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479节

  现在还是弱肉强食的状态,你要控制一片区域,就必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治,比的还是拳头。

  别人来了,你要能把人赶走,这才是你的领土。

  要是你打不过人家,那你就只能放弃。

  现在的海外,欧洲人掀起的轰轰烈烈的大航海时代,直接把新发现的大陆给瓜分完毕。

  但是瓜分完了也不是就成为既定事实。

  实际上,在未来为了争夺这些殖民地还爆发了无数场大大小小的战争。

  直到英国人确认了霸权,这样的战争才逐渐减少。

  在魏广德看来,自己插手辽东的商业,是在给迁移过去的百姓创造机会,让他们可以生活的更好一些。

  辽东百姓生活富足了,他们才能安居乐业。

  到时候裕王上位,自己就可以试着再提一提这事儿,再次迁徙一部分百姓去辽东,不断向北扩张地盘,稳扎稳打,慢慢的吞噬那片土地。

  要是贸贸然跑去遥远的北方某地建一座大城,人口吸引不过去,士卒都不会愿意去,到时候必然又会有无数军户逃亡。

  现在的北方,真的是让人没法活,生存条件太难了。

  你要保持这个大城的运转,那就只能是海量的投入,但是大明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钱财用于向北方的领土扩张。

  即便是往北,除了皮毛、山货外,在这时代还真的没有太多有利可图的生意,还要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转运物资,实在是得不偿失,无怪乎裕王都对北方都生不起一丁点的兴趣。

  即便是魏广德丢出开疆拓土的理由,依然无效。

  即便是在后世,辽阔的西伯利亚地区,开发的面积依旧有限,实在是生态环境太过恶劣,或许也只有居住在同一纬度的毛子才能够适应这样的环境。

  不过让魏广德稍微安心的是,虽然山东那边走通了朝廷里的关系,让人为此事说项,可毕竟现阶段,不管是户部还是兵部,主要的精力还没有向这个方向转移。

  在江南,虽然张琏伏诛,但是被带动起来的造反浪潮却是一浪高过一浪。

  不少过去的山贼,在看到张琏举事后快速扩大势力,也都有样学样,又有不少张琏旧部或隐入山林躲避官军后再次起事,已经有遍地开花之势,更何况现在的兴化府城还被倭寇占据。

  “善贷,我昨儿个听老师说,大猷出任福建总兵官的旨意怕是要拖延一阵子,等待收复兴化府后才会下旨。”

  魏广德正在翻看头两日送来抄录好的大典,旁边的张居正小声对他道。

  “为何还要拖延?”

  魏广德有些奇怪,此事已经说了很久了,但是旨意一直没有发出,自然只能当个传言。

  前些日子,倒是从张居正那里再次得到确认,可没想到今日又这么说。

  “听说因为福建那边,为了收复兴化,抽调了刘显、俞大猷、戚继光等大将率兵前往,眼下戚继光部还在浙江未出,俞大猷那边也还在收拾人马,这时候要是下旨升俞大猷为福建总兵官,刘、戚二将就有些尴尬了。”

  张居正解释道。

  “俞大猷那边,前些日子他有来信,说赣州府安远县叶槐、龙南县李文彪等聚众作乱,他回兵就要过去,怕也是因此才耽误了收复兴化府城。”

  魏广德点点头说道。

  闽粤赣三地不断有人聚众闹事,这也是从俞大猷的信里才知道的,本来魏广德还以为,剿灭了张琏,江南就能安省一段时间。

  “对了叔大,不知你对海运济辽一事可清楚?”

  魏广德说道这里,忽然想到前两日听到的消息,于是开口问道。

  “你说这事儿,我知道,当初辽东饥荒,户部奏请的,允许从山东登莱等地购粮送往辽东,稳定地方。”

  张居正放下手中的书本,看向魏广德答道。

  “不知内阁可有讨论过此事?”

  魏广德试探性问道。

  “你说山东那边?”

  徐阶现在取代了严嵩的地位,自然对朝中局势洞若观火,稍有风吹草动就会第一时间知晓,而张居正作为他选择和培养的接班人,消息那也是非常灵通。

  魏广德只是说了一个开头,他就已经大概知道原因了。

  魏广德有家人参与到和辽东的商贸中,这事儿张居正也是知道的。

  其实,这时代,大多数官员家里都会有人参与这些副业,倒也是见怪不怪。

第506章漕运还真碰不得

  魏广德家里那个管家,张居正有印象,毕竟时不时也去他家里喝酒。

  不过对于魏广德所说,参与商业的事儿是张吉自己所为,张居正当然不会那么傻傻的就相信了。

  对于魏广德问起此事,张居正只是稍微想了想就说道:“老师并不反对辽东海运,认为此举可以加强和辽东的联系。”

  魏广德闻言,微微点头。

  毕竟,当初贾应春操作此事时,徐阶也是出了大力的。

  嘉靖皇帝不喜欢海运,贾应春就从耗费入手,又有徐阶从旁助攻,终于让嘉靖皇帝松口。

  虽然不过几年时间,可是真真切切为朝廷省下不少银子。

  可以想象,一马车粮草从关内运到关外,到地方怕是半车粮草也剩不下。

  可是走海运就不同,途中耗费很少,时间甚至比陆路节约大半,自然是大大的善政。

  兵部其实不是不知道此事,可是兵部在辽东有那么多的卫所,自然不愿意因为有了内地的接济,让辽东卫所生起懒惰之心,就此放弃屯田,一味朝京中索取粮秣。

  当初,朱元璋终止海运济辽,目的自然是要辽东的各卫所尽量做到自给自足,让他们真正的扎根在那里。

  一旦保持海路畅通,时不时找朝中粮草接济,以那帮骄兵悍将的性子,怕是老早就不耕地,天天吵着要朝廷接济,或者干脆就放弃那块地方。

  有温暖的关内不呆着,谁愿意去那苦寒之地生活。

  “不过,这事儿在没有引发朝中共议前,他还可以暂时压着,可是一旦此事明面化,陛下那里知道了详情,和可能就会废除海运一事了。”

  张居正分析道。

  魏广德也明白了,徐阶其实也不反对海运,只是他不会和皇帝讲道理。

  在皇帝不知道此事前,朝廷里私下里商议时,他可以为辽东海运说话,可一旦皇帝知道此事,他就会袖手旁观。

  一切都在陛下一念之间。

  魏广德还在思索该如何把这件事儿压下来,避免在京官中流传,抢在形成共议前控制住局势,张居正却又低声道:“善贷,我跟你说吧,这事儿要是能压下去,我老师怕早就出手了。”

  “什么意思?”

  魏广德迟疑的抬头看向他问道。

  “此事不止是山东地方上在推动,漕运衙门也在暗中推波助澜,想要压下去根本不可能,最多就是拖延一些时日罢了。”

  张居正低声道,“此事得益的,不过就是那些商人和辽东的军头,朝廷是不会放任他们从中渔利的。”

  张居正的话如醍醐灌顶,魏广德一下子明白过来。

  其实,在作出这个决定前,根本就不是看海运和陆运谁更划算,而是如何有效控制辽东。

  如何让朝廷放心?

  似乎也只有让朝廷把辽东改为国内其他各省一样,在已有辽东都司外,新设立辽东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才行,由军镇管制变更为三司管理地方。

  不过辽东这个地方,土地广大而人口稀少,也是因此当初才没有建立三司,当地人大多出自卫所,少有民籍百姓。

  实际上山东方面想要再次禁海,一个原因就是伴随着这些海船来的,不止有辽东的山货,还有南逃的百姓。

  辽东苦寒,汉人在那个地方生存很困难。

  以前,想要靠两条腿回到关内很难,山海关那一道坎就铁定过不去。

  现在不同了,只要能够上海船,下船的时候就能到山东,不仅完美避过沿路关口,更是到达山东这样地方。

  一开始,山东方面对于辽船的到来并没有什么,朝廷同意的,来山东购粮,还有大运河运来的粮食直接转运登莱,送往辽东。

  可是时间长了,登莱等地的流民暴增,他们一细查就发现他们的来源,即便他们拼命想要隐瞒。

  甚至,不止民籍百姓难逃,其中不少还是军户。

  光是被发现的就有上百户好几百人,已经被大户隐藏起来的就更多了。

  廉价劳动力,只要给口饭吃就能干活。

  至于漕运的不满,张居正都懒得解释了。

  别人也是聪明的,若是辽东到山东的海船运行良好,不可能不影响到他们之前所鼓吹的海船不安全。

  江南的货物完全可以直接上海船,沿着海岸线一路北上直达津门。

  走海路,可不会有运河的船队的拥堵,也不会受什么枯水期,洪水期的影响。

  只能彻底杜绝海运,才能让他们继续围绕运河发财。

  “明知道开海运是善政,有利于朝廷,难道就因为这些阻挠就要放弃吗?”

  两人说道最后,魏广德有些不甘心的道。

  “老师的意思,有陛下当朝,海运怕是保不住,背后漕运那帮人的力量,我老师也只能退居幕后。”

  张居正低声叹道,“他能做的,就是尽力拖延一些时日。”

  “有劳了。”

  魏广德拱拱手说道。

  “本来这事儿,漕运那边发力后,我老师也会和裕王府沟通的,现在他们还只是在下面串联。

  不过既然你今日问起这事儿,我就先和你说声,那边的事儿该放手就放手吧。

  走陆路,虽然赚的少点,可也安全的多。”

  张居正最后还是语重心长对魏广德说道。

  整整一天,魏广德心情都不怎么好。

  财路眼看着被人断了,能好才见鬼。

  他现在在京城里过的好日子,可全靠辽东那条线的分红,想到失去了这条财路,自己家里以后貌似就要沦落平庸,魏广德心中千万个不甘。

  到最后,魏广德心里也只能感叹,怪不得以前看书,那些猪脚都要穿在皇帝身上,然后才敢改天换地打造一个日不落帝国。

  穿成屁民,即便是科举有成,貌似除了跟同僚们一起同流合污,还真什么事儿也很难办成。

  至于那些从底层爬起来,还想造反做皇帝的,也就是随便胡诌而已。

首节 上一节 479/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