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346节

  相应的,景王府也有,他们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不局限于官员,即便是下面的中书,普通书吏都会收买一些人。

  只是奏疏送上去了,宫里最后会怎么批复却是不得而知,最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嘉靖皇帝心目中到底会拍谁出京就藩。

  现在好了,景王之国,呵呵。

  在高兴之余,收拾好值房准备下值,出值房就遇到司业张居正。

  他现在是国子监祭酒,自然和张居正这个国子监司业接触很多。

  应该说,张居正给他留下的印象很好,工作上为人方正,做事勤勉,私下里两人聊天中,他也发现张居正眼光独到,很有想法,可不是大部分读书人那种愤世嫉俗。

  两人对当下的吏治都非常不满,尤其痛恨严世番利用严嵩的影响力,在京城大肆卖官鬻爵的行为。

  花钱买到的官,坐上去之后必然是要想办法把钱捞回来,还要再赚上一笔。

  无疑,这样会加重底层百姓的负担。

  张居正已经不止一次在高拱面前抱怨,他在湖广养病期间也在乡里多有走动,知道现在底层百姓的生存环境。

  朝廷定下的赋役其实不算苛刻,但是百姓实际要承担的却是远高于朝廷定下的标准,也就是加派,用于地方行政所需,这笔钱除了一小部分是被用在地方上外,大多都被当职官员笑纳。

  而因为朝廷定下的赋役非常复杂,对于底层百姓来说,他们根本分不清楚自己所承担的赋役到底是交国家的还是交给了那帮官员。

  吏治腐败,自然民怨沸腾。

  而高拱的看法也类似,贪官污吏横行,底层百姓受苦,再有碌碌无为之辈窃据中枢,天下能好才怪了。

  只不过,高拱对赋役这块并没有太深入的认识,他只是觉得应该加强对官员的考察,吏治清明,百姓就能安居乐业,百姓富足,天下也就太平了。

  官选好了,他们自然不会去贪墨,私自加派赋役满足自己的私欲。

  那样的环境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大唐盛世之景,似乎也不是不能重现在大明朝。

  相对来说,高拱更倾向于无为而治,着眼于吏治,而张居正则是看的更加全面,他已经意识到明初一些政策的弊端,想要找到解决的办法。

  不过在当下,两人对待时局的共同点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整顿吏治,特别是清理掉找严世番买官的那一批人,之后才是严嵩一系的官员。

  不过这其实也不难理解,高拱代表的是裕王府,而张居正是徐阶的学生,代表的自然是徐阶的利益,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是严嵩的敌人。

  所以,他们也算是天然的盟友。

  今日在值房门前相遇,张居正很亲热的上前攀谈,随即邀约一起喝酒。

  今日高拱看了魏广德送来的消息,心情很是高兴。

  按照以往,他这个时候应该是去裕王府庆贺一番的,只是现在的他已经不是裕王府属官,经常往王府跑似乎也不合适,只是简单思考后就爽快的答应下来。

  不过很快,高拱就意识到了,张居正应该也是得到了徐阶那边的消息,怕是已经知道西苑对昨日内阁送进去的奏疏的批复。

  感觉张居正势利吗?

  当然不是,实际上昨日的奏疏虽然是吴山和高耀商量出来的结果,但是徐阶在内阁部议上也是强力支持,才会被顺利送入宫中。

  虽然严嵩并没有强力反对,但是在奏疏里,严嵩也清晰的表达了自己的意见,那就是他觉得不妥。

  首辅觉得“不妥”的提案,在嘉靖皇帝那里被顺利通过,这意味着什么?

  这也是高拱感觉到兴奋的原因之一,首辅不能和皇帝保持一致,那么距离他失宠也就不远了,再想到严嵩的年纪,去职不过是时间问题。

  所以,在高拱看来,张居正是应该表示出兴奋的,因为他老师有可能会逐渐替代严嵩,成为帝国首辅,作为学生的他自然也会水涨船高,前途不可限量。

  想到徐阶的年纪,再看看对面酒桌上的人,高拱已经预料到,将来他或许会和张居正一起进入内阁,为大明朝殚精竭力。

  这么想的话,和他保持良好的关系,对朝政的推行也是大有裨益。

第390章预防针

  这一个夜晚,有人设宴庆贺,有人借酒消愁,都是喝的烂醉如泥。

  不过,魏广德今天回到家里后就没有再出去。

  这里是京城,是东厂和锦衣卫的地盘,这个时候跑出去喝酒庆贺,也不考虑考虑西苑那位的感受。

  今天陈矩带来的消息,可不止是景王就藩一件事儿,还有俞大猷将调往贵州任镇守参将的奏疏也被皇帝同意了。

  本来,魏广德想的是让俞大猷去湖广,只是没想到最后会被踢到贵州。

  不过魏广德也没有忘记给还在大同的俞大猷送个消息过去,毕竟已经尘埃落定。

  虽然不能直接让他官复原职,继续做总兵官,一个参将的职位也不算低了。

  实际上,总兵官这个职务,也只是在战时,才会根据需要设定,南方许多没有发生战乱的省,根本就没有总兵这个职位,地方驻军全部都是都司衙门管理。

  吃过晚饭,魏广德就在书房写了封信,让张吉安排人送往大同交给俞大猷,今天的事儿才算彻底做完,可以休息了。

  之后的几天里,也不知道是景王府还是严家已经认命般,没有做出任何阻挠的动作。

  司礼监发还内阁的奏疏很顺利走完程序,兵部收到内阁送来的文书,很快就起草了启用俞大猷为贵州左路参将的公文发往大同,礼部接收到奏疏后立即联系工部、户部和景王府,讨论景王封国之事。

  几日之后,魏广德就打听到消息,经过几次议事,规划中的德安景王府已经有了初步方案,这就是在寿王府邸原址进行改建。

  说起来,景王过去,已经是封在德安的第三个王了。

  其实寿王府原本应该是岐王朱祐棆的府邸,只是这位亲王到了封地没几年就去了,空出一个现成的王府才让寿王朱祐榰起了心思,请求朝廷改封。

  而现在,空出来的亲王府即将迎来它的第三位主人——景王朱载圳,前面两位亲王都是无嗣除国,到了景王这里自然需要调整王府风水。

  对于景王府提出来的改建,礼部、户部和工部全部都是一口答应下来。

  只要不逾制,礼部当然不会在意,而户部只希望节省钱财,对方答应只是改建,调整王府风水这样的要求,他们自然不会不同意,毕竟大部分建筑都会得到保留,而工部对于有新项目自然也不会反对,巴不得改动越大越好。

  总之,到了这个时候,朝堂上的意见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尽快完成景王就藩的准备工作,尽早把人送出京去。

  现在下面的官员不少人已经等不及了,纷纷找机会去接触陈以勤、殷士谵等裕王府属官,高拱家里也出现门庭若市的情况。

  至于魏广德,最近一段时间前来拜访的帖子也收了一大摞,魏广德也只能挑拣着回了一些。

  突然间的峰回路转让魏广德又有点犹豫起来,之前在俺答汗入寇之时起的外放的心思,这会儿也逐渐淡下去了。

  高拱那里也给他透露了消息,仗打赢了,就无需再担心什么。

  就这么过了半个多月,魏广德家里走进一个风尘仆仆的大汉。

  大汉进门的时候,魏广德就得了消息,急急忙忙迎了出来。

  “俞叔,一路辛苦。”

  魏广德上前就拱手道。

  来人正是从大同回京城的俞大猷,他收到兵部调令后就收拾了行李,向李文进、刘汉告辞。

  “什么辛苦不辛苦的,就是这个命。”

  俞大猷说了一句,在魏广德让出身位请他先行的时候,俞大猷却是又摆摆手,“这里是你家,我这次的事儿还多亏你帮忙周旋,不然我还在边镇吃沙子。”

  “哪里哪里,都是应该的,俞叔在边关为国而战,本应该得的。”

  魏广德急忙笑道。

  两人进了客厅坐下后,俞大猷又开口说道:“这次要在京城呆上两天,我就叨扰了。”

  “客气,小侄求之不得。”

  魏广德急忙说道。

  俞大猷到现在,对于选择投到魏广德这里还是有点适应不了,不过也没有选择反悔,开口就说道:“明日我还要去趟陆家,现在陆家什么情况?”

  “我已经让人准备了酒席,一会儿边吃边聊。”

  魏广德笑道。

  “收到你的信,没几日明举也给我写了封信,我和他倒是有几年没联系过了,他给我说了是伱找他求的官,玛德,兵部居然把我调去贵州。”

  “那边山川沟壑纵横,以前派过去的都不顶事儿,兵部实在找不到名将了。”

  兵部的算计,魏广德也听人说了,贵州那边几乎就是土司的天下,朝廷派过去的官员,能控制的也就是府县周边。

  而那些土司大多不服王化,动不动就闹事儿,官兵到了就马上钻进大山里,根本就是毫无办法,最后也只能好好安抚了事。

  其实,一开始黄光升是想把俞大猷留在湖广,只是一些事儿一旦做了,后续就很难再控制。

  “也好,听说那边人娇蛮,我这次过去就看看,他们有多厉害。”

  俞大猷进了京城就直奔自己这里,魏广德还是很满意,没有学会官场那一套,现在城里找个客栈安顿下来,再找个黄道吉日登门拜访,还是军人的那股脾气,直来直去,这样人好打交道,也可靠。

  “也不急,贵州那边参将就是一个过渡,西南那边的土司确实很难闹腾,不过也就那样,如果不是那里地形复杂,早被灭了不知道多少回了。”

  魏广德笑笑,又接着说道:“到时候,我找机会再把你调回浙江或者广东去,听说倭寇最近又闹腾的厉害,胡宗宪有点控制不住,最要命的是他们似乎在浙江被打怕了,现在把目标转移到了福建和广东。”

  魏广德是知道的,最后这位还是去沿海剿灭倭寇去了,只是怎么离开大同回去的就不清楚。

  既然历史上,俞大猷本来就是参与了剿灭倭寇的战斗,自己这次把人弄到贵州去,还得想办法再把他调去剿倭。

  只不过,俞大猷是福建人,朝廷有制度,俞大猷貌似回不去福建。

  浙江,还是算了,又在胡宗宪眼皮子底下,怕是又要出岔子,相对来说调俞大猷去广东是最好的选择。

  现在的大明朝,魏广德知道的人有限,张居正和俞大猷是仅有的几位,还有就是知道严世番最后被杀头,严嵩怎么死的不清楚,不过好像没有被治罪。

  俞大猷在魏广德家里安顿下来,第二天就去了陆府祭奠陆炳。

  俞大猷在诏狱的时候,陆炳倒是带着陆绎去见过俞大猷,这些日子朝堂的风向他也清楚的很,虽然对俞大猷这么快出现在京城有些诧异,但并不奇怪。

  不过不管朝堂风向怎么转,现在看来,陆家都不会有事儿。

  陆炳在世的时候,一直都严厉禁止陆家人和二王过从甚密,原因其实大家都清楚。

  最初陆家在陆炳死后惶惶不可终日的主要原因就是担心二王不管谁上位,最后都会迁怒于陆家,陆家毕竟只是嘉靖皇帝的臣子,并没有选择站队,甚至一直都是保持不接触的态度。

  但是在陆炳死后不久,陆家投向裕王的消息就传扬了起来,原因就是他曾私下接触过魏广德。

  而在裕王亲自前往陆府吊唁后,传言仿佛被坐实了一般,短时间内一度成为京城茶余饭后的谈资,只是没过多久就被新的八卦取代。

  现在好了,嘉靖皇帝已经公开了未来皇位的继承人,他们陆家是站在裕王这边的,说起来不仅没有坏处,反而是好处多多。

  知道俞大猷暂时住在魏广德家里,陆绎也不奇怪,没有俞大猷,陆炳也不会去关注魏广德这个新科进士。

  之后俞大猷还要抽空去兵部领取官凭和印信,准备前往贵州赴任,不过这些和魏广德么有关系,在俞大猷住进魏家的第二天,魏广德就派张吉约了高拱、陈以勤等人见面。

  依旧是王府后院附近的那家酒楼,不过来的人只有高拱和裕王身边的太监李芳。

  “总算尘埃落定,来,大家干了这杯酒。”

  现在高拱和魏广德算是裕王府在朝堂上的代表,谋事一类人,本来魏广德只打算约上王府里的陈以勤出来就行,主要还是说说防范的事儿,只是没想到裕王直接把身边的太监李芳叫过来,也足见他对魏广德的重视。

  李芳这时候笑吟吟地说道:“其实传出消息那日,殿下就想请二位先生入王府一起庆贺,不过担心所以,今日魏广德大人相约,殿下就派我过来。”

首节 上一节 346/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