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92节

  徐达死后,他的魏国公的爵位由他的子孙代代相传,而刘基的诚意伯之位,中间一度因故中断,但最终还是传了下去。

  正德十三年,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徐鹏举手中,他被朝廷任命为陪都南京的守备,掌管中军都督府。

  嘉靖十二年,诚意伯爵位中断多年后,由刘瑜承袭,刘瑜曾主管南京前军都督府,掌管操练之事。

  刘瑜与徐鹏举自恃都是勋臣之后,谁都不服谁,终于发生冲突。

  在嘉靖十八年,在一次检阅士卒会操时,徐鹏举和刘瑜两人,竟然因为争夺主次坐席,大吵一架,闹得不可开交。

  刘瑜一气之下,不管不顾带领本部人马扬长而去,一时引起轩然大波。

  事后魏国公徐鹏举上表弹劾刘瑜,使得刘瑜被罢免,两家从此结仇。

  其实就此事来说,当时徐鹏举是提督之职,而刘瑜是操江提督,确实比徐鹏举低一级,朝廷的处置并无不当之处。

  自此以后,在南京城中,徐家和刘家就势同水火,闹出过不少风波。

  至少,在外界看来,两家关系是彻底破裂了。

  只是,作为曾经在朱元璋眼里“吾之子房”的刘家,已经由文官家族变成了武将家族,而且长期在江南带兵。

  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刘家在北京的皇帝眼里,那就是牵制魏国公家族在江南影响的一股力量。

  只是刘家在由文转武之后,家族之人或许常年出入军伍的关系,逐渐变得嚣张跋扈、桀骜不驯,经常惹出祸事来。

  每次犯事后刘家必然被罢免,过上一段时间,皇帝又想到刘家的用处,找个理由,或是直接在徐达的祭日又恢复刘家的职务。

  上一代的诚意伯刘瑜因为和徐鹏举闹出的罢练风波,最后被罢免了职务,而他也在两年后病死。

  由于刘瑜的儿子刘洪早卒,刘家在刘瑜死后只剩下其孙刘世延,按制应该由刘世延承袭诚意伯爵位,只是他当时年幼,故作了几年待袭舍人,长大成年后方才袭爵。

  不过显然,刘瑜在病死前是和孙子刘世延有过交代的。

  刘家在这个时候虽然算不得大明朝顶级权贵,可是特权却是很重,当年刘基对朱元璋的帮助太大了,即便刘基最后因胡惟庸冤枉被毒杀,其子也多遭毒手,爵位更是在之后政权更迭中中断承袭。

  刘基次子刘璟在“靖难”初期曾上书建文帝,没有得到采纳,朱棣篡位后,招刘璟入朝,璟云:“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朱棣逮刘璟下狱,刘璟选择在狱中自尽,朱棣考虑到刘基的功劳,没有追究其后人,只是诚意伯爵位停袭。

  虽然没有了诚意伯爵位,但是朱棣之后还是时常召见刘家人,并给予赏赐,直到景泰年间,刘基七世孙刘禄才被授世袭五经博士之职,算是重新享受到勋贵的福利。

  在安排儿子进国子监的事儿上,徐鹏举却是悄悄找到了“死对头”诚意伯刘世延暗中相助。

  不得不说大明的勋贵中也不是都没脑子,至少这两位还是知道,如果他们俩在南京城里你好我好大家好,那西苑里那位皇帝怕就不能安心修炼长生之道了。

  南京城,可是控制着大明朝最富庶的地方,说半壁江山也不为过。

  为了消除那位的担忧,显然两家是在联手布局,为的是什么不言自明。

  只是魏国公徐鹏举怎么也没想到,他儿子比他更是棋高一着,早早的在他身边埋线眼线。

  只是偷偷监视魏国公的一举一动,暗中通风报信,却从来不帮着徐邦瑞做任何事情。

  而徐邦瑞在提前获知消息后,依旧选择装聋作哑,表现出自己在此之前完全不知情的样子。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大家都在魏国公府这个舞台上卖力的表演着,只是在等待最后一剑封喉的机会。

  两个人按照约定的时间不约而同出了南京城,在城外一个寺庙里悄悄见了一面,把自己要做的事儿告知了刘世延,请他暗中相助此事。

  知道魏国公府家务事的刘世延自然也不会拒绝,答应了徐鹏举的请托。

  在刘世延看来,这样的事儿他们诚意伯家族是站的拢走得开的,毕竟大明朝谁不知道两家关系恶劣,就算有人举报他和徐鹏举在此事上暗中勾接,他只要死不认账就行了。

  刘世延给他在礼部的同僚好友姜宝写信,叫他日后徐邦瑞来礼部的时候不要接待他,为了防止姜宝拒绝,刘世延甚至拿出了掌握的姜宝违法犯罪的证据相威胁。

  面对这样的状况,姜宝被胁迫答应下来,并吩咐手下的官吏照做。

  只要让徐邦瑞在礼部没法报名,他自然就去不了国子监。

  而他的兄弟徐邦宁却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很轻松就在礼部衙门报名,然后就进国子监报道了,至于以后是否按时去国子监,那自然是另一回事儿。

  不止如此,魏国公徐鹏举又安排自己手下,在国子监担任助教的郑如谨四下散布诋毁徐邦瑞的流言,而这些流言全都是针对在去年倭寇进犯南京城时,徐大公子徐邦瑞临阵脱逃,跑去了九江府。

  至于为什么要散布这样的流言,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南京礼部拒绝徐邦瑞报名总得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吧。

  郑如谨在外散布的流言,自然就成为礼部衙门最好的借口,拒绝徐邦瑞进入国子监进学。

  同时,为了防止礼部其他官员反水,郑如谨拿出魏国公徐鹏举给的财物大肆贿赂礼部官员,让大家在面对徐邦瑞一事上保持沉默就好。

  对于这样的出手,徐邦瑞徐大公子显然有点措手不及,顿时失了方寸。

  眼见胜利在望,徐鹏举也放下了戒备,答应了和九江府魏家接亲的事儿。

  其实,这也不是魏国公徐鹏举觉得大儿子已经无力回天或者魏广德就算帮忙也不可能做出什么来,而是因为魏家派人找到南京,要一个准信来了。

  要么答应,要么就丢脸放弃这桩婚事。

  当初让徐邦瑞去九江府谈女儿的婚事,都是徐鹏举点头答应下来的,自然不愿意在这个时候自己打自己的脸,何况女儿确实也大了,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

第248章出门没看黄历

  徐怀显然是徐邦瑞的心腹,这么机密的消息都知道,还被派来告知魏广德。

  “大公子现在还没法在礼部报名入学国子监?”

  魏广德听完徐怀的讲述微微皱眉问道。

  “是的,这次大公子让我来北京,就是想听听魏大人有什么办法没有?”

  徐怀这个时候双眼盯着魏广德,一字一句的说道:“大公子说,公子和他不是外人,所以将事情原原本本讲出来。”

  “大公子是否想要来北京就读国子监?”

  魏广德闻言微微一笑,随即开口问道。

  魏广德这会儿想的是,既然南京都已经被人家经营的跟铁桶一样,何不跳出来,直接上北京国子监入读。

  如果徐邦瑞真的有争夺魏国公爵位的想法,到了京城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道理他应该懂。

  魏国公这样的超品爵位,袭爵人肯定是要得到皇帝认可才行的,旨意必然出自北京。

  只是在他话说出口后,看到徐怀却是摇摇头,“大公子怕是离不开南京城。”

  魏广德会意,徐怀分析的有道理,魏国公徐鹏举应该不会同意徐邦瑞离开南京城,脱离他的掌控,何况还是到北京。

  适才,魏广德也只是随便一说,并没有更多考虑。

  不过要是在北京城有人发难,徐鹏举肯定会有些猜测,矛头会直接对准自己。

  尼玛,都还没结亲,你就敢帮着儿子坑老子,自然是不行的。

  从长远利益考虑,魏广德自然是希望徐邦瑞笑到最后,至于那位老丈人,暂时可以先放一边。

  “现在国公府里什么情况,还有,二公子去国子监读书没有?”

  魏广德想起先前徐怀所说,第一次让两兄弟去南京兵部学习领兵的韬略,结果二公子徐邦宁不愿意去,还想继续做他的纨绔,难道这么容易就改弦更张,跑去国子监读书去了?

  魏广德心里深深的不信,所以问问魏国公府上现在什么个情况,顺便看看那位二公子到底去没去读书。

  “二公子在礼部报名后,去国子监报道了一天就再没去过,之后依旧还是老样子,在南京城里招摇过市,斗鸡走马玩的不亦乐乎。”

  徐怀没有只说魏国公府里现在的情况,先把二公子徐邦宁的现状说了说。

  “至于国公府里,现在变化不大,虽然郑氏拿到诰命后很是风光了几天,不断邀请南京勋贵和官员女眷,但是在府里面,依旧还是老样子。

  不管怎么说,大公子毕竟还是大了,可不是她可以随便拿捏的。

  小姐那里也是这样,我们基本没有在府里和那边有什么来往,所以影响不到我们。”

  徐怀很知趣的回答道。

  “你先在府里住下,这事儿容我考虑考虑。”

  魏广德这时候才对他说道。

  大声叫来外面的张吉,带着徐怀下去休息。

  其实这事儿要说,还是很好处理的,就是现在魏广德没有这方面的资源。

  整件事儿,魏国公徐鹏举办的有点操切了,或者说确实问题太多。

  骗取朝廷诰命这件事儿,影响就很大。

  至于后面的操作,其实就是多余的,但是你干出来了,反而是给自己惹麻烦。

  其实,整个事件的破局点就在于谁来开这第一炮,只要有人开了第一炮,把事儿挑上台面,后面的事儿就好办了,都察院里面有大把的闲人就等着上奏疏弹劾人呢。

  魏广德自然是不能做这个事儿的,还得是在南京找人公开这件事,这也是他初入官场缺乏人脉的必然结果,找不到开头炮的人。

  没有人选,魏广德只好慢慢等着,幸好魏国公府那边和以前一样,两房互不来往。

  魏广德打算考虑两天,再给徐邦瑞写封信让徐怀带回去。

  两家关系其实基本算是定下来了,还是要先和大舅哥联系下才好。

  不过在第二天上值,魏广德进了翰林院回到自己公房看书没多久,就听到外面阵阵喧闹声传来。

  “卢布,去看看怎么回事儿?”

  魏广德放下手里的书籍,对着外面的书吏喊道。

  翰林院一贯都是很安静的,可不会无缘无故闹出这么大动静。

  魏广德端起桌上的茶喝了一口,茶杯都没放下卢布就从外面跑了进来说道:“魏大人,刚才尹掌院让院里人都去藏书楼查阅古籍,寻找关于灵芝的记载。”

  魏广德闻言皱眉,放下手中茶杯说道:“你怎么这么快就打听出来了?”

  “我出院门就遇到来传话的人。”

  卢布连忙解释道。

  “谁要查灵芝的记载啊?”

  魏广德漫不经心的问道。

  “礼部吴山吴尚书传过来的话,听说好像是皇上问起吴尚书关于灵芝的事儿。”

  卢布在听闻消息的时候也是奇怪,好奇下多问了一句,没想到魏广德也和他一样问起这话。

  听到卢布说道是可能是皇帝问话,也就不奇怪为什么这么大动静了。

  吴山怕不止让礼部动起来,连带着翰林院也要帮忙,毕竟这里的藏书可是很多的。

  “大人,我们还是收拾下去藏书楼那边吧。”

首节 上一节 192/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