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477节
随后几日,倭寇选择一边围城,一边洗劫周边村镇。
虽然时不时发动对府城的偷袭,但都被守城明军发现并击退。
见此情形,翁时器、毕高和奚世亮等人自然也放松了警惕,眼下形势大好,只需要等待援军即可驱逐倭寇。
此时,收到倭寇攻击兴化府城的消息后,福建巡抚游震得想到前两日收到闽粤总督翁张臬发来的公文,知道总督大人已经派遣刘显率兵救援兴化府,自然也没有惊慌,只是派人给刘显送去公文,让他加快行军速度,尽快抵达兴化府解围。
在接到张臬送来的公文后,他已经向沿途府县发去公文,自然是告知刘显大军的行进路线,让沿途官府提供粮草供给。
只是,不管是张臬还是游震得,都高估了刘显此刻身边的人马数量,而兴化府城派出的哨探也低估了此次倭寇人马。
按照兴化府求救公文所书,倭寇逾两千人攻城,而此时刘显率领前往兴化府之兵不过七百人。
在路上,刘显就收到张臬和游震得发来的公文,让他对兴化府周围倭寇的情况有个大致了解。
兴化府城已经被围,他想率兵进城以无可能。
自己身边的几百人和倭寇的两千多人,简单对比就知道,他不能直扑兴化府,且因为泉州瘟疫,刘显不得不率兵绕道而行。
当刘显率部进抵距离兴化府城四十里的迎仙寨后,刘显部就迎面遇上大量从兴化府逃难出来的百姓。
看到官军,百姓自然急忙求援。
刘显面对这些逃难的百姓,听闻他们述说倭寇暴行和村中惨状,却是选择暂时驻扎修整,同时开始招募兵士,补充兵力的不足。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在逃难的人群中,亦有大量倭寇的奸细。
倭寇,其实绝大部分都是明人,真倭数量不多。
此时,这些明人倭寇扮作逃难百姓,对于刘显来说,自然无法分辨真伪。
而他驻留迎仙寨招募士卒,自然让倭寇明白其兵马的虚实,人马不足。
实际上,此次犯兴化府的倭寇是兵分两路,一路目标自然是想洗劫兴化府,伺机夺取府城,有倭寇六千余人,是此次倭寇的主力,而另一路目标则是福清,想在此阻挡明军福州方向派出的救援。
倭寇也知道兴化府南边的泉州府正在闹瘟疫,自然避之不及,相应的,明军也绝不会从这个方向赶来支援。
此时刘显发出的招募军卒的命令,让倭寇稍安之下,也让倭寇派遣许多奸细借此机会混入刘显军中,而这一切都是刘显没有防备的。
这些人混入刘显军中后,只承担刺探军情的任务,由此刘显军中详情就被倭寇完全侦知。
而此时兴化府城内的副使翁时器也收到了刘显大军近在咫尺的消息,急忙发文催促刘显部救援府城。
刘显接到公文后,因兵力不足只得先派出两百人前往兴化府城支援,顺道刺探倭寇虚实。
只是,这路援兵刚刚离营,消息就被倭寇奸细察觉。
倭寇在半道设伏,几乎全歼这股明军,仅数十人逃回迎仙寨。
面对倭寇的强势,刘显更加不敢轻举妄动,只得一边招募、训练军卒,一边发文书召集周边人马,希望尽快壮大手中力量,再救援兴化府。
不过刘显也深知明朝文官的尿性,担心副使翁时器以此弹劾,所以派出八名军卒带文书传信翁时器,述说实际情况,希望借此让他们稍安勿躁,只需安心等待救援即可。
只是,这八名信使在途中被倭寇尽数击杀,文书也被倭寇劫走。
正是他们携带的文书,被倭寇用作破城利器。
十一月二十九日,八名明军制服的军士出现在兴化城北门外,声称自己是刘显将军派出的信使。
翁时器带领奚世亮和府通判李邦光查验公文无误后,便叫人将他们缒城而上。
奚世亮和李邦光虽然都觉得这些士兵形迹可疑,请求翁时器暂时扣押他们,不过此时翁时器正因为刘显部兵微将寡不敢来援而气恼,怒斥奚世亮、李邦光二人胆小,又安排这几名士卒加入到北门守城士兵中,补充城防兵力不足。
而这一切,正中倭寇奸计。
当夜,几名倭寇奸细就杀死身旁的其他明军士卒,引倭寇在北门城墙上架云梯入城后,快速攻占北城门,当城门洞开之时,兴化府陷落已成必然。
数千倭寇入城之后,很快就击溃救援明军,副使翁时器、参将毕高和通判李邦光得闻府城失陷后,越城而逃。
占领兴化府城后,倭寇烧杀抢掠,府城百姓哀鸿遍野。
刘显接到哨探回报后,只得匆忙提兵救援兴化府,但他们赶到的时候依旧迟了,府城已经被倭寇击破,但此时刘显兵力不足,难以攻城,只得接应城中逃出官员、百姓后无耐退守。
兴化府城被破之后,倭寇屠戮百姓,“贼分守城门,吏民无得脱者”,将“全城焚毁殆尽”,“历六十余日,贼以城中腥秽不堪,乃趋平海”。
署知府奚世亮,莆田知县叶时兰,县学训导卢尧佐,指挥张远,鲁师亮,千户张应望皆被倭寇击杀,进士死十七人,举人数十人,秀才数百人,平民百姓不计其数,仅是林兆恩收埋全尸就有三千余人,火化更是达到两万余人。
兴化府新任知府易道潭“闻积尸盈野,竟驻车福清,不敢莅任”,直到林兆恩收尸洒道,才敢入城。
兴化府失陷的消息,由刘显和逃出的翁时器分别上报福建巡抚游震得和总督张臬。
得知府城陷落后,巡抚游震得急忙调集福州明军南下救援兴化府,而总督张臬也是震惊无以复加,只得匆匆下令,命刚回到南赣的副总兵俞大猷率兵救援兴化府。
游震得从福州调集官军南下的消息自然瞒不过福建官场,即便他有心隐瞒消息,希望能够在收复兴化府后,再以春秋笔法遮掩过失。
无论如何,作为牧守一方的福建巡抚,丢失兴化府,游震得都是难辞其咎。
只是,这么大的动作,福建道监察御史李邦珍却是在知闻消息后,第一时间书写奏疏向京城告急。
数日后,奏疏送入京城,朝野震动。
第一次,府治城池失陷,嘉靖皇帝在西苑看到李邦珍的奏疏后,大发雷霆,没有召见内阁阁臣商议,直接下旨罢免游震得,同时启用浙江参政谭纶率戚继光部南下福建,接替福建巡抚一职。
“数千倭寇攻陷兴化府,刘显兵力不足不敢战,江南,数十万士卒,居然被区区数千倭寇破府城.”
裕王府内,王府中人也被福建传来的消息雷得外焦里嫩,裕王也是气愤异常。
“殿下,从李大人的奏疏来看,张总督其实也是预判到倭寇可能攻打兴化,只是.”
魏广德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都猜到倭寇动向,结果都能打成这样。
第504章谭纶
“殿下,从李大人的奏疏来看,张总督其实也是预判到倭寇可能攻打兴化,只是.”
魏广德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都猜到倭寇动向,结果都能打成这样。
也就在这个时候,外面脚步声响起,有小內侍站在门外低声对屋里喊道:“殿下,外面有条子进来。”
听到屋外的话音,众人眼神齐齐看向门外。
裕王身边的太监李芳已经快步走过去,没有出门,直接在门里接过那人递来的条子,转身就回到裕王身侧,随即恭谨的把条子递给裕王。
众人的视线随着李芳最终落到裕王身上,盯着他脸上的表情,想要知道条子上都写了些什么。
也不知道是裕王天生木讷还是城府极深,至少魏广德是没从裕王脸上看出什么来。
等裕王看完条子上的内容后,随手就递给了殷士谵,随后逐一传阅。
“父皇罢免了游震得,任命谭纶替之,又调派戚继光率部再次入闽剿倭。”
看到纸条最后落到张居正手里,几人众人都看过了,裕王这才开口说道:“孤记得,这个戚继光很能打啊,最早击败张琏反贼的就是他率领的部下,之后也曾在福建剿倭,这才刚班师不久吧。”
“十一月了,往年这时候倭寇都退了,所以才让他率兵返回浙江,好像他招的兵都是浙江人,毕竟要回家过年。”
张居正开口接话道。
“叔大对这个戚继光很熟悉啊。”
魏广德呵呵笑道。
在魏广德的印象里,后世好像就编排说,戚继光向张居正行贿,还送海狗还是什么,据说是壮阳大补之物。
这会儿听到他都知道戚继光在浙江招兵的事儿,魏广德不由得打趣道。
“呵呵,就是看军报,好像经常看到他的名字,所以找兵部的大人们闲聊时问起过,算不得熟悉。”
张居正捋须答话道。
“国难思良将,病笃思良医。”
裕王笑道:“江南现在的倭患,急需一名能够力挽狂澜的将军,希望这个戚继光能够不负父皇的期望吧。”
“记得前些年去浙江的时候,在杭州府外见到过戚继光所练新军,好像是从义乌那边招募的矿工,之后我也注意过这支队伍,好像战绩还不错。”
魏广德回忆道。
他当初去浙江监斩汪直时,戚继光就领兵驻防在杭州府,不过那会儿戚家军还没有练到家,倒是不怎么出战,主要还是靠俞大猷在前面顶着。
不过戚继光后世名气大,所以那会儿魏广德也多看了两眼。
“新军?”
裕王惊讶道:“他带的是营兵?”
“是的殿下,戚继光觉得卫所兵良莠不齐,不好统帅,所以向胡总督请的令,由他独立招募的一支人马,听说因为他觉得矿工有一把子力气,所以只需要练好战阵就可以上战场,专门挑选的人。”
魏广德答道,“不过这些营兵和九边营兵还是略有不同,那就是兵饷少一些,但是奖赏却高得多,以金银财帛刺激营兵的战力。”
“好像九边能战之兵,大多也是营兵。”
不过,裕王却是想到了边镇的营兵身上,有些好奇的问道:“善贷,难道营兵战力真就比卫所兵强悍?”
“这个.还真不好说。”
魏广德想想,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说卫所兵不如营兵吗?
这个貌似有点打脸,所谓的军籍就是卫所兵,你要说卫所兵不如营兵,这话真开不了口。
卫所兵,是明初由称帝后,开始对军队编制进行全面整顿后设置的,先是置武德、豹韬、飞熊、威武等十七卫亲军指挥司,以“卫”为单位规划亲军,继而在地方置千户所守备地方,又有了“所“的编制。
在这个过程中,他对手下诸将所部兵员数量核实,统兵5000人者为指挥,统兵1000人者为千户,100人为百户,50人为总旗,10人为小旗。
一方面军官地位的高低,主要据其所拥有军队的多寡;另一方面,以卫、所作为军队的基本编制,以指挥、千户、百户为各级军官的官号,编制划一,名实相副,部伍整齐,这就是所谓的“部伍法”也是大明卫所制度的基本内容。
在对全国兵马进行整编后,终于在洪武七年形成了完备的明朝卫所制度,大抵以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千户所,112人为一百户所,50人为一总旗,10人为一小旗。
一卫辖五个千户所,一个千户所辖10个百户所,一个百户所辖两个总旗,每个总旗设五个小旗。
全国军队均按此编制编入卫所,由小旗、总旗、百户、千户、卫指挥使逐级率领。
至此,卫所制度成为明军的基本编制即成定制,无论是京、省驻军,还是皇帝、藩王的亲军、护军,均按卫所编制。
最早的营兵,其实在明初也有出现,那就是从各卫所抽调的中的精壮,临时组合成战时编制。
只不过,明初这种属于临时的军事体制,不久便因边患的日益加剧而改变,特别是明王朝的边疆地区,临时性的调兵遣将逐渐变成常规制度,营兵制也就因形势需要而出现。
当然,这一时期的营兵,其实就是抽调的卫所兵中的精兵,依旧是军户从军。
而在大明朝,除边军和京营外,其他地方的卫所兵很快就废弛下来。
边军因常有战事,还能勉强保留一定的战力,且因此并没有完全卫所化,更加接近镇戍兵,因为他们只能把少量精力用于耕作,更多的还是作战。
而京营则是有明王朝强大的财政作为支持,所以战力下滑速度虽然比边军快一些,但相比其他卫所军还算勉强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