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53节

  随便在街上找了家看着不错的酒楼吃了午饭,几个人溜溜达达就往城东走,也就是他们住的地方。

  “要不去东湖那边的桃林转转,这天气热,正好可以在东湖那边呆着,也凉快。”

  走在街道屋檐下,曾元述忽然提议道。

  “这主意不错,昨儿还说带他们走状元桥,正好就现在。”

  吴栋点头应和,这事儿也就算定下来了。

  有吴栋的地方,还真没有魏广德多少发言权,出门的时候老妈可就叮嘱了,“在外面听你哥的话”。

  沿着街道,几个人很快就到了东湖边,这里湖面也算宽阔,靠近湖边的时候就已经感觉到阵阵清凉。

  走过状元桥,虽然知道自己肯定和状元之名无缘,但是魏广德心里还是有那么一丝丝的小侥幸,毕竟自己也算是来历不凡。

  既然机缘巧合下到了大明朝,自然也想博个功名,不为其他,至少自己要享受下古人的荣华富贵和娇妻美妾,否则岂不是白来一趟。

  “前面那个大院子就是南昌贡院了,等些日子咱们就要在里面考院试,如果顺利过关的话,还有乡试。”

  曾元述依旧是边走边说,此地已经是贡院街了。

  虽然这里远没有城西的繁华,但是依旧是建的道路宽阔,街道两边也有不少摊贩售卖货物,只是没有大声叫卖,感觉上不如桥西边热闹。

  “这里是贡院,商贩自然知道不能高声喧哗,即便没有考试。”

  曾元述这会儿有解释道:“你看这湖边景色秀美,平日里不少读书人都爱到湖边来看看书,讨论讨论学问什么的。”

  说着曾元述掏钱买了些水果吃食,带着魏广德他们就往北边桃林那边去。

  远远的就看到一片桃林,此时七月的时节,自然没有桃花满园的景色给他们欣赏。

  桃花虽然没有,但是树上吊着的那一个个大桃子看着也很是让人嘴馋。

  走近了细看,还没成熟,就差那么一点点火候就可以采摘下来吃了,有点可惜。

  现在其实也可以摘下来吃,不过肯定酸。

  走进桃林不远,魏广德就注意到桃林里还真有不少士子打扮的人,不过明显都分成了几个圈子,不是在吟唱诗词就是讨论经典,很是热闹。

  “咦,今天人真多,看样子今年的院试参加的人不少。”

  吴栋看着这里这么多人,嘴上不由得说道。

  “我们去那边,都是九江府的。”

  曾元述在人群里看了看,随即就指着一个方向说道。

  魏广德顺着曾元述指的方向看过去,有十来个人在那里围成一个小圈子,似乎在讨论什么。

  不过到这里来的,怕都是童生,毕竟乡试还有俩月,秀才相公这会儿肯定还没到南昌城来。

  好吧,我也是童生。

  魏广德跟着曾元述和吴栋就往那边走,只要曾元睿拉在后面,想来也是想到了什么,毕竟他们一行四人,只有他不是应试的学子。

  桃林里可比外面热闹多了,不过魏广德听到说话的声音总感觉不对。

  问题当然不是出在他们这里,也不是那几个小圈子上,而是在那边,有两伙人似乎在争论什么,听不真切,但却是最闹的。

  而且,那边的两伙人也是桃林里人数最多的。

  桃林里几伙人,少的就是曾元述说的九江府这边的人,才十来个,另外有几个圈子人数也多不了几个,但是那边的圈子,少说也有三五十个。

  要是按照曾元述的意思,这里的圈子都是地域划分的话,那边的两伙人怕就是江西文坛最顶级的州府了。

第94章我和严嵩还是江西老乡

  “陈兄、潘兄,李贤弟,林兄弟,哈哈哈,你们都在啊,元述这里有礼了。”

  走近九江府的小圈子,曾元述立马就打起招呼来,还不住拱手行礼。

  “潘兄,林兄弟,哈哈,你们早到了。”

  其中有几个吴栋认识的,也是在一边打着哈哈行礼。

  有两个不认识的,很快也有同行之人进行了引荐。

  指着曾元述笑道:“这位是曾元述,彭泽人。”

  说罢又指着吴栋笑道:“这位气宇轩昂的将军是吴栋,也是彭泽的,他和我们上期都来参加过院试,不是外人。”

  “吴兄是军籍?”

  听到介绍之人称吴栋是将军,那人立即就猜到什么?

  “也是童生,和你我一样。”

  那人立马强调道,随后又笑着问吴栋:“吴兄这是打算参加这科的院试吗?”

  也是,别管人家是军户还是民籍,甚至是匠籍,其实大家都一样,都是童生。

  “我家的情况,上次喝酒你都知道的,我还是算了,这次就是陪着过来看看。”

  吴栋笑着回道。

  “这两位是?我这一年留在南昌,还真不认识多少家乡的年轻才俊了。”

  那人不认识魏广德和曾元睿,但也不认为他们俩是跟班,没看到吴栋和曾元述手里还提着吃食,那两个小孩却是空着手脚。

  “给大家介绍下,这位”

  说着曾元述就指着魏广德说道:“魏广德,和我一样来自彭泽,吴栋的表弟,今年的童生,也是来参加院试的。”

  说完又指着自家兄弟说道:“我三弟曾元睿,今年府试没能通关,我这也把他带过来,认识认识咱们九江的俊杰。”

  寒暄过后,曾元述就笑问:“你们先去在说什么,我看很热闹啊。”

  “在说《四书章句集注》.”

  很快,九江府的士子们又接着说上了。

  好吧,其实一堆人就在坐在一起讨论四书,提出自己一些不甚理解的句子求教,或是自己看书后对其中一些地方有和朱子略有差异的想法,让大家看看对还是错。

  大明朝的都市人,虽然大多数都推崇朱子的学说,可是也不是就固步自封,学术讨论还是经常做的,这就是举办文会的目的之一了,当然也有纯作诗唱词的。

  不过有明一朝,诗词都不甚出彩,文学正在转向通俗,所以文会其实更多的还是互相讨教学问,当然自己有新作的诗词,也会拿出来让别人品鉴。

  至于现在,时间就是即将院试之前,自然大家凑到一块也不会去喝酒唱诗,而是抓紧时间讨教学问。

  魏广德可没有临场作文的能力,他都是靠山寨别人的八股文,大幅度的修改拼凑,自然对学问一道是不甚了了,也就是靠着记忆力超群死记硬背四书注解,当然就对这些考生们的讨论没太大兴趣。

  他虽然坐在这里,不过注意力不可避免的转移到那边似有争论的两伙人上了。

  吴栋现在也已经无心功名,本来就是在这桃林来纳凉,休息一会儿的,既然碰到朋友就坐一坐,对他们现在讨论的学问兴趣也是不大,魏广德的反应也全都落在了他的眼里。

  “你对那边感兴趣?”

  抽空,吴栋小声问道。

  “那边两伙人是哪儿的?”

  魏广德好奇问道。

  “可能是南昌府和吉安府的吧,也就他们能撕了,别的府在他们面前都得弯腰低头。”

  吴栋笑着回道。

  他们的对话也引起了曾元述的注意,听到他们说道那边坐的近,似乎正在争论的两伙人就笑道:“自信点,那就是南昌和吉安的人。”

  “他们争什么?”

  魏广德好奇道,“也是讨论学问?”

  “不会,他们才不会在这里讨论这个。”

  曾元述摇头说道:“应该还是秀才名额的事儿,去年就在争了。”

  “秀才名额?那是朝廷定的,他们争个什么劲?”

  魏广德不解道。

  而听了曾元述的话,吴栋到是若有所悟。

  看到吴栋没说话,曾元述就接着说道:“听说过“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这句话吗?”

  看着魏广德摇头,曾元述才接着说道:“咱们江西啊,真的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生于江西的读书人,亦福亦祸啊。

  福,就是我们江西确实是鱼米之乡,物产富饶,加之文脉昌盛,利于你我这样的读书人安心读书做学问。

  至于祸,自然就是一大堆才子凑到一块,生员名额就那么多。”

  说到这里,曾元述不仅扭头看了眼那边还在争论的两伙人又说道:“说是天下进士半江西,可是南昌和吉安却是半江西,你自己琢磨。”

  “他们竞争激烈,然后因为水平高于别的府,自然就对朝廷定下的生员额度不满?想要增加吉安的生员数量?”

  魏广德试探着问道。

  “自然有这想法,可是朝廷的事儿,那是他们这些童生,连秀才都不是的人该讨论的。

  别看现在那边争的凶,可是一旦跨过那道坎,那人立马闭嘴,也就是生员才有此名额限制,到了举人谁还管你出自哪个府县。

  说半天可不就因为自己想跨过去,可还没能跨过去,所以才有此担心,无非就是找地方发泄情绪。”

  魏广德有点明白了,随即摇摇头。

  “也就是吉安那地方大官太多了,那些考生好多都是出自官宦之家,别的府也没人敢和他们争点什么,也就南昌府的,还有袁州分宜的敢和他们叫板了。”

  曾元述继续说道。

  “袁州分宜?”

  魏广德狐疑问了句。

  “是啊,那可是当朝阁老的老家,谁知道是不是和人家沾亲带故的。”

  曾元述笑道。

  “阁老?哪个?”

  “当然是当朝首辅严嵩严阁老了。”

  听到从曾元述口中冒出严嵩的名字,魏广德心里先是一惊,随后就释然了。

  这个名字他是知道的,只是不知道居然就是现在的首辅阁臣,还有居然和自己现在的身份一样,都是江西籍的。

  “半江西这个说法,其实有点言过其实,南直隶和浙江科举才是真的厉害,只不过那是说数量,质量上我们江西还是要略占一点点上风,因为名次好,留京的居多。”

首节 上一节 53/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