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314节
显然,距离大同最近的黑河肯定是李文进去,自己只能跨过黑河在灰河岸边。
不过刘汉到是不担心什么,大不了多带夜不收,加大探查范围就是了,安全上总归比俞大猷他们好许多。
“你要全部士卒都配上战马?”
想到俞大猷说出的重点就是“突袭”二字,要达到自然需要极快的行进速度,也只有给步卒配备充足的战马才行。
他倒是不担心辎重,李文进既然支持这个计划,肯定就会保证物资的充足。
不出所料,俞大猷点头,他要把随军出征的步卒全部变成骑马步兵,只有不管是进攻还是撤退,活下来的概率都会大很多。
刘汉终于点头了,“人马随便你挑,另外我和李大人各带一千骑兵掩护伱的退路。”
看到刘汉同意了俞大猷的作战计划,李文进看向俞大猷问道:‘需要准备哪些物资,你列个清单出来,什么时候出击由你决定。’
对于俞大猷的作战计划,出击时间也是很重要的环节。
“有没有详细的计划?”
在魏广德值房里,高拱来回走了许久,或许是腿走痛了,或许是头转晕了,这会儿他是彻底消停下来,坐回原来的位置上,开口就对魏广德说道。
“兵部今天应该就会把军令发往延绥、宁夏二镇,出击的时点就是在接到俺答部突破边墙之后。那时,鞑子进入长城,必然分兵对周边军堡城寨发动袭击,以保证退路的安全。
这时候派人飞马给那边传令出击会有几天时间,这段时间里鞑子的兵力应该会逐渐分散开进行劫掠,直到他们探查到宣府大军动向后才会重新集结。”
魏广德是按照这时代大军出征前的准备时间来计算的,宣府军就算有所准备,在确认消息和宣府三卫压上也需要时间调集人马和粮草辎重。
这个时候向延绥、宁夏下令出击河套,等河套地区的部族发现再向俺答汗求救,又是几天时间,那时候怕是俺答部已经和宣府大军对峙了。
然后抽调兵力救援,又是十来天时间,留给明军肆虐河套的时间也就是二十日不到,但是也足够他们发笔小财了。
“延绥、宁夏二镇出击兵马全部要骑兵,轻装突袭,以战养战”
魏广德继续说着自己的战役构想,没必要准备什么后勤物资,直接从鞑子部落里面抢来补充就好了。
草料,草原和那些部落里就有,粮食,那铺满草原的牛羊就是。
短时间出击,兜一圈就会来,自然也不需要准备大豆之类的精良马料。
高拱不懂军事,不过魏广德讲的还算细致,他能明白,最起码俺答部派出救兵达到河套地区,从明军出击到鞑子援兵杀到,中间有二十天左右的时间,出征明军在这个时段里就是安全的。
何况,草原广袤,鞑子急急赶回未必能找到敌人,而对于出征明军来说,任何关口都可以自由进出,所以撤退很是方便。
“走,跟我去内阁见阁老。”
说着,刚坐下没一会儿高拱又蹭的一下站起来,伸手就抓住魏广德的一条手臂想要把他拉起。
“等等,这个,我现在去肯定是不合适的。”
魏广德急忙说道。
“没什么不合适的,这是为了大明,你的计划感觉比葛缙那套被动防御的策略高明太多了,只知道防御。”
高拱却是不以为意的说道,在他思量后,已经完全接受了魏广德的提议,所以是一定要让魏广德跟着他去内阁面见严阁老,毕竟这么重大的变化,内阁也做不了主,到时候肯定还要找兵部合议,最后再报到嘉靖皇帝面前。
不过万幸的是,这事儿现在不是那么急,毕竟宣府那边还只是双方的探马在交战,俺答部主力还在集结,并没有做好发起进攻的准备。
延绥、宁夏镇的兵马集结也需要时间,今日廷议结束后,兵部就会下文让两镇集结兵马,到时候直接用这批人马出塞即可。
“我看,还是我把这个思路写成奏章交上去,请内阁那边审议后再说,如果需要我去详细解释我再过去。”
魏广德拒绝了高拱的提议,坚持不能在这个时候跑到内阁去,还想要推翻刚刚做出的战略计划,看上去好像只是阐述个人观点,但实际上却是把六部九卿全得罪了。
就你魏广德能,他们都是废物。
对于这样事儿,魏广德打死也不会干。
魏广德态度很坚决,高拱似乎也逐渐明白了魏广德的顾虑,也不再那么急切的要拉着他出门。
“那行,你把它写成奏章,今天就写,明天交给我,我直接送到内阁去,不走通政司那边。”
已经冷静下来的高拱开口说道,“当初你就说了,通政使司这个衙门太漏风,军国大事不能掉以轻心,哪能这么随意的就被散播开来。”
过去闲聊的时候,魏广德就想起后世看过的关于明朝的总结,其中失密一事也是屡屡被人提及的。
所以魏广德在和高拱喝酒闲聊之时,就说了“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的危害。
想想也是,宣府急报送来京城,兵部和通政使司都收到了奏疏。
兵部作为战事的主管衙门,知道是应该的,他们毕竟要作出战争决策,进行调兵遣将。
通政使司收到的奏疏,原本是应该由通政使直接送进宫里交给皇帝御览的,可是现在制度变了,经他们手转送内阁票拟。
关键是,通政使司还是个四面漏风的房子,奏疏一到,奏疏的内容很快就传播开来,根本没有私密可言。
想想御前会议作出的决定,这么短的时间里,自己失密就告诉了魏广德,他可是翰林院的官员,那其他人呢?
显然,大家也会在不经意间把作战计划泄露出去,虽然都是葛缙的提议,但是最终决策的泄露其实才是最致命的。
虽然高拱不认为朝中有大臣会私通俺答汗,可是这样却是不行。
为此,高拱刚才就想到了一个计划,那就是“暗度陈仓”。
表面上是执行葛缙的建议,积极防御,实际上执行魏广德的提议,制动出击扫荡河套地区,迫使俺答汗分兵救援。
要如此,自然不能让魏广德把奏章送到通政使司去了,进了通政使司,半天时间京城官场就都知道了。
“你直接送内阁?”
魏广德皱眉看着高拱,有点奇怪向来讲究规矩章程的他怎么会这么做,这可是坏规矩的事儿。
“之前你说过通政使司的事儿,我觉得有道理。”
高拱简明扼要的回答道,随后想想就又继续说:“我送到内阁,争取只让大司马参与,按你的意思,其实都不需要筹集太多的粮草,大司徒那里都可以不用考虑。”
延绥和宁夏两镇出河套,以战养战,自然让这次军事动员的钱粮消耗大幅减少,特别是长途行军过程中的消耗,几乎完全可以忽略掉。
至于其他宣大和蓟镇的人马,距离还算近,消耗也有限。
魏广德听到高拱的话,眼神微微闪动,只是没有说什么。
不过在魏广德心里也看出了一点,那就是高拱的决断力很强,控制欲似乎也不小,就现在太常寺卿的职位,都敢安排两部尚书。
只是现在魏广德还不是太敢肯定这一点,毕竟之前没有注意到。
也是,魏广德和高拱的交流可不想陈以勤和殷士谵他们,常年在裕王府和高拱打交道。
魏广德和高拱在一起,要么就是纯粹的闲聊,要么就是讨论事情,大家都有话直说,也没怎么拐弯抹角,所以交流起来也简单。
对于高拱,魏广德只能在心里打定主意,以后还要多多观察一阵,看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今天,就在今天,魏广德已经感觉到高拱似乎和以前略有不同了。
从进屋开始,或许因为今天被嘉靖皇帝召进西苑参与御前会议后,高拱已经意识到了此时的他和彼时的他大不相同了,所以潜移默化下他的行为举止也有所变化。
不过留给魏广德的时间可不多了,在高拱的催促下,魏广德只好起身坐回书案前,自己开始研磨墨汁,准备动手写他关于宣府一战策略的奏疏。
第362章漏洞
宣府镇是明初设立的九边镇之一,因镇总兵驻宣化府得名,也有简称“宣镇”者。
所辖边墙东起居庸关四海治,西达今山西东北隅阳高县的西洋河,总长近千里。
宣府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别是明朝建都北京之后,宣府镇更是保卫京都,防御蒙古族南下的咽喉之地。
后世隆庆年间程道生在《九边图考》中称:“宣府山川纠纷,地险而狭,分屯建将倍于他镇,是以气势完固号称易守,然去京师不四百里,锁钥所寄,要害可知。”
与之毗邻的大同地位也是一样,这也是为什么明朝设置了宣大总督这一职位的原因,还把宣大后方的山西也并入到宣大总督管理范围之内。
为何会成为蒙古南下的咽喉之地,这其实很好理解。
平日,俺答汗长期驻留的地方就是板升城,也就是后世的呼和浩特市。
在呼和浩特市和北京之间连出一条直线,线条会从宣府和大同之间穿过。
好吧,距离最短。
明初,太祖朱元璋专门封了代王朱桂和谷王朱橞分别镇守大同和宣府,燕王朱棣坐镇北京,其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元大都”的安全。
明宣德五年,宣府镇总兵谭广“请置都指挥使司,分直隶及山西等处卫隶之。”获得朝廷的批准。
治所在宣府镇城的都指挥使司取名万全,借了万全卫的名号,规模却大很多。
万全都指挥使司建立时辖宣府前、左、右卫,万全左、右卫,怀安卫、保安卫、蔚州卫、永宁卫、怀来卫、开平卫共11卫,另兴和守御千户所、美峪千户所、广昌千户所、四海冶千户所、长安岭千户所、云州千户所、龙门千户所7个千户所。
万全都司是大明朝设置的最后一个省级军事机构,只设都指挥使司,而不设置相应的承宣布政使司与提刑按察使司,此前仅有辽东镇一例。
此时,大松山蜿蜒的山道上,从前一个拐弯处突兀的冒出数十名身着铠甲的骑士,他们奋力的催动胯下战马没命的往前跑,仿佛身后跟着什么洪荒猛兽般。
在他们经过后没多久,大地就开始微微的震颤,伴随着逐渐放大的轰响声传来,如同地龙翻身时大地有响般。
只是随着那处拐弯处涌出密密麻麻身穿各式皮甲的骑士,其中也夹杂这少量身穿铁甲的骑士,显然是这队骑兵里地位不低的人,地面的震颤和传来的轰鸣声有了源头,那是大队骑兵正在前进。
不统一的军装,这就是草原骑兵的标配。
和关内的大明朝军队不同,蒙古人虽然也有军装样式,但是更多的还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实力来制作,有钱的会考虑用造价不菲的铁甲,而普通的蒙古人家境一般,则会使用皮甲作为防护。
统一装备的,或许也只有大汗和贵族身边的卫队才有的待遇。
虽然衣着杂乱,武器也是五花八门,可是整支队伍的士气却是很高昂,一路奔行中,许多人脸上都挂着轻松的微笑,和身旁的战友不知说笑着什么,似乎他们只是集合出去打猎一般。
远远,隐隐可见山道尽头那一座石头垒起的关城,城墙上还有各色旗帜飘扬。
许多人看到这里,已经嘻嘻哈哈大笑着用手向周围的同伴指点着什么,嘴里大声说着蒙古话。
先前那队骑兵已经冲进了前面的关城,而关城的吊桥已经吊起,城门紧闭,城墙上出现了许多红色的身影。
那群骑兵前面一个全身铁甲的将领忽然指着前面的那道石堡对身后的士卒吼道:“拿下龙门关,里面的东西就是你们的了。”
“呼如,呼如”
在他说完后,身后的十数名骑士举起手中的武器开始大声呐喊,随着他们的呐喊声,后面的骑兵也纷纷举起手中的武器加入到呐喊中,同时催动战马加速前行。
在他们身后,乌泱泱的蒙古骑兵不断挥舞着手中的武器,震耳欲聋的呼喝声响彻四野,让远处石关城墙上的明军闻之瑟瑟发抖。
城关右边的烽火台上已经燃起了五堆烟火,五股巨大的浓烟升腾而起,向着远处传递着敌袭的信息。
而在更远处的山坡上,同样飘起了阵阵浓烟。
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敌袭时白天燃烟,夜间点火,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
烽火台通常选择易于相互瞭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库等建筑。
烽火台之间距离一般约为十里,通常选择易于相互了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
龙门关遇袭的消息,通过烽火台快速的向四方传递开来,铺兵也飞快的把更加详细的信息向宣府传递,不过他们是靠两条腿,当然是追不上远去的烽烟来的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