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418节
“东家,对面说他们是谙厄利亚人。”
此时在大福船上,一个精通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的船员对身侧的东家说道。
“谙厄利亚人,那是什么人?”
那船东好奇问道。
“不知道,估计是欧逻巴的一个国家吧,西班牙和葡萄牙就是欧逻巴的两个国家。”
那水手应该和夷人接触过,所以还知道他们对欧洲的称呼。
实际上,欧逻巴”作为欧洲的译名,指代地中海以西的西方地域,其词源来自闪语“伊利布”,意为“日落之地”。
夷人来到东方,对于他们自己所在的区域,就使用了这个词。
这种命名方式与古代地中海文明以自身为中心的地理方位划分有关,此时没有七大洲概念,所以对于东方他们的统称就是亚细亚。
水手口中的“谙厄利亚”,实际上就是对面二副自称国家在水手嘴里的音译。
后世中国人都说“英伦三岛”,实际上这里可能是用错了字,“英伦三道”可能才是明末中国对英国的认识。
那时候英国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合并而成的王国,从中国官方的组织架构应该是判断为三道。
随着口口相传,最后“三道”变成了“三岛”。
“谙厄利亚”,在后世应该被译为“英格兰”。
虽然相互之间都不熟悉,但两条船还在渐渐靠拢,开始了交流。
在德雷克口中,他们成为一艘迷航的英国商船,不知怎么到了这个地方。
而从对面船东口中,他们也确信了一点,这里应该就是葡萄牙人口中的香料群岛,因为对面的明国人就是来这里收购香料,然后运回旧港,准备卖给葡萄牙商人的。
“明国船长阁下,不知道你们什么时候返回旧港,能否带我们一起过去。
或许,我们可以从那里找到回欧罗巴的海路。”
德雷克现在需要离开这里,去到印度洋。
只要到了印度洋,他就知道该怎么回到欧洲去了。
只能说当初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成功太过哄动,几乎所有欧洲海商都知道绕过非洲的海路。
只要能够抵达印度洋,一直往西就能到达非洲,然后向南绕行就能回到英国去。
实际上,这个时代的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对非洲并不陌生,特别是对北非还是很熟悉的。
同属地中海沿岸地区,发展程度绝对不是中非、西非可比。
许多欧洲人,老早就跑到北非城市里去赚钱做生意了。
“你可以叫我包少师,是旧港一名商人,我可以带你去旧港。”
明国商人似乎很好说话,一口答应了德雷克的请求。
“你们说的旧港,不知道距离这里有多远?”
接下来,德雷克直接和包少师进行交流,知道旧港的一些情况。
不过,在知道从旧港到大明去还需要航行数千里以后,德雷克就果断打消了去大明的想法。
实在太远了,他现在船上已经装满了金银财宝,实在没必要冒险。
“我想到了旧港,不知道包船长能不能带我引荐给明国官员,我这里有我国伊丽莎白女王给大明皇帝的信件。”
德雷克对包少师说道。
“没有问题,现在旧港的长官是陈璘陈大人,我带你过去是能够见到他的。
只是你说谙厄利亚女王给皇帝写信.”
说到这里,包少师看向德雷克的眼神有些许变化。
他就算再蠢,也多少猜测到德雷克一行人的身份和目的不简单。
德雷克见此,知道难以隐瞒,不过他有的是说辞。
“我其实是女王派往大明的使者,只是我们五条船,别的都在风暴中不知去向,因为西班牙和葡萄牙封锁了航道。”
德雷克开口说道。
“呵呵,我能理解。”
包少师这会儿只是轻笑,其实和欧洲人交流后,他们就知道西方有许多国家,而现在海贸之利被西班牙和葡萄牙霸占。
“你们船上物资充足的话,我们现在就可以离开回旧港,我们已经采购完商品了。”
包少师说道。
第1257章旧港城
一条大福船带着一条盖伦帆船沿着海岸线向西航行,经过三天的航程,他们终于转向西南,向着一个巨大的港湾驶去。
“船长,看样子这里就是明国人说的旧港了。”
二副站在德雷克身旁,对他小声说道。
透过望远镜,他们早已经清晰的看到海湾里的景色,那是一个巨大的海港,码头上停着大大小小数十艘海船。
大部分海船都是前面那条福船的样子,这也是大明海商最常使用的船型。
放下望远镜,德雷克还有些不可思议的说道:“我真的难以想象,在一百多年前,他们就组成了巨大的船队航行万里,从北面数千里航行到这里,然后继续向西抵达了非洲东海岸。”
“嗯,如果包说的不假,他们比葡萄牙人早出海半个世纪。
但不管怎么说,真正实现环球航行的并不是明国,而是我们欧罗巴人。”
不过,二副并没有因为明国人更早进入海洋而有什么丧气的意思,很是自豪的说道。
这两天,他们晚上停船休息的时候,明国包少师曾经受邀上到过金鹿号,而他们也去过明国的海船。
虽然双方使用葡萄牙语进行交流,但还算很流畅。
对方似乎对葡萄牙语更加熟悉一些,或许也是因为他们的客户更多还是葡萄牙人的关系。
通过交流,德雷克知道了更多,被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隐藏起来的消息。
当然,东方船队在百年前抵达过非洲东海岸的消息,其实在欧洲是有流传的,不过大部份人只当是听个笑话。
但是通过和包少师的交流,德雷克确信这个笑话是真实的。
按照包少师的话说,早在一百年前,明国建造的大型战舰就已经和先进欧洲最大的战舰相仿半点不差。
不过建造这样的巨舰对木材的要求极高,所以现在大明自己也没有多少这样的大型战舰了。
“按照包说的,他们明国的那个宝船,比吕贝克之鹰号还要大。”
德雷克却是轻轻摇头说道。
德雷克说的吕贝克之鹰,是十六世纪末欧洲建造的全世界最大的海船,排水量达到三千吨,是当时当之无愧的海上巨无霸。
最为世界最大海船,这个记录被保持了很长时间。
作为典型的卡拉克式大帆船,吕贝克之鹰在设计之初,就拥有2座较高的前后塔楼。
只是由于船身的3层主体结构,才在外观上看似并不突出。
但78.3米的长度、14.5米的宽度,以及有5.3米的吃水标准,足以让许多竞争国家的船只都相形见拙。
毕竟,在那个深水港并不流行的时代,不少贸易重镇的水深都不过5-7米。
由于需要在海上应付各类纠纷或袭击,吕贝克之鹰还被赋予了异常强大的火力系统。
根据德意志炮兵大师汉斯-弗雷泽的手稿记载,船上总计配有8门48磅级别的重炮、6门24磅的中型火炮,以及多达26门的10磅轻型火炮。
若再算上那些3-5磅的近距离武器,那么全船的火炮总数为十分可观的130门。
仅仅是维持这些武器所必须的炮弹、火药花销,就足见汉萨同盟商人对她的高度重视。
即便是执行非军事任务,船上也始终需要有350名水手负责日常操作。
他们的工资、口粮与意外抚恤开支,又是一笔让很多国家都无力面对的财政重负。
若再算上额定为650名的作战人员,则单次出动的成本就非常惊人。
吕贝克之鹰本该为联盟的商船队护航,对抗来自丹麦、瑞典、英国或弗兰德斯的海盗威胁。
自身不必负担货运任务,自然无法抵消相当部分的运营成本,因此根本没船东或投资者能承担出动费用。
同时汉萨同盟也没直接对立的海上竞争者,使庞大的巨舰根本无用武之地。
更要命的是,即便让船停在港口什么都不做,都需要进行最起码的养护工作。
于是仅仅两年后,吕贝克之鹰就再次进行了一次并不复杂的改装,这艘曾经的全球最大战舰摇身一变为专职货轮,专门负责行程较远的伊比利亚航线。
尽管如此,它依旧是这个时代欧洲当之无愧的海上巨舰。
只不过在德雷克和包少师的交流中,多少还是存在语言或者习惯的障碍。
包少师口中五千料的宝船被德雷克误以为是排水量五千吨,实际上按照后世能够确定的数据,郑和船队最大的宝船也就是五千料,进行换算后排水量超过二千吨,非常接近木质帆船的最大极限三千吨。
好吧,这样巨大的排水量完全超出了德雷克的想想,更被说在包少师口中,郑和船队拥有的宝船数量还不少,最少也有六十艘这样的超级巨舰。
德雷克已经无法想象,这样一支船队出航的盛况。
要知道,现在整个欧洲,排水量超过千吨的海船,怕是也不到六十艘才对。
实际上,此时欧洲虽然已经开始大航海时代,但是海船的排水量也多在百吨以上,五百吨以上的海船都已经算是大船,超过一千吨的海船数量非常稀少。
但就说他脚下的这条大船,金鹿号,也不过才一百多吨,还不到二百吨。
但就是靠着这样一艘海船,他们就实现了环球航行,横渡了大西洋和太平洋来到这里。
不管是哥伦布还是达·伽马,或者麦哲伦,他们进行航海大发现的时候,使用的海船亲一色都是这种百多吨的海船,主要就是因为欧洲人这个时候对这个吨位的船只非常熟悉,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船长,你看那里。”
就在德雷克思索的时候,二副忽然指着前方喊道。
德雷克顺着二副手指方向看过去,一艘明国的战舰正向他们驶来。
那是一艘双层战舰,按照习惯,德雷克首先就是观察对方炮窗的数量,从而对其战力进行一个初步评估。
就是这么简单直接,先分析对方军舰上火炮的数量判断战舰火力的强弱。
“比我们的火力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