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461节

  这哥们儿捧的好。

  魏广德在心里给张居正比了个大拇指。

  当初那事儿,魏广德也没有白忙活,嘉靖皇帝之后论功行赏,给他封了个詹事府的差事,品级也提了半级,让他追上了他那科的状元。

  别看只是升了半级,那也不容易,若是背后没有推手,那就只能等九年考满,而且考察结果还要中、上才有可能升职。

  运气,只能说自己真的是运气好。

  三大殿早不烧晚不烧,偏偏就是自己过去的时候烧,让自己有漏脸的机会,这种功劳可是不常有的。

  之后的时间,朝里朝外倒是没有多少大事发生,也就是福建那边发来军报让魏广德稍微留意了下,知道是南赣副总兵俞大猷率部趁张琏攻打平和县时偷袭了老巢,不过结果貌似不大好。

  明军没有预料到张琏把老巢打造的固若金汤,利用山头建成城寨防御,让明军很难取得实质性突破。

  这样的战场环境,就算兵部也是没有预料到的。

  当初杨博也只以为就是在山野里修建的城寨,哪里能想到因为大量汇聚的人口,让张琏可以在短短时间里把周围的山头全部占下来,还打造成庞大繁杂的防御工事。

  不过明军已经逼近张琏老巢,也预示着围剿张琏一伙反贼的战事出现了结束的曙光。

  刘显督军只要能给俞大猷持续的支援,明军早晚能够一举攻克此地,届时在外的贼军只需要慢慢梳理剿灭,这次福建的乱局就可以平息。

  所以在消息入京后,兵部尚书杨博立即入西苑求见嘉靖皇帝,回到兵部后连续给福建游震得、广东刘显和南赣俞大猷发出多道公文,想来也是督促此战尽快结束。

  向各地王府的文书已经下发,嘉靖皇帝就算心里再急也只能等待各地的回信,不过兵部送来的福建抚叛胜利在望的消息也算是对他的一个慰藉。

  只是这样的好心情很快在福建、广东新的奏疏送达京城后荡然无存。

  因在浙江遭遇胡宗宪部强烈抵抗损失惨重,在嘉靖皇帝四十一年起,倭寇侵犯的区域明显南移,开始对福建和广东实施骚扰。

  从温州出发的一路勾结福宁、连江的倭寇攻陷寿宁、政和、宁德三地,从广东南澳来的一批倭寇勾结福清、长乐倭寇攻陷玄钟所,倭寇迅速蔓延到龙严、松溪、大田、古田、莆田等地。

  面对这样的情况,最郁闷的要数坐镇浙江的胡宗宪胡总督。

  在浙江布置了天罗地网等待倭寇自投罗网,结果没成想等来的却是福建、广东的报急文书。

  不得已,胡宗宪只得下文刘显,分出部分兵马剿倭,同时也抽调在浙江的戚继光率部进入福建,参与对福建倭寇的清剿。

  只是他还算分得清楚轻重,并没有调动俞大猷手下的人马,只是让刘显把部分本已计划派往俞大猷处的兵马调回抗倭。

  不过此时的俞大猷正骑马漫步山头,从山腰处一直到山脚下散布着无数尸首。

  远处,一队明军正押解这一名身穿铠甲的贼军首领过来。

  “将军,已经找俘虏确认过了,此人就是这支贼军的首领萧晚。”

  前面一个把总已经策马快速到了俞大猷身前,抱拳禀报道。

  “败军之将,押下去严加审讯,务必问出张琏那厮在哪路贼军中。”

  俞大猷没心思见这么个手下败将,扬扬马鞭吩咐道。

  “遵命。”

  那把总答应一声,勒马回返,把萧晚带到一旁审讯去了。

  环视四野,俞大猷脸色毫无波澜,只是对跟在身后的亲兵队长吩咐道:“再派出几队哨探,查明另外三路贼军动向。”

  对于张琏苦心经营的老巢,俞大猷已经没有心思去一个山头一座城寨去拔除,而是打算用最简单狠辣的方式,尽快结束此地战事。

  沿海倭寇肆虐的消息他已经知道,更明白朝廷大军不可能长期呆在此地剿贼。

  虽然经历过无数的尸山血海,可真要下最后的命令,俞大猷依旧有些不忍,因为到了那一步,一旦启动就没有办法及时收手,即便贼军投降,依旧会有无数人死去。

  现在的俞大猷,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希望探马能带回来什么样的消息,张琏返回老巢或者知道萧晚军被伏击,全军覆没后惊慌远遁。

  是的,他已经打算用火攻,一把火烧掉那些城寨,继续强攻只会徒增伤亡。

  若是张琏军返回老巢,到是可以一举全歼反贼,可若是四散奔逃,则可少造一些杀孽,不过因此也会增加后续围剿的难度。

  只是,在收到倭寇大举犯闽的消息后,俞大猷也顾不得许多了。

  福建的情况,京城自然还不知道,不过官场上那些消息灵通人士已经知道内阁正在考虑重录《永乐大典》的人事安排。

  自从内廷让礼部下文各王府后,消息就已经瞒不住了,而且也没有必要瞒。

  毕竟是重录《永乐大典》,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其中不少书籍都已经失传。

  不过对他们来说,也就是私下议论议论,可没法去打主意,也只有翰林院和礼部的官员还可以走走门路,希望能够参与其中。

  只需要在重录工作中分派一些工作,数年之后就是一件大功劳,足够保证官职升迁的大功劳。

  没人会认为各地的王府会不买账,毕竟是善政,也没有人为重录大典靡费甚巨而出言反对,即便朝廷财政依旧困窘。

  “昨日我夫人还在问我,《永乐大典》是不是每册书页也都用黄金制成的。”

  裕王府内,一众讲官此时无事,正在随意闲聊打发时间。

  重录大典的消息通过这段时间的传播,早已经不再局限于官场之中,关于《永乐大典》的各种版本传说也开始在民间快速扩散。

  “金书那传说,早些天就在流传,我听说的最新传说,大典内秘藏一份藏宝图,乃是当年太祖剿灭张士诚部收缴的财物,为防备北元而埋藏.”

  “哈哈.他们连大典成书时间都没搞明白,居然扯到张士诚身上了。”

  魏广德对他们的聊天内容是苦笑不得。

  民间传闻之事,他也有所耳闻,若不是亲眼看到过《永乐大典》,他还是坚决不会相信滴。

  用黄金做成书册,一册两册还好说,就算十来册也可以接受,可是上万册,开什么玩笑。

  “高大人昨日去了我老师家里。”

  这时候,张居正忽然开口说道。

  众人闻言,小声戛然而止,不过很快又或轻笑或摇头。

  高拱去徐阶府上,目的不言自明,自然还是奔着重录工作去的,众人都没想到高拱也想参与其中。

  在他们看来,以高拱现在的情况,只需要稳扎稳打,下次尚书级别官员调整之时必然有他一席之地。

  “这总校官可有人选?”

  魏广德也是好奇问道。

  这,显然也是高拱此行的目的,不过被魏广德以这种方式提出而已。

  “据说陛下那里定下一个瞿景淳,其他的还在讨论。”

  张居正看向魏广德,淡淡开口说道。

第489章校录

  福建广东因为倭患已经乱成一锅粥,不过礼部宗人府发往各地王府的行文还是开始有了回应。

  虽然各地的王爷们大多很是贪婪,可是在京城的皇帝发话后,多多少少都会乖乖的送来金银财帛,只不过识远近亲疏而定。

  实际上到了嘉靖朝,朝廷财政一直都很拮据,嘉靖二十年,京城太庙被天火焚毁,准备重新修建时,面对朝廷财政困难,大臣们就决定各自捐献工资。

  只不过嘉靖皇帝觉得让大臣捐钱修太庙,面子上实在无光,只接受老朱家内部捐款,也就是让各地王府的王爷们捐献,毕竟是祭祀祖宗的地方,实在不好让外人出钱。

  太庙又称为皇帝的“宗庙“,国家的“大庙“,是古代皇帝祭祀远祖、近祖的地方,有时候也是国家面临重大抉择进行祭祀祷告的场所。

  太庙之内收录着本朝皇帝的神位,从开国之初到现任皇帝的更迭,可以被认作是一个朝代的“记录史册“。

  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

  所以嘉靖皇帝当时的决定,不管是文武百官还是皇室宗亲都觉得理所当然,所以当时捐献意向还是很强烈的。

  不过这次捐献是为了重录《永乐大典》,这就要看情况了。

  嘉靖皇帝虽然居住在西苑,可是对宗人府收到的各地反馈已经派人守着,收到后第一时间送入西苑他手里。

  “哼哼.”

  看着手里收到的第一批王室向礼部报送的文书,嘉靖皇帝只是轻哼了一声。

  基本上,各地的亲王、郡王们似乎都已经有了统一口径,那就是亲王捐献在金百两,银二、三千两的样子,郡王则是银千两。

  “捐的倒是很统一啊,似是早有勾连般。”

  轻哼过后,嘉靖皇帝幽幽说道。

  “皇爷,从行文后返回公文的时间看,这应该来不及才是。”

  一边的黄锦急忙答道,他知道皇帝这是有些不高兴了,觉得捐献的太少。

  毕竟嘉靖皇帝朱厚熜可是以兴王袭爵,当初的兴王府有多少家底他可是知道的,那还只是传了一代。

  朱祐杬是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明孝宗朱祐樘异母弟、明武宗朱厚照之叔,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受封兴王,弘治七年九月就藩湖广安陆州,正德十四年薨,正德帝初赐谥“献”,即“兴献王”。

  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后推尊为“兴献帝”,并追谥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

  黄锦这个时候替那些王爷们说好话当然不是因为收了他们的好处,而是单纯不想嘉靖皇帝因此生气,影响身体。

  别人不知道,他做为嘉靖皇帝身边人,对皇帝身体状况还是大致了解的。

  他能感觉到,自上次晕倒后,嘉靖皇帝的身体状况就已经开始下滑,已经不复当年,即使是这两年颇受宠爱的尚妃都已经许久不曾召入宫中侍寝了。

  看到嘉靖皇帝并不答话,黄锦急忙又指着后面说道:“皇爷,你看蜀王宣圻的回文,献助工黄金二百两银五千两,还有镇守云南黔国公沐朝弼等进矿金四百两矿银一万两,还有.”

  “好了好了,朕看到了。”

  嘉靖皇帝此时没好气的说道,“宣圻是去年袭的蜀王爵位吧?”

  “皇爷好记性,确实是去年。”

  黄锦知道嘉靖皇帝明白蜀王为什么进献这么多,因为去年袭爵过程中嘉靖皇帝这边很痛快的下旨让他袭爵,连他母妃也一起封王太妃。

  至于为何,那自然是蜀王宣圻是以庶长子继承爵位,而非嫡子。

  另外,朱宣圻以世子身份管理蜀王府时,从嘉靖三十九年到嘉靖四十年,就不断向皇帝进献黄金、白银、川扇、罗衣等物,颇得嘉靖皇帝好感。

  至于为何表现如此殷勤,其实未必是蜀王朱宣圻真的对他亲近,而应该是其母妃的缘故。

  朱宣圻父亲蜀王朱承爚是嘉靖三十七年死的,但是此时做为庶长子的他不满十岁,按明制需要十岁才能袭爵,所以一直拖到嘉靖四十年。

  显然,在此期间担心有变,所以朱宣圻才会如此殷勤,不断进献财物获取嘉靖皇帝好感。

  这么小的孩子能有什么心机,自然是他身边人的指点。

  虽然知道,不过嘉靖皇帝的心情还是在黄锦一番言辞后好多了。

  “内阁那边有什么消息?”

  嘉靖皇帝的问话虽然没头没尾,可是黄锦知道,他问的是总校官一事。

首节 上一节 461/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