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463节
杨博的话,嘉靖皇帝当然是停在耳朵里,可是并没有马上表态,而是拿起御书案上的奏疏仔细看了一遍。
其实这份不能算是奏疏,而是一份捷报,报送兵部的捷报,稍后应该会有更加详细的奏疏送到京城。
不过这份捷报,也足够杨博把他送到皇帝面前。
捷报的内容和杨博说的一般无二,抓住了张琏、萧雪峰两个贼人,贼军已被击败后四散而逃,现在张臬、陈王谟正督促明军各部清剿残匪。
不过,嘉靖皇帝在捷报中还看到另一个名字,虽然只提了一次,可显然也在此战中立了大功。
“大猷设伏擒戳萧雪峰?”
嘉靖皇帝嘴里喃喃念道,“这张琏和萧雪峰是被分别擒获的?”
对于皇帝的问话,徐阶和袁炜的目光自然都落到杨博身上。
他们虽然看过那份奏疏,可也只是简略看过,并不详尽。
“从捷报里看来,确实如此。”
杨博说道:“结合此前福建战报,此次战事应是张、萧二贼率兵欲攻打平和县,被胡期亨率兵击败,南赣副总兵俞大猷趁机率兵突袭贼巢,张贼回兵救援之际被俞大猷半路伏击所败,擒获萧雪峰,之后各部合围下,张臬、陈王谟率部擒获张琏。”
杨博在看到广东提督发来的捷报后就翻看了之前的战报,很快就把相关线索联系起来,大概了解了那场战事的经过。
虽然有小出入,但是大体上还是不差的。
微微点头,杨博这么一说,嘉靖皇帝心中疑惑顿去,那么摆在他面前的,就剩下杨博提议的献俘一事了。
嘉靖皇帝思考片刻才说道:“各部平叛有功,当令巡按官详核功罪,兵部按此确定赏罚。
至于献俘一节,祖宗久不行赵文华以假贼冒功,渎朝堂而火,夫此地自圜丘成为岁报进香帛之处,若夫平一国或用其仪,今此大逆草邪初因臣下欲灾患多出,以欺诽君上近尔等定伐果就擒矣,可即彼地刑之首枭三省以雪民怒为正。”
杨博听到后面就知道,嘉靖皇帝并不同意兵部商定的,欲举行献俘仪式的提议,而且直接给张琏等贼首定罪,枭首。
虽然有点小失望,可是嘉靖皇帝的话还是对的。
献俘,若是平一国或用其仪,仅仅是剿灭几个贼寇就要献俘,确实过了点。
或许,如果边镇能够抓到俺答汗的话,皇帝才会决定举行献俘仪式。
“遵旨。”
此时,下面内阁两位阁臣和兵部尚书齐齐接旨道。
皇帝已经就如何处罚作出决定,他们要做的就是按照皇帝的命令拟旨下发。
“兵部回去后,接合各部送来战报,将此战过程详细列出单独上奏。”、
最后,嘉靖皇帝有对杨博吩咐道,说话的时候,眼睛盯着御书案上那份捷报。
其中话语破位耐人寻味,不过杨博已经明白了,那份战报中暗藏的猫腻被皇帝发现了。
饶贼张琏被俘的消息在杨博走入西苑那一刻起就已经在京城官场传开,六部和在京各衙门在很短的时间里都知道了此事。
实在是最近兵部拿不出什么亮眼的成绩,忽然得到这么一个好消息,兵部的人还不主动往外传播才怪了。
有了平定福建这份功绩,今年的考核兵部当无大碍。
“从捷报上来看,应该是张臬、陈王谟抓住了张琏,俞大猷擒获萧晚。”
裕王府内,裕王、殷士谵等人也在传阅兵部传出来的捷报抄本,最后落到魏广德手里后分析道。
“张、陈二人的捷报写的好,不细看还真没人会注意到文中那行字。”
唐汝辑讥笑道。
殷士谵只是微微点头,而张居正则是沉默不语。
陈王谟他不知道,张臬他是知道的,此人和老师徐阶是有些联系的,他能提督两广还是徐阶举荐。
其实看到捷报的时候,他也发觉其中一些蹊跷。
整个捷报,大多都是说张臬率陈王谟如何剿灭张琏贼兵,只在说擒获二贼时提了俞大猷一句。
“想来,详细过程很快就会传来。”
对他们的对话,上座的裕王并不以为意,他现在心里欢喜着呢。
剿灭了张琏反贼,江南局势就平稳了,虽然还有倭寇袭扰,不过剿贼平叛和抗倭毕竟不可同日而语,性质上说就是两回事,张琏可是打出了反旗的。
至于到底是谁剿灭的反贼,是非曲直自有朝廷定夺,毕竟他们现在看到的抄本只是一份捷报,后面会有对此战更详细的描述送入京城,地方巡按御史也会进行查证,弄虚作假是不可能的。
刚才魏、唐二人的对话,裕王也听在耳中,不过他这会儿可不关注这个。
在他看来,打赢了,剿灭了链贼就好,至于抢功劳的事儿。
若真是张臬、陈王谟击败的贼军,他自然无话可说,可若是俞大猷打赢的,被人抢冒功劳,那裕王府也不能坐视不理。
不过这些,还得等下面奏疏上来才能定夺,倒是不急。
福建,平和县南郊,塔山脚下,由木栅栏围出一个巨大的军营,营中旗帜林立,军帐密布。
此时,大营中央一个巨大的军帐内,正在爆发一场激烈的对话。
“提督大人,你们抓到的那个是杨舜,不是张琏啊,你们这么报功上去,一旦被查到,可是要被治罪的。”
俞大猷已经转营到了张臬的大营里,主要是把抓获的萧雪峰移送过来,听说他抓到了跑掉的张琏,自然要去看看。
不过等看到人,再有他抓获的俘虏辨认,发现所谓的张琏其实是杨舜。
这个消息,可是把俞大猷吓了个半死。
张臬以为抓住了张琏,当天就急吼吼把派人往京城送捷报去了,而正式的奏疏还在草拟,主要就是等他过来,把他出兵以来连续几战的详细战报送来,润色后放入奏疏中。
还有就是他那边草拟的功劳簿,也需要加上俞大猷这边的人。
说起来,俞大猷虽然已经升为副总兵,可到现在他头上可以管着他的人还是不少。
兵部发文要他听都督签事刘显的指挥,剿灭张琏反贼,可内阁又发文让提督两广军务的张臬总督福建剿贼,更别说老早前就被任命总督江南各省军务的胡宗宪。
伏击萧雪峰部后,俞大猷只能一边派人侦知张琏残部动向,一边向刘显和张臬发出军报。
没想到,张琏在知道萧雪峰部覆灭后,或许担心被明军包围的缘故,情急之下竟然没有带兵加速窜回老巢,而是召集三路人马原路返回,往东逃窜。
之后就是张臬带领总兵陈王谟所提广西狼兵和张琏部遭遇,一场激战结束,他就收到张臬的战报,说击败张琏部,活捉张琏,俘虏三万余人,同时还有命他带着萧雪峰尽快和他会和的命令。
不过这时候,在中军大帐里只剩下提督张臬、总兵陈王谟和副总兵俞大猷三人,其他人都已经被赶出大帐。
“俞将军,我们找了不少贼人确认,那人就是张琏无疑,你就别胡搅蛮缠了。”
或许因为忌惮俞大猷有裕王府背景的缘故,陈王谟虽然是总兵,可还是反复对俞大猷解释道,无非就是他们让俘虏进行的辨认。
“陈总兵,我也是让萧晚的亲兵辨认过,他们常年跟在那些贼首身后,断不会认错,你们抓的那人是贼首杨舜”
在堂下两人激烈说话的时候,正座上的提督张臬也是微微皱眉。
抓获张琏这样的好消息,他当然也当场辨认过,不过是挑出来的贼人,是反贼中一些小官。
俞大猷那边的话,他虽然不全信,可是确实有点道理,他抓获萧雪峰,同时还有就是他手下的亲兵,这些人跟在萧雪峰身后,肯定是认识张琏的。
如果,抓到的人不是张琏而是杨舜,想到自己前些天发出去的公文,张臬不觉额头见汗。
“虽然不是张琏,可抓住杨舜也是大功,接下来我们继续带兵围剿反贼残部,不愁抓不住人。”
俞大猷还在和陈王谟分说,可陈王谟此时那里还听得进去。
他和张臬在抓住那人后,可是找了不少俘虏辨认,他们口口声声说是他们大首领,有几个还准确说他就是张琏,自己这边肯定是不会有错的。
俞大猷说这些话,无非就是嫉妒自己擒得首功而已。
有心给俞大猷一点教训,可想到他背后的裕王府,也只能在心里摇头,还是算了。
第491章三大殿易名
俞大猷、陈王谟还在争论“张琏”身份,可是张臬在心里已经有所动摇。
挑选俘虏辨认的场景,正在他脑海里反复。
那些被挑出来的人,大多数都只知道那人是他们的首领,可他们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至于少数几人知道首领是张琏。
首领张琏,这么想来,或许在他们的认知中,首领就是张琏。
既然他们知道那人是首领,那么他们就认为他是张琏,至于是不是贼首中其他人,他们是不知道的。
想到这里,冷汗噌噌往外冒。
这帮人只知道那人是首领,可不知道那人到底是谁,说到底,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张琏。
坏了。
张臬知道他们八成是搞错了,把杨舜当成了张琏,虽然说也是抓到的匪首,可毕竟不是张琏。
而自己那会儿已经因为胜利冲昏了头脑,只知道感慨自己运气好,一战俘虏贼首,根本没派人多次辨认。
耳朵里听到俞大猷和陈王谟二人的争论,张臬觉得一阵烦躁。
官场上的事儿,很多时候并不是非黑即白,更多的时候是要权衡利弊。
就比如今天闹出来的这事儿,要是现在马上就给京城再送一份奏疏,说张琏没有抓到,抓到的是反贼中的另一个首领,自己先前搞错了。
虽然不会因此马上就被皇帝处罚,可不好的印象留在心里,觉得自己做事毛躁,办事不稳重,将来的升迁也就废了。
事关自己的仕途,张臬是绝对不会糊里糊涂就决定的,需要仔细斟酌。
“你们都少说两句。”
张臬开口说道,他的话成功的让两个正在激烈争论的将领闭嘴。
不管他们两个是总兵、副总兵,可是在两广提督张臬面前,都只能乖乖的做鹌鹑。
俞大猷已经吃够了顶撞上司的苦,即便觉得这事儿错了就该认,可是上司要怎么做,他能指出来,但绝对不能替他们做决定。
而且,多次的遭遇告诉他,还得想办法把自己从这事儿上摘出来,不然一旦事发会很麻烦。
实际上,类似差事儿出了差错后被发现的事儿他遭遇过不少,但是很多时候都要他们这些下属武将背锅,而真正该负责之人却往往只是轻描淡写的处罚。
“已经给京城报捷,这事儿断不能更改。”
首先,张臬还是想要保住自己的仕途,所以决定还是不把实情上报。
至于此“张琏”非彼张琏,那好办,既然张琏还没有抓到,那就尽快抓。
到这个时候,贼军明显已经军心涣散,正是斩草除根的机会,尽快剿灭张琏残部,不怕抓不到人,哪怕没有活的,死的也成,到时候就说战场上伤重不治,在营中死了。
这就是张臬想到的解决办法,总之自己这里肯定是没有错的,张琏必须在军中。
“既然.既然俞将军的俘虏说营中的不是张琏,那就请俞将军再次发兵清剿反贼残部,抓住真正的张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