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458节
魏广德把这一切都当成看戏,想看看这位未来大明的主宰会如何操控此事。
好吧,也算是学习学习吧。
“善贷,你看到福建请饷奏疏没有?”
这时候,张居正忽然开口对他说道。
“看到了,福建连年用兵,这兵饷接济不上也是正常。”
魏广德笑着答话道。
“早不来,晚不来,这好容易打了个胜仗就来要钱,想要扣下上缴的银两,看来福建那边日子也不好过。
也难怪那份奏疏会这么急匆匆送到京城来,呵呵”
张居正继续笑道。
魏广德点点头,张居正说的就是那份他们觉得怪异的报功奏疏,其中作战过程语焉不详,和今日这份请饷奏疏联系到一起,其目的也就昭然若揭。
没银子了,有了一次胜利,上面已经顾不得许多,只想着有了军功要点兵饷。
“要的还真不少呢,留科举银四千二百两,寺田银八千六百七十两,事例银一万六千余两,四十年分屯折银一万九千九百二十二两,三十九年果品折银三千八百三十六两,蜡茶正价银一万四千一百九十三两,补京价银一万四千三百八十七两俱免,以佐军需。”
“福建频年倭患,今年又生反贼,兵饷匮竭,怕是这些银子早就不在了。”
张居正念出奏疏上要请留下的银子,魏广德就笑道。
“是啊,可能就是浙江那边兵饷有富裕,不过应该都在胡宗宪的总督行苑里,其他地方,不发银子当兵的都不会听命。
对了,善贷,我听说带兵打仗要是出发前不发开拔银,军户都不愿意出征,是不是真的?“
魏广德一听,也知道张居正或许还真的和不知哪个将官有过接触,开始知道明军的实际情况了。
其实这些开拔银并不是赏赐,而是补上之前拖欠的兵饷。
当兵的外出作战,生死难卜,自然想要给家里留些钱。
明军其实是没有抚恤的,只有赏赐,人死了家里出人补上缺额,继续当兵吃粮,只不过有些烧埋银子和补偿,但确实不算抚恤。
魏广德把知道的事儿给张居正解释了下,让张居正也知道现在底层军户所处的困境,或许将来这位还如历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宰后,会考虑解决军户的一些问题。
魏广德并没有去提辽阳副总兵的事儿,他只想看看张居正会怎么操作,最后又能不能成功。
毕竟,到了副总兵这一级,可不是兵部、内阁就能定下来的,最后还需要嘉靖皇帝批准。
今日围绕徐阶的可是有两道奏疏,徐阶还上奏请补内阁阁臣,也不知道嘉靖皇帝会让谁上去。
至少在魏广德看来,严讷、郭扑和李春芳机会都差不多,毕竟不是内阁阁臣必须要从礼部和吏部尚书选择,两部侍郎也是有机会的。
隔天一大早,西苑里就传出消息,徐阶的那份奏疏让嘉靖皇帝很不高兴。
说实话,看到这份消息魏广德还很是奇怪,毕竟徐阶的提议是符合惯例的,现在内阁仅剩下两位阁臣。
“奏疏上陛下怎么批示的?”
魏广德把条子递给张居正,转头对殷士谵问道。
“不知道,上面没写,应该是昨日下午或者晚上陛下批示的时候听到的,不过也快了,这个点奏疏应该发还内阁,到时候就知道了。”
殷士谵也是有些不理解,搞不清楚这么一份奏疏有什么犯忌讳的。
“圣心难测吧。”
张居正看了消息,又听殷士谵的话,只是随便接了一句。
快中午的时候,内阁那边的消息传来,嘉靖皇帝亲自批示的,“卿等知,有同心辅政者,何不具闻”。
而内阁徐阶和袁炜两人,据说商议后就打算就这么滴,皇帝不愿意补人就不补,反正他们已经请示了。
殷士谵、魏广德等人倒是没觉得有什么,唐汝辑倒是有了不同的看法。
认为既然是惯例,陛下也应该遵守才是,怎么能这么敷衍。
为什么会有三到四人入阁的惯例,还不是因为要集思广益,仅两人在阁,就算如陛下所说“同心辅政者”,可难免没有思虑欠妥的时候。
第一次上奏不成,内阁就该上第二道,第三道奏疏才对。
魏广德当面没说什么,只不过用看傻逼的目光看了唐汝辑一眼。
其实,嘉靖朝实质上只有两名阁臣又不是现在的事儿,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或许是为了方便管理或者皇帝只想在内阁安置听话的人。
同心辅政,其实就是听皇帝话的意思。
这样的批示,其实对徐阶和袁炜来说是好事,虽然事多了,可相对的权利也集中了,不会分散到第三人手中。
不过,老师得利,张居正可不怎么开心,因为张益的弹劾奏疏也有了结果。
因弹劾,诏夺总督杨选俸一月,巡抚吉澄总兵吴瑛各二月,杨照升任辽阳副总兵。
第487章筹钱
杨照担任辽阳副总兵后,张居正的算计自然就落空。
不过这貌似是张居正第一次产生扶持一帮亲信的念头,至少魏广德是这么猜测的,因为很快张居正就恢复了常态,脸上也洋溢出笑容,唐汝辑和殷士谵正在说着的内阁之事似乎就是他高兴的理由似的。
唐汝辑有些迂腐,这是魏广德对他的评价。
嘉靖皇帝都已经定下来的事儿,他以为内阁还是应该参照惯例继续上奏才是,丝毫没有考虑到可能因此恶了皇帝,更不说此时内阁阁臣们大权在握,谁又喜欢多添掣肘。
不过此时,不管是内阁还是西苑的嘉靖皇帝,对下面人的讨论都充耳不闻,因为在他们眼前还有更重要的一件事需要处理,那就是从哪里搞钱。
明朝户部对于每年的收支其实在年初就已经有了计较,该用在那些方面,都是有预算额度的。
今年,东拉西凑总算把重建永寿宫的支出给康平了,可是因为宫中失火的缘故,嘉靖皇帝要重录《永乐大典》的决心也更加强烈。
特别是在永寿宫失火后不久,御马监又再次失火,已经让嘉靖皇帝对宫中內侍的能力非常忧虑。
严嵩在位时,嘉靖皇帝就已经多次找阁臣讨论过此事,而此时又在西苑再次召徐阶、袁炜觐见,商议此事。
“陛下,去年因永寿宫走水烧毁宫中大部分龙涎香,现户部高尚书正用结余部银四处采购龙涎香,当是没有多余银两筹办此事。”
徐阶知道,嘉靖皇帝现在已经铁了心要重录大典,本身此事也是益处多多,可就是户部没银子,想要皇帝拿内库的钱,还是算了吧,内库经常没钱,都是强行从户部索要。
为了避免因此引发重大后果,户部是真的必须备下一些银两应付内廷需要的。
“陛下,抄录大典是大功德,只是工程浩大非短期之功,臣请陛下延后,留足时间,期间内阁协同户部筹集所需银钱。”
袁炜这时候已经不是侍郎、尚书,当然知道当大明朝的家有多难。
各处的银子,大多走户部的账,可户部银子就那么多,支出去就没有了。
没了钱的户部,在有需要紧急拨付的时候,就只能找内阁,从其他各部借银子。
不在其位时,还可以在下面骂骂咧咧瞎起哄,现在自己上位了,自然不能继续这样,得想办法解决。
没银子,怎么过日子,那自然是节流,开源太麻烦了。
嘉靖皇帝想要重录大典,人手简单,可笔墨等费用可是不小,能省一点是一点吧。
不管怎么说,只要开始重录,每年几万两银子的笔墨银子是少不了。
“朕今日召二位来此,就是问你们有什么法子?”
御座上的嘉靖皇帝只是淡淡开口说道,要是信了这些大臣的话,那什么事儿都不要想着做了。
自从登基以后,嘉靖皇帝理解最深的就是不能轻易相信这些大臣的鬼话。
经常在他面前说这不许那不可,可要是恩威并施之下,再释放一些利益,即便过分一些他们也会捏着鼻子认了,对他们来说,官职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用官职相要挟也不是正途,内阁阁臣可不是不入流的官员,可以随意撤换,所以大部分事儿都还是只能商量着来办,大家各退一步,想办法磨合好就成了。
筹银子,这样的难题,袁炜可真不在行,此时他只是低垂着头,眼观鼻鼻观心。
而徐阶也知道,今日发回来的那份奏疏,貌似这份信任还真不好接。
这是严嵩离职后,嘉靖皇帝要做的第一件事儿,若是自己不能圆满做好,自己这个位置怕也坐不稳当。
徐阶此时大脑在告诉思考寻找办法,回忆当初类似情况下严嵩又是怎么处理的。
最先想到的,自然是从常盈库借银子,先把事儿办起来。
可现在才年中,要还这笔银子的话,最快也要到来年,户部新的规划出来的时候安排进去。
常盈库的借款能拖半年之久吗?
怕是很难。
户部即便是借银子,至多也不过俩月就会归还。
至于从各部、寺凑银子,怕是先说的天花乱坠,到摊派的时候就叫苦连天,也是烦人。
还有就是从盐、茶税方面做文章,可远水不解近渴。
近些日子,徐阶和袁炜还在和吏部商议,如何调整原来严系官员占住的位置,如鄢懋卿等总理盐政的职位,那都是要换上自己人的。
这些事儿都没有安排妥当,又怎么让他们搞钱出来?
能来钱的渠道还有哪些?
或者说谁手里还有钱?
官绅手里有钱,可这个先例不能开,而且也没有适当的理由。
剩下就是宗室勋贵一家了,他们世袭罔替多少代了,手里积累的财富应该不是小数,只需要各家分摊一些就够了。
念及此,徐阶抬头看了眼御座上的嘉靖皇帝奏道:“陛下,重录大典乃是盛事,当通过宗人府晓谕各地宗室王府知。
想当年成祖时曾言,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方有《永乐大典》问世。
上至太子少保姚广孝、大学士解缙,下至无官无品之儒士陈济等齐心协力,历时数载方成。
今日陛下欲重录此书,当让各王府出人出力,仿成祖之风共襄盛举。”
听到徐阶说道宗室时,袁炜就已经猜到徐阶的打算,待他说完话,果然是让宗室出钱。
这个主意不错啊,让宗室掏银子,不需要朝廷出。
“臣附议。”
徐阶话音刚落,袁炜已经急不可耐表达自己的态度。
在嘉靖皇帝思考徐阶提议的时候,徐阶心里也是苦。
知道嘉靖皇帝有心重录大典,可是自己学生张居正接任国子监祭酒一事却没有安排好,实在是近期事儿太多,特别是严嵩忽然被致仕,打乱了他的许多布置。
当初,不少工作可都是为严嵩准备的,就是希望他不会出面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