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679节
其实,王廷奏疏里说的是两件事儿,一是说出张齐和徐阶积怨的原因,或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张齐会突然上奏弹劾徐阶。
原来在去年,给事中张齐曾奉命犒军,也就是隆庆皇帝登基时,曾派出钦差去各地颁赏,收拢军心,张齐奉命犒赏的正是宣大。
时有盐商杨四和与张齐之父相熟,故行贿数千两银子,希望张齐能够在朝廷发声,言恤边商革余盐等数事。
张齐家里收了银子,自然要照做。
只不过,张齐的奏疏递上去,也联络了不少人,可是在内阁那里却被徐阶阻止了。
张齐对徐阶的怨恨就源于此,因为事儿没办成,所以杨四和和张齐家闹翻了,于是就要张家还钱。
毕竟,据说当时张父拍胸脯说可以办好。
但是在奏疏的后半段,就是都察院在详细了解边商之事后发觉,边上余盐一事上,获利最大的居然是苏松府徐家。
徐阶之所以阻止张齐奏疏上朝堂讨论,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他的提议会影响自家的利益,所以出手阻止。
徐家在江南广置田亩,除了投献外,拿银子收买也是方式之一。
这些银子怎么来?
靠田地那点产出自然是不够,所以徐阶也暗中经商。
京官里其实早就有传闻,魏广德在京城的奢侈生活,就是因为府里在一些商会入股所致。
其实,这也是在京城大部分京官都在做的事儿,只不过没有拿到明面上来说。
上了台面,自然大家都要不屑一顾,以表达自己视金钱如粪土的高风亮节。
只不过,魏广德参与的商业,都是等价交换,不存在仗势欺人,所以和他合作的商人都非常满意,并无有人说出什么不利言论。
民不举官不究,大家也只能背后议论两句,却没法以此上奏弹劾。
毕竟真闹大了,自家也不干净。
若是有苦主闹将起来还好说,可偏偏魏广德那里没人闹,大家都是和和气气生财。
不过徐阶却是不同,毕竟是首辅,按理来说各种孝敬就足够其丰衣足食了,居然也有经商小道,而且还利用职权参与到盐业中,对徐阶的名声自然有损。
天下谁不知道,大明朝最赚钱的生意其实就是食盐。
“我这奏疏,只告张齐父子不法,请求有司查处,和旁人无关。”
王廷这时候开口说道。
魏广德点点头,看了眼殷士谵后才说道:“此事可行。”
殷士谵这时候也是点点头,附和一声。
“那我明日就上奏此事。”
收回奏疏,王廷就说道。
“王大人这奏疏,可是解了我等燃眉之急。”
魏广德笑道。
“当初张齐上奏后,逸甫就让我查清楚张齐和徐阶的恩怨,没想到居然在这个时候有了这般效果。”
王廷倒是谦虚道。
魏广德和殷士谵都是陪笑连连,不过魏广德还是心里一惊。
张齐发声弹劾才多久的事儿,十日不到的功夫,王廷就搞清楚来龙去脉,还收集到证据,也是厉害。
魏广德不得不暗自叹息,这都察院难怪会有那么大的能量,手段真的是高。
魏广德当初挂过很多年御史的牌子,可却一直没有真正融入都察院,和那些御史见面虽说也说是“同僚”,可对都察院办案却知之甚少。
现在想起,魏广德有了一丝后悔。
早知道都察院查案这么厉害,当初就该多接触一些,多培养些人手,以后查谁不是就容易了。
对于政治斗争,还有比掌控都察院更轻松的吗?
以前,魏广德虽然很重视科道,更是把欧阳一敬捧上去做了兵科都给事中,御史里也结交不少朋友,可还真没想过控制都察院,为自己所用。
上次建议陈以勤出手争夺左都御史这个职位,也只是奔着在九卿里增加一个帮手的打算。
或许是因为后世的习惯,魏广德其实并不喜欢科道言官这群疯狗。
但现在不一样了,他已经身在局中,怎么给自己更大的话语权,那不仅是要争夺九卿中的盟友,掌握一些实权衙门也越发重要起来。
不能按照自己的好恶做事,必须要通盘考虑。
这是魏广德离开殷士谵府上回家的时候,在马车里想到的。
第二日,左都御使王廷的奏疏如同在本就接近沸腾的朝堂上丢进去一颗炸弹,瞬间让朝堂变得暴躁起来。
一开始,官员们还只是以为王廷是针对给事中张齐的问题进行调查,发现他携私愤构陷“前”当朝首辅。
没想到,张齐这个人模狗样的东西,居然因为勾接商人受贿不成,把矛头指向徐阁老。
但是很快,就有人发现王廷奏疏后面对宣大边商获得余盐的分配中,苏松府徐家居然名列第一。
苏松府徐家?
在那个地方,徐家会是哪家?
这也是王廷有意为之,故意模拟起来,让人去猜。
实际上,这部分内容若是不想扯上徐阁老,自然都不需要加上去的。
一时间,朝臣的目光都不由自主看向都察院,而都察院里也适时传出消息,苏松府那里还有什么徐家,就是他们想到的那位。
不经意间,还有人提到去年曾有人说出徐阁老家有良田万顷的旧账。
这一下,官员们知道了,看似清廉公正的徐阁老,原来在老家真有这么多田地,而发财的方式居然是这个.
第665章再聊大阅
没人会去想徐家怎么能弄到边镇那么多的盐引,大家不是傻瓜,肯定是沾了徐阁老的光。
没人会指责徐阁老,人家把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朝廷,家中逆子缺乏管教也是有的。
一时间,指责张齐的声音小了,而为徐阁老开拓的呼声高涨起来。
不过,之前一些本打算效仿杨博、霍翼的官员,都默默的赶到通政司,拿回自己的奏疏。
开脱,那是逼不得已。
有官身的人,只要关系到位,多多少少都能弄到些盐引。
自然,徐阁老弄一些盐引,貌似也不是多大的罪过。
徐阁老走了,徐家独占的那份盐引,是不是该拿出来给大家分润了?
大明朝,贩盐利润太大,要想拿到正盐,除了宗室勋贵的份额,就只能是权臣,砸户部和盐运司等衙门,能拿到的只有余盐的份额。
京官们虽然平日里都视金钱如粪土,可是算账的本事还是一流,几乎在瞬间就想到许多。
有银子的吸引,谁还去管徐阶的去留。
徐阶在家里也听说了此事,不过只是轻轻摇摇头,一脸嘲讽的笑笑。
有些东西,你官职到了,自然就有这些福利,根本不用去争。
官位不到,就算你长袖善舞,也拿不到分毫。
张齐奏疏送进宫里,隆庆皇帝当即批示,“齐既受财枉法,令锦衣卫逮齐父子及疏内有名者,送镇抚司鞫实以闻。”
几日后,徐阶收拾好家当离开京城,内阁以李春芳领头,六部主要官员几乎全部前往送行,魏广德、殷士谵等自然也都在列。
时间悄然进入八月,陕西消息传来,以陕西民魏太清率众五百余人,公行山西绛州、及乡宁、太平等处地方,拒伤官兵,寻渡河去。
陕西终于有人杀官造反,对方虽暂时只有五百余人,可京官们却也知道,地方若不靖,反贼人数很快就会如滚雪球般发展壮大起来,故兵部很快就向陕西及周边卫所下文,务必从速追剿反贼。
因为之前巡按御史宋纁有上奏过此事,内阁在李春芳主导下的阁议,也很快做出决定并上奏隆庆皇帝,山西分巡河道佥事吴一平,平阳府巡捕同知赵世祖,各夺俸一月;绛州知州宋应昌问罪;陕西抚按严加剿捕,穷治窝主。
八月十五朔望朝会后,魏广德出来就看到前面正在向外走的一道背影,身形潇洒间还带着一丝英武之气,很是不凡。
魏广德知道,那人就是谭纶。
谭纶进京入兵部也已经大半月,之前魏广德见过两次,一次是兵部举行的酒宴,为的自然是让他尽快和京城官员们熟悉,好尽快投入工作,第二次是八月初一的朝会。
或许是第一次上朝,隆庆皇帝对他也很关注,毕竟魏广德之前推荐由他总理大阅事宜,所以在朝会中叫他出班奏对。
此时周边的官员熙熙攘攘,或单独,或三五成群往衙门走,魏广德干脆快步追上谭纶。
“子理兄,为何走的这般快,是兵部公务繁忙吗?”
谭纶字子理,号二华,江西宜黄县谭坊人,和魏广德算是老乡。
“是善贷。”
谭纶侧身看到是魏广德,放慢脚步,两人缓缓前行。
“你知道,我在兵部主管蓟镇防务,这马上就是秋防,鞑虏土蛮部时常在这个时候攻打蓟镇关隘。”
“土蛮”指的其实就是后来的察哈尔部,“土蛮”即蒙古察哈尔部首领“图们”,也就是札萨克图汗,明人常常称其部落为土蛮部,有时直接代以“土蛮”二字代表整个部落。
达延汗统一东蒙古,建六万户:左翼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右翼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他的孙子就是明人口中的俺答汗。
察哈尔部是蒙古族最著名的部落之一,历史上号称蒙古中央万户。
在北元时期是蒙古大汗的直属部落,其各鄂托克的领主历来都由“黄金家族”达延汗的长子图鲁博罗特和六子斡齐尔博罗特的子孙承袭。
明嘉靖二十六年,察哈尔部达来逊库登汗惧为俺答汗所并,率领所部十万东迁,移牧于大兴安岭东南半部,填补辽东和蓟镇之间广大土地的势力真空。
由此,明军在辽东和蓟镇几乎年年和土蛮部交战,成为即俺答汗之后对明廷京师新的威胁。
“听说你对现蓟镇总兵官郭琥有些意见,想要换人?”
魏广德随口问道。
“没有的事。”
谭纶一口否认道,他刚到北方来,可不愿意刚到就得罪蓟镇总兵。
不管怎么说,现在郭琥都是他手下大将,要是将帅失和,以后这仗就没法打了。
“我也只是听人说,你想把戚继光调到你手下。”
魏广德笑道。
这个消息他是确认过的,在兵部谭纶确实有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