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636节
对于真正无用的人,那才是取死之道,而对于身居高位的人来说,则是自保手段。
只是他不知道,此时徐阶、郭朴等人心中都是齐齐松了一口气,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下。
即便徐阶自认看懂李春芳,可在李春芳最终做出选择前,他也不敢保证就一定会如此,其他人也更是这样。
隆庆皇帝脸上明显出现失望的神色,皮球还是被提到他这里,让他来顶改动祖制的帽子?
当然不能。
现在他登基才几个月,还不能做这件事儿,必须先找人把这口锅背起来。
想到高拱不在现场,隆庆皇帝稍微考虑就有了主意。
“既然如此,那就明日大朝会再议此事。”
他主动安排把开海之议挪到大朝会上,当然不是想面对百官的口水,而是拖延一天的时间。
“朕来时听闻内阁又收到弹劾高相的奏疏?”
“是,陛下。”
徐阶这时候站出来说道:“刑科给事中张缙和御史李复聘弹劾高拱”
“把奏疏拿给朕看看。”
隆庆皇帝大手一挥道,直接打断了徐阶的答话。
徐阶面色如常,转身从旁边书案上把票拟的奏疏递给孟冲,由他转交到皇帝手中。
隆庆皇帝打开奏疏草草看了眼,随即说道:“笔墨伺候。”
孟冲快步到旁边书案前搬来笔墨,放置在一侧茶几上。
这里是徐阶的值房,乃一间正堂,进大门就是一个会客的厅堂,左右还各有一间屋子,分别是办公用和堆放各种书册。
他们所在的会客厅堂,自然座位前是没有书案的。
隆庆皇帝放下两封奏疏,提笔快速在两份奏疏后批红。
徐阶看着隆庆皇帝的举动,面无表情。
皇帝会写什么,他都不用想也能知道。
果然,在皇帝收笔转交他后,徐阶看到的只有一句话,“其言不实,缙(复聘)风闻奏事不妥,令拱安心供职。”
送隆庆皇帝御驾离开后,徐阶就把两份奏疏交给李春芳处理,虽然没有司礼监用印,还缺少必要程序,可当着众人面御笔亲批,当然不能无视。
何况只是程序缺失,送到司礼监那边马上就能补好手续,没必要为此斤斤计较。
回到内阁,各人回到各自值房继续办公。
陈以勤是比较高兴的,今日之事再次证明皇帝对他们这些潜袛之臣很信任,郭朴也很兴奋,因为他也看出高拱在皇帝心中地位稳固。
而李春芳、张居正心情就没那么美好了,甚至李春芳还在为明日朝会上的态度有一些忧虑,实在难以抉择。
只有徐阶依旧如故,毕竟这样的场面见过不知多少,特别是嘉靖皇帝暴怒的时候,那场面不知道比今日凶险多少倍。
回到值房,没有去管书案上堆积的公文,而是自己铺开一张纸开始书写起来。
今日的京城官场各种消息充斥,先是高拱因被弹劾狼狈离开内阁,后是隆庆皇帝亲临内阁和阁臣议事,询问开海的意见,之后更是当场批示了对高拱的弹劾奏疏,切责张缙、李复聘二人。
到此,关于高拱再次被弹劾一事算是又翻篇了,高拱连自陈都不用写,明日就可以重新回内阁上班。
看上去,似乎仅仅就是一场闹剧。
可是中午刚过,魏广德在衙门里又听到一条消息,内阁首辅徐阶徐阁老在值房不适,已经被人送回府邸修养,同时还传出大学士徐阶上疏引疾乞归的消息,伴随而来的还有半月前会食一事再次被人提及。
当初会食之事,知道的主要就是参会者。
双方身份都不一般,参与宴会的官员也不一般,自然只是在小圈子里有过传播,而并未大肆扩散京城官场。
而这次不同,是消息传播速度惊人,几乎很快就传遍在京各衙门,显得极为不同寻常。
值房里,魏广德静静坐在书案后面,耳中却能隐约听到外面其他屋子里有人激烈的说话声。
虽然听不真切,可这个时候,猜也能猜得出,会这么激动的人,八成就是在为徐阶鸣不平的官员了。
这几个月,徐阶对于嘉靖遗诏中关于拨乱反正的事儿那是亲力亲为,许多当初因为劝诫皇帝和弹劾严嵩而遭到惩治的官员被恢复了名誉和官位,大大的收拢了一批人心。
而对应的,好事他做了,恶事则是交给高拱等人去操办,这也是激起高拱反弹的原因之一。
知道内幕的,自然不会专门给人解释太多,而这个时候传出这样的消息,无疑对高拱等人是极为不利的。
吏部的差事,或许对公文上的人来说等的望眼欲穿,但是对掌权的魏广德来说,早一天晚一天都没区别。
他这会儿没工夫处理公文,而是有更深的担忧。
今日之事看似毫无关联,可仔细一想,从谭纶奏疏抵京开始,似乎一步步都被徐阶计算好了,包括当下朝堂百官的态度。
徐阶是真正读懂了这帮官员心的人,也学会了如何利用人心。
而作为当朝首辅,真正应该处理的国家大政方针方面少有建树,似乎依旧沿用严嵩那一套。
捂盖子,粉饰太平。
但是他运气更好,有严嵩在前,有先帝的错误在前,他通过拨乱反正博取人心,巧妙的转移开百官的注意力,赢得广泛的支持。
现在,还有同情。
而高拱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朝廷里的反派人物,被大部分人痛斥。
魏广德在担忧局势发展的时候,高拱的门生也意识到不妙,他们的老师在朝堂上风评不佳,这可不是好事儿。
要说大家对高拱的不满主要是在哪里?
自然就是一切的始作俑者徐阶,外面都说老师欺负老实人,依仗皇帝信任在内阁斗徐阶,想要取而代之。
取代徐阶,他们这些人当然希望如此,只不过当下局面却不是他们想要看到的。
而在都察院里,御史齐康已经看穿了今日把戏,一切都是徐阶算计的,老师的清名就是被他算计没的。
盛怒之下,齐康翻出三月前徐陟弹劾徐阶的奏疏仔细观看一番后,心中就有了计较。
说起徐陟,虽然名声不显,可他的兄长却是大明朝堂上风云人物,当朝首辅徐阶。
徐陟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和次辅李春芳是同一科,而此时徐阶已经经历过被张總打压的阶段回到朝堂上。
可是徐阶并没有出手帮助弟弟留在京城为官,而是一直把他按在南京,或许是为了让他可以就近照顾家族的缘故。
但不管如何想,自感沾不到徐阶的光还要被打压在南京的徐陟来说,自是心中不服,于是终于在二月上奏疏弹劾兄长徐阶三件不法之事,即接受诡寄,侵吞土地,隐匿人口,家中田产足有二十万亩之多;纵容家中子弟、家奴横行乡里、为非作歹等等。
在奏疏被送入京城后本该引起轩然大波,但是恰恰此时朝野注意力大多都在先帝梓宫、陵寝及几位皇后迁陵上,这份奏疏虽然没有被人隐瞒起来,但影响还是被人刻意缩小,更被说成是徐阶家事。
因家事引发徐陟不满徐阶的处理,进而以私废公,挟私报复。
总之,虽然官员大多听闻此事,但都不以为意,认可乃是徐家家事之故。
不过,别人不关心,可都察院里还是有人留心,并将其奏疏抄录后保留下来,这个人就是齐康。
是的,他此时正在书写奏疏,引用徐陟所述徐阶之三大罪状弹劾于他。
虽然俩月前徐陟已经致仕,可毕竟上了的奏疏,朝廷会一直保存,可不会轻易销毁。
有徐家自己人的供述,齐康不认为自己这份奏疏也是风闻奏事,皇帝应该派人详查才是。
到那个时候,看徐阶老匹夫如何自辩。
在齐康眼里,徐阶为人阴险又贪婪。
他纵容家中子弟家丁在外为非作歹、祸害一方,都是仰仗他在朝中大权在握。
还有当初先帝想要立储,徐阶却坚决反对,说什么皇帝修炼有成,万寿无疆类的话,不管是为了拍嘉靖皇帝的马屁还是猜测是皇帝的试探,反正徐阶确实有反对皇帝立储。
而等到隆庆皇帝真正登极后,他心里有鬼,就诈称生病来窥测皇帝的意思。
他还在内阁里拉拢李春芳,与之声势相倚,从而达到专权任事的目的。
总之,在齐康眼里,徐阶做的一切事都是他处心积虑,妄图挤走高拱,独揽朝政大权。
在齐康提笔刷刷点点写好弹劾奏疏后,不待墨干就急匆匆双手捧着往左都御史王廷值房而去。
到晚上的时候,魏广德就在家里收到陈以勤递过来的条子,看到了齐康弹劾徐阶奏疏的大致内容。
“阶险邪贪秽专权蠹国复言先帝欲建储,阶坚执不可,及皇上登极有疑,惧,心遂诈称疾以尝上意.又与大学士李春芳声势相倚.大学士拱屡被论劾意大学士徐阶主之”
魏广德看完条子就感觉牙疼,真是让人不省心。
想到今日高拱才从内阁落寞走出,不想明日大朝会前,怕是徐阶又要上演这一幕。
别人弹劾也就算了,你一个广东道试御史上奏弹劾,是怕没人想起你老师就是高拱吗?
第630章朔望朝
齐康的上奏,在魏广德看来纯粹就是没事儿找事。
本来明日朝会上把开海的事儿拿出来说说,即便大部分人都反对,可高拱在朝堂上说几句,最后自己再让皇帝退一步,给福建一个试点的事儿提一提。
绑架了福建百姓生计,京官们应该捏着鼻子就认了。
要是还要反对,那传出去可就是不顾福建百姓死活,不管是官场还是在士林,都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结果,事儿还没成,徐阶和高拱就先干上了。
徐阶那边明显是谋定而后动,高拱这边本来稳操胜券的局面确实昏招连出,真不知道当年的机灵劲怎么就没了。
想想明日朝堂上,徐阶半道就回府写自辩,朝会少了徐阶,以次辅李春芳的尿性,说不好还是继续往下拖。
魏广德头疼啊。
不过,魏广德对原南京刑部右侍郎徐陟也是来了兴趣,想不明白他上奏告自家兄长是为了什么。
别看他的同科李春芳入阁,还做了次辅,可人家毕竟是嘉靖皇帝钦点的状元及第,他徐陟不过就是二甲。
虽然名次不算差,可真没法比。
对比其他同科,他现在的官职其实不低了,怎么说都是三品。
这背后,要是没有徐阶的暗中关照,根本就不可能。
实际上,嘉靖二十六的进士,现在许多人还只有五品,甚至更低。
官场,就是个论资排辈的地方,除非得到上面人的看重,被破格提拔,否则那就是熬,三六九年慢慢往上熬。
徐陟弹劾徐阶的事儿,魏广德之前还真不知道,因为那时候他还一心扑在校录馆里,哪里有心思关心这种因为家事闹起来的所谓“公事”。
别觉得徐陟是大公无私,大义灭亲,大明朝官员真正廉洁奉公的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