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481节

  “无坚不摧,无悍不灭。”

  连续三声,震天动地。

  祭祀完成,有强悍士卒高举牙旗走向营门,身后六千士卒跟随,浩浩荡荡出了伸威城向兴化府开拔。

  同日,浙江杭州城外军营中,戚继光跟随谭纶也举行了祃仪之礼,随后四千大军南下福建剿倭。

  “噼噼啪啪.”

  临近年关,整个京城大街上人流如织,车水马龙,而民宅小巷里也不时传出小孩燃放骗炮声。

  魏广德坐在马车里闭目养神,还有几日,朝廷各大衙门就要封印,又可以歇息一段时间了,直到十五以后才会渐次恢复办公。

  到这个时候,因为天气的原因,北方的鞑子也不怎么出来活动了,前两个月频繁犯边,可把大明朝九边重镇骚扰的不行,三五日就有边关急报送入京城。

  耳中一直充斥着街道两边的喧闹声,有商家和顾客讨价还价,有儿童嬉闹声。魏广德睁开眼,伸手轻轻掀开车帘往外张望。

  入眼的,街上行人或三五成群在一起,有大人有小孩,一看就知道应该是一家人,这是出来采购年货的。

  过年了,要团圆。

  魏广德在嘴里低声念叨一句。

  做官以后,除了回九江府成亲那年,还算是在家里和父母过了一个团圆年,这都多少年没有回去过了。

  老家就在京城附近的还好说,远离京城的官员,假期里是根本没有机会回家的。

  大明执行的是流官制度,士子科举中第以后,就算外放的官员,也会回避自己的老家,运气好的会分派到附近省份任职,这就算是很不错的了。

  更多的,还是天南地北,终其一生也难回家几次。

  回老家?

  魏广德知道,自己当然是回不去的,今年老娘也到了京城,九江府那边只有老爹,还有大哥大嫂在。

  好好一个家,人分在两地过年,也不知道老娘会不会不习惯。

  魏广德这会儿也就是随便想想,主要还是心中有一丝犹豫。

  前两日,魏广德接到江西来信,告诉他一个官面上没有通报的消息,严世番回了分宜。

  按照三司会审的结果,严世番可是被发配广东雷州,都被刑部派官差押解南下,谁会想到人居然没有去广东,而是直接会了江西。

  更可虑的还是,信中还说严世番回到老家后,丝毫没有顾忌,大肆扩建府邸享乐。

  一个罪臣,可以肆无忌惮到如此地步,而分宜的地方官居然还装聋作哑,作出一副毫不知情状。

  按说,涉及严家的事儿,地方官不可能不知道。

  严世番最后的判决,那可是嘉靖皇帝点头同意的,并且登上了邸报。

  不过知道归知道,魏广德也没有把消息透露给裕王府中人。

  严嵩倒台后,几次在王府里谈到严世番,裕王无不是咬牙切齿,他们之间的梁子大的去了。

  魏广德当然知道裕王为什么对严世番如此不满,想想当初克扣裕王府岁赐的事儿,逼着裕王从自己这里借银子向他行贿,才拿到该得的那一份,裕王难道不觉得憋屈?

  收了裕王送的银子,严世番不仅没有丝毫害怕,却是洋洋得意,以自己能收到天子儿子的贿赂而沾沾自喜。

  这样的消息传入裕王耳中,可以说把裕王仅存的那边面子踩在地上,还狠狠摩擦。

  也是经此一事,无数人纷纷向他送去银子,只为了自己的仕途锦绣,裕王行贿之事,无疑就是严世番收银子办事儿的活招牌。

  也难怪市井流传,严世番曾经在酒后狂言“朝廷无我富”。

  朝廷富不富,官员清楚,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自然是不知道的。

  但是随便找个人问问,肯定会说朝廷府库里堆满金山银山。

  因为他们知道的,听到的就是哪月哪日,朝廷给哪儿拨款多少万钱,又给哪儿赈灾多少银子。

  而在市井小民心目中,严世番敢说自己比朝廷还有钱,就可想而知他的富有,他在市井间的“威名”何等之盛。

  即便是到了今日,严家已经倒台,严世番被发配,几年前裕王向严世番送银子的话题,依旧不时被人提起。

  想到今日被押解进京的浙直总督胡宗宪,魏广德就轻轻摇头。

  从胡宗宪被弹劾逮捕,到押解进京,前后历时一个半月,不可谓不神速。

  也不知道胡宗宪会被陛下怎么处置?

  魏广德在心中暗想。

  放下车帘,继续闭目养神,想着晚上还要去刑部尚书黄光升府上拜访。

  这个黄光升,当初魏广德还和他有一面之缘,那时俞大猷才刚刚在大同建功立业,而黄光升则是钦点的湖广川总督。

  没想到才短短两年时间,黄光升已经由总督迁到南京户部尚书,月前更是迁到刑部尚书的位置。

  刑部,虽然在六部中地位不高,可也是六尚书之一。

  当然,今晚的拜访也不仅仅是代表裕王府给黄尚书送去年礼,更重要的还是试探黄光升对胡宗宪案子的态度。

  裕王对严家恨之入骨,自然迁怒于其党羽。

  胡宗宪,是严嵩倒台时在外权利最大的党羽,自然也被裕王不喜,想要除之而后快。

  就在这时,魏广德感觉马车一震,随即车厢里的摇摆也停了下来。

  马车停下来,魏广德心下好奇。

  就在这时,车帘外传出李三的通报声:“老爷,裕王府有內侍拦路,说有要事给老爷说。”

  魏广德掀开车帘看去,看清来人后魏广德淡淡开口道:“让他上来。”

  很快,一个绿袍內侍爬上马车,他是李芳手下一个太监叫刘成,也是从宫里跟到裕王府的老人。

  “刘公公,你这是”

  待来人上车坐好,马车再次缓缓启动后,魏广德开口问道。

  “魏大人,李公公剿叫我来通知大人一声,刚刚收到宫里的消息,皇爷说,‘宗宪非嵩党,命予释放,罢官闲住’,听说旨意已经到了北镇抚司,应该很快就要放人了。”

  刘成坐稳后,开口答道。

  “放人?”

  魏广德惊讶道。

  “放人。”

  刘成答道。

  “宗宪今日才押解到京,陛下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

  在魏广德看来,胡宗宪入诏狱后,应该是刑部提请审案才对,难道仅仅是锦衣卫向西苑内通报此事,嘉靖皇帝就作出放人的决定了?

  案子都不审,直接放人,那从浙江一路押解到京城来又意义何在?

  “听宫里的消息,皇爷似乎认为他在东南剿倭战场上,功大于过,而且又是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这样的柱石是不能被过堂问罪的。”

  刘成马上就给出了解答。

  魏广德听到这话也明白过来,押到京城是因为他有罪,但是有罪不代表就要审案。

  想想严家,也不过就是严世番被过堂,严嵩则是直接致仕回家,根本问都不问。

  之所以二人会被区别对待,只因为严世番是工部左侍郎。

  魏广德明白了,还真就因为锦衣卫的报告,嘉靖皇帝就做出的决定。

第508章计策

  嘉靖四十二年正旦大朝会,嘉靖皇帝依旧如往昔般没有上朝,有成国公朱希忠领班行拜天礼于玄极宝殿,文武群臣各具朝服于皇极门行五拜三叩头礼,免宴,赐节钱钞,王府进贺人员及四夷朝贡使仍宴于阙左门。

  这一年,海内公认的大奸臣严嵩致仕,虽然大明朝南北仍有战事发生,但是在此刻满朝大臣们眼中,经过去年下半年的拨乱反正,今年朝局应该会逐渐吏治清明,虽不敢说海晏河清,可也应该不会太差了。

  六部中,最忙碌的自然还是兵部。

  来自北方俺答汗部的威胁,和东南倭患,让整个兵部时刻不敢轻忽。

  不过,在朝会后,京官们自己组织的酒宴上,聊的最多的还是福建那边的倭患。

  堂堂一个兴化府城,至今还失陷于倭寇之手。

  左副都御史赵炳然挂兵部右侍郎衔,提督军务,巡抚浙江,而谭纶挂右佥都御史衔巡抚福建。

  同时,在朝中有心人的推动下,戚继光的名字也出现在官员们日常谈论中。

  此刻,在众多官员们看来,大明帝国在江南最能打的三位将军都领衔参与围攻兴化府倭寇,目标自然是务必全歼,哪怕走掉一个都是不可接受的。

  刘显、俞大猷、戚继光,都是可以独自领兵打败倭寇的将领,有他们在,东南防务自然可保无虞。

  对于百官的乐观,兵部却依旧小心翼翼的,生怕期间发生什么不可测之事。

  不过福建离京师千里迢迢,他们也只能凭借过时的文书分析那边的形势,最后一番商议后,还是选择放权,由总督闽、广都御史张臬和谭纶,以及刘、俞、戚三将商议。

  兵部收回视线,全力布置北方长城沿线防务,防备来年俺答部再次大举入侵。

  为了尽快了解兴化府城局势,俞大猷和戚继光都没有跟随大队人马前行,都带着亲卫快马加鞭赶到了兴化府城外,先后进入了刘显大营中。

  收复兴化府城之战,虽然朝廷认命由张臬统帅,谭纶指挥的,但真正打仗的还是他们三人。

  连续几日,三人的身影都出现在兴化府城外,小心仔细的勘察地形。

  而这伙倭寇不知什么缘故,攻占兴化府城后也没有洗劫一番就马上逃回海上,倒是给明朝集结大军提供了时间。

  倭寇狙杀刘显使者从而冒充其身份进入兴化府,最终酿成兴化府之祸的消息已经被证实,不过朝廷并没有因此迁怒于刘显,只是命其暂时指挥兴化府附近明军,包括距离府城不远的平海卫。

  不过这平海卫虽然是卫,但卫所军士沿海边布置防务,即便是卫城所留兵力也不过千把人,卫指挥使欧阳深仅凭这点兵力也不敢擅自进攻府城。

  站在城外山坡上,三人都默默无言,只是盯着远处的城墙,一座完全未经损坏的城墙。

  若是正常情况下,数千倭寇要想攻占这里,不付出惨痛代价是决计不可能的,只是谁能想到倭寇当中居然有人会用计赚下一座大城。

  “倭寇占下兴化已经两月了,不可能一直等在城里让我们剿灭。”

  这时候,一直没有开口的俞大猷忽然说道。

  “现在的季节,并不适合倭寇逃跑,除非在前两月打下兴化后几日内就离开,他们还来得及上船逃跑。”

  戚继光却是说道,“现在若要逃到海上,必须得坚持到三月才行。”

  “浙江水师那边,我已经写了公文,相信很快就会南下,由他们封锁外海,倭寇插翅难飞。”

  俞大猷摇摇头说道。

首节 上一节 481/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