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316节

  只是他没有想到的是,看过奏疏的人,除了杨博外,都是经历了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变的人,他们可是被围在京城里,提醒吊胆了大半个月,这样的经历可不是轻易能够抹灭的。

  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事儿比京师安危重要。

  所以杨博一说起另一种可能后,高拱就直接跪了。

  倒是在徐阶写票拟的时候,高拱和杨博就在一边小声讨论,不断帮助徐阶修改其中的内容,只要就是魏广德当时考虑的,直接对原来的计划只是进行微调,所以时间上并不是很紧急。

  比如延绥和宁夏二镇的兵马,兵部之前就已经行文召集人马,只是这个计划让他们前进方向由东进支援宣府变成了北上扫荡河套地区。

  山东和河南的卫所,都是靠近北直隶驻防的卫所,现在也应该收到兵部的文书,要他们整顿兵马备战。

  这也是杨博能够这么轻松就说出调动那许多卫所的原因,其实一切都在兵部讨论的范围内。

  战事一旦不顺,这些卫所都是要抽调北上支援的。

  而对他们新的任务,只需要等待宣府开战的战报送来后行文发出即可。

  只是,让高拱失望的是,奏疏送进宫里两日后,他依旧没有接到宫里传召的旨意。

  此时的高拱,坐在国子监里不由得想到,会不会是自己对内阁说的那番保密的话,让宫里开始注意起来,认为自己只是太常寺卿,和战事无关,所以对自己也保密起来了。

  不过他也知道这只是自己的瞎想,要是嘉靖皇帝真有意,那魏广德那里是无论如何不会放过的。

  这两天时间,就他所知,魏广德那里也没有收到过宫里的旨意。

  显然,他视为很重要的东西,被宫里无视了。

  或许,河套,真的是朝廷的一个禁忌。

  “铛啷铛啷.”

  马挂銮铃声中,一匹塘马飞速冲向大同城城门。

  老远,守城军卒就看到身背“令”字旗的传令兵打马奔来,急急把挡道百姓驱赶到大路两边,给传令兵让出一条道来。

  快马到达城门时也没有减速,而是直接快速穿过城门奔向大同镇总兵府。

  很快,大同镇总兵官刘汉就拿着宣大总督葛缙的手令赶到了大同巡抚衙门,面见巡抚李文进。

  “李大人,鞑子攻打宣府了。”

  进门,刘汉就晃动着手里宣府来的手令大声说道。

  “差不多也就是这几天,该来的终归还是要来。”

  李文进起身迎上刘汉,从他手里接过手令快速看完后,略有些诧异道:“俺答汗攻打的是龙门关堡?他们还真想打掉宣府三卫。”

  “现在怎么做?按之前说好的干,还是遵总督手令马上北上救援宣府?”

  刘汉来的路上也想到了,不过这不重要,他需要确认李文进是否依然坚持放弃支援宣府,而是率军攻打板升城。

  李文进还没说话,门外就有脚步声响起,片刻俞大猷就走进屋来,看着刘总兵到了,于是冲他抱拳。

  俞大猷也是总兵官,虽然这次得罪大佬被贬官,可刘汉和他接触后也知道这人有能耐,何况还有李文进的面子,所以并不把他当犯官或者罪民看待,依旧当做同级官员。

  “大猷,鞑子攻打宣府龙门关堡,看样子是盯上了宣府三卫,葛总督命令我们立即东进支援宣府。”

  李文进说着话,就把手里的军令递给俞大猷。

  俞大猷接过来快速看完后,面色严肃道:“准备都做好了,此战必拿下板升城,只是不知道那帮白莲逆贼有多少跟着鞑子去了宣府。”

  李文进听到俞大猷的话,知道他已经下定决心,随即看向刘汉道:“刘总兵,我们就按之前商定的策略,你我分别向朝廷和葛总督上报吧。”

  按照之前商定的方案,在他们出关前,李文进要以大同巡抚的身份向朝廷上奏此次出关攻打板升城的计划,而刘汉则需要向宣大总督葛缙报告。

  只不过,他们发出公文后不会等待朝廷和总督大人的回复就会离开大同,率先出击。

  上报,只是为了避免被冠上“擅专”的罪名,虽然事后依旧可能被人拿来说事,可对于边疆的文武官员来说,只要最终打赢了,朝廷就只会给封赏而不会进行惩罚。

  一切的关键,还是在于突袭板升城得手,调动俺答部回援,解除宣府危局。

  “好,我回去就把写好的公文送出去,什么时候出发?”

  要调动俺答部回援,就需要抢时间,必须在战事扩大前动手,让俺答汗才会急急回兵救援。

  要是已经和明军纠缠在一起,俺答汗就算想要撤兵都不可能,那么他们的战略企图也就失败了。

  到时候万一宣府真出了闪失,他们就都是违命和渎职的重罪。

  “鞑子三天前进攻龙门关堡,这时候怕已经破关而入了。”

  李文进沉吟道,“兵贵神速,明日大军出关。”

  说完话,李文进就看向俞大猷。

  俞大猷听罢只是默默点头,就像他当初和李文进、刘汉说的那样,出征是安全的,最危险的其实是得胜返回那一路,那是充满荆棘坎坷的归路。

  三人商定后就快速分开,为明日的出征做着准备。

  而就在大同军准备出征的时候,同样来自宣府的传令兵挥舞马鞭连续抽打着坐骑冲出了昌平城,向着京城方向奔驰而已。

第364章军情

  入夜,已经是二更天,京城四周的城门都已经关闭,现在已是夜禁的时间。

  北京城四面城墙的城门依旧高大威武,只是此时都已经被紧紧关闭,等待着第二天的朝阳升起才会重新被打开。

  北京城天气已经开始入秋,早晚冷,白天热,所以守城值夜的军卒也不愿意在城墙上挨冻,纷纷下到城墙下面休息,只是轮班上城楼值守。

  此时北京城西直门城楼上,一老一少两个军卒正挤在一块随意聊天打发时间,而他们聊天的话题自然就是宣府那边传的消息。

  北京城还真是没有秘密,鞑子即将进攻宣府的信息已经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传得沸沸扬扬,只是因为宣府和京城还隔着一道内长城,所以京城的百姓此时都没当一回事儿。

  宣府和大同,哪年不传来这样的急报,就连蓟镇时不时都有鞑子骚扰。

  和十年前不同,那时候鞑子的兵锋可是直接扫到通州,通州距离北京城有多远?之间还没有任何关隘险阻。

  那一次,着实是把天子脚下的京城百姓给吓了个够呛。

  当然,更加详细的消息,比如宣府报告俺答部这次是集结了全部主力等等关键信息,自然是不会随便泄露到市井坊间的,也只有京官们才知道一些。

  此时四周漆黑一片,只有高挂天空的圆月和满天闪烁的星光。

  “嗒嗒嗒”

  大道远处,忽然传来声声马蹄声,一开始不大清楚,不过只是片刻功夫,正在聊天的两人就停下对话,不约而同站了起来,站在城墙后面向外张望。

  远处一簇火把正在快速靠近,马蹄声也渐大渐疾。

  “是什么人,这么晚了还纵马往京城跑,不知道夜禁,关城门吗?”

  年轻的小兵嗤笑道,这个时点,不管是谁,除非有圣旨或者都督府军令,谁来了都好使,即便是哪些达官显贵也不行,这是规矩,奉行百年的规矩。

  “再看看,这人不会无缘无故往这里跑的。”

  老兵倒是想的多些,只不过因为那耀眼火把的原因,他看不清马上骑士的装扮。

  骑士快速靠近城门,视野中的人影也清晰了一些,虽然依旧看不出装扮,但是那人背后背着的一根木棍样的东西,还是落入了老兵的眼中。

  “不好,你下去叫李总旗上来,可能是紧急军报,快点。”

  老兵对着小兵吩咐道。

  “这时候去叫李大人,他还不把我打一顿。”

  小兵立即就说道。

  “不会,这是正事,耽误了要掉脑袋的。”

  老兵开口疾声说道,双眼依旧紧紧盯着远处本来的那道身影,越来越近,他背上背的东西也更清楚一点。

  远看像跟木棍,仿佛是一件武器,可是这近了些,老兵感觉那东西就是一杆旗子,似乎还能看到有东西在上面飘舞摆动。

  传令兵,没跑了。

  握紧手里的长枪,老兵一边盯着不断靠近的马匹,一边思索着这么晚了还有什么东西要往京城送,看样子不像一般的军报。

  难道是,宣府那边的消息?

  想到这里,老兵不由得打个寒颤。

  十年前他可是被逼着这样站在北京城城墙上,在这里一呆就是十来天时间。

  正想着呢,那骑士已经快到城下,抬头向城楼高声喊道:“八百里加急,速放吊篮,八百里加急.”

  高声喊叫中,骑士已经冲到城门下翻身下马,随后快走几步把马缰绳栓在城门旁的拴马桩上,就想着城墙跑来。

  夜禁之时,京城各大城门全部关门落锁,钥匙也会被收走,守城门的军卒手中可是没有开锁钥匙的,要想开城门只能找当晚值守的顺天府官员申请。

  夜禁之时,要想进出北京城,要么凭皇帝的圣旨,要么持有特殊的文书或者令牌,身上肩负着重要的军事任务或者情报,可以向申请后获得进出的资格,否则也是别想进出城门。

  对于传令兵来说,还是八百里加急这样的紧急军情,自然是可以通融的。

  其实,许多京营士卒可能一辈子都碰不到这样的情况,夜禁后还有紧急军报送来。

  “你等着,已经找人去了。”

  人现在就在城下,老兵很清楚的看清来人的穿戴,边镇传令兵的打扮,一件蓝色齐腰甲,胸口绣着一个“令”字,背后还背着一杆“令”字旗。

  “你是哪儿来的?”

  等人的功夫,老兵在城楼上大声问道。

  “宣府。”

  城下传令兵回答也很直接。

  “什么情况?”

  就在这时,老兵身后传来问话的声音。

  “李总旗,城下是宣府来的八百里加急。”

  老兵回头对来人答道。

  “放吊篮,验令牌。”

  来人一身总旗穿着,虽然有些陈旧,一看就是有些年头的军服了。

  “哎,好。”

  老兵答应一声,随即就从旁边拿起吊篮直接放了下去。

  吊篮缓缓落下,对于这套流程传令兵很是娴熟,特别是对于边镇的人来说,应该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边镇军情更多,时不时就要向一些军堡传递消息,赶到是天色已晚,就只能用吊篮。

首节 上一节 316/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