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443节
现在九江卫右军和后军千户所,许多总旗、百户官已经被崩山堡出身的人占据,这也是魏家更信任这里的人,在九江卫已经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魏府里,除了来自魏国公府的人,只有少量是京城采买、招募的,大多出身崩山堡。
魏家以后继续枝繁叶茂,那他们的家族也能沾光。
这就是古代所说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大家都能得到好处。
只不过毕竟只是过了院试,魏府不可能为此张灯结彩、大张旗鼓庆贺,所以就是直接给家里下人发钱,让大家乐呵一下就行了。
也就是以后如果考过乡试,来京城参加会试、殿试的时候,那才会大肆操办一番。
首辅家去年的殿试,张嗣修取得一甲第二名榜眼,张家可不就大操大办过一场,魏广德还过去喝喜酒来着。
“嗯。”
魏广德点点头,大步向后院走,张吉就亦步亦趋跟在后面送到后院门口,忽然在魏广德身边小声说道:‘老爷,还有个事儿,不知道该不该和你说。’
“嗯?什么事儿?”
魏广德站在院门外,回头对张吉问道。
他还有点惊奇,不知道什么大事儿让他家的这个大管家都不知道该不该开口。
“是这样,之前府里不是盘下来一家书局。”
张吉小声说道。
“嗯,我知道这事儿,难道出了什么岔子?”
魏广德低声问道。
“没有没有,这事儿是小的亲自操办的,绝对没有岔子。
何况就算背后有事儿,那人也未必敢找上门来。”
张吉急忙辩解到。
魏家虽然把钱财主要投到商行里,利用商行赚钱,但早前还一直保留着高息放贷的生意。
当然,放在这个年头,属于比较良心的房贷。
有抵押,一年收三成利息,这和五成甚至十成的那种高利贷还是良心得多。
去年有人用家里书局和宅子借款二千两,年底没还上,就交了书局和房子给魏家抵债,魏家就把书局拿过来了。
也就是刊印些话本和书籍,赚钱不多,但也算个进项。
“太医院里张太医前些日子过来,说有个同僚自己编撰了本书,可是最近外面闹得利害,各家书局都不敢出书,所以求到府上来了。”
张吉小声解释道。
“张太医啊,他的面子得给。”
魏广德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不过就是出本书而已,多大点事儿,就算赔也就是几十百把两银子的事儿。
魏府里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是去太医院请这位张太医,医术在京城损失出了名的。
和后世一样,稍微有点钱财、地位的人,对于有本事的医生都是很尊敬的。
不敬着不行,遇到了就要求上门去。
别看魏广德是次辅,京城太医院太医的医术,外面多少传的很邪乎,但有真本事的还是有的。
这种有真本事的太医,还真不怕魏广德,甚至是张居正都得以礼相待。
“他那个书有点多,要是真刊印,怕是刻板都得好几百两银子,成本有点大,所以才有点拿不到主意。”
张吉迟疑道。
“谁写的书,书名叫什么?”
魏广德随口问道。
“好像说也是太医院太医,叫李时珍李太医,只是离开京城好多年了,一直在各地走访,编撰这本书,书名叫什么我忘了,得下去问问。”
张吉小声说道。
“李时珍?”
魏广德念叨一句,这个名字太熟悉了,《本草纲目》的作者。
想到这里,魏广德嘴里不由哼唱起来,“如果华陀再世,崇洋都被医治,外邦来学汉字,激发我民族意识”
“老爷,老爷,你怎么了?”
听到魏广德嘴里不知哼着什么小调,张吉一脸紧张的问道。
“叫那个负责联系的管事过来,我问问情况。”
魏广德没进后院,随便找了个房间坐下。
张吉也快速去找来书局的管事,让他详细给魏广德说说情况。
“你是说那书有十六册成套”
很快,书局管事被张吉带到魏广德面前,把他了解到的情况一一说明。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撰于嘉靖三十一年至万历六年,全书共五十二卷,一百九十万字,还配有大量插图,所以刊印起来成本特别大。
这书年初编撰完成,李时珍就四处筹钱打算刊印。
只可惜,以他李神医的名头,钱倒是凑到一些,但现在最麻烦的是没有书局肯刊印。
“李家筹银二百余两,但我估计全书刊印雕刻成本至少得八九百两,都需要请大师傅雕刻那些插图,所以李家就考虑先刊印其中一部分”
书局管事还在那里滔滔不绝,魏广德已经挥手打断他道:“你先说说为什么书局不肯刊印出书。”
“老爷,朝廷不是禁书院吗?”
管事一愣,马上答道。
“禁书院是因为不喜学子议论政治,和你们书局印书有什么关系?”
魏广德不解问道。
“这个时候印书,要是书里有犯忌讳的,那不是自己找麻烦,所以现在除了三字经、千字文,还有四书五经这些书,话本印的都少了,就怕其中有犯忌讳的。”
管事急忙说道。
魏广德听罢不由得摸摸鼻子,老张禁书院好像没搞成文字狱啊,怎么下面怕成这样,书局都不敢印书了。
“都不敢印了?”
魏广德追问道。
“一般都不敢随便印,只能是老书的还能刊印出售。
也是因为这个,张太岳才找到我们这里,想请咱家刊印这书,叫本草纲目,是本医书。
不过这类书都不好卖,以我的经验,肯定是亏本的买卖。”
那书局管事继续说着,丝毫没注意到魏广德脸色的变化。
好吧,古代著书立说看似牛逼,但其实都亏钱。
赚钱的是孔子、孟子那一批人,但他们也收不到版税。
当然,还有话本也赚钱,不过作者赚的不多,主要还是书局赚银子。
魏广德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搞什么版税制,毫无意义,文化都没地儿传播,要是让书局分利润个作者,那书局干脆只印四书五经得了。
魏广德考虑的自然不是印个书这种小事儿,而是看着那管事问道:“张太医有没有说,那个著书的李太医在不在京城?”
李时珍名儿太大,魏广德觉得他该见见,顺便请他帮忙看看身体有没有什么隐患,有道是防患于未然,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家里人都看看,最好江西那边老家亲人也都给看看。
这可是神医啊。
“李太医应该是在金陵。”
书局管事急忙说道。
“张吉。”
魏广德点点头,随即喊道。
“老爷,有什么只管吩咐。”
张吉急忙躬身道。
“明儿一早你就去张太医府上,告诉他,出书的事儿我们做了,回头就安排,请匠人雕刻印板,这书,我们直接给他出一千套。”
魏广德直接定下这事儿。
“老爷,他们只说请刊印百套就够了,多了他们也没那么多银”
书局管事急忙开口说道。
不过,魏广德可不想听他那些话。
“不过就是刊印千套,都卖掉能有几万两银子?”
魏广德看了那个管事一眼。
这年头书籍是真的贵,魏广德估计一套《本草纲目》卖价怎么着也得三十两往上。
一千套书,最多就是卖三万两银子。
刻板加纸张、油墨,还有人工费用,算起来可能需要两三千两。
只不过帐不是这么算的,因为一千册书可不是那么容易卖掉的,可能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十年,二十年,甚至三、五十年都未必能买完。
“这书,还得请李神医回京城校订对吧。”
魏广德开口说道。
“那是自然。”
书局管事急忙说道,他看出来了,老爷是不打算印书赚钱的。
“张吉,你和张太医府上说,请李神医去九江,给我家里人都看看,把把脉,回头请他到京城校订书籍。
一千册书印出来,我给他二百一百套送人,想来他应该有不少好友,特别是那些资助出书的人。
其余的放在书局和商行卖,慢慢卖,不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