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602节
这种人,或许有顽固不化、迂腐的嫌疑,可却是最为遵守制度的一类人。
当晚,今日最后一份条子送到魏府的时候,魏广德就知道,此时朝中官员们似乎也从迟凤翔回部一事中闻出了一丝不一样的味道来。
今晚烟花酒巷之中,官员们聊得最多的就是协理京营戎政一事,以及新的协理人选。
“高拱回了裕王府?”
看到后面的内容,魏广德微微皱眉,他没想到这个时候高拱会去裕王府,按说这个时候更应该谨慎才是,无大事他就应该留在无逸殿,而不是到处乱跑。
魏广德对高拱有些不满,不过看到高拱带来的消息也是心中一片惨然。
嘉靖皇帝身体是真的不行了。
已经在床上躺了两日,虽然依旧能过问朝政,可却倚靠宫中太监念奏疏,他只能做出判断,御笔亲批已经做不到了。
而这一切,还是因为有黄锦伺候在床榻旁,不然他们这些阁臣怕是也会担忧皇权旁落的问题。
黄锦,自小入宫就被选派至兴王府为世子伴读,跟在嘉靖皇帝身边伺候,皇帝对他的信任自然毋庸置疑。
而嘉靖皇帝登基这么多年,黄锦一直谨慎约束自己和家人,不敢大肆滥权,在朝中风评一向不错。
而就在今日,黄锦在无逸殿和徐阶、李春芳等内阁阁臣商议了一件大事儿,那就是由他和内阁大学士们轮流请示嘉靖皇帝,请他搬回乾清宫。
乾清宫,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一直都是明朝皇帝的寝宫。
而壬寅宫变之后,嘉靖皇帝就搬离了这里,再也没有回去过,或许是那一夜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乾清宫名字出自《道德经》,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贞。”
在明代皇帝就是天子,是老天爷、是昊天的代表,代表着天,而帝王之位极尊,谓之唯一,就是天之唯一的意思,清气上升谓之天,浊气下降谓之地,是故乾就是天,就是清的意思。
而道德经里面又有天得一以清,为表示帝王是天地间唯一的、最尊贵的,他的居所故名乾清宫。
算起来,嘉靖皇帝搬离这里,已经有二十五年没有回来过了。
而做为皇帝寝宫,自然做为寿终正寝的皇帝,当然是要死在那个地方的。
虽然和皇帝讲这话有些大逆不道,可眼见嘉靖皇帝的身体,即便是对他最为忠诚的黄锦都忍不住提出这事儿来。
“呼”
魏广德长出一口气,终于还是到了这个时候。
不过和以前魏广德看过的一些小说不同,景王死了,裕王并没有亲兄弟在世,他是嘉靖皇帝唯一的儿子,继承大宝根本不存在任何质疑。
稳,依旧是坚持稳,只要不做错事触犯龙颜,裕王的地位就是铁打的营盘,没人可以动摇。
把纸条递到旁边蜡烛上,烛火瞬间点燃了纸条。
魏广德不断正反引导着火焰,让它把纸条彻底吞噬,这才丢掉,任它随风掉落在地上。
西苑,永寿宫。
“皇爷,出来二十多年了,该回乾清宫了。”
黄锦跪在龙榻旁,低声对床榻上的嘉靖皇帝说道。
嘉靖皇帝当然明白黄锦话里的意思,他知道,他的大限怕是真的到了。
终归是一场空。
不管他如何努力,可数十年玄修,终逃不过宿命一场。
微微闭上眼睛,嘴巴张合之间说道:“改刑部左侍郎王本固为兵部左侍郎,协理京营戎政。”
看到嘉靖皇帝张嘴,黄锦还有些欢喜,急忙附耳过去倾听,只是没想到嘉靖皇帝吩咐的却是这个,让王本固取代迟凤翔掌控京营。
“遵旨。”
虽然有些失望,可黄锦依旧在皇帝耳边低声道。
第603章多疑
“改刑部左侍郎王本固为兵部左侍郎,协理京营戎政。”
看到嘉靖皇帝张嘴,黄锦还有些欢喜,急忙附耳过去倾听。
只是没想到嘉靖皇帝吩咐的却是这个,让王本固取代迟凤翔掌控京营。
“遵旨。”
虽然有些失望,可黄锦依旧在皇帝耳边低声道。
嘉靖皇帝没有同意回乾清宫,黄锦自然不敢再提,至少短期内是不能再说了。
见到嘉靖皇帝已经闭眼休息,黄锦识趣的就要退出,只是耳中再次听到嘉靖皇帝说话的声音。
“黄锦,你去尚宝监,把所有玉玺都拿到这里来。”
“遵旨。”
黄锦此时已经知道嘉靖皇帝的打算,收回全部印玺,其中自然包含那枚“皇帝行玺”,这样也不容易让外界读懂皇帝的真实意图。
“司礼监也搬到永寿宫来,明日起由直臣直接入宫奏事。”
嘉靖皇帝随即又说道,不过想必是真累了,说完这话后久久不再言语。
黄锦呆站了好一会儿才确定嘉靖皇帝是真的没有旨意要下发,这才小心翼翼退出殿去。
黄锦出去以后,第一时间就是把嘉靖皇帝的旨意传达下去。
先让人去无逸殿通知阁老,草拟圣旨交司礼监,而他又安排人马上去通知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全部都搬到永寿宫来办差。
派出去两拨人后,黄锦就带和几个太监、內侍直接去尚宝监。
尚宝监,官署名,明朝宦官二十四衙门之一,掌宝玺、敕符、将军印信。
凡用宝玺时,外尚宝司以揭贴赴本监请旨,再至女官尚宝司领取,监视外司用讫,存号簿,缴进。
洪武十七年设置,初设令一人,正七品,丞一人,从七品。
洪武二十八年改置太监一人,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人,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人,正五品,典簿一人,正六品,长随、奉御无定员,正六品。
后又改置掌印太监一员,佥书、掌司无定员。
黄锦到了尚宝监,对于他这位提督太监来说,自然得到很高的礼遇。
尚未进门,尚宝监掌印太监就已经迎了出来。
这年头能混到掌印太监的,在宫里的时间也都不短,自然和黄锦很是熟悉。
简单寒暄过后,一起进入尚宝监正堂。
“我这次来,是奉皇爷口谕,要带走全部宝玺送永寿宫保管。”
坐下后,黄锦没时间和尚宝监太监寒暄,开门见山说明来意。
对于黄锦要带走所有宝玺,那太监倒也不怀疑此中有假,谁不知道皇宫里,嘉靖皇帝唯一信任的太监,怕也只有眼前这位了。
如果他敢假传圣旨,拿走那些宝玺又有何用?
“没有手诏?”
不过,虽然不打算阻拦此事,可该有的手续还是要有,于是那太监多问了一句道。
“皇爷身体欠安,前两日你也看到了,如何还能让皇爷操劳。”
黄锦叹气说道。
“那请黄公公留下印记,我这边也命人把宝玺送来。”
“当有之意。”
所谓留下印记,自然就是要黄锦写个条子,注明何时从尚宝监取走何物,这样便于以后追索。
实际上,尚宝监里的宝玺并不是不能拿走,只是需要签押手续。
这边有人送来记录册开始记录,那边已经有人入库房取出宝玺准备移交。
宝玺,专指皇帝的印章,是皇帝至高权力的象征。
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据说始于秦始皇。
玺始出于周,到了秦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而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
依秦制,天子六玺。
据唐人杜佑《通典·嘉礼八·天子诸侯玉佩剑绶玺印》记载:秦人将印称作玺;因为玉是不与臣下共同使用的,所以,就用玉制作天子六玺。
六玺分别如下:1、皇帝行玺;2、皇帝之玺;3、皇帝信玺;4、天子行玺;5、天子之玺;6、天子信玺。
六玺之外,秦始皇又获得蓝田白玉之后,又制作一玺。
此玺之钮为螭虎,螭虎,乃异兽,传说为龙子之一,性好文采。
玺文为: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系印的带子(韨fú)坏掉之后,便用彩色的丝带挽结成穗状,“光明表章、转相结受”,遂称之为“绶”。
汉沿秦制,天子六玺,皆白玉制成,钮作螭虎,文与秦同。
汉高帝刘邦进入关中之后,获得了秦始皇的蓝田白玉玺,佩带在身边,这时候才称此蓝田白玉所制宝玺即为后世广为流传的“传国玉玺”。
到了唐代,唐代皇帝又有了八宝。
八宝,也就是八玺,在原来六玺的基础上,加了神玺、受命玺,合而为八。
大宋立国之后,还在遵循唐朝的旧制,皇帝八宝,只是到宋徽宗赵佶时,增加一宝,由八宝而成九宝。
宋室南渡之后,又有十一宝之制。
据宋人王应麟《玉海》卷八十四《车服·十一宝》载:御府藏有玉宝共十一:
1、镇国神宝,宝文“承天福,延万亿,永无极”。
2、受命宝,宝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以上二宝,封禅用之。
3、天子之宝,答外夷书用之。
4、天子信宝,举大兵用之。
5、天子行宝,封册用之。
6、皇帝之宝,答邻国书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