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47节
就在刚才,他们的意思意见表达的很清楚的,按照以往的套路,在他们的意见基本统一后,指挥大人都会直接做出选择,毕竟在他们看来,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决定。
可是,今天卫指挥使大人似乎有点不对劲。
“煌煌大明,天朝上国,什么时候轮到倭寇肆掠。”
说到这里,说话之人起身向卫指挥使拱手一揖道:“大人,卑职认为应该尽快进入宁波府剿灭倭寇。”
说话的是一个指挥佥事,他话音刚落,又一个指挥佥事起身行礼道:“大人,兵部行文命我等直接救援台州,我们已经因为迷航到了绍兴,耽误了大事儿,已是大罪。
既然前方发现倭寇,正该全力围剿之,也好将功赎罪。”
这次说话的是指挥佥事李启光,话音很是铿锵有力,倒是和以往略有不同。
不对劲,绝对不对劲。
这个时候,所有营帐里的军官都已经察觉到了,似乎在他们进来之前,卫指挥们似乎早已统一了意见,而且和他们的想法截然相反。
这个时候,指挥同知张庆也起身对着卫指挥使一揖道:“大人,军令命我们剿倭,这次二十里外发现敌踪,无论如何都要打这一仗才行。”
意图太明显了,这个时候要是营帐里将官还看不出来,那就是真的愚蠢。
虽然不知道到底为了什么,卫指挥们做出交战的决定,似乎和之前听到的消息有所不符,可是这个时候已经没人再敢站出来反对了,全部都是躬着身子,不敢抬头。
先前还主战的两个百户这会儿也和鸵鸟似的,丝毫不敢因为自己的意见得到卫所大佬支持就得意忘形。
“忘了和你们说,观海卫那帮贼斯退走时留下消息,倭寇尾主力随定海卫去了,这会儿怕是已经到了宁波府城下。”
随着卫指挥使大人说出这话,屋里所有人都清楚了,为什么之前那位指挥佥事会说出那话,卫所里一向的老好人张庆也会站出来全力主战,实在是九江卫已经被逼到绝境上了。
第82章遭遇
是的,不止是九江卫,而是这次奉调而来的所有卫所,都已经被架在火上了。
在卫指挥使大人口中说出倭寇可能已经攻打到宁波府城去的消息后,所有将官都清楚,必须拼命一次了,不然事后肯定要被追究责任。
丢城失地在大明朝可是重罪,出发前就知道黄岩县已经被倭寇攻破,台州府那边就像死了亲爹一样求救,这边定海县又被倭寇攻破,现在更是传出倭寇意图进攻宁波府。
不知为什么,不少人忽然有点羡慕之前遇到的观海卫的人,他们能活着从战场上逃出来,虽然出战不利的帽子肯定丢不掉,但是至少命保住了,即便将来朝廷追究,无非就是往死人身上扣帽子。
虽然活着的卫指挥一级高官肯定要受到波及,但是主要责任是能逃脱的,都是死人顶主要的罪责。
但是现在九江卫和其他几个卫所就不同了,没有交战就跑了,那是畏敌,如果之前没有发现倭寇,大家还可以跑余姚去,可是现在绝对不成。
宁波府没丢还好,宁波府要是丢了,卫指挥一级不知道多少人要人头落地。
“大人,下午军帐那边最后到底是怎么个章程?我等皆愿奉命行事,绝不敢违令。”
吴占魁这会儿忽然说道。
“我等皆愿奉命行事,绝不违令。”
随着吴占魁话音落下,身边几个千户和身后的十来个百户都纷纷齐声作揖道。
“明日,安庆卫、庐州卫为前军,滁州卫为右军,我九江卫为左军,出战迎击倭寇,消灭当前之倭寇以后,大军杀入宁波府,解救慈溪县城。”
“遵命。”
下方军将又是整齐划一的喊道。
随着九江卫军议结束,全营将官经历了一个难眠之夜。
第二日,全军吃过早饭后就再次拔营,安庆卫为前军,其后依次庐州卫、滁州卫,最后才是九江卫。
对于这样的安排,所有营中将官大多都知道了队列的顺序是怎么来的,也就不奇怪了。
说来也好笑,这次随队出征的文官是南京兵部一个从五品员外郎,之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到了绍兴,眼看着遇到了倭寇,而这些卫指挥却是一个个畏敌如虎,想要后撤去余姚城,自然是不干的。
直接去台州自然危险,所以才会来到绍兴。
可是这发现了倭寇,要是几千人马一战不打就跑到绍兴,这位员外郎可以想象,回去以后会是什么结果。
用出了文官的威压,加之得知倭寇有意攻打宁波府,勉强让一心避战的诸多指挥使捏着鼻子认了,和发现的这股倭寇打一仗看看。
打赢了最好,打不赢退回去也就有了借口。
至于队列,则是四个指挥使抓阄的结果。
谁都不想做前军,但是几个卫所战力就那么强,也就只能一拥而上,希望通过人多势众的方式消灭眼前这股倭寇。
不能不说九江卫指挥使是真的鸿运当头,居然抓到了最好的签。
军议结束后,消息传到千户、百户耳朵里,之前的那点不满也就烟消云散了。
很快,之前还人欢马嘶、声势浩大的军营就只剩下一片狼藉,只有中心那处还剩下十来个帐篷没有被拆掉,那是兵部员外郎的帐篷,他们要留守此地。
这条大道直通余姚县,很是重要,兵部大人留守与此就是要防备倭寇绕过剿倭大军偷袭余姚县城。
几千人马拖拖拉拉,士气低迷,不过在将官的皮鞭下还是只能缓缓东进。
这会儿军营里有点关系的将官,必然是乘坐在马匹之上,都是不虑胜先虑败的当世名将。
按照之前打探到的消息,这股倭寇只有几百人,应该不满千,四个卫所数千人一拥而上,胜算还是有的。
只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大军行进十几里进入到宁波府后,形势却是急转直下。
吴占魁右军千户所的队伍列于九江卫行军序列的第二位,行军一个多时辰后,前方忽然就一阵混乱,隐约又卫所兵丢盔弃甲想要往回跑,结果被所属将官直接在路旁就砍了脑袋。
很快,前面就有九江卫的探马回来传递了消息,已经靠近被倭寇洗劫过的村镇,之前是前军遭遇到小股倭寇引发的混乱。
此时按照上面的军令,部队要开始展开,以战斗队型继续向前,目标就是那个村镇。
九江卫被分派的任务是护卫大军左翼,自然由前军千户所开始左转,加快脚步追上前军。
而在他们更前方的滁州卫也已经右转,充作大军的右翼。
不过几个卫所平日不习操练的毛病在此时也暴露出来,大军队形转换不仅缓慢而且混乱,也就是好在倭寇似乎也没有预料到明军还会开过来,所以在一开始并没有大股倭寇出现,要是在这个时候对明军进行一次冲杀,这仗也就不用继续打下去了。
就在明军止步开始调整战斗队型的时候,镇外十里地出现大队明军的消息也传进了村镇里。
“观海卫的丘八还敢打回来?”
一个皮肤黝黑,身材壮硕,一看就是常年在海上日洒雨淋的汉子摸摸自己光溜溜的头顶,随后手掌顺着后脑勺的头发摸到颈部,又挠了挠。
这个汉子显然并不是个秃子,他只是把头顶及前方的头发都剃掉了,也就是此时倭国武士流行的“月代头”,使外人看到他们的第一眼就误认为他们是倭人。
不过因为身材高大,满口汉话,说实话,也就骗骗外人。
见过倭国人的都知道,这个时候的倭人,普遍身材矮小,那里会有倭国壮汉跑来做倭寇,留在倭国随便拜到哪家大名手下,弄不好就成为战国猛将之一了。
“说旗帜不像观海卫的,观海卫那几个字儿我们都见过,回来的人说不是。”
下方一个同样剃成月代头的倭寇说道。
“我就说那群家伙都被打破了胆,怎么还敢来送命,难道是临山卫的人来了?”
倭寇首领狐疑的说道。
在此以前的海盗,虽然都知道明军士气低迷、纪律涣散,平日里都不怎么训练,可人的名树的影,对于驱逐鞑奴的大明帝国军队还是心存畏惧的。
这次倭寇也是被逼上绝境了,才会放手一搏,用集团作案的方式冲上岸来进行一番抢劫。
自嘉靖二十六年起,大明朝廷加大了剿倭力度后,倭寇的日子其实也不好过的很,这次也就是死中求活而已。
第83章迎战
倭寇,其实自元朝还在的时候就已经存在。
最初的倭寇,还是由倭国一些沿海大名派出的人马,对当时的元朝进行报复,至于报复什么,那当然就是元朝两度东征日本。
而到了元末明初的时候,大量张士诚残部逃到海外成为海盗,就算在倭国已经知道中国这边改朝换代,已经不再派兵报复后,这些残部和他们收拢的一些破产武士依旧干着打家劫舍的勾当。
在明朝,这些海盗也就不统称为倭寇,不过这个时候的倭寇其实更加准确的还是海盗,因为大部分都是汉人在其中,倭人只是其中的小首领或者雇佣兵。
之后百年时间,海盗更多的还是海贸为主,当然其中一部分货源还是走私,虽然在大海上也干抢劫商船的勾当,但是上岸抢劫规模一直都很小,也形不成气候。
当时间来到嘉靖二年闹出宁波争贡事件,两个倭国大名为了勘合贸易跑到大明来朝贡,因为勘合真伪之辩而引发冲突,在浙江宁波爆发了武力杀戮事件。
嘉靖皇帝一想门关了好了,市舶司撤销,勘合贸易不玩了。
因为官方贸易被取消,南方的商人也需要扩大商路,走私贸易蓬勃发展,很快就形成了气候。
虽然二十多年时间里,海疆平静没有事情发生,但实际上民间大量走私商品,大大加强了走私商人和海盗之间紧密的联系。
巨大的商业利益,无数人被牵扯其中,尤其是沿海官绅家族,大量卷入参与走私生意。
但是一切在嘉靖二十六年戛然而止。
这一年在绍兴府余姚县,县里面有一所大宅子,一夜之间被一伙盗贼给一把火烧得精光,是一桩灭门惨案。
宅子的主人是前朝阁老谢迁的后人,也就是弘治朝那位能言善辩的谢于乔。
其实这桩灭门惨案的背后,就是走私集团的内斗,据说是谢家不讲道义,私吞财货引起的报复行为。
可案子发生了,自然要给朝廷一个交代,这可是阁老家族啊,虽然早就死了十多年,官场上的人脉还在。
倭寇,就被拿出来做了替罪羊。
之后的大明朝再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剿倭运动,倭寇在大明及周边岛屿上的走私场地被扫荡一空,海商海盗没了栖身之地,大多跑到了倭国。
跑到倭国的倭寇逐渐汇聚到势力最强的五峰船主汪直手下,坐吃山空自然不行,恰好有西夷商人也因为无法和大明贸易而来到倭国,一方要寻找活路,一方要大明商品,自然一拍即合。
而这次,对于这些海盗,也是倭寇来说,就是拼死一搏的机会了。
倭寇出力,直接上岸抢劫财货,转卖西夷商人,一条完美的贸易链条就此成型。
也是因为有了这么一个商业模式,导致自此以后整个大明沿海不断遭遇倭寇骚扰。
“我就说那群家伙都被打破了胆,怎么还敢来送命,难道是临山卫的人来了?”
听道手下禀报说看旗帜不是观海卫的人,倭寇首领马上就想到了绍兴府那边的临山卫,此地最近的大明驻军也就是他们了。
可是依旧有点疑惑,按照大明的制度,临山卫的地盘在绍兴府,他们怎么敢跑到宁波府这边的地盘上来。
“兴许是得到上面的命令,只有得到命令,这些明军才会跨府而来。”
旁边一个手下插嘴说道。
“如果这样的话,他们身后怕还有源源不断的官军杀到。”
倭寇首领也想到了,不过他更担心的还是朝廷派出的援兵。
大明朝纸面上的军额可是超过二百万人,说出来还是很唬人的。
“把消息传给大哥,让他们尽快搬运财货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