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219节

  硕鼠终于还是伏法,查抄的家资充公进入内廷,朝廷年前从太仆寺常盈库借出来的几十万两银子还是得从赋役当中扣除归还。

  夏税秋粮,大明朝一年两次收税,夏税自然还早,就只能从各地解送的其他税收当中予以扣除。

  李彬伏法的消息随着邸报也快速传向帝国各处,对于各地的镇守太监,中官们来说,这是自去年惩处了徽王府太监后有一个倒下的,地位还非常高的太监,震慑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只是,李彬倒台的消息传到南京城后,魏国公府上两位主子的表现却是截然不同。

  徐鹏举在李彬身上投下不少资本,就是希望关键时候可以帮助他完成心愿的,现在不仅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更有可能被引火烧身。

  万般无奈之下,徐鹏举只好派人快马飞奔京城,给陆炳府上送去不少礼物才算安心。

  只要追查李彬不法收入别查到他头上就好,结交内官打探大内消息,也是不大不小的罪名,要是皇帝不高兴了治罪那就太冤枉了。

  其实陆炳早已发现了李彬和南京魏国公府上有不少书信往来,每年魏国公府送给李彬的钱财礼物也是不少,正在发愁要不要继续追查下去,狠敲一笔。

  现在看到徐鹏举上道,他自然也很满意的点头放过。

  而魏国公府少主徐邦瑞在知道李彬倒台的消息后,一脸发懵的样子愣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

  南京城别人不知道,他可是提前两个多月就知道李彬要倒台的消息,只是他自己都不怎么相信而已。

  现在自以为不可能发生的事儿变成了现实,徐邦瑞还能怎么样?

  只能在心里把魏广德的地位又往上拔高了一截,刚入官场半年多的人,能参与到整倒司礼监秉笔太监的行动中,也没谁了。

  这个是,徐邦瑞才对自己当初九江之行暗自庆幸,虽说那次是被父亲算计了,可是没想到却是因祸得福,不仅给妹妹找到个好夫婿,貌似给自己也找了个强力奥援。

  日子一天天过去,运河终于解冻了,帝国南北交通终于恢复,南来北往的客商也活跃起来。

  只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一场惊天大火忽然在京城中心熊熊燃烧起来。

第272章还书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进入二月以后,京城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和去年差别很多,魏广德这会儿已经换下棉衣,去年这时候他还裹的严严实实的去参加会试和殿试。

  “轰轰.”

  天空春雷炸响,不多时绵绵细雨落下,把这座大明帝国的心脏笼罩其中。

  时间已经悄然进入四月,时不时天雷炸响一开始还会把魏广德吓一跳,今年京城的雨水看样子有点多。

  当然,这雷声过后,下不下雨也是说不定的,有时候有,有时候就是响半天雷就是不下雨,也就是民间说的“光打雷不下雨”。

  这样的情况多遇到几次,魏广德也就见怪不怪。

  进了翰林院,魏广德在公房坐了一会儿,喝了口茶就去了检讨厅检查抄录的《孝宗实录》,翰林院没事,虽然魏广德已经升职成为编修,可是工作还是没有变的,只是从学习变成了协助。

  现在抄录完成的这册书是第三卷,已经几次修改,魏广德粗粗翻阅了下,之前提出的几处需要修改的地方都已经改好,应该算是完成了。

  “很好,你们继续后面的书册吧,这本书我拿回去看看,没有差错我就送到吴学士那里。”

  魏广德对几个检讨说了声,就带着书离开了检讨厅,回到自己公房,一边喝茶一边翻阅。

  没多一会儿,魏广德就把书大概看完,毕竟之前已经看过几次了,也修改过几次,对书中的内容他都已经能背诵出来了,虽然做不到倒背如流,其实能做到也没个卵用。

  看着没错,魏广德拿起桌上的茶喝了一口,随即拿着书就出门到了吴清那里。

  “吴学士。”

  魏广德通报后进门,还是恭敬的给吴清行礼道。

  “广德来了。”

  吴清放下手里的书,看着魏广德手里也拿着本书,自然也猜到来意,“第三卷改好了?”

  “是的,学生检查了,几处错误都已经修改。”

  说着魏广德就把手里的书送到吴清那里。

  吴清接过来简单翻开看了看,点头笑道:“那好,我下午再仔细看看,如果无误我就入档,剩下的书你还要催催,那帮人,抄书也能抄错了。”

  “学生明白。”

  魏广德立马点头,上次这书有几处错误就是抄录跳行,还好魏广德之前看过原稿,不过印象不深,找到吴清又核对才确认确实抄错了。

  “学士这是在看什么书?”

  这时候,魏广德就看到吴清身前他刚刚放下的书,黄色书皮。

  这年头的书,大多是清、灰色书皮,也有用其他颜色书皮的,但都比较少,且大多是不入流的小说才使用。

  问出这话,魏广德就感觉有点失言了,在他的理解里,吴清怕是在看市面上流传的各类小说消遣,打发时间。

  最早魏广德为翰林院生活准备的道家经典已经被他丢在一边了,那些银子算是打水漂了,实在是生涩难懂,人都看晕了。

  “这是我从文渊阁里借出来的一册书,一会儿要给送回去的。”

  吴清随口回答道。

  听到吴清说是文渊阁里的藏书,魏广德顿时来了兴趣,凑过去看了眼书皮,左上角四个大字引入眼帘。

  “《永乐大典》?”

  看到那四个字,魏广德不自觉就念了出来。

  “是啊,这是《大典》中一本记录‘史’集的书,我借出来看看。”

  《永乐大典》这书,魏广德自然听说过,倒不是前世,而是在当下,不少读书人都为不能目睹这本旷世之书而感到遗憾。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

  成书之时,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

  永乐元年,朱棣登基后雄心满满,为了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

  修此书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这也注定了《永乐大典》就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甚至连在当时被人为不入流的阴阳、僧道书籍都被列入抄录目录中。

  最初朱棣令解缙主持编纂,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

  全书于永乐五年定稿,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又是一年时间,全书于永乐六年才抄写完毕。

  之后朱棣选择迁都北平,带走了《永乐大典》,而原书所据原稿则继续存放在南京紫禁城中文渊阁内,只是可惜在正统十四年南京文渊阁大火,为了编撰《永乐大典》收集的原稿被付之一炬。

  《永乐大典》中收录的许多书籍,大多流传不广,这也是姚广孝要把他们编入《大典》中的原因,原书也保存在紫禁城中妥善存放,希望藉此保留下这些书籍,只是可惜烈火无情。

  因《永乐大典》太过庞大,所以仅抄录一份,叫做“永乐正本”,现在就存放在紫禁城文渊阁之中。

  虽然后世也有传闻,当初抄录的《永乐大典》实为两份,其中一份存放于文渊阁,另一份陪葬于永陵,但这也仅仅是传说。

  至于存放《永乐大典》的文渊阁,其实就是皇家图书馆,明太祖朱元璋“始创宫殿于南京,即于奉天门之东建文渊阁,尽贮古今载籍”,此即文渊阁建阁之始。

  而在文渊阁旁边还有一座更小一些的阁楼,这里就是东阁,现在是大明朝内阁的办公场地。

  “这书我已经看完,今日正要送回。”

  接着,吴清又对魏广德说道。

  “听说这《永乐大典》足有上万册,也不知是真是假?”

  魏广德注意到书名下方还有编号,不过这本书的编号只到了七百二十至七百二十二卷,也不知道算是第几册。

  “多少册我倒没打听过,但是确实很多。”

  吴清笑道,外界对《永乐大典》的传说很广,此书又为公开刊印,所以道听途说的不少。

  “文渊阁也是‘天子讲读之所’,皇上有时也在此看书,或召集翰林儒臣讲论经史,我若不是成为侍读学士,也是进不了文渊阁的,更别说借书了。”

  吴清的话,魏广德算是听明白了,自己官小,进不了那地方。

  炫耀,赤裸裸的炫耀。

  九年考满升的侍读学士,好意思在他入职一年的新人面前说这话吗?

  想是这么想,可魏广德脸上露出和煦笑容,“那是那是。”

  “吴大人日理万机,这还要校对《孝宗实录》,这还书的差事不妨就由学生代劳吧。”

  不过魏广德也不傻,刚才吴清说了,书,他已经看完,今天要去还。

  你不是说我进不了文渊阁吗?

  那我就进去给伱看看,只要你点这个头,我用还书的名义还不就进去了吗?

  魏广德忽然对自己的急智感到很满意,太特么聪明了。

  “哦?广德愿意跑这一趟?”

  吴清略微诧异,其实他也没有炫耀的意思,就是实话实说,不是翰林学士确实进不了文渊阁,自然借不到书。

  只是他性子就是这样,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被魏广德曲解了意思,不然也不会一直呆在翰林院里,考满才升侍读学士。

  其实他也懒得跑,进宫门也是麻烦的很,听到魏广德愿意带他跑一趟自然点头同意了。

  魏广德对吴清这么爽快答应一时还没反应过来,直到拿着吴清给的一块牌子和那本《永乐大典》出了值房才反应过来,吴清就是这么个人,那话估计是无心之语,自己想多了。

  看看手里的书,魏广德也觉得自己跑这一趟也不算亏好像。

  自从殿试以后,他貌似就没再进过宫门了,好怀念啊。

  魏广德先回自己公房收拾了一下,这才出了翰林院直接奔承天门去了。

  凭借着吴清的腰牌和手里的书,经过简单检查后他就在一名小內侍的带领下进了紫禁城。

  过了端门、午门,小內侍带着他穿过左顺门,这里左边就是文华殿,右边靠近宫墙的则是东阁,或许此时正值阁老办公的时间把,东阁门口进进出出的行人不少。

  魏广德只是看了那里一眼,就继续跟着小內侍往前走,前面不多远就是文渊阁了。

  只是这时,耳边忽然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

  “广德?”

  魏广德回头看去,一个內侍正从东阁中走出,身后还有一个小內侍跟随,手里还捧着书稿。

  “陈公公。”

  魏广德停下脚步,冲他微微拱手道,来人正是陈矩。

首节 上一节 219/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