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499节

  魏广德倒是想得开,反正他现在距离掌控朝政隔着十万八千里,就别想太多了。

  “倒是郭朴郭大人,这圣眷也是厉害。”

  裕王笑道。

  听到裕王这么说,魏广德看了眼旁边的李芳,对这个人,他还是放心的,于是开口说道:“殿下,其实这次的事儿,若是潘大人没和徐阁老纠缠那么深,或许也是能平稳过关的.”

  借着裕王挑起的话头,魏广德就把之前自己考虑的事儿告诉了裕王。

  裕王听完,久久无语,倒是旁边的李芳点点头,十分认同的样子。

  良久,裕王才喃喃道:“原来如此,想当年,严嵩还是内阁首辅那会儿,三辅吕本,还有吴鹏、欧阳必进、赵文华他们”

  眨眨眼,裕王似是这才回过神,看着魏广德笑道:“没想到,到了徐阶为首辅时,连个左都御史都护不住。”

  “现在的朝廷,才更想是个朝廷了,没有朋党一说,遇事可以商议。”

  魏广德笑道。

  “李公公,李公公。”

  正这个时候,门外有小內侍低声呼唤李芳。

  “去看看吧,或许有事儿。”

  裕王看了眼李芳,说道。

  李芳快步出了门,只是没多时他就回到屋里,只是这时他脸上表情格外精彩。

  “何事?”

  裕王看他的样子就笑道,心知不会是坏事儿,否则也不会是这个表情。

  “郭朴郭尚书老父去了。”

  李芳已经快步走回,把手里的条子递给了裕王,嘴里说道:“郭尚书已经上奏,请求丁忧。”

  “啊”

  魏广德听到李芳的话,倒是很惊讶的张张口。

  这时间,也是赶巧了。

  “吏部尚书空出来了?”

  裕王接过那信笺看了眼,随即开口道:“如此,谁会接任,高师傅有希望吗?”

  这可是吏部尚书啊,可以左右朝廷四品以下官员任免之责的天官。

  当初严嵩在任时,为什么他说什么就能让下面人去做什么,还不是吴鹏就是吏部尚书,地方官员谁敢违逆他的意思,除非不想做官了。

  魏广德脑瓜子飞速盘算,对礼部和吏部左侍郎进行一番比较后得出自己的判断,高拱还是没戏。

  现在的高拱,已经被绊在校录大典一事中,虽然礼部公务依旧是他在做,可吏部尚书这个职位,绝对不是他可以碰的。

  能够有机会争夺尚书之位的,似乎也只有吏部左侍郎李春芳了。

  他可是当初从礼部左侍郎改迁的吏部左侍郎,资历已经够了,至于任职时间长短,那不是主要的问题。

  实际上,郭朴、严讷这些尚书们,整个升迁过程都非常快,在一个官职上呆的时间往往才半年不到就被嘉靖皇帝火箭提拔起来。

  “或许,这次花落应该是李春芳李学士了。”

  魏广德也没多想,直接就说出自己的猜测。

  郭朴就算再得嘉靖皇帝的宠信,也决计不会达到可以夺情的地步,毕竟他并不是朝廷不可缺少的人。

  实际上,以魏广德见识到的明廷,和他记忆中张居正曾经遭遇过的夺情危机来看,其实都是文官集团内部分裂后炒作起来的。

  当时张居正搞新政,文官集团内部反弹强烈,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希望他丁忧,希望中断新政的推行。

  而只要张居正离开朝堂,或许他就再也不会有机会重返内阁。

  其实,若是当时他选择离开,张家断不会遭到那么惨烈的清算。

  毕竟,那就是大势所趋,只不过他依旧选择要逆天改命。

  夺情,其实在大明朝真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儿,那里有那些官员嘴里的那么高大上。

  严世番就被夺情,也没见到朝廷官员寻死觅活的。

第522章伤心的裕王

  听到魏广德说吏部尚书的接任者可能会是李春芳,裕王虽然依旧抱着一丝希望,希望能够是高拱接替,但他也不敢反驳魏广德的判断。

  实在是魏广德很多时候的猜测,都比较准确。

  就在两年前,谁能想到翰林院里那帮只会写青词的翰林学士们能这么快就执掌礼部和吏部,更有袁炜直接三级跳,进入内阁成为次辅。

  要知道,在此以前,他们可只是在詹事府挂个闲职而已。

  不过,魏广德在翰林院里呆的时间也不短,已经大概明白是什么原因了。

  自天顺朝以后,出现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现象,当然不是毫无依据的。

  明代科举制度已经相当成熟,其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等为翰林院庶吉士,作为翰林院的预备人选,三等则委以地方基层官吏或其他职务。

  可见,能够直接进入翰林院的,属进士中名列前茅者。对于这样一批人才,朝廷高度重视,精心培植。

  翰林院既履行其日常职能,同时具有锻炼翰林官员能力、增长其见识到作用。

  比如,以皇帝名义颁发的诰敕本应由阁臣起草,但实际上一般性文件多由翰林官员代笔,这有助于他们适应政务、加深对朝廷事务的熟悉。

  实录的编写一般由阁臣领先,实际编修的则是翰林官员,这项工作加深了他们对前朝政典故事的了解。

  而在经筵侍讲中,翰林官员既能不断熟悉朝廷仪制和要政,同时又形成了亦君臣亦师生的关系,成为他们日后为官主政时对皇帝施加影响到重要原因。

  此外,在魏广德看来,最重要的还是翰林官员有更多接近权利要害的机会,又能饱览史料邸报,参加某些重要会议,便于对政局时事获得具体而深入的了解,这些都使翰林学士为日后从政、入阁辅弼积累了素养。

  就魏广德入仕这些年看来,嘉靖朝的经筵,他是一次也没有参与过,因为嘉靖皇帝中后期根本就不开经筵。

  不过他参与编写实录,以及博览史料邸报,倒是让他加深了对前朝典故的了解,若他上位,这些经验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外界只以为袁炜等人是靠写青词得到嘉靖皇帝宠信,从而鱼跃龙门入阁拜相,却不知道看似清闲的翰林院中,其实也暗藏玄机。

  高拱虽然也入了翰林院,但是他早早的就被打发到裕王身边,辅助裕王行事,无形中其实让他缺乏处理朝政事务,而这几年嘉靖皇帝不断升迁他,最后让他进入礼部侍郎帮助打理部务,实际上也只是在培养他,为将来裕王上位做准备。

  最起码,在魏广德看来,不到嘉靖皇帝感觉自己不行了以前,独掌一部想都不要想。

  只是等到裕王登上大宝以后,那才是他飞黄腾达的时候。

  至于自己,想想徐阶这样老奸巨猾的人都想着把张居正往裕王府里送,就知道自己来此当然不是坏事儿。

  当然,这些也只是魏广德在心里想想,可不会直接告诉裕王。

  “若是李大人做了吏部尚书,那侍郎位必然空出,逸甫快要丁忧回来了,是否可以想办法给他留下位置?”

  听到魏广德说高拱没戏,做不了尚书,随即裕王的心思就转移到陈以勤身上。

  陈以勤回乡丁忧前,品级也不低,只不过五品到三品,貌似还是距离比较远,不过不妨碍他这个时候问出来,看看魏广德的意见。

  裕王口袋里的人,其实亲近的也就那么几个,都是嘉靖皇帝派到裕王府里来的。

  还有个贾应春,不过那是裕王刚出府不久就投靠过来的,算是第一个向他投效的大臣,所以也比较上心。

  只是没想到,推他做到户部尚书位没两年,人就没了。

  这个时候,王府里拿得出手的还真就没人了。

  殷士谵还要留在王府里,打理王府事务,至于魏广德和张居正,现在他们的差事大多是在那边校录《永乐大典》的工作,都已经不是每天过王府来了。

  还有个唐汝辑,也被罢职闲住,根本就和王府无关了,虽然入王府时间稍短,可他留给裕王的印象不错,所以偶尔还会想到他。

  魏广德想想就摇头,“侍郎位置很难,应该还是会先安排在翰林院里一段时间,之后可能才会分派管事,毕竟都离开朝堂两年了。”

  “嗯。”

  裕王也没再说什么,而是转头问李芳道:“正甫今日回王府吗?”

  今日魏广德入裕王府,一直没看见殷士谵,这会儿听到裕王问起,他也是好奇,殷士谵今日去哪儿了。

  “殷大人昨日才去香河巡视王府田庄,最快应该也是明后日才会回京城。”

  李芳低声答道。

  “原来如此。”

  魏广德心道。

  裕王当初受封时,嘉靖皇帝还给了他两处皇庄,不过被分派在香河,而当初景王的田庄却是在大兴,可比他的好多了。

  其实,就当初内廷分派田庄也可以看出,裕王那时候地位真的不行。

  不过这都是过去式了,现在的裕王府已经没人敢小瞧,毕竟他已经是事实上的储君,没人还会以为嘉靖皇帝会把湖广的景王叫回来。

  除非

  随后,魏广德和裕王又说起子嗣之事,魏广德早就已经恭贺过裕王了,不过这会儿裕王显然心里还是急得不行。

  他可是知道的,李宫人肚子里的孩子,若是个男孩还好说,若是个女儿,那就不好说了。

  虽然御医诊脉后,都说那孩子应该是世子,可太医院那帮人的话,京城里又有几人敢信。

  魏广德自然又是劝慰一番,他可不敢笃定这一胎一定是将来那个皇帝,虽然概率很大。

  “殿下,其实你大可不必担忧,仅凭你能让宫人怀上,就已经超过景王殿下了。”

  魏广德最后笑着宽慰裕王,毕竟景王成婚多少年了,王府女人不必裕王少,可一直就没听到有景王府宫人怀孕的消息。

  就算嘉靖皇帝大限之时,裕王府依旧没有添丁,也不可能让嘉靖皇帝改弦更张的。

  随着年岁渐长,裕王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也对子嗣一事上心起来,时不时还要怀念下他早夭的长子。

  不几日,果然如魏广德猜测那样,嘉靖皇帝准了郭朴回乡丁忧的奏请,随即召见徐阶、袁炜两位阁臣,定下了六部调整人选。

  只不过和魏广德猜测的稍有不同的是,吏部尚书不是李春芳接任,而是严纳,李春芳改迁礼部尚书一职。

  “改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严讷为吏部尚书,升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李春芳为礼部尚书,命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事董份回部管事,兼官各如旧。”

  内阁中正在草拟的旨意内容传入,这两日京官中的骚动也停止了。

  他们都知道,这必然是嘉靖皇帝的心意,内阁已经接受,就没法改变什么。

  时间一晃就是数月,在郭朴回乡丁忧后月余,陈以勤就结束丁忧返京。

  只不过,六部侍郎已经没有位置给他安排,把销假公文送入吏部,自然只能先回到翰林院等着安排。

首节 上一节 499/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