑出了八班轿夫轮流抬轿。
看到这里,魏广德多少有点明白后世传说张居正三十二人抬大轿的传闻怎么来的了,就是偷梁换柱、捕风捉影搞出来的假消息。
半个时辰换班,张居正为了尽快回到荆州,找了八班轿夫抬轿,又是急行,也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轿夫轮流着歇口气,不至于耽误时间。
只不过被人歪曲,变成了他坐着三十二个轿夫抬的轿子。
谁干的?
魏广德可不知道,只知道有这么个事儿。
至于其他,都不是什么大事儿。
倒是也确实有地方官员晚上去拜见休息的张居正,送去不少东西。
离京之前,张居正的随行车马是三架,现在已经增加到九架,可见多出来的东西就是沿途官员送的各种礼物。
或者说,是请张居正带回去的祭品。
不过这种事儿,其实就是大明官场上人情客往的常态。
劳堪去这件监督出海的商品,都收了两车礼物。
劳堪本身官职也不低,地方上官员自然也知道他和魏阁老的关系,自然也是用心巴结。
这种礼物上的馈赠,在大明是公开的,不算受贿索贿的范畴,而是官员之间关系的表现。
就好像魏广德同年或者那些致仕官员离京,魏广德也会派人送去东西一些银子和一根人参。
收好手札,魏广德就喝着茶,摇着折扇等候谭纶的到来。
不多时,张吉直接前面引路,带着谭纶走进了书房。
“快坐,这天气,还没退署,只能先将就将就。”
魏广德客气的请谭纶坐下,张吉吩咐人送来茶水和井镇的西瓜。
“嗯,味道还不错,子理兄,你尝尝。”
魏广德拿起一块西瓜一口咬下,香甜汁水入胃,带着丝丝凉意,好不痛快。
“好。”
谭纶也不客气,拿起一块西瓜就送入嘴里。
几块西瓜下肚,署意似乎也退下去不少。
拿起湿毛巾擦手,等谭纶也擦手后,挥退左右这才问道:“子理兄那边,是否已经有名录了。”
兵部对军中将领情况肯定非常熟悉,他要的年轻将领名录,其实很好找,甚至可能就是按照年龄,把三十岁以下将官的情况抄录一份就可以了。
而魏广德,自然希望在这份名单里看到几个熟悉的名字,然后好有针对的进行培养。
实际上,魏广德也担心他记忆里那些熟悉的将领,怕未必都是那种像俞大猷、马芳这样能占善战的将官。
但无所谓,先培养一下看看,行就逐渐委以重任,不行就剔除就是了。
毕竟,他能记住的名字,肯定是在大明朝做了点什么事儿出来的人,他才会对他们的名字有点记忆。
而他们做的事儿,可能是好事儿,也可能就是办坏事儿。
比如自己老丈人徐鹏举的大名他就知道,不是因为他是魏国公,而是因为他被冠宇“草包将军”之名,在后世被人骂有辱“鹏举”二字。
很快,一张记录着七八个名字的纸张就来到他手里。
魏广德一个一个看下去,上面有名字、年龄及家庭信息,还有就是现在的官职,之前做出过什么大事儿,立了什么功劳。
全篇看完,七八个名字里,魏广德还真有收获。
其中两个人的名字,魏广德依稀有点印象,说明这俩人以后应该是做出了什么事儿,让他们的名字被流传下来了。
刘綎字省吾,江西新建人,祖籍南昌高田龚村,大都督刘显之子。
万历二年考中武举状元,随父讨伐九丝蛮,刘綎率先登上城楼,抓获蛮人首领阿大,立首功。现任南京小教场坐营、守备。
麻贵字崇秩,号西泉,回族,大同右卫人,大同参将麻禄之子。
麻贵由舍人从军,累功升都指挥佥事,充任宣府游击将军。隆庆年间,提升为大同新平堡参将,是年贼寇大举进犯,掠夺山阴、怀仁、应州,地方将官多不敢挡,唯独麻贵和兄长副将麻锦拒敌有功,受到奖赏。现为大同副总兵镇守大同西路。
魏广德看到的这两个人,一个在南京任职,一个则是在大同担任要职。
镇守一路,可不就是重要军职。
“麻贵三十五了吧。”
魏广德看着字条上麻贵的生年,算了算就问道。
“却是,但四十以下其实在军中都是小辈,三十多也算年轻将领。”
谭纶笑道,他猜测魏广德是在为宣府镇马芳事寻找替代人选,所以擅自做主增加了麻贵的名字。
如果马芳坚持的时间不久的话,麻贵就可以从副总兵直接升总兵,顶替一路总兵官职位。
“其他人如何?”
随即,谭纶又问道。
“刘綎,我想派他去辽东.”
第1233章又没钱了
“其他人如何?”
说完麻贵,见魏广德没有继续说下去,随即谭纶又问道。
麻贵,其实是谭纶比较看好的一个将领,虽然麻贵没有在他账下听令过,但是坐镇蓟辽时,他对边镇将官可都不陌生。
蓟镇比较不同,掩护京畿之地的安危,需要调集天下最强悍将领镇守。
“刘綎,我想派他去辽东,现在不过是个守备,虽然打仗悍勇,但为将者更需要的是谋略。
先让他去戚继光身边历练历练,现在年轻,如果能够在元敬那里学到练兵之法,对他一生受用无穷。”
魏广德思考片刻后就说道。
虽然不记得刘綎是怎么回事儿,但魏广德感觉自己是见过这个名字的。
还是那话,既然青史留名,必然做了什么事儿。
或许是好事儿,或许是坏事儿,但肯定有事儿。
否则,大明这么多将领,为什么会有他的名字被人记住。
何况,大明这时候还真看中血统,就好比魏广德军户出身,一旦被贵人看中就会平步青云一般。
这刘綎也是老子英雄儿好汉,他爹刘显也是嘉靖年间抗倭将领,在俞大猷麾下参与剿灭东南倭寇。
到了中后期,因为广东叛乱四起,刘显从浙江移师广东,才逐渐退出了抗倭战争。
那些年,广东的倭寇可不多,他们大多都在浙江、福建活动,只是到了后期,被戚继光打怕了,才开始南下广东骚扰劫掠。
刘綎如此年轻就因为军功受到升赏,自然是前途无量。
实际上后世魏广德能看到刘綎这个名字,大抵是因为万历朝的援朝抗倭战争,因为两战刘綎皆带兵出征,建立了功勋。
只不过魏广德有些记不得是在哪里看到的记载,所以只依稀记得有这个名字的印象。
所以,魏广德先不管这些,把刘綎从南京调到辽东去再说。
兴许历练几年后,就能成为独当一边的大将。
而谭纶,听了魏广德的建议,只是略作沉默就点点头笑道:“说起这刘家也不是外人,他家本身南昌府龚姓人士,只不过机缘巧合跑到四川参加武举,进而入了军伍。
跑四川冒名顶替改姓刘,不过事发后得到四川巡抚张鏊赏识,得以军功升官。”
“张鏊?蒙溪先生?”
魏广德惊讶的问了一句。
谭纶乐和和点点头,笑道:“武举冒名可不是小事儿,那会儿我估计张大人是看在同乡情份上才网开一面,不想着刘显还真成了个人物。”
张鏊在江西科举算是魏广德等人的老前辈,嘉靖五年的进士,历任多地,特别是在四川担任巡抚平叛后之后抗倭战争中担任南京兵部尚书,算是和武人关系最紧密的文官之一。
这样的大人物,魏广德自然知道。
冒名顶替真不是小事儿,可武举顶替,张鏊轻飘飘就放过,也只有同乡关系才能解释的通其中门道。
还是那话,古代交通不便,官员外出为官常年见不到几个老乡,所以张鏊在四川能看到一个老乡,自然会想方设法关照一二。
“去年这刘綎和张鏊小女结婚,可是广发请柬,老家那边致仕的、在职的官员,几乎都收到了。”
谭纶又说起关于这两家的事儿,自然是为了让魏广德加深了解,以后好增加关注,“你父亲也是去了南昌府的,我是让儿子过去恭贺。”
魏广德对这事儿没什么印象,他毕竟在京城,自然不会收到请柬。
“呵呵.”
魏广德一阵轻笑,随即看看谭纶说道:“那此事就先这么定下来,麻贵去宣府跟在马芳身边,调刘綎去辽东跟着戚继光,就是不知道咱们把他好女婿调到辽东,离开了南京的花花世界,蒙溪先生会不会骂咱们。
嗯,等两年你就要致仕,回去先挨骂。
至于我嘛,估计他是没这个机会了。”
魏广德乐道,他还年轻,可以在京城再待二十年不成问题。
张鏊,应该是熬不过几年了。
“兵部那边我会安排。”
谭纶不以为意,当下就答应下来,“对了,江治那边,听说今年工部衙门的银子用光了,正在找户部要银子,这事儿你知道吗?”
“工部?因为治水?”
魏广德微一皱眉,说道:“工部和户部都没有奏疏上来,我还真不知道这事儿。”
“迦运河开凿进入尾声,前俩月徐州黄河又决堤,工部钱粮已经捉襟见肘,没银子支应河工了。”
谭纶说道。
其实他一说这个事儿,魏广德就大抵猜到是怎么回事儿。
古代王朝,支撑一个河工就很费劲,往往都要准备数年时间的钱粮,而明朝中后期,黄河隔三差五出问题,可不就成为耗光国库最大的黑手。
当然,如果银子都用到河工上,其实也能勉强支应,可是不还有一大堆大人们需要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