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532节

  实际上,昨日杨博上奏,共提了三个事儿,除了督抚建标兵营外,还提到各镇入卫兵马战力下降明显,以往类似勤王军抵达都是奋勇杀敌,而近次却少有斩获,大多隔岸观火,由此应严令各地整训备战,提高士卒战力。

  最后一项则是发觉各地入卫兵马老弱参半的问题,认为应“宜汰弱者而募强者”。

  “就是督抚招募标兵营那事儿?”

  魏广德听到杨道亨这么说,心里也有底,随口又确认一句。

  “朝廷财政不丰,允许督抚募兵三千为标兵,确实不妥。”

  张学古也接话道,“听说昨日户部的人在宴席上就议论过此事,都是骂娘,说没钱供养这十万大军。”

  “杨大人这么上奏,其实就是给陛下提条件的空间,估摸着最后应该是先允许边镇的督抚建立标营,至于其他地方,西南那边应该也会很快。”

  魏广德答道。

  “你的意思是,有战事的督抚,可能还是会允许此事?”

  张学古诧异道,不过虽然这么说,头却是在微点,显然也明白这是大势所趋。

  文官在和平时期可以压制武将,可一旦进入战时,往往因无实际调兵权而守制于武官。

  虽然督抚上任地方后,都会有意无意拉拢一些参将、游击,目的自然也是不简单。

  武官并不敢明目张胆忤逆,也担心事后被追究,可小动作也不会少。

  给督抚兵权,其实也可让他们自保有余。

  “我觉得吧,此时可能是宣大总督回京后,和大司马商量后的结果。”

  我还得接着又说道。

  “有可能,杨尚书当年随做过督抚,可他入京执掌兵部时间不短,早不提晚不提,偏偏这时候提出来,还真有可能是江大人提出来的。”

  杨道亨随即就附和道。

  虽然不知道魏广德说这些话的原因,可也打起精神来。

  无利不起早,魏广德不可能无缘无故说到此事。

  “正如道亨所言,我也觉得此事不妥。”

  魏广德说道这里看了眼两人,这才继续说道:“天下督抚多少?这奏陈一旦批红必成惯例,到时候还真不知道会增加多少粮饷开支。

  以我大明现今财力,还真难以供养这支多出来的军队。”

  “善贷所言有理,不过此事不好反对。”

  杨道亨却也摇头说道。

  “是啊。”

  张学古也是接道。

  “反对不好,却可以更改方式啊。”

  魏广德笑道,“在我看来,哪里需要新募士卒,督抚只需让各镇总兵、都司调拨麾下一路协守参将本部到督抚帐下听令即可。

  这样,既不用新募士卒增加朝廷粮饷支出,也可让督抚手上有可用之兵。”

  “嘶,好像可行。”

  “嗯,应该可行才是。”

  杨道亨和张学古都是齐齐点头。

  他们也是听出来了,魏广德似乎对杨博或是江东有意见。

  具体为何当然不知,可魏广德的提议貌似也是一个好办法。

  “可惜了,昨儿杨大人奏陈就递上去了,估计今日就会发还内阁,若是陛下不准,我等上奏还好说,可若陛下准奏,再提就不好了。”

  杨道亨叹气道。

  这其中猫腻,其实他们都懂,只不过不愿意说出来就是了。

  杨博说督抚招募标营三千,足兵,那就要开足饷。

  魏广德说直接调拨协守参将听用,好像其实差不多,还不用增加兵员,可其中兵饷才是最重要的。

  这道旨意到了下面,只要督抚想要贪点银子,大可按照三千人马的粮饷记账,至于是不是有三千人,那就不好说了。

  这个,其实也和武官捞银子是一个套路。

  用协守参将,总归是不如自己保举的参将放心。

  杨道亨知道魏广德貌似不支持这项提议,若是真被陛下驳回,他们再上奏,怕是魏广德会气的骂娘。

  不过他也不是白痴,就以刚刚结束的蓟镇战事,这个时候提出这个强军之策,嘉靖皇帝那里很难不动心,所以准奏的概率其实很高。

  “对了,你们对江东熟不熟悉?品行如何,知道他在宣大可有什么功劳和过失吗?”

  魏广德这个时候又说道。

  果然是因为江东。

  杨道亨和张学古此时已有计较,知道应该是这位和魏广德不对付。

  不过,官场之上,一贯是帮亲不帮理。

  他们是同年,自然只会相互帮助。

  至于江东,虽然这次被封为太子太保,可谓极尽荣耀,可和他们有关系吗?

  他这个高官,和他们两个御史完全扯不上关系,自然也不会向着他说话。

  魏广德的问题,两人都是挖空心思寻找以前的听闻,希望能够找到江东的错处。

  不过可惜,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到。

  “除了当初围剿张琏反贼不利,我这还真想不到什么。”

  张学古有些失望的说道。

  “确实,这人风评还不错,等我两日,我再打听下。”

  杨道亨和张学古差不多,不过倒是说自己可以帮忙查查此人。

  闲聊一会儿,魏广德在都察院转了一圈,也没有打听到什么有用的消息。

  御史们确实对宣大,乃至整个边镇都有很多意见,可是具体到江东身上,还真找不到拿得出手的过错。

  不是说江东不贪,而是他只拿规则内的银子,而绝不会去打破旧有规则,一味给自己增加收入。

  潜规则,漂没的银子,他自然拿的心安理得。

  即便魏广德清楚,却也不敢拿这个说事儿,除非不想在官场混了。

  就如新建标营一事,江东到底是为增加大明强军而提出,还是为了吃那份空饷,这个还真说不好。

  从都察院出来,魏广德直接就去了裕王府,没马上求见裕王,因为正好赶上午饭时间。

  到了饭桌上,魏广德自然就把昨日想到的事儿给张居正提了出来。

  “蓟辽总督?”

  张居正听到魏广德问起这事儿,心里就是一惊。

  现在他老师为刘焘的事儿已经和杨博商议了多次,不过一直没能达成一致。

  是的,杨博就想把精兵强将都弄到蓟镇来,有这些兵马在,谅俺答汗不敢再轻易兴师。

  至于其他,说实话,他还不怎么放在心上。

  九边,要论人口稠密,还就是蓟镇这里最重。

  每次鞑子入寇,必然生灵涂炭,而其他地方则因为人少地寡,危害其实更小一些。

  “听说还未定,怎么,善贷可有人选举荐?”

  张居正似毫无所觉的问道。

第548章最坏的局面

  “蓟辽总督?”

  张居正听到魏广德问起这事儿,心里就是一惊。

  “听说还未定,怎么,善贷可是有人选举荐?”

  张居正似毫无所觉的问道。

  魏广德哈哈大笑道:“我能举荐二品大员吗?”

  “你是御史,朝廷可没说举荐人才,举荐人品级要有多高。”

  张居正抚须笑道,不过他也从话里听出来,魏广德没有插手此事之意。

  或许,真是临时起意,随便问问而已。

  “刘大人从两广、福建总督任上被调回京城,各方面可都没有这次屡立战功的江总督表现抢眼,怕是争不过啊。”

  魏广德淡淡笑道。

  “刘大人在东南剿倭,还有平定张琏反贼之战中,也是立下战功无数的。

  这次调回京城,老师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张居正当然知道,目前的情势下,刘焘和江东争夺蓟辽总督之位,还真缺乏底气。

  不过刘焘和徐阶之间的关系摆在那里,都是多年的老朋友,自然不愿意让他闲赋在家。

  刘焘,字仁甫,号带川,直隶沧州刘辛庄人,嘉靖十七年进士。

  历任济南府推官、兵部职方主事、陕西佥事,精骑射,通韬略,屡立战功,其一生中两次被夺情,在大明官场里也是极为罕见的。

  在兵部期间正是嘉靖二十九年,适逢外虏兵犯京师,本欲回乡守孝的刘焘被夺情参与了卫戊行动,直到战事结束才请求回乡丁忧。

  复职后补缺苏州兵备副使,家中再遭变故,时值江浙东南地区,倭寇猖獗,刘焘再次被夺情任嘉湖兵备。

  之后更是一路升迁杭嘉湖副使、按察使,为安定岭南,又总督两广军务,倭寇猖獗,又兼巡抚福建。

  可以说,从济南府推官之后,刘焘戍边之才就被发掘出来,之后所有职位都是偏军事文官,而且他做的也都非常好。

  不过,就是这样一个杰出的统帅,依旧免不了遭到弹劾。

  刘焘在清剿倭寇的战斗中,倭寇皆尽溃逃,难与争锋,虽然也曾做过负隅顽抗,比如纠结更多倭寇作乱,但是这些都被经验丰富的刘焘正面击溃,刘焘也因此一路升迁。

首节 上一节 532/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