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420节

  一个非常巨大无比的数字。

  “通过那条航道,是不可能向东横渡太平洋的吧。”

  陈璘问道。

  “信风和海流不支持,从赤道只能从动往西走。

  或许,向北可以找到合适的航线抵达美洲。”

  现在的美洲大陆基本上已经成为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后花园,英国没有能力染指这里。

  所以,对于陈璘提出的问题,德雷克并没有意识到对他们的影响,自然知无不言。

  如果大明能够从西方出发探索美洲大陆,和西班牙人在那里发生冲突的话,在德雷克看来似乎更加美妙。

  于是,他也按照欧洲人横渡大西洋的经验,做出了向北或许有海流或者信风可以帮助帆船抵达美洲大陆。

  实际上,西班牙人开辟“太平洋航线”并非偶然,而是按探索大西洋的经验进行的。

  这个时代,对于大海的认识,欧洲人无疑走在了大明的前面。

  通过大量探险家前仆后继进行环球航行和探索,他们加深了对这个星球的认识,掌握了许多大明并不知道的知识。

  酒宴的最后,陈璘提出想看看德雷克关于美洲到这里的航海图的请求,只是没想到德雷克这个时候选择了醉倒。

  陈璘如此对待德雷克,也是因为他们在外直接接触了诸多欧洲人,从他们嘴里听到许多大明不知道的情况。

  对所谓的异域风情他们不感兴趣,但是对于商人们口中巨大的世界,要说没有半点想法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就是在下西洋的海船上,俞大猷和殷正茂就在商议着回去以后,是不是把他们掌握的情况详细写成一份奏疏递交上去。

  以前以为大明已经够大了,可没想到真正走出来,行万里路以后才知道,大明也不过是偏安一隅而已。

  特别是他们因为和欧洲人的接触,知道“地圆说”。

  他们其实都算读书人,只不过殷正茂算是正经的读书人,毕竟是进士出身,而俞大猷只能算半个读书人。

  恰恰,殷正茂又非常精通杂学,因此在大海上闲的无事,就和俞大猷讨论过这事儿。

  后世中国人依据东汉张衡《浑天仪图注》所记载,“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还有三国时王蕃所著《浑天象说》中记载,“天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于地外,犹卵之裹黄,周旋无端,其形浑浑然,故曰浑天。”

  就认为,古代中国人已经有人认识到地球可能是个球体,实际上这是不对的。

  这,其实说他们观察天体以后对星空里的天体做出的判断,而并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敢相信脚下大地实际上是个球体。

  同时期西方,其实也因为无知而寻求真理,在公元2世纪以前就有许多人做出类似的猜测,但真正旗帜鲜明认为地球是个球体的人,应该还是毕达哥拉斯。

  虽然他并无客观依据,仅因他感性地认为立体图形中,球形是最美好的。

  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的科学家埃拉托色尼,用几何学方法确立了地球的概念,公元2世纪,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学大成》中也论证了地球是一个球形。

  但之后千年时间里,欧洲再无进展。

  可以想象,在宗教统治思想的年代,地圆说根本就是离经叛道的说法。

  麦哲伦也就是意外看到毕达哥拉斯的书,才兴起了去探索求解的旅程。

  不过到现在,两个人都还是很难理解,脚下的大地怎么就成了一个球体。

  但是,欧洲人已经确认,从一个地方出发,分别从东西航行最后能碰头,还有他们说的一直向一个方向航行就能回到出发的地方已经被他们证实,从中看来似乎他们说的又没错。

  这些议论,其实南海水师官兵里也有讨论。

  好容易遇到一个正在进行环球航行的人,陈璘自然想要从他嘴里搞到更多的消息。

  “让一个人回码头那边,给他的船员带个话,就说今晚德雷克先生喝醉了,就在我这里休息,明日再回船上去。”

  陈璘还想着明日再说说,看能不能看到德雷克的航海图。

  至于包少师,在陈璘安排好德雷克的住宿后,他就已经告辞回去。

  回到旧港,他还没有回过家,虽然船员会把消息传递回去。

  一夜无话,很快天光破晓,新的一天到来。

  如果说酒席上德雷克是装醉,不过装着装着那是真就睡着了。

  等他醒来,已经是第二天。

  在守备府,陈璘为他准备了丰盛的早餐。

  很多人都说英国的餐食是黑暗料理,这其实是因为英国的传统食品较为简单乏味的原因。

  其国家代表食物居然是技术含量很低的炸鱼薯条,唯一值得一提的英式早餐也仅包括煎蛋、烤豆、培根和香肠等,总体来说,这些食物味道单一且不太美味。

  正宗的中餐虽然西方人也很难以接受,但丰富的味道还是能让第一次吃到中餐的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毕竟,中国人的祖先真的太会吃了,什么东西都愿意尝试,食物来源五花八门,远非英国食物可比。

  这一路上,德雷克的胃也是遭了罪的。

  港口不敢进,只能劫掠西班牙人船上的食物,而探索地发现的果蔬也不敢使用,只能是通过钓鱼方式获得肉类。

  或者就是如帛疏那样,和当地土人交易食物。

  进入旧港,就好比他们从荒郊野外回到大城市。

  不管能不能接受味道,德雷克在守备府里是大快朵颐,先把肚子填饱了再说。

  好吧,明国人能吃得下,他自然也吃得下。

  等到再次和陈璘见面,陈璘让人准备了礼物送给他,还亲自送他回到船上,提到航海图,德雷克这才略微有些不情愿的向城里展示了他们的航海图。

  不过,他也从陈璘手里要到了印度洋的海图。

  是的,德雷克虽然对印度洋有个大致的概念,但海图在这个时代是非常重要的机密文件,他并没有印度洋的海图,只能靠他们亲自去探索。

  而旧港因为接触葡萄牙商人,再有大明当年的信息,已经大致勾画出印度洋的地貌。

  和陈璘进行的交换,也将为他们未来回到英国去获得了更大的安全保证。

  “我们应该会在半年后回到英国,到时候我会禀告女王陛下,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相信女王陛下会为明国皇帝陛下大婚派出特使前来恭贺。”

  在旧港休整了两日,船员轮流在城里休息一晚。

  一直在海上漂着,船员们实在难以忍受。

  让他们轮流进城参观下,也是对紧张精神的一个放松方式。

  而德雷克也利用这两天时间,计算了新的仓储数量,用劫掠的白银从旧港买到一批大明的商品,包括瓷器和丝绸,以及香料准备带回英国去销售,借机大赚一笔。

  原本时空,大明并未在南洋有势力分布,德雷克自然没法和大明官府进行接触。

  而金鹿号航行通过东南亚进入印度洋,靠的还是在这里抢劫了一艘葡萄牙商船,并从中获得航海图才得以顺利穿越印度洋,从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绕道回到欧洲。

  这次和大明南海水师进行海图交换,自然就不再需要通过打劫葡萄牙商船获得海图,只要计算好船上的食物和水,还有补给港口,他们就能顺利穿越印度洋回到欧洲去。

  选择补给点,自然就得尽量避开葡萄牙人的据点。

  印度洋,毕竟是葡萄牙人划分的地盘,对于突然闯入的英国人,他们可未必会待见。

  大明提供的印度洋海图,正好就完美解决了他所面临的麻烦。

  至于伪装成葡萄牙人在他们的码头进行补给,那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

  明国军人都能发现英国人和葡萄牙人在发色和面容上的些小差别,葡萄牙人自然更加懂得这些。

  在旧港完成补给,德雷克已经确定了新的航线后,就和陈璘告别。

  “记录下,英吉利船大炮主要分布船舷两侧,和西班牙战舰有明显区别。”

  看到金鹿号离开,陈璘忽然对身边书吏说道。

  他也是刚发现一个情况,金鹿号上的大炮位置和俞大猷想法一样,都是两舷装炮,便于集中火力打击敌人。

  而此前不管是明军还是西班牙人,他们都习惯在船头船尾布置火炮,两舷装炮较少。

第1259章成功在望

  陈璘也是刚发现一个情况,金鹿号上的大炮位置和俞大猷想法一样,都是两舷装炮,便于集中火力打击敌人。

  而此前不管是明军还是西班牙人,他们都习惯在船头船尾布置火炮,两舷装炮较少。

  他那知道这个时代各国海军,其实一般都还是在船头船尾布置火炮,就算是商船也是这样。

  在两舷装炮的只有一类人,那就是海盗。

  海盗不会从正面冲向肥羊,而是会利用速度优势从侧面缓缓追上目标,然后强行登船。

  如果从前方或者后方,那交汇的点就那么一次,时间还很短,一旦错过就很难再追上。

  所以,把炮放在侧舷,就能让船上的大炮在靠近前先打一炮,给敌船制造伤害,甚至吓破胆,后面就好操作了。

  实际上,这时代大部分海军将官其实还是沿袭了陆军作战的模式,喜欢把大炮放在船头,正面轰击敌人战舰。

  若是不能把敌人打退,那就接舷战,直接强行登陆对方战船,直接俘虏敌人,还能得到一条完整大船和船上的物资。

  至于俞大猷为什么没有传统将领这样的看法,还是得益于他在大明南北都有作战经验的影响。

  大明的战阵都是传统战阵,也就是正面应敌,演化到海上战舰就是传统模式,在船头船尾布置大炮进行轰击。

  可是在草原上,蒙古骑兵正面冲击大明军阵其实很少见,那都是击溃明军军阵以后才会开始的追杀。

  当迎战结阵明军以后,蒙古骑兵一般都是围着明军军阵游弋,用箭雨不断打击军阵中明军士卒,破坏他们抵抗的士气。

  一旦士气被破,出现一个逃兵,整个完备的明军军阵就会瞬间崩塌。

  然后,他们就可以肆意屠戮这些士兵。

  蒙古骑兵这样兜圈的战法,对俞大猷形成现在的海战模式影响是很大的。

  因为明军的军阵,受限于远程火力的数量,往往只能针对一面或者有限的三面。

  毕竟,如果要同时对各方进行攻击,火力分散太严重了。

  所以,面对蒙古骑兵这种战法会很被动。

  军阵变换却是很难,稍不小心可能军阵就散了。

  于是,当蒙古骑兵游弋到军阵后方时,明军几乎无法对敌人进行反击,只能被动承受伤害。

  这也是小规模明军军阵根本无力抵挡蒙古骑兵的原因。

  顾头不顾腚,迟早都要被箭雨打崩。

首节 上一节 1420/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