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69节

  “马芳部还在战斗,我们不能为了自己逃命就撇下他们不管。”

  魏广德回道。

  “你有什么办法?难道继续进攻,占领鞑子军营就能取得胜利吗?”

  刘大章发出一连串反问。

  “是的,只要我们冲进鞑子军营,消灭掉营中的鞑子,就算马芳部真的失陷,那我们也替营中的兄弟报仇了,说句难听的话,那就是对子,鞑子杀了我们两千多兄弟,我们也杀了他们两千人。”

  魏广德面对刘大章的反问大声回答道,“如果,我们动作够快,抢在马芳部被消灭前灭掉营中的鞑子,我们还可以继续向前,说攻击俺答汗军营也好,说接应冲出来的兄弟也罢,我们能做的事儿还有很多,但绝不是退回保安州去。”

  魏广德说完话,就冷眼盯着刘大章。

  其实他自己心里也清楚,退兵,保留实力或许才是最正确的抉择,可是对他自己太不利了,所以魏广德必须坚持下去。

  而且,经过穿戴铠甲的时间,魏广德也盘算了自己的想法,还是有可行之处的,不能大半夜跑出城来给鞑子送人头,怎么也得拔下他几颗牙。

  打掉现在鞑子营中的千户,就是最可行的方案。

  貌似,营中鞑子的战斗力不强,或许就是马芳说的普通鞑子。

  就在这个时候,俺答部后营门方向又传出阵阵铳响,显然第二波突袭开始了。

  第一波刘环部能够拦下鞑子,显然是因为那批新式火铳的威力足够惊人,居然能够连续打放把鞑子惊到了,还有可能冲锋的鞑子不是他们的精锐,所以一时之间被打懵了。

  现在人家肯定有了准备,自然就不是那么好封锁住。

  果然,在魏广德和刘大章争论的时候,刘环部信使又到了,现在刘环部已经和鞑子纠缠在一起,请求援兵来的。

  第二次鞑子冲营自然不会和上次一样,打头的都是弓手,他们在冲出营门口后就快速放箭,用密集的箭雨射向明军。

  明军铳手打完全部子药筒后,除了那些有弓马本事的还能张弓还击,其他人都只能提刀跟着刘环和鞑子对冲,双方在营门附近已经接战了。

  “知道了。”

  信使退回去,刘大章自然不会给他派援兵,这个时候也没有援兵可派了。

  “魏大人,现在不管怎么说,我们都必须退回城,这里我是总兵官,我说了算。”

  刘大章不想继续和魏广德争论,还是保命要紧。

  一旦鞑子冲破刘环部阻拦,马芳部被灭只在旦夕,这万余步卒很可能没机会退回城里了。

  “来人.”

  刘大章正要下令,命人鸣金收兵,自己带着人先退回去,他已经想明白魏广德的目的了,他回去可能倒霉,自己没必要陪着他。

  “刘总兵,你想好了吗?”

  魏广德打断了他的话,再次质问道。

  “鸣金收兵。”

  刘大章没有理会魏广德,也没必要理会他,直接大声下令道。

  短暂的几句话交锋,让一边的田世威根本插不进话来,他已经预感到两人怕是要闹翻了,这可是在阵前,只是还没等他站出来做和事佬,就听到魏广德也说话了。

  “来人,拿下刘大章,竟敢违抗翁溥翁大人的军令临阵退缩,置友军于不顾,抓起来。”

  魏广德大声下令道。

  田世威有点不可置信的看着魏广德,刘大章也是一副看神经病似的看着他,只是下一秒他就听到身后传来惊呼声,等他回头看去,身边几个亲兵已经被人踹下马去,而自己身边围过来的是董一元所带的蓟镇骑兵。

  还没等他说话,手中的马缰已经被人夺走,被一名蓟镇小旗拿在手里,旁边几人也都拿出战刀对准了他。

  “你们要造反?”

  刘大章气极反笑,语气却是凶狠的吼道。

  话音落下之时,他的亲兵也都纷纷拔出刀来欲上前营救,只是他们还是慢了一步,在他们周围早已围上一圈蓟镇骑兵。

  “我们离开居庸关的时候,翁大人只给我一句话,听魏大人的。”

  董一元看着刘大章抱拳说道:“刘大人,对不住了,卑职只是奉命而为。”

  “田大人,你不会也想违抗翁大人的命令吧,之前的那些军令你是见过的。”

  魏广德这时候再次用之前的军令说事,威胁田世威,而此时另一队蓟镇骑兵也已经围在了田世威的身旁。

第228章决战来临

  “田大人,你不会也想违抗翁大人的命令吧,之前的那些军令你是见过的。”

  听到魏广德的话,田世威自然知道这就是赤裸裸的威胁了,如果自己不答应,怕也会和刘大章一样被人扣下,成为阶下囚。

  只是片刻之间,田世威就想到了此事的利弊得失。

  不管最后怎么样,至少现在的情况看,是不能违逆魏广德的。

  一旦自己也被他控制下来,结果还真很难说。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田世威已经想到另一个,魏广德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办法,那就是一旦此战失利,魏广德穷途末路之下会不会杀人灭口,直接把他和刘大章干掉,然后把失利的罪责栽赃到他们头上。

  不要认为这是田世威阴险,其实这个时候的大明官场,虽然有很多潜规则,但是在边军之中,还是不乏心狠手辣之辈。

  魏广德是军户出身,谁知道他会不会也把这一套学会了。

  军户世家,难保手上就没沾过血,而且他自己都承认在战场上砍过人。

  杀过人的和没杀过人的,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往往都是两种思路,此时的魏广德在田世威眼里,已经由之前人畜无害的小兔子变成了一只阴险狡诈的虎豹豺狼。

  “魏大人,卑职自然是要服从翁大人的军令。”

  田世威在这个时候选择了果断服软,他怕魏广德真会干出什么事儿来,把他们杀了还要祸害家人。

  大明朝,或者说封建王朝,可不是后世所谓的“一人做事一人当”,那是要执行连坐的,自己出了问题,家里绝不会因为他死了就了结,说不好还要被抄家发配。

  “田世威,你”

  刘大章这会儿虽然被蓟镇人马围住了,可是听到田世威这么说他也知道大势已去。

  如果田世威和刘大章都不服魏广德的话,魏广德是铁定指挥不动前面的士卒的,可要是田世威服从了魏广德,刘大章不敢肯定自己那些人会不会也服软。

  之前他敢和魏广德怼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已经想到了后果,魏广德怕是要倒霉了,自己没必要陪他一起上路,所以选择果断跳船,只是没想到

  “先请刘大人在后面去休息吧。”

  魏广德对董一元说道,随即董一元就带人把刘大章围在自己的马队里,把他彻底和他的家丁隔开。

  “田总兵,现在这里你最大,还请下令全军进攻,拿下鞑子军营,杀光里面的鞑子。”

  魏广德这个时候开始对田世威发号施令,让他下命令。

  田世威还能做什么,自己身边也都是董一元的骑兵,他倒是把事儿推得干净,只是服从翁溥的命令,听从魏广德的指挥,自己呢?

  只是现在他也没时间拖延,立即笑着点头说道:“好说,我这就下令。”

  说完话,他就对着外面的亲兵吩咐道:“传令下去,进攻。”

  那亲兵得到田世威的命令还是略微犹豫,倒不是质疑什么,而是不确定这道命令是不是田世威真心实意。

  只是盯了两眼,没看出田世威打出什么暗示,这才转头对旁边几个亲兵喊道:“擂鼓进兵。”

  “咚咚咚”

  隆隆的战鼓声再次响起,从一开始的密集到逐渐有了节奏感,分布在步兵方阵里的各级参将、游击等人不约而同后头看过过去。

  好吧,应该说今天这仗打得倒是很轻松,伤亡不大,当然战果也不怎么样。

  明军和鞑子之间似乎就是在进行一场默契的战争,双方都选择用远程武器对射,而没有出现鞑子骑兵几路冲击明军军阵的战况出现。

  对于这样的对射,有严密军阵和强大装备优势的明军自然是喜闻乐见的。

  只是,他们现在都已经逼近到了鞑子营寨了,后面怎么还让他们进攻?

  昨天不是说好了,他们只是佯攻吗?

  难道马芳那边打成了?

  正在追杀俺答汗,所以要他们趁此机会全力进攻收割人头?

  前方的军将有点狐疑,转头看到的除了密密麻麻的军阵,还有就是远处五色旗帜在不断向前摇晃。

  在中国古代行军打仗中,很早就出现了五色旗用于指挥大兵团交战。

  因为这样的大战,双方投入兵力很多,军阵的范围很大,单靠传令兵来回奔走很是浪费时间,而机会往往稍纵即逝。

  红黑青白黄五个颜色组成的五面旗帜,也就是俗称的五色旗就应运而生,用他们来传达主将的命令,让前面的将官知道主将要做什么就很重要了。

  五色旗是根据五行之术演变而来,根据五行理论。

  “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军前宜捷,前用朱雀;军后宜殿,后用玄武;军左为阳,左用青龙;军右为阴,右用白虎。”

  就是说,前营用红旗,中营用黄旗,左营用蓝(青)旗,右营用白旗,后营用黑旗。

  在行军队列的时候,统帅举青旗,表示前方有山林树障,需要开路;举红旗,表示前方有烟火出现,需要防范敌人火攻;举白旗,表示前方出现敌兵,需要我军集结应战;举黑旗,表示前方出现水源,需要做好相应准备;举黄旗,表示前路无碍,畅通无阻,可以放心行军。

  到了战场上,统帅根据战场变化,通过对不同颜色旗帜的运用来指挥各营协调作战。

  在排兵布阵上,不同旗帜的组合代表统帅要全军布置不同的军阵。

  列阵完成后,当统帅命令五色旗帜全部举起,五营将领就要全部按照战前指定位置摆好阵型,严阵以待;当统帅命令除了红旗之外的四色旗帜都落下,前营就要准备听取号令指挥变动;当统帅命令除了白旗之外的四色旗帜都落下,右营就要准备听取号令指挥变动。

  此时,映入众将官眼中的自然就是五色旗帜不断往前点,这代表着全军进攻的意思,还有这隆隆的战鼓声,绝对不会错的。

  战鼓敲击很有节奏感,这也是只会步卒进攻的一个信号,步卒需要按照鼓点前进,一个鼓点就是前进一步,不能多也不能少。

  主帅之所以还要控制步卒的进攻节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需要控制军阵进退节奏,特别是在进攻的时候。

  要是主帅一声进攻,下面士卒就死命往前跑,可能跑到地方队列前的时候就已经精疲力尽了,又哪来的力气砍人。

  所以他们往往会指挥步卒以一个速度前进,能保存体力的方式进攻,知道攻到对方近前,鼓声才会变得密集起来,这代表的就是冲锋的信号。

  用军鼓传达命令,一开始就要用密集的鼓声,这是为了提醒各方的将官注意,随后的鼓点就是进军的信号。

  确认命令无误后,军阵中的将官这个时候自然只能按照军令行事,原地防御的明军军阵再次开始往前移动,一步步,伴随着鼓点开始踏入了鞑子军营。

  明军进入营寨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鞑子万户耳中,他随即带着剩余的一个千户也赶到了西营。

  这里的鞑子已经投入了两个千户的部队进行拦截,他们分成无数个小军阵对着明军抛射箭雨,阻拦他们的进攻。

  只是很明显,效果不大。

  鞑子万户这个时候嘴角勾出一副冷酷的笑容,随即向旁边的千户下达命令。

  那千户领命后马上转身就跑,身边几个随从也是跟着快速往回跑。

首节 上一节 169/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