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442节
而徐阶这会儿冷汗也下来了。
胡世宁、李钺,都是嘉靖朝的官员,胡世宁是嘉靖初期的兵部侍郎,嘉靖五年因反对皇帝拔擢了赵奎等54名工匠,理由是“官匠赵奎等五十四人以太监张忠一言尽行升职”不妥。
不过这份奏疏,徐阶依稀有些印象,是被嘉靖皇帝驳回,以“升授官职亦先朝故事”为由。
想到这里,徐阶知道阻止徐杲出任工部尚书是不行了,不过对于加衔还是可以说说,毕竟先朝未有事,想来嘉靖皇帝也不会枉顾事实。
“陛下,老臣失言,经陛下出言提醒,老臣不反对徐杲出任工部尚书之职,但是加太子太保衔,先朝未有之事,请陛下明鉴。”
想到此处,徐阶急忙发声道。
太子太保,与太子太师、太子太傅都是东宫官职,均负责教***,统称为“三师”,但是有衔无职,一般作为一种荣誉性的官衔加给重臣和近臣。
太子太师教文,太子太傅教武,太子太保保护其安全,此外还有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他们也就是所谓的“三公三孤”。
嘉靖皇帝此时一思索,想起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
虽然匠人也上过六部九卿,可好像真没有加三公三孤的。
想想刚才,好像自己也是说顺嘴了,想着既然升了工部尚书,顺便就给个太保,倒是忘记这茬。
从匠人升到尚书,也是骤登高位,破格超级提拔了,嘉靖皇帝也就歇了争辩的心思。
微微点头,想想刚才自己的想法,继续说道:“大匠徐杲升工部尚书,荫一子百户;侍郎刘伯跃、朱衡各升俸一级,衡荫一子入监读书;通政司参议刘畿、苟頴升太仆寺少卿;尚宝司司丞徐璠升太常寺少卿.”
嘉靖皇帝不想坏了大家的心情,看着雷礼身后还有一大票人都期待的看着这里,等待着自己给他们封赏。
自己想要修的东西还多,以后还要用这些人。
嘉靖皇帝素以刻薄寡恩而著称,而且极度自私自利,这些就是外朝官员给他的评价,他可不在意这些。
不过对于他看中的人才,都敢于破格用人,这才给了徐杲这一难得的机遇。
西苑里发生的一幕,很快就传到宫外,被朝臣们所得知。
一开始,这些经过科举,一步步考上来的进士听闻,有个工部的大匠,居然凭借着奇淫技巧得了嘉靖皇帝的赏识而平步青云,居然直接被授予工部尚书衔,可想而知是什么样的心态。
那就是炸裂,纷纷叫嚷着要上奏疏弹劾,要把嘉靖皇帝骂一顿。
不管是不是为了骗一顿廷杖,反正吵吵着要闹的官员那是真不少。
不过很快,他们在周遭一些反应快的官员耐心的讲解下,也逐渐反应过来,似乎自己刚才有些失态了。
要是明朝官制,但说六部,一尚书二侍郎的制度貌似是通例,其实也不尽然。
实际上在数年前,工部就是有两位尚书并立的,分别是欧阳必进和雷礼,只不过那时候掌部事的是欧阳必进,也就是正牌尚书,而雷礼挂着工部尚书衔,却奔走在工部个大小工地,视察、指导工作,这就是差遣。
很难想象,让一个人既要负责部务,还要奔走各地视察工作,以大明的交通条件,根本不具备这种可能。
直到欧阳必进致仕,嘉靖皇帝让雷礼掌部事,雷礼这个工部尚书才算扶正。
至于为什么没人提出此事,也不是因为严嵩有多大的影响力,概因这其实是从洪武年间就流传下来的规矩,其实也是侧面反映出六部事务太多,按照一尚书二侍郎的配置忙不过来,所以增加官员。
洪武朝那会儿,户部可是创下过同时有七个尚书挂衔的盛况,每人还各自分管一块政务互不干涉。
而且在大明朝一个官职数人担任其实也是常态,一些是虚衔,提升官员品级、待遇用的。
比如内阁阁臣,除了某某殿大学士的官职,加太子少保等加官外,还会挂尚书衔,也就是硬生生提高阁臣的品级。
确实是有一些职位本来的人手忙不过来,所以另外添设一些同职位官员共同办事的现象,在大明朝也不鲜见。
至于徐杲这个木匠成为工部尚书,其实就是前者,让他享受尚书待遇而已,要想掌部事,那是不可能的。
有了这个共识,之前还想要上奏疏,用题本堆死嘉靖皇帝的大臣们果断的选择放弃。
就如传出来的话那样,这都是“先朝故事”,这如何说,他们可是没事儿就把祖制拿出来说事儿的。
有时候,嘉靖皇帝在维护祖制上,显得比他们积极多了。
消息到了裕王府,裕王等人自然也是震惊的无以复加。
一个木匠,直接摇身一变成为工部尚书,励志,是真的励志。
说什么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他们这些进士都没法和这位叫徐杲的大匠相比。
“坏了。”
就在众人震惊的时候,张居正忽然失声叫道。
“怎么了?”
魏广德和张居正走的近,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反正他现在没事儿就和张居正在一起。
这时候张居正的如此反应,肯定是他意识到出了什么大事儿。
“你们说,要是建宫殿如此轻易,陛下会不会继续大肆营造.”
张居正看着魏广德,还有投来不解目光的裕王等人说道,“就朝廷的财政,若是大肆营造殿阁.
以前,大臣们都是以大料难觅为借口,尽量阻止陛下大兴土木,有了这个徐杲的技法,哈如何阻止?”
“可苦了徐阁老了。”
魏广德自然明白张居正话里的意思,嘴巴一张就接话道。
这个时候,裕王府里诸人都意识到严嵩不久相位,自然也知道接替者会是谁,可不就是苦了徐阶吗?
“估计你老师那里,这会也意识到自己犯错了。”
魏广德对张居正笑道。
张居正没有回答,只是微微点头。
正如他们所言,徐阶自西苑回到内阁后就把自己关在值房,拟旨的事儿都暂时放一放。
本以为立下大功会是推到严嵩这座大山的助力,现在看来有点用力过猛,说不得让皇帝又动起心思,想想未来嘉靖皇帝要朝廷拿出银子修这修那,徐阶不由得一阵头疼。
而不远处的值房里,知道消息的严世番却在那里望着徐阶值房冷笑连连。
知道自家父亲很快就要被嘉靖皇帝去职,这时候再想补救已经为时已晚,严世番是拎得清的,何况严嵩已经严命他不要乱搞,老老实实等着就好,以他对嘉靖皇帝的熟悉,他知道最终家里是不会有事的,只要那帮人不穷追猛打的话。
单纯的从朝廷里贪些银子,其实嘉靖皇帝才不会放在心上,这位皇帝对百官的德性了解的很。
当初严世番利用工部敛财的那些手段,就算不是他,别人一样会弄走这笔钱,只是多少的差别。
所以,嘉靖皇帝老早就对重整吏治失去了兴趣,做再多不过是一代新贪换旧贪。
再有,自家一直都是忠于王事,那些官员认为他们严家所犯的重罪,其实归根到底都是反对皇上,有这条在,那就是免死金牌。
对严家治罪,那就是承认自己做错了,他严嵩还有什么好怕的。
严世番也是知道这些,所以这会儿也咸鱼了,不想挣扎了,想挣扎短期内也难以修复皇帝对严家的看法。
想到自己这些年收集的家底,就算这官不做了,有那些人脉关系在,自己还有什么好顾虑的,做个富家翁也不错。
只是没想到,徐阶着老谋深算的狐狸,有一天也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475章深夜访客
严世番坐在屋里喝着茶,严嵩今儿早起来感觉身体有些不爽利,所以没来内阁,不过把他打发到这里,其实也是怕手下有事儿找来,又找不到人耽搁事儿。
严嵩不在,自然通政司那边收来的奏疏也不会进严阁老值房,大多送入了袁炜和徐阶那边。
“咚咚。”
这时候,值房木门被敲响。
“进来说话。”
严世番看了眼木门,开口说道。
随着木门被推开,一个中书舍人走进屋里,先给严世番行礼后才起身。
“有什么事儿?”
严世番看着来人问道。
这人虽然是中书,可却是严家安排进内阁的,既有监视内阁各房的任务,还有通风报信的职责。
“少爷,上次你让查的事儿,今儿有些眉目了。”
那中书低声对严世番说道。
“关门,过来说。”
嘉靖皇帝对严嵩态度急速变冷,严嵩自然有所察觉,一直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错,惹恼了皇帝。
确实,上次嘉靖皇帝移宫那事,他事后也反映过来,所以也做了补救,看反应皇帝似乎并未怪罪。
可之后不久,严嵩就感觉嘉靖皇帝似乎有些不待见自己了。
察觉到不对,严嵩和儿子说了,严世番就派人通知在西苑里安插的暗线打听消息。
事情毕竟过去有些时日,打听起来也颇为费时,是以到现在那边才有所反应。
“你说是蓝道行那个老道儿在陛下那里说了家父的坏话?”
严世番听完那人的叙述,皱眉又追问道。
他可不记得自家和蓝道行有什么过结,实际上严府一直对嘉靖皇帝宠信的方士都礼遇有加。
俗话说得好,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严嵩和严世番也不是那些没见识的,知道这些方士不一定能干好事儿,但是绝对可以坏事。
“那边送来的消息,那日蓝道行却是对皇上说有奸臣来求见,之后老爷就去了西苑,就是胡宗宪那份奏疏的时候。”
那中书小声答道。
他知道消息,也是百思不得其解,要说蓝道行是刻意针对严嵩,可他怎么知道严嵩要去西苑?
想不明白,他也就以为只是意外。
不过严世番可不这么想。
胡宗宪现在是严家在外最强的一股助力,不可能不吸引别方实力的窥伺。
其实,徐阶在朝中和地方上的合伙人,严家也都有关注。
从这个角度上想,徐阶知道胡宗宪上奏疏的事儿似乎也不意外。
至于通政司那边,就算徐阶安插人手,那么短的时间里,也来不及布置。
坐在那里,一手撑着下巴,一手无意识轻巧书案。
宁可错杀也不能放过蓝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