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391节

  那不过就是利益集团的遮羞布而已。

  而真正能做的人太少,或许也只有那些被称为圣人的人,才会真正克制着本心。

  当然,数百年后,倒是曾经有人做到过,那时候的人们大多数都有自己的信仰。

  只是,这样的环境也只存在了数十年而已。

  魏广德意识到,以前他想简单了,以为给大明带来一大波财富,或许就能改变历史,为汉人逆天改命。

  但现在听到张学颜的话,魏广德忽然意识到,真正想要改变中国的历史进程,最直接的办法开始开智。

  西方真正爆发,其实正是西方把普及式教育纳入国策以后才开始的。

  那时候,西方大部分平民也能得到基本的教育,这让他们开智,不仅是以技术工人身份参与到经济生活中,更是让掌握权力的人,不能再肆意驱使他们。

  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

  而过往的经历,也让这些人进入权利阶层后,不似现在大明的读书人般,只知道纵情享乐,闯过独木桥后很快就被身边同僚同化。

  因为他们的根子就不干净。

  只有打通平民进入官府的通道,好像后世叫做“打破阶级固化”,才能让吏治环境稍微得到改善。

  虽然这些平民一部分人难免也会被污染,但绝大部分人还是会坚守本心。

  或是因为权力不够,或是因为良知未泯。

  反正,魏广德此时已经把科举制度视作洪水猛兽,虽然他也是科举的受益者,但科举制度是真正锁死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枷锁。

  “牙行的事,户部可先斟酌再议,工部这笔银子,先借用常盈库的银子,利钱之事暂时搁置。”

  魏广德觉得头疼,他得好好琢磨琢磨。

  因为,他想到一个事儿,之前张居正想要整顿学风,提醒各省提学严禁书院一事。

  说到书院,魏广德就想到后世学校,无数莘莘学子都是从这里“启蒙”,成长,成为国之栋梁。

  若是想要开办后世学校那样的机构,最终其实还是归入提学管理,是否可以再这次张居正的改革中尝试开办后世的学校,把教育惠及平民,不再让知识被士林把控?

  江治从魏广德沉默中意识到这位应该想到其他东西,所以不便打搅,干脆就起身告辞,反正工部的事儿已经解决,户部会想法子凑银子。

  至于魏广德想到的事儿,之后自然会找他们私下里商议。

  而张学颜虽然不明就里,但也察言观色知道该跟着离开了。

  反正,户部的麻烦也勉强算是解决了,还是先用常盈库的银子。

  至于牙税,自己回去再琢磨琢磨,务必考虑完善了再和张居正那边沟通就是了。

  他现在也觉得,在魏广德面前提及此事有些唐突,虽然此事最早的始作俑者就是魏广德。

  等人离开后,魏广德没有回去处理公务,而是坐在那里思考着如何利用改革提学,把后世的学校办起来。

  此时大明其实有类似的学校,那就是提学管理下,由各府县建立的县学、府学。

  只不过这些学院,都只录取科举通过府试和院试的学生,还得是其中佼佼者,才能顺利入读官学。

  其他人,只能在私塾读书。

  私塾读书,光是束脩就不是一般人家能承担的。

  许多少有家资的人家,也不过是想把孩子送到那里能识文断字,学点算术,没有天赋就尽快找份工作,不会继续攻读学问。

  这其实也是人之常情,不是读书的料,就不浪费家资。

  这也决定了,读书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家里有薄财家庭的专利,对于大部分人家来说是没有半点指望的,绝大部分孩童依旧被挡在学堂之外。

  魏广德想要做的,就是是否能够把这些孩童聚集到学校里,实行大明版的义务教育?

  如果官府把夫子集中起来办学校,像后世那样一年两期,每期收少许铜钱,或许就会有更多人家把家中子弟送入学校读书识字,进而开智明理。

  这个可能是存在的,中国人对读书人的推崇,也是融入血脉里的。

  如果能够只出很少的铜钱就让自己孩子读书,大部分国人都是会愿意的,只要他们承担得起。

  后世,教育开支已经成为社会各家各户重要支出之一。

  如此耗费财力,但大家依旧乐此不疲。

  接下来就是官府的事儿,如何办学的问题。

  各地的秀才不能为官,倒是给他们个八九品的官身,让他们出任学校的老师。

  他们在家里办私塾,其实还不是为了赚银子。

  官府委派他们,发给俸禄,有了稳定收入自然应该不会拒绝,师资问题就解决了。

  至于校舍,这年头还真不难办。

  府县周围找块官地盖房不是难事儿,一应支用若是让地方拨付,怕是问题多多,就有提学监督,户部或者礼部提供相应费用。

  至于朝廷这笔钱财怎么来,魏广德也想好了,张学颜不是说朝廷新增税银各部衙门都要打主意吗?

  劳资现在就安排上,牙税这笔银子,大部分用在建校舍和老师的俸禄上,绝了他们的心思。

  让大明绝大部分百姓有机会读书识字,有天赋者不会被埋没。

  最重要的还是扩大“士林”的规模,让一些别有用心者不能轻易煽动读书人。

  现阶段想把后世的专业建立起来那是痴人说梦,不过就是能在四书五经外建立算术等寥寥学科而已。

  让圣学传播更广,那帮老学究应该不会反对吧?

  打出继往圣绝学,其实起自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都在拼命传播自己的思想,一是对本就读书之人,吸引他们加入自己学派,二就是建学,帮助更多人学习,成为读书人,拥护他们的思想。

  只不过,随着独尊儒学以后,这样的传播更多是象征,而不是真正被重视。

  官员教化之功,变成了看你治理地方出了几个进士、举人,而不是让多少孩童读书。

  该有些变化了。

第1236章目睹珍宝船

  南中国海上,三十余条大小不一的海船正在破浪前进向南驶去。

  此时正在刮着东南风,这样的风向其实不利于海船南下,所有海船上风帆全部打斜,靠着船舵纠正航向,获得那一点点向前的动力。

  船队正前方,六条双层炮船打头,后面二十余条大型福船居中,看吃水很深就知道,福船上不知道装载了多少货物。

  而在最后,还有五条单层炮船殿后,护卫着整个船队的队尾安全。

  当先大船上,一个身穿绯色官袍的老者伫立船头,双眼炯炯有神盯着前方海面。

  在他身侧,两名身穿铠甲的将领躬立,周围还围着十余名护卫。

  “现在南洋已经没有倭寇踪迹了吧?”

  站立良久,老者才缓缓开口说道。

  “禀大人,南海之上倭寇踪迹基本绝迹,虽偶有海商上报遭遇海盗,但并无海盗再敢踏足我大明疆土。

  只是大人也看到了,南海还与广大,在这里海盗和海商其实很难甄别”

  一个将领上前一步,躬身在老者面前说道。

  “呵呵,我听说过,这些出海的海商,面对势均力敌时,大家都是同行。

  可一旦发现肥羊,他们就会从海商变身成为海盗。”

  老者乐和和笑道。

  “嗯,这”

  那将领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

  “我们离开吕宋已经一天了,吕宋应该是在我们东面吧,现在那里应该是西班牙人在占领?”

  老者这时候一指大船的左侧,东面方向问道。

  “是的大人,我们应该已经出了我大明海域,进入西班牙人掌控的海域。”

  那副将马上答话道。

  “不是说他们在大海上实力很是强横吗?

  怎么这一路行来,除了在靠近月港的地方看到过几条夷人海船,就再未看到其他船只?”

  老者提出心中疑问道。

  “殷大人,大海广袤,其实在海上遭遇别的海船,本就机会渺茫。

  一般能遇到,也多是在靠近港口的海域,那里海船比较集中,所以才能够看到。

  一旦离开港口稍远,船只航行哪怕只偏离一度,向我们这样走上一天,两船相距也会误差百里,自然就很难遇到了。”

  另一个将领显然更熟悉海上情况,马上就解答道。

  实际上,海军将领都不希望在大海上和其他船只遭遇,因为那就意味着你要进入高度戒备状态,那怕他们是大明水师的战船。

  如果遭遇的是南洋诸国的海船,或者大明的海船,也还罢了,若是夷人的商船,那战力和脚下双层炮船相比,也只高不低。

  除非占据数量优势,从一侧三面围攻,否则胜算还真不一定大。

  至于团团围住,好吧,别忘记这时代战船都是向两侧开炮的,团团围住只会让对方火力全开,并不是最好的对战之法。

  把战船集中一侧,那对方只能使用一半的火力进行作战,凭借数量优势,大明水师才有机会占到上风。

  事实上,之前和葡萄牙人交战,大明也是利用无数大小战船,靠着数量取得胜利。

  用大船吸引对方火力,小船突进靠近敌船放火。

  “怪不得,我说呢,进出港口的时候,时不时就能看到有船只,但是今早到现在,一条船都没有看到。”

  老头正是此次下西洋正使殷正茂,他身体不错,也不晕船,所以从浙江出发抵达吕宋后,人还活蹦乱跳的。

  船队只在吕宋休息一日,卸下一些物资,又补充了一些吕宋特产,就匆匆出航南下旧港。

  到这个时候,殷正茂也算是对水师的艰辛有了一定了解。

  可以说,船只出海后,能聊天的就只有船上的船员,再无其他人。

  而人也只能在这条船上走动,活动空间狭小,让他也有些不适应。

  “殷大人,外面海风甚大,是否入船舱休息。”

  旁边将领这时候小声提醒道。

首节 上一节 1391/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