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244节
“俞叔的冤屈,陆大人没有上达天听?”
魏广德又小声问道。
“上达天听,那就是图穷匕见,没有丝毫挽回的余地了。”
俞大猷却是大摇其头说道,“到了那一步,由皇上圣裁的话,为了江南剿倭大业,说不好就只能拿我祭旗,不能说,万万不能说。”
魏广德点头,胡宗宪现在主管江南剿倭,论地位和重要性绝对远远超过俞大猷,在嘉靖皇帝看来,或许牺牲掉一个俞大猷成全胡宗宪,只要能在剿倭一事是尽全功也是值得的。
拖段时间,没人注意这个案子了,再找机会和严家说和,或许还有让俞大猷走出诏狱的一天。
到这个时候,魏广德自然不会说自己原来的打算,还想着自己去找严世番说说,现在看来是不能了。
从诏狱出来,魏广德并没有再去拜见陆炳,之前刚来的时候就去了,陆炳只是见了他一面就安排人带他去见俞大猷,好像还有很要紧的事儿似的。
原来想着帮忙解决下俞大猷的事儿,在南京的时候他就听说了,俞大猷的案子貌似有点麻烦,还一直拖着,原来这里面还有内幕,也怪不得陆炳也没辙。
不是不能对付胡宗宪,可打狗还要看主人,到时候必然在嘉靖皇帝那里和严嵩怼上,他可不是一个好对付的人。
其实,陆炳和严嵩之间关系可以说非常复杂,有合作也有对立,互相都还握着对方的一些把柄,相对来说陆炳就要吃亏一点,所以陆炳也有点投鼠忌器。
魏广德恢复到过往的日子,每日按时到翰林院点卯上值,每月抽时间去太常寺和詹事府走走。
按说现在魏广德的主要工作其实应该转到詹事府的,可谁让詹事府一天到晚其实就无事可做呢。
不过魏广德悠闲的日子并没有多长,宫里陈矩就叫一个小內侍悄悄给他传来消息,可能又要派他出巡边镇。
在魏广德惊讶中,第二日,陆炳也派人给他送来相同的信息。
两个渠道同时传来这样的消息,让魏广德不信也得信了。
只是陈矩只是递来消息,却没有说清楚原由,到是陆炳那边让魏广德豁然开朗,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
两年前,宣府镇告急,嘉靖皇帝派出兵部侍郎翁溥带着魏广德巡边,但是走到一半鞑子就突破边墙杀入宣府,他们的巡边之行也就草草结束,翁溥立即接管了宣府与俺答部战场的指挥权。
前段时间,兵科给事中李用敬上奏劾蓟镇大量军民逃亡,导致蓟镇军力大减,也影响到边墙的修筑。
嘉靖皇帝在看到这封奏疏后自然很是重视。
蓟镇是北京城的最后一道屏障,若是蓟镇有失则京城危亦,于是也想搞清楚蓟镇现在到底是个什么情况,还有其他军镇是否也是如此,特别是宣大。
嘉靖皇帝还依稀记得前两个月锦衣卫送来一份密报,本身并无多重要,只是其中涉及到一个他已经有些陌生的名字,沈炼。
后世大多数人都知道沈炼出自锦衣卫,因为弹劾严嵩父子不法而遭到严家报复,嘉靖皇帝最后选择相信严嵩的话,惩处了沈炼,他被削职为民发配戍边。
只是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沈炼并非军户出身,而是嘉靖十七年进士,担任过一任溧阳知县,因得到陆炳的赏识,左迁入锦衣卫任经历。
进士入锦衣卫,这也是非常少见的,所以嘉靖皇帝对这个人还是有点印象的。
至于当初处罚他,原因很多,嘉靖皇帝也是为了避免朝堂动荡所作出的选择。
不过,这似乎也成为陆炳和严嵩反目的原因之一,要知道当时他们二人刚刚合谋做掉仇鸾,关系还是相当不错。
陆炳很欣赏沈炼,可是在他开口给沈炼说情的时候却遭到严世番果断拒绝,让当时陆炳相当不高兴。
而锦衣卫的密报,自然是沈炼被宣大总督杨顺以私通白莲教斩首示众。
堂堂大明朝廷的进士,锦衣卫居然是白莲教徒,虽然陆炳只是把这事儿当做一件普通官场消息传递入宫,可是看在嘉靖皇帝眼中,以他的聪明才智自然明白其中的原由。
杨顺是什么人,严嵩的干儿子之一。
严嵩儿子不多,干儿子也不多,就三个,已经死了两个了,一个是赵文华,还有一个是仇鸾,剩下一个干儿子就是现在的宣大总督杨顺。
之前内阁建议由杨顺接替杨博出镇宣大,杨博调任蓟辽总督,因为杨顺在兵部的时间也不短,所以嘉靖皇帝很痛快的答应下来。
让杨博守着京城的北大门,他住在西苑里也安心不少。
可他还是没有想到,杨顺出镇宣大才多久,就把沈炼弄死了,还套上这么一个罪名。
这是在打他的脸,是在打大明朝廷的脸。
堂堂进士,锦衣卫入白莲教,亏他杨顺编的出来,这样的文书还被兵部通过了,许论是怎么搞的。
因为沈炼被贬斥后被罚戍边,对于案件审理结果并不是报刑部而是由兵部管理。
现在爆出蓟镇的问题,嘉靖皇帝自然想要派人去蓟镇走一趟,顺便也摸摸宣府、大同的情况,看这个杨顺近一年来上报的军功是否真实,因为锦衣卫密报中提及沈炼曾经斥责宣大两镇杀良冒功之事而得罪了宣大的总督和其他官员。
沈炼这个人还真是,走到哪里骂到哪里,按锦衣卫的说法,是把整个宣大的官都得罪了一遍。
杀良冒功,不止是总兵失职,巡抚和总督负有监察之责,自然也不能逃脱罪责。
实际上这时代的边镇,总督辖巡抚和总兵,巡抚也可以辖制总兵,到底谁的责任更大,还真不好说。
第296章密令
魏广德从陆炳那里知道了详情,却也是无法。
他是不想又被派出去巡边的,那日子过得苦。
虽然行程会考虑到军堡、驿站什么的,可有时候也会露宿郊外,而且一天到晚骑马,屁股也受不了。
不过不想去是不可能的,没等两天,魏广德正在翰林院公房里看书,忽然就听到外面院子里传来一阵脚步声,听声音人已经进到这边院子了。
魏广德这两天心里装着事,虽然朝野还没有传开,似乎一切都是皇帝和内阁阁臣,或许还有六部堂官这样的高官才知情的情况下在推进。
外面的脚步声,不自觉就让魏广德想到是不是有传旨的人来了。
派人去边镇巡边,自然不需要皇帝亲自召见,还面授机宜什么的,搞的和大将军出征似的。
果然,脚步声是传旨的小內侍和几个护卫发出来的,还有就是一些正在闲逛的翰林官,看到有宫中之人来传旨,跟着过来看看是出了什么事儿。
在旨意没有宣读以前,你是不可能知道会发生什么的。
在衙门里接旨,自然没那么多讲究,被芦布叫出去后,魏广德在院子里接受了这份旨意,果然是派他继续巡边,也就是上次的差事虽然完成的不错,可是毕竟事儿没有做完,所以这次依旧点他为巡边副使继续巡视冀镇。
只不过,让魏广德有点惊喜的是,这份旨意中对于他的职务也做了一点调整,这是之前陈矩和陆炳都没有提到过的,那就是他太常寺的差事被拿掉了,取而代之的是都察院御史。
都察院御史的官职,自然是魏广德梦寐以求的,品级虽然还是七品,却是大明朝堂上的疯狗,逮谁咬谁,还不因言获罪,可以说和后世网络喷子差不多的。
后世立法开始对网络喷子进行管理,而大明朝可没有这样的想法,毕竟当初朱元璋设计这套制度的时候,就是希望御史们能够监督朝堂高官们,保护他们避免遭到打击报复。
魏广德有了御史这张皮,以后弹劾人的时候也就更名正言顺了。
小內侍传完旨意就离开了,魏广德当然不忘记给他送上一锭银子让他们几个回去喝酒。
对于魏广德又摊上巡边的差事,同僚们似乎有点幸灾乐祸的样子,纷纷上前恭喜。
翰林院的人被派出去参加册封仪式、祭奠什么的倒是很多,可像魏广德这样两次都摊上巡边的差事,可就少见,还给他挂了个御史的牌子。
后面几日是做出发前的准备,魏广德先去了都察院领取御史腰牌和官印,其他的准备自然又徐江兰给他筹备,也不过就是一些换洗的衣服。
和上次不同的是,这次随行的护卫多了四人,原来那次他身边只有张吉和李三,这次护卫首领赵虎留下看家,他挑选了四个弓马娴熟的护卫跟随魏广德出巡。
去边镇,即便最近没有听到鞑子犯边,可也不得不谨慎小心些。
这次因为不是要应对战事,所以派出的巡边大使不再是翁溥这样的侍郎级人物,而是兵部职方司郎中唐顺之充任,因为这次巡边的目的是清查军民户数和边墙修筑情况,自然是选择让职方司的人去。
兵部下辖的下设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分理庶务。
“职方”的本义是疆域和版图,职方司的任务实际上也就是管理国家的疆域和版图,这是一件浩大而复杂的工程,从战备状态下部队的驻守、训练和给养,到战时的统率、军情和后勤,都在职方司的管辖范围内。
至于巡边大使唐顺之,也算是魏广德的前辈了,嘉靖八年会试第一,官至翰林院编修,后调任兵部。
这是一个竞争内阁位置的失败者,因为胜利者只会去礼部或者詹事府等衙门。
虽然是失败者,可是魏广德还是在出发前单独拜见了唐郎中,了解这次巡边的具体安排。
几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就在临出发的前一晚,陈矩忽然深夜不告而来,突兀的敲开了魏家的大门。
魏广德在前面接待陈矩的时候还在纳闷,这位哥前天才来过,说是提前给他践行,毕竟他是御前太监,不可能有时间给魏广德送行,只能抽个空出宫来走一遭。
这没两天又来了,难道还是来践行的?
毕竟明日,他就要跟着唐顺之出发巡边。
“快点,给杂家弄点酒菜来,杂家饿了。”
陈矩到了魏广德这里丝毫不见外,大声对魏广德说道。
“大哥这是才从宫里出来?还没吃晚饭?”
魏广德奇道。
“刚出来,今儿陪着皇爷打醮才知道,黄公公那活还真不好做,陪着挨了两顿饿了。”
陈矩回答道。
魏广德闻言眨眨眼,心说你两顿没吃也不在宫里吃点才出来。
不过想是这么想,可还是没有耽误时间就纷纷厨房整治出一顿酒菜出来。
很快酒菜就纷纷端上桌,毕竟现在魏广德是官身,家里准备的东西还是很齐备的,即便府里刚刚用过晚饭,可是现整治一桌酒菜也是没有问题的。
魏广德作陪,又陪着陈矩吃酒,徐江兰只是中途过来看了看,刚到京城的两天这陈矩就听到消息过来走一遭,算是认识的。
不过陈矩在吃饱喝足后,却让一旁伺候的丫鬟出去帮他收拾一间厢房休息,说话的时候又是对魏广德打了一个颜色。
丫鬟离开后,陈矩叫张吉在外面看着,不准有人靠近,前门后窗都要看着。
张吉只是看了眼魏广德,见到他点点头,也不迟疑马上点头应命出去了。
看到张吉出门后,魏广德才疑惑的看着陈矩,不明白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陈矩这个时候才从袖中摸出一张纸条递给魏广德,低声对他说道:“皇爷给你的,自己看看。”
“啊?”
魏广德差点惊叫出声,不过只是刚发声就立马控制住了,还好声音不大。
魏广德接过那张条子,上面很简单几个字,“探查宣府”。
魏广德莫名其妙的看着手里的纸条,索性收回目光看向陈矩。
“皇上这是什么意思?我接的差事只是巡视蓟镇边墙,可没有去宣府大同的任务,唐大人那里也没有安排去那里的行程。”
魏广德只好狐疑的对陈矩说道。
“这就要伱自己想办法,在巡视蓟镇的时候找机会脱离出来,去宣府看看。”
或许陈矩也觉得给魏广德的信息有点少,这会儿侧身靠近魏广德,用更低的声音对他说道:“干爹说的,前俩月宣大总督府处决了一批白莲教徒,其中有一个叫沈炼的,不知广德是否知道。”
陈矩知道魏广德已经有了字,叫善贷,可他还是习惯称呼魏广德的名字。
魏广德闻言摇摇头,表示自己没听说过这个人。
陈矩又小声解释道:“不知道正常,你考中进士前这人就已经被贬到去了那边,我简单说下,沈炼是嘉靖十七年进士,后被陆都督要到了锦衣卫任职,因为弹劾严阁老被罢官削职贬到边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