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231节

  “既如此,万里,你在这里写一份奏疏,我和徐阁老一会儿送进西苑请皇上御批。”

  万里,自然就是吏部尚书吴鹏了。

  听到严嵩的吩咐,吴鹏自无不可,马上拱手答应下来。

  吴鹏出任吏部尚书,把吏部完全搞成了严家的一言堂,他就是个甩手掌柜应声虫的角色。

  其他的尚书自然对他不会有什么好脸色,没看到人家刑部尚书欧阳必进还是严嵩的亲戚,可也不是事事都顺着严家的意思办,做事还是很公正的。

  哪像吴鹏,就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

  吴鹏去旁边屋子写奏疏,其他人纷纷以衙门事务繁忙向严嵩和徐阶请辞,快速离开了内阁。

  而由刑部尚书欧阳必进和南京户部尚书贾应春两人上工部尚书推择名录的消息,也很快就在京城各衙门中传开。

  魏广德在翰林院里自然也很快得到了芦布听来的消息,贾应春总算上了名录,裕王府的忙活不算不费。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剩下的就看天意了。

  西苑,永寿宫。

  吴鹏的奏疏字儿不多,就是简述了部议的参会之人后,就写了大家都认可的人选,一共两人,一个是欧阳必进,还有一个是贾应春。

  同时依照印象,又简述了欧阳必进和贾应春的履历,比较笼统的,但还是大致无差。

  “你们觉得这两人谁合适?”

  嘉靖皇帝并没有第一时间作出决定,而是对殿下垂手肃立的严嵩和徐阶问道。

  对于欧阳必进,严嵩早有一番说辞,这时候自然把他在任上做出的成绩说了一遍,嘉靖皇帝边听边点头。

  而到徐阶时也是着重描述贾应春在兵部任上曾经负责边墙工事的修葺,在工程方面也是有经验。

  “任夫有六十了吧。”

  两人说完话后,嘉靖皇帝忽然对严嵩问道。

  严嵩对此也是早有准备,立即躬身道:“大司寇虽年六十,然精力尚健,前些年建外城时必进负责督造的工区,诸事著有勤能绩。”

  说完话,严嵩就朝嘉靖皇帝行礼道。

  显然,嘉靖皇帝已经有了倾向,他看好欧阳必进,阻止他出任工部尚书最大的障碍年龄似乎已经不存在了。

第282章罢官

  “东阳去南京多久了?”

  嘉靖皇帝问完严嵩后,又对一旁的徐阶问道。

  “有四、五年了吧。”

  徐阶连忙躬身答道。

  “这人能力还是有的,在南京呆的也够久了。”

  说道这里,嘉靖皇帝停顿片刻,似乎作出最后的决定,这才开口说道:“罢工部尚书赵文华回籍,以刑部尚书欧阳必进代之,刑部尚书就由贾应春来做吧,也不用再议了。”

  听了嘉靖皇帝的安排,严嵩虽然眼中漏出微微失望的眼神,但很隐晦,没人注意到,而旁边的徐阶眼中却是精光一闪。

  以前六部被严嵩党羽占据一半的席位,虽然刑部的重要性并不大,可是怎么说也是一个尚书官职。

  “告诉欧阳必进,工部的主要差事还是三大殿、宫门,还有正阳门城楼,侍郎雷礼和太监袁亨管营造,工程浩大,另遣给事中郑国宾、御史宋仪望监督。”

  虽然有宫中太监监管,可是嘉靖皇帝被工部闹出的这次幺蛾子还是很不放心,又安排了给事中、御史这样的清流监督工程进度。

  做出这样安排后,嘉靖皇帝总算是放心多了。

  在严嵩、徐阶告退离开永寿宫后,嘉靖皇帝转头对黄锦吩咐道:“传话给东湖,尽快查实前日所奏之事,不得延误。”

  “是。”

  黄锦在一边低眉顺眼答应一声,虽然严嵩见到他还算客气,赵文华也找机会经常给他送财物,可是嘉靖皇帝刚才吩咐的那句话,实际上已经把赵文华置于死地了。

  前些日子,兴许是闻出了什么味道,左都督、锦衣卫指挥使陆炳密奏,弹劾工部尚书赵文华连岁视师江南赎货殃民要功偾事。

  其实告的就是赵文华前两年去浙江、福建指挥剿倭过程中,在江南强买强卖,低价大肆强买土地宅院、丝绸、古玩字画等物,更是侵占他人军功、贪墨奖赏等不法事,引发底层卫所将士不满。

  看到陆炳的奏疏,嘉靖皇帝是愤怒的。

  赎货殃民,是针对地方,而强占卫所将官功劳,这可就不同了。

  卫所是老朱家的统治基础,卫所问题身为皇帝自然清楚,他都不好轻易插手。

  好容易卫所军中有将官悍卒奋勇立功,主要功劳和奖赏还被你赵文华侵占,长此以往影响甚坏。

  现在沿海卫所为什么在剿倭战事中用命,很大原因还是胡宗宪不断提高的赏格,一颗真倭首级老值钱了,而这些钱大多都是加派地方所得,本该是朝廷的钱。

  这些年,江南财富大半留在江南剿倭,转运入京的财货大减,也是朝廷财政严重亏空的原因之一。

  当即,嘉靖皇帝就严令陆炳查实详情上奏。

  现在,他需要陆炳详查后的结果。

  其实这些事儿,就连黄锦也是略有耳闻的,毕竟朝廷在江南还有大量镇守太监、中官等人,他们就是内廷延伸到地方的眼线,和锦衣卫在各省部署锦衣卫一样,都是为了搜集地方情报。

  只不过外廷的事儿,内廷在没有皇帝责问前一般不会主动上告。

  因为一旦由内廷上书弹劾外廷文官,很容易就演变成内廷和外廷之间的争斗,引起朝局动荡。

  只要没有危机皇权,太监们都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会有派驻地方的宫人从中分一杯羹,只有在他们漏出反意等苗头的时候才会考虑要不要告密。

  俗话说,“墙倒众人推”还是很有道理的,在赵文华得势的时候,这些事儿都发生了,也没有见人告发。

  这摊上事儿了,锦衣卫就出手密告,等赵文华罪行公开后,朝中的清流还会前仆后继的上书弹劾,到时候即便严阁老控制通政使司也没用,也难以堵住天下悠悠众口。

  很快,赵文华去职返乡养病的消息就彻底传开,而官职递补也传了出来。

  赵文华去职后工部尚书之位由刑部尚书欧阳必进接替,而空出来的刑部尚书之位则调南京户部尚书贾应春接任。

  裕王府得到消息后,府里上下自然是弹冠相庆,总算是拿下一个尚书位,裕王府在朝中也不再是孤立无援了。

  在裕王府内一处花厅里,裕王、高拱等王府属官在座,结束相互恭贺后才坐下,逐渐平复激动的心情。

  “王爷,这次的事儿,首功还是靠魏广德,若不是他提前发现端倪,就赵文华之事爆发到现在不过区区几日光景,我们根本来不及布局。”

  高拱在一边满脸笑容对裕王说道。

  “对对对,老师说的对,若不是知道赵文华在父皇那里失势,本王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父皇会直接把他换下,让他回乡养病,还以为会派出御医,宫中赐药以示恩宠。”

  说到这里,裕王还感慨的摇摇头,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

  “他不是王府属官,不便来本王这里,下来还请老师设宴感谢一番,不要让人感觉咱们慢待了。”

  裕王又接着对高拱说道,“其实,本王还真想见见他这个传胪。”

  “呵呵,以后有的是时间,不急不急。”

  高拱笑道。

  到这个时候,外廷都还不知道赵文华已经回不了老家了,他的命运已经被嘉靖皇帝裁定下来了。

  魏广德自然也是不知道的,只是诧异一次部推就定下两个尚书之位,这朝廷的效率什么时候变这么高效了。

  魏广德也没有想到,谋夺工部尚书之位不成,却弄到一个刑部尚书官职。

  好吧,都是正二品,其实差别也不大,反正都是朝廷的高层了,掌握话语权的一类人。

  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去竞争这样的位置?

  魏广德这会儿已经没心思看书了,胳膊撑在书案上支着头,就在那里瞎想。

  晚上,魏广德又去了那间酒楼,高拱、李芳等裕王府高层都到了,唯一差的也就是裕王殿下没有亲自到场。

  这待遇已经很高了,而且魏广德也不敢这个时候见到裕王,他知道裕王身边肯定有锦衣卫、东厂,甚至景王府的密探在盯住他的一举一动。

  魏广德这会儿虽然打定主意靠向裕王府,可也不想在皇位之争没有尘埃落定之前就公开站位。

  至于亲裕王府而疏远景王府,自然也只能是祖制说事儿,反正就是不想让更多人知道他已经确定下的立场。

  宴席散后,魏广德醉醺醺回到家里,张吉送来醒酒汤后还顺带递上一封家书。

  “九江来的?”

  魏广德有点奇怪,接过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就看了起来,没一会儿脸上表情就精彩起来了。

  “腊月十二,算算时间还有三个多月。”

  魏广德看完信后,咂咂嘴,把信纸折好重新放入信封中。

  这事儿,还得写奏疏上奏到嘉靖皇帝那里,挺麻烦的,和后市比起来确实牵扯太大了。

  想想一个从六品官员请事假,就要给皇帝上奏疏,天下官员有多少,皇帝看得过来吗?

  明朝官员的假期主要有例假、赐假、病假和事假。

  前三类假期都好理解,例假就是朝廷定下的休沐日,赐假就看皇帝心情了,当然也有特殊事由带来的朝假,至于病假就不说了,都病倒了自然没法干活。

  至于事假,各种需要耽搁时间的事儿都算在其中,但是主要还是婚丧嫁娶一类的,朝廷也是有规制的。

  不过现在魏广德发愁的是,自己要回老家娶亲了,这个事儿还要写成奏疏报到嘉靖皇帝那里御批,想想就觉得别扭。

  是的,家里这次来的家书,没其他的事儿,唯一交代的就是腊月十二魏广德要去南京迎亲,然后带着新娘子回九江完婚。

  这完婚的事假,按制剔除来回路程上消耗的时间,可以在家呆的时间满打满算就是两个月。

  魏广德又默算了行程,十月离京南返,应该可以赶上运河封冻停航前最后一趟客船南下返家。

  要不要路过南京的时候和徐邦瑞先见一面,至于先见一见徐江兰,魏广德是不敢去想的。

  这年头礼制被看的很重,除了特殊情况能够偶遇外,夫妻双方是不能提前见面的,古代的相亲其实都是偷偷摸摸的偷看,可不像现在确定下时间和地点,双方就凑到一块见上一面吃顿饭要电话号码。

  算了,这会儿酒意上头,魏广德也不去想这事儿,先睡一觉再说,有的是时间纠结这奏疏怎么写。

  第二日,内阁拟旨后送司礼监批红,在一大早就送到六科,对于朝廷大员的人事变动,又是经过部推,六科自然不会有丝毫阻拦的就通过,盖上打印,下发旨意。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自此一场围绕工部的大戏就此结束的时候,一场更大的风波却是悄然来袭。

  魏广德接到陈矩的消息还是略微慢了一步,在嘉靖皇帝选择要发落赵文华之前,知道此事的除了经手人陆炳,就只有一直呆在皇帝身边伺候的大太监黄锦,即便是御前太监陈矩也是在陆炳奉上赵文华贪赃枉法证据的时候才知道此事。

  抽空,忙不迭安排自己的干儿子给魏广德送去消息。

  听到锦衣卫已经把赵文华犯罪证据送交御前,魏广德眨眨眼,让张吉给了小內侍打赏离开后才咂咂嘴。

  自己和赵文华并没有恩怨,赵文华贪功也没有贪到自家头上,还是算了吧。

  不管怎么说,赵文华都是严嵩的干儿子,这个时候自己冒出来也去奏赵文华一本,也不知道严嵩严世番父子会怎么想,虽然貌似他们两家的关系已经破裂。

首节 上一节 231/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