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488节
李芳提前把消息知会给魏广德,自然也是想着让他能有个准备,能够在一会儿给裕王一些劝慰。
魏广德和张居正那会儿对视一眼,却都是露出苦笑。
裕王已经不是小孩子,不是简单几句话就能说服他的。
或许,这还是当年“庚戌之变”的后遗症。
“庚戌之变”时,裕王已经是个懂事的少年,当然知道事发时整个京城的恐慌和朝野的剧烈震荡,而当时的朝廷,唯一能做的不是调派大军攻打虏骑,却只是紧闭城门自守。
裕王从小在宫廷里生活,因各种原因让其一直缺乏安全感,再有此事的助推,这种恐惧或许已经根深蒂固,被深深埋藏在心底。
或许也是那日几人分析蓟镇和辽东时,把他们的地位放大太过,让裕王放出了心底的恐惧吧。
魏广德也只能这么想想,他能说什么,今天当然就只能吹杨博的能耐了。
还好,当初杨博坐镇宣大和蓟镇时,边境稳固没有给鞑靼丝毫可乘之机,希望能以此安抚裕王吧。
或许因为距离“庚戌之变”已有十余年之久,京城中人大多已经淡忘了此事。
而魏广德根本就没有亲身经历过,自然不知道当时京城里的情况,上至文武百官,下到庶民百姓对虏骑的恐惧,所以在从张居正那里听到俺答汗貌似又有大动作的时候,却并没有上心,更不会想到,就在嘉靖四十二年,险些又酿成当年之祸。
“对了,善贷,若是俺答部真打到京师城下,你可会出城,率军与其交战?”
经过魏广德和张居正的配合,终于打消,或者说缓解了裕王的担忧情绪,至少裕王脸上露出了笑容。
至于之后,他是否就此能够高枕无忧,魏广德和张居正却都没有把握。
出裕王府的时候,张居正还拿此事和魏广德开起玩笑问道。
“就京营那些兵,守城还马马虎虎,若是拉出去和鞑子野战,那就是十死无生。”
魏广德没好气的答道,“若是能够让九边将士及时回援的话,我出城指挥边军,就算不能消灭他们,抓获俺答汗,可将他们驱逐出去还是有信心的。”
魏广德敢说这话,当然还是依仗着他手中的大杀器-马芳。
要真到了虏骑兵临京城,身为宣府总兵的马芳不可能还在张家口放羊,肯定是带兵勤王。
别的边将,还有他们带的兵,他魏广德自然没有太大把握,可是马芳带出来的人马,他还是有信心的。
实际上,整个北方九边的将门,都知道练兵的重要性。
开玩笑,这些家族,就是靠打仗,打胜仗起家的,安能不懂其中道理。
只不过,这些都是多少年前的事儿了。
之所以出现明军整体战力下降,其实主要还是因为经过多年发展,这些家族早已经开枝散叶,进而枝繁叶茂。
家里开销大了,而朝廷的俸禄和赏赐依旧维持原样,即所谓的惯制,当然就不够用了。
既想过着奢侈无度的生活,可又因为身处北方边境,没有稳定的财路来源,他们能做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边境就倒腾走私商品和克扣军饷充盈自家库房。
不过,既然是将门,自然也知道兵士战力的价值,所以各家往往也都会保留一支保持战力的部队,不管是自保也好,为战功也罢,反正在庞大的明朝边军序列中,依旧有无数支战力可观的部队存在。
只是这样的队伍终究凤毛麟角,无关军队整体战力。
若是他想到这一层,或许就会在张居正面前,拍着胸脯保证,他不仅敢出城和鞑子交战,更敢喊出要全歼他们的豪言。
几日后,在福州的谭纶就收到了戚继光写给他的书信。
实际上,他对这次围剿兴化倭寇一战,从接到旨意后不久就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概因浙江都司不愿意发精兵助战,戚继光能带出两千老卒,其中还有他谭某人的情面在。
虽然戚继光在书信中只说前线缺乏明确指挥,担心因此出现不测之事,可是谭纶也知道了前线,怕是三将之间已经有了些许矛盾。
其实,戚继光也不确定刘显是否有抢功之意,但他如果什么都不做,听之任之,那么最后他在此战中的功劳可能会排到最末,因为刘显和俞大猷都会以他手下新兵太多,不堪战为理由,不给他们有立功的表现。
现在的戚继光,头上还顶的是浙江副总兵官职,行使的总兵之权。
虽然在浙江,朝廷并没有任命总兵官,可看到俞大猷就让他想到,俞大猷就是前一任的浙江总兵官。
不管是不甘屈居人下也好,还是想要建功立业也罢,反正戚继光是希望凭借此次战功,能够再升一级的。
“胡守仁所部现在何处?”
谭纶接旨赴任之时,其实心中就跟明镜似的,若不能收复兴化城,他这个巡抚也就做到头了。
本来他是担心亲临一线会引起刘显、俞大猷等将领不满,可收到戚继光的书信就知道,他是必须去兴化府了。
刘显和俞大猷,还有戚继光,他在浙江时都是认识,所以上任就去兴化府抢功,他还真有点做不出来。
但是就现在的情形看,他也顾不得许多了。
“东翁,胡将军部多是新卒,之前听说他们是一边走一边练兵,所以行进速度较慢。
按照行程看,这个时候应该已经过了福安,或许已经到达山阳镇,进入福州府地界了。”
有身边师爷在简单盘算后,立即就给出了答案。
“派人立即分头查探大军消息,我们随他们一同南下兴化。”
谭纶已经做出了决定,遂开口吩咐道,“另外,你修书一封给戚将军,告诉他这个安排。”
“东翁,要不要告诉戚将军,朝廷已经有升他为总兵的意思?”
那师爷又开口说道。
“嗯?”
谭纶略微思考后就摇摇头,“此事,我不便告之,何况朝廷虽有此意,可毕竟缺乏一个机会,他戚老虎还需要立下一个大功劳才行。”
“这兴化不就是吗?”
那师爷笑道。
“呵呵,福建总兵官,朝中已经有人选了。”
谭纶笑呵呵的说道。
他明白,自己这个幕宾是在为他考虑。
从浙江调任福建,当然希望手下兵将能听话,而他和戚继光熟悉,往日里他对戚继光也是照拂有加,若是能把戚老虎调到福建来,自然可以让他得心应手。
“谁?”
那师爷惊讶道。
“俞大猷。”
谭纶直接答道,“或许此战结束后,诏书就会送达。”
“俞将军这复职速度也是蛮快的,从参将升副总兵不久,就要升为总兵了。”
那师爷惊叹道。
“朝中有人罢了。”
谭纶笑道。
俞大猷从入诏狱,再到发配,大同建功后火箭提升,其实都是因为朝中官员在给那位面子,否则大明朝近十万武官,为何就他能这么快速升迁。
“俞将军本身就很能打,再有贵人相助,也是合情合理的。”
“是啊。”
“有俞将军坐镇,东翁当无忧亦。”
那师爷显然是佩服俞大猷的人,此时由衷说道。
第514章三军到齐
“有俞将军坐镇,东翁当无忧亦。”
那师爷显然是佩服俞大猷的人,此时由衷说道。
谭纶摆摆手,笑笑也不说话。
从他内心来说,当然是戚继光调到福建作战是最好的,谁让他和戚继光更加熟悉。
当年他在浙江任知府的时候,俞大猷已经是浙江总兵,而戚继光是佥事游击,带着兵游走于浙江各处灭火。
其实,谭纶练兵,很大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和戚继光说话的时候,由戚继光提议的。
各府县各练一支精兵保卫家乡,遇小股倭寇则主动出击,遇大股倭寇则据城死守,等待朝廷救援。
而练兵之法,谭纶和戚继光也都有闲聊,所以二人从选兵到训练,方法上都是大同小异。
只不过,戚继光的提议,在浙江其他府县并未得到推广。
因为这样练出来的兵只能是乡勇,由地方上自己掏钱供养,最多就是有了战功,可以从胡宗宪胡总督那里领到一些赏赐。
而朝廷给的赏赐,对于供养这许多乡勇来说,其实杯水车薪。
谁当兵不是为了钱?
饷银给少了,就没人愿意来,钱给多了,说不好听就是从地方官荷包里掏出来的银子。
这些银子,如果不是发给乡勇,那么就可以通过各种名目最后落到知县、知府官员手中。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这话可不是白说的。
明清时期的官场,其实地方官员都是按照赋税任务收税,不过那些是上缴给上面官衙的。
而自己官衙的收支,则是以杂税形式收取。
至于收取的度,那就看你的实力。
若是有强力武装弹压,不怕闹出民变,大可把人收税收到倾家荡产。
单说明朝,中央收取的赋役真的很低,是历史上所有朝代最低的。
只不过,自从朱元璋以后,朝廷对官员的约束逐渐下降,从上到下贪腐成风。
地方官员自然不断提高杂税,维持了衙门运转,剩下的可都是自己的。
高兴了,大考之年,就往上面多缴点,看能不能升官。
不想升官,那就指着杂税收,赚够养老的银子。
当然,因为关系到身家性命的原因,地方官员大多还是知道该怎么收这个税,也不敢收取太狠。
把百姓逼得活不下去,让人造反生事,他们也就干到头了。
所以,对于地方官来说,收税也是个技术活。
既要把银子赚了,还要民间能活过去,这就很考验官员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