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493节

  不过,悍勇倭寇和明军第一线防御步卒交战后,出现了他们熟悉的鸳鸯阵后,反而才促使倭寇出现大量逃亡。

  是的,这一时期使用鸳鸯阵迎战的,细数各省明军,也只有戚继光部才会如此交战。

  毫无疑问,在近战爆发后,倭寇就知道他们遇到的是让他们胆寒的戚家军,随之而来的就是倭寇士气的急速衰败。

  即便是福建倭寇,对戚继光和他所率领的戚家军也是不陌生的,这里的不少倭寇之前都有去浙江抢掠的经历,更别说去年戚继光就曾率部南下福建,协助福建官府征剿过倭寇。

  面对戚家军强大的火力打击没有崩溃的倭寇,在发现面对的是戚家军后,反而开始崩溃。

  双方接触只维持了很短时间,倭寇就开始主动后撤,脱离和戚家军的接触。

  而他们奔逃的后背,则不断遭到明军弓弩和鸟铳的打击。

  丢下一地尸体,残余倭寇终于冲出明军火力打击范围。

  到这个时候,倭寇也知道逃回五党山只会是死路一条,选择直接撤向许厝倭巢,准备汇合在一起,依靠营寨抵御戚家军的进攻。

  当然,还有就是给巢穴里当家的倭寇首领报信,商量下接下来该怎么做。

  这两年,随着戚继光所练新军完成,不断投入到打击倭寇的队列中,倭寇团伙内部早就对戚家军产生了深深的忌惮。

  别说那些明人倭寇,即便是悍勇至极的真倭,在面对戚家军组成的小阵时也是非死即伤。

  也因为发觉这股明军的厉害,戚继光在倭寇口中,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就有了“戚老虎”的外号。

  而反观刘显、俞大猷等将,因为统帅的都是常见的明军,即便打了一个又一个的胜仗,倭寇对他们反而没什么印象。

  左右两路明军在侦知倭寇和中路军交战后,很自然放慢行进速度,直到等来消息,倭寇死伤千余,残倭已经败退回到许厝倭巢,这才再次恢复行进速度,想着倭巢开拔。

  到当日下午时,三路大军已经齐聚许厝倭巢外扎下营盘,因天色渐晚,刘显、俞大猷和戚继光碰头商量后,决定第二天天明后再发动对倭巢的进攻。

  不过,他们不知道的是,因为戚家军的到来,许厝倭巢的倭寇首领已经匆忙赶回平海卫城,和另外几个倭寇首领商议去了,倭巢里留守倭寇只得到加强警戒的命令。

  若在此时,三路明军一鼓作气攻打许厝倭巢的话,说不准还会有意外惊喜。

  毕竟,现在的倭巢里,虽然倭寇汇聚了三千余人,可是因首领的离开,实际上处于群龙无首的地步。

  三路大军攻打倭寇只要有一路获得突破,倭寇是肯定会大乱而逃的。

  明军扎营的时候,在平海卫城中,几个倭寇首领也正在激烈讨论着去留。

  现在他们被堵在这里,想要从陆路逃离只有突围一条路,可就算能成功,这次攻打兴化府城的收获都会失去大半。

  更何况,他们把抢来的财物,大多已经打包,放置到卫城外的倭船上,只等风向转变就马上扬帆起航,前往东番岛修整。

  倭寇首领在这个时候当然不会后悔没有在攻破兴化城后抢一票就跑,后悔也已经晚了,不过对于明军调来上万人马还是很忌惮,特别是有戚家军的出现。

  “一开始,想着五党山和许厝两处营寨,怎么也要抵挡明军一个月,一个月后,天气也就差不多了。”

  “实在不行,放弃许厝,我们连夜带着这里的弟兄上船,往惠安那边跑。”

  “泉州那边不错,去年瘟疫死了不少人,我们过去,也不容易被朝廷发现。”

  对于他们周边的情况,倭寇首领们自然很清楚。

  北面的万安,身后可是福州,作为福建省城,明廷布置的武装力量自然很充足。而且万安本身就有一个千户所驻扎。

  往万安逃窜,无异于自投罗网,而受到瘟疫后的泉州方向就要好许多,正是地广人稀的时候,他们就算登陆,也未必会被明人发现。

  决议很快就做出,自然是准备逃跑。

  还没有倭寇愿意直面对战戚家军,实在是他们几个士兵组成的那种小阵太厉害了。

  除非有绝对优势的兵力,能够把这样的小阵团团围住,四面攻杀才有可能将他们杀掉。

  单纯的一面或者两面打击,效果都不好。

  那小阵的变幻实在太复杂,至少还没有倭寇想到解决之法。

  而戚家军这种军阵,战场上就是由无数这样的小阵组成,相互依托,互相掩护,实在难以达到四面围杀的效果。

  而只有在地势狭小的区域,戚家军才会由少量的军阵单独出现。

  不过受制于地形限制,倭寇也没法实现包围消灭他们的目的。

  就在倭寇准备乘船逃走的时候,事先被派出去侦查海情的倭船也回来数条,明军水师出现在外海消息也传到了倭寇首领们的耳中。

  这次,知道事态紧急,倭寇的大首领也没有再让其他人说话商议,而是直接定下了计划。

  “大家各自召集弟兄上船,按老规矩撤退。”

  “老大,前面的弟兄要不要让他们连夜撤出来?”

  “人太多,来不及了,而且叫上太多人,船也跑不动,现在是要和明军那些船比速度的时候。”

  “去澎湖还是魍港?”

  “澎湖吧,我这几天看天象,风已经起来了,就是小了些,跑澎湖应该可以。”

  倭寇老大拍板定下后,又凶狠的对其他人说道:“今夜就出海,突破明军水师前,我们的目的地不准告诉手下人,嘴巴都严实点。”

第517章肃清残倭

  “去澎湖还是魍港?”

  有倭酋开口问道。

  “澎湖吧,我这几天看天象,风已经起来了,就是小了些,跑澎湖应该可以。”

  倭寇老大拍板定下后,又凶狠的对其他人说道:“今夜就出海,突破明军水师前,我们的目的地不准告诉手下人,嘴巴都严实点。”

  倭寇首领只打算带着部分手下逃跑的消息,俞大猷他们当然是不知道的。

  实际上,在许厝倭巢留守的倭寇也不知道,他们已经被他们的首领抛弃了。

  虽然俞大猷已经严令水师舟船戒备,防止倭寇逃窜,可是明军水师这两年因为无战事,早已经松懈下来,已经不再是他俞大猷曾经指挥过,敢和倭寇在海上交战的水师船队。

  而倭寇要逃窜的目的地-澎湖,自然就是澎湖列岛,只不过现在已经成为倭寇盘踞的巢穴。

  澎湖列岛,在元朝时就设立了澎湖巡检司,和大部分人想象的不同,设立巡检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证这片海域的安宁。

  而按照后世考证的原由是,蒙元世祖远征日本因风失败,迂回台湾,道经澎湖设治澎湖,企图进取台湾,作为征日本之准备。

  澎湖巡检司区划隶属于福建泉州府,主官为澎湖寨巡检。

  澎湖巡检司不但是澎湖群岛的首次行政区划,也是台湾地区的首次官署设置,但台湾本岛并未在内,击败元朝取得政权的明王朝仍依循前例于澎湖设置该官署。

  不过,由于倭寇出没,台澎地处海隅,时常遭遇倭寇袭击,运输辎重的货船也时常遭到抢掠,明政府遂采取坚壁清野政策,于1384年实施封海政策,予以废除。

  巡检司是中国元明清时期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该组织于元朝创造时,通常为管辖人烟稀少地方的非常设组织,除了无行政裁量权之外,也没有常设主官管,而且没有什么军事力量。

  明朝依其例沿用,不过佐以行政权力。

  不过也因为巡检司的建立,对列岛及周边海域实施管理,澎湖列岛也就此纳入中国版图。

  近两千倭寇搭乘大批倭船逃离大陆,明军水师自然还是发觉了情况,只是此时天色昏暗,明军水师携带的强大的火器无法发挥出足够的力量,虽然成功拦截了部分倭船,可依旧有大批倭寇乘乱冲出明军水师的包围,随即扬帆而去。

  清晨的时候,水师昨晚遇敌的消息传到明军军营中,俞大猷得知昨夜有倭船逃离,也是大惊失色。

  这几天确实疏忽了,忘记了这两天风向有变。

  若是在之前两天,倭寇船队绝迹不可能往外海冲的,自己的排兵布阵出现了纰漏。

  不过还好,营中将领看得出来的还真没有。

  别看戚继光是山东登州卫的世袭指挥,可登州卫不是登莱水师,也是以陆战为主的卫所,顶天就是有几条渔船,自然对水战也是毫无了解的。

  至于刘显更是如此,也是从没有接触过水战的将领。

  也只能说倭寇亡命奔逃,又是趁夜摸黑出逃,水师拦不住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就算是大白天遭遇,明军水师也很难全部拦截倭船,总是会有漏网之鱼的,只是这次漏的多了点。

  俞大猷派人去通知了另两路明军将领刘显、戚继光,此事就算他暂时压住,可事后终究还是不可能瞒得过所有人。

  很快,刘显、戚继光闻讯都赶到了俞大猷这里,了解海战情况。

  因为是晚上,明军水师也说不清楚有多少倭船逃跑,报告的情况自然也很含蓄。

  俞大猷直接把水师军报交给两人,让他们自己看。

  军报中只说倭寇亡命奔逃,水师拦截不及,有倭船突破拦截。

  “唉,倭寇逃了,这可怎么给朝廷交代?”

  刘显看完军报,就叹气道。

  戚继光倒是没说话,不过已经看向营帐门外,显然想到了外面许厝倭巢里的倭寇。

  今早起来,他可没听到倭巢那边有什么动静。

  倭寇营寨里,巡逻倭寇可不少,说明倭巢里还有许多的倭寇未逃跑,而这些人显然是被倭寇首脑抛弃的炮灰。

  现在倭寇首脑跑掉了,可不能再让剩下的人溜走,必须将他们全部歼灭,否则就真没法交代了。

  想到此处,戚继光开口对刘显和俞大猷说道:“刘都督,俞总兵,现在只能全歼倭巢里的倭寇了,绝对不能放走一人。”

  戚继光的话也提醒了俞大猷和刘显,知道他的意思。

  杀光所有倭寇,才有可能压下有倭寇逃脱这个消息,水师那边自然也知道该怎么写战报。

  毕竟,明军之前上报的所谓全歼倭寇,其实大多就是主力被歼灭或者大部被歼,真杀得一个都不剩的仗很少。

  倭寇难道不懂,眼见不敌还不脚底抹油开溜?

  那是不可能的,对于大部分倭寇来说,打不过,趁着开战时的混乱逃脱,已经是一种本能。

  “我马上回营准备,今日就算夜战,也要把平海卫城拿下。”

  刘显低声对俞大猷和戚继光说道。

  现在,也只有速战速决才能把消息压下。

  杀光所有倭寇后,一口咬定就这么多,谁还能拿出证据来说事儿吗?

  要是他们真有证据,到时候不妨反咬一口,告对方通倭。

  戚继光点点头,这次是要逼他们大开杀戒了,只有杀光残余倭寇,才能堵住倭酋逃走的消息。

  “那就这么办。”

  俞大猷也点头认同道。

  这个时候,他也没心思去追寻倭寇踪迹,大海茫茫,已经很难确定倭寇逃脱的方向。

  随着刘、戚二人的离开,俞大猷也下达命令,只会大军吃饭,准备接下来一鼓作气拿下许厝倭巢,进而收复平海卫城。

首节 上一节 493/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