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512节
“没有优势骑兵,很难实现合围。”
魏广德摇头道:“其实,只要东、南、西三个方向出现我大军调动,鞑子应该就会立即撤离。”
这其实,也是他计算了宣大军和蓟镇军抵达京畿附近的时间后得出的结论。
若要围歼,在鞑子大军入关前就要设伏,待其杀到顺义城下时就要出动合围,那个时候是有机会完成围歼战术的。
而现在的情况则是,兵部事前并未预料到鞑子会突袭蓟镇,或者有预料,但是并未来得及做过多准备。
大军调动需要的时间,其实就是鞑子算准了,可以进入关内抢掠的时间。
密云以南的地域,乡村密集,人口稠密,抢掠的收获也是非常大,而且对于鞑子来说,十几年前就曾经在此地抢掠过,也熟悉这些情况。
攻打一次北直隶的收获,确实要比攻打其他地区强的多,远超蓟东、宣大等地。
“一切行动,都被鞑子算到了,处处被动也不意外。”
张居正这会儿也倾向于同意魏广德的判断,鞑子就是来抢掠的,而时间就是大明调动周边军队到来前。
或许数日之后,宣大、蓟镇大军接近之时,鞑子就会携带抢掠来的财物选择向北远遁。
“可有破解之法?”
裕王依旧有些不死心的问道。
“京营及周边各城,命精锐军士出城攻打分散抢掠的贼寇,或可减轻损失。”
魏广德淡淡开口道。
虽然话好说,张张嘴就行,可真要下达这样的命令,怕是没几个人会听命从事。
“若要一劳永逸解决鞑子破密云对京城的震动,还是需要一支能战善战的大军驻扎”
魏广德刚说道这里,就被张居正出言打断。
“那不可能,若是如此,非抽调九边锐卒不可,这不就是恢复了前朝团营,当今陛下断然不会同意。”
张居正当即就说道。
嘉靖皇帝登基后不久,就选择罢团营及两官厅,复三大营旧制,也就是依旧是卫所制。
改三千营为神枢营,其三营司哨掖等名及诸内臣俱裁革,而以大将一员统帅,称总督京营戎政,以文臣一员辅佐,称协理京营戎政,其下设副参等官。
凡团营两官厅之兵,悉归五军营,而宝纛令旗等项则仍隶神枢营。
其实这就是变相否定了自景泰年间形成的团练制度,而之后成化年间所谓的十二团营,以及正德朝的东西官厅,其实都是在团练制度基础上演变而来。
这个时候要抽调边军入卫,若是将他们散编入三大营,新旧人之争必然爆发,后果着实难料。
其实这些都是有例可查的,所以之后才单独编练,形成所谓的“外四家”,这也是东、西官厅形成的原因,其实就是分掌新人和老人。
这样的改动到底是好是坏,其实谁也说不清楚,可是以张居正对嘉靖皇帝的了解,这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要是调边军充京营,必然就要重新建立团营制度,等于又否定了嘉靖初期对京营的改革。
裕王府还在议论的时候,北京城北面温榆河畔,一队百余人的蒙古骑兵意外找到一条木船。
带队的首领垂涎于河对面的的富饶,冒险用这条木船十余次往返河上,把他手下全部运过了温榆河。
夜晚的西苑,今晚嘉靖皇帝一番打坐后,总感觉心情烦闷,遂放弃修炼,登上西苑高台向四周眺望,希望缓解心情。
陡然间,他看见北面远处,似有红光闪现。
“黄锦,你过来看看,那边是否有火光?”
嘉靖皇帝不确定自己是否出现幻觉,叫过身后的太监说道。
黄锦年岁也不小,努力向皇帝指示的方向看过去,什么也没有看到。
嘉靖皇帝又看了会儿,干脆又叫来几个年轻太监,最终确定北面远处确有红光,似是火光。
不过,在得到太监回答后,嘉靖皇帝并未说什么,只是拂袖而去。
第533章诱饵
确定北面远处确有火光,嘉靖皇帝并未说什么,只是拂袖下了高台。
往永寿宫走去的路上,嘉靖皇帝忽然站定,对身后紧随的黄锦吩咐道:“速宣徐阶进宫见朕。”
虽然此时已是深夜,可皇帝要见内阁首辅,落锁的宫门那就得打开。
待回到永寿宫后,黄锦急忙取出金牌,叫来门外的太监吩咐道:“速去首辅大人府上,请他到西苑见驾。”
有了这面金牌,太监才有机会出得了宫门,那太监自然晓得其中厉害,急忙接过金牌急匆匆出去了。
等徐阶进西苑大门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近一个时辰。
倒不是徐阶府邸距离西苑有多远,实在是太监持金牌出宫,需要惊动的内廷宦官和宫禁侍卫还真不少,少了一个人的批准,太监奉旨也出不了宫门半步。
徐阶走在西苑里,说实话,他也是心情复杂的。
今日西苑入直的可不是他,应该是袁炜,可不知怎么皇帝却把他宣了进来。
而且,时间都过去这么久了,也不知道陛下是否还有闲情等待着自己。
前方两个小內侍提着灯笼疾步前行,徐阶也只好迈开步子紧随其后。
等踏入永寿宫门的时候,徐阶也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在宫门等陛下召见的功夫,旁边有內侍拿过热毛巾给他擦擦,又喝了口温茶,这才感觉稍微好受些。
上了年纪,从床上被叫起,又赶了这么一段路,最关键的是不知道皇帝召见到底为何,心情不由得极其忐忑。
当一切集合在一起后,徐阶是真的感觉这个官当着真累。
不过,这也只是感觉浑身不舒服的时候才会有此想法,要真让他退位让贤,恐怕就是另一番说辞了。
毕竟,那可是权利啊。
不管是为了自己享受权利带来的快乐,还是为家族某福音,他都不会轻易放弃首辅官位。
不多时,通报的小內侍出来,把他引入大殿。
等他进殿后发现,殿内气氛肃穆,即便是火烛将大殿照的灯火通明,压抑的气氛依旧挥之不去。
徐阶心里微惊,大殿里除了皇帝和黄锦再无旁人,袁炜难道没有被召来?
他今日可是入直无逸殿的,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
“臣见过陛下。”
徐阶勉强压下惊惧的心情,躬身向御座上的嘉靖皇帝行礼。
“爱卿平身。”
嘉靖皇帝看着徐阶行完礼后才说道,“这么晚召爱卿进宫,朕就想知道,现在鞑子到底打到哪里?距离京城还有多远?”
徐阶听到嘉靖皇帝问起北面战事,心中略微放松下来。
倒不是他不担心此事,而是因为有兵部尚书给他垫背,就算自己有什么责任,那责任也没有杨博大。
想了想,徐阶便开口说道:“下午的时候,兵部曾送来各方战报和京营探马发回的消息,目前蒙古鞑子在贼酋黄台吉率领下应该还在顺义附近骚扰地方。”
“只是顺义吗?”
嘉靖皇帝微微皱眉问道。
“据报,鞑子大部是在顺义、平谷周边,小部分曾经进出怀柔、三河等地。”
徐阶答道,随即想起前两日看到的文书,又急忙补充道:“前几日,曾有小股鞑子出现在通州附近,不过因为河道阻挡,不得寸进。”
这些,内阁收到兵部公函后可都是第一时间送入宫中了,此时嘉靖皇帝的问话让徐阶十分纳闷。
“难道兵部的公文出了纰漏?”
一个可怕的念头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不过随即想到杨博为人,谨慎还是有的,应该不会出纰漏才对。
“朕今夜登高台见火光,此贼去京不远矣。”
和三河县蓟辽总督杨选、蓟镇总兵孙膑掌握的情报相比,兵部显然已经发觉此次鞑子领兵首领并不是俺答汗,而是其子辛爱台吉。
其实公文已经向各方传递,只不过此时三河尚未接到。
徐阶此刻听到嘉靖皇帝的话,脸色就是大变。
西苑高台上向外眺望,目视能够看多远?
居然能够看到火光,这
此时,徐阶脑海里得出结论,鞑子应该有人已经过了温榆河,正在逼近京师。
该死,今日下午散衙时,他也未曾从兵部了解这个信息。
徐阶随即惶恐道:“陛下,此事臣也不知,这就前往兵部打探清楚。”
“去吧,令兵部谕诸军并力剿逐,若有纵敌怯战者,严惩不贷。”
嘉靖皇帝随即开口说道。
看着徐阶快步出了殿门,他这才起身,缓步走到殿门处向外望了望。
说实话,一开始他对杨博还是很有信心的,可是今夜看到的火光,让他对现在的朝廷又产生了一丝忧虑。
从高台回到永寿宫,他就叫黄锦找来这几日兵部战报,详细看过后,确认并未提到鞑子过温榆河或是白潮河,那火光哪里来的。
只能说兵部失职,内阁也有责任。
今日不惜劳苦把徐阶叫来,也是要给他提个醒,希望他能想通吧。
徐阶此时已经出了永寿宫,在门前內侍的带领下又急匆匆往宫外赶,他要马上去兵部了解情况。
他已经想明白嘉靖皇帝招呼他来的原因了,怕就是为了把他折腾一顿,让他明白现在不是安逸享受的时候。
徐阶打定主意,今晚就在兵部找间屋子休息,要第一时间掌握敌情,还有蓟镇大军的动向。
不过,若鞑子真的找到渡口渡过温榆河该怎么办?
那可就直面京师了。
徐阶想到这里不由得心情愈发烦躁起来,京营的兵是个什么样子他清楚,里面根本就没多少能打的。
倒不是说京营就养了一群废物,其实京营里也有上万能战之士,只不过这些人大多进了京城权贵家中看家护院,还有城外农庄里。
他们不要的,自然就是一帮老弱残兵了。
不行,还得从孙膑手里要一支兵马驻扎在东直门外才行,防备鞑子突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