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68节

  曾元述是有丰富的落榜经验,所以他一刻也只有他知道怎么安慰魏广德。

  一路考下来太顺了,猛然一次失意,魏广德是真的被彻底打击到了。

  虽然之前已经有了预感,可说实话,魏广德还是有点不愿意相信会成为事实。

  可是随着不断的报子走过客栈大门,魏广德知道这次是真的落榜了。

  还好,因为在座诸人就数魏广德最小,他这样的表现并没有人嗤笑,不少人都过来安慰几句。

  其实此时大家心态都差不多,失落。

  大家都以为是因为魏广德年纪小,所以在面对落榜打击后才会表现的这么失态,当众流下眼泪来。

  而是只有魏广德心里才清楚,那一滴掉下来的眼泪根本就不是为了落榜而掉落的,那是因为心中树立起来几个月的信念崩塌了。

  他不是什么天选之人,不是什么神眷之子,就是个狗屎运爆棚的穿越者,不小心来到这个地方而已。

  至于之前的几次考试,好吧,也许就是运气。

  当然,面对曾元述、劳堪等人的目光,魏广德自然不会说出来。

  擦了擦脸色残留的那点泪痕,魏广德笑笑,“我没事儿,就是感觉不能上榜,有点对不起家里的母亲,还有我还在浙江那边抗击倭寇的父亲。”

  听到魏广德这么说,曾元述和其他人都是轻轻松了一口气。

  在他们心目中,别看魏广德已经是秀才了,可毕竟年纪就那么大,还就是个孩子而已。

  或许,也就只有这样的孩子,心里才没有沾染上科举、仕途的那些灰尘,内心还是空灵干净的。

  落榜,想到的不是其他,而是家里殷切期盼的父母长辈会因此失望。

  “广德贤弟,孝子,世隆不如你。”

  这个时候,之前大出风头的朱世隆朱公子在一边语气甚是低沉的说道。

  魏广德不知道,他这一滴泪水,为他在江西读书人圈子里树立起一块金字招牌——大明孝子。

  更没人知道的是,朱世隆为了表现九江学子的品行,把魏广德这一出四处传播,更是在之后的鹿鸣宴上和本省其他举子一起进行了分享。

  好吧,故事自然就传到了今科江西主考和众多考官们的耳中。

  故事里的魏广德成为一个忠孝节义的典范,父亲正在为国浴血疆场,母亲也在家殷殷期盼,魏广德顶住压力参加今年的科举考试,从县试一路杀到乡试。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乡试落榜,他滴下的泪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疆场上为国征战的父亲和在家等候的母亲所流,让他们失望了。

  “忠孝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自来被士大夫们推崇。

  “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也就是老话“三纲五常”中的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五常就是这仁、义、礼、智、信,乃是立身之本。

  主考和考官们听说了这次乡试有这么一个考生落榜,内心所想自然无人得知,但是至少表面上都无不是扼腕叹息。

  有考官翻出了魏广德的卷子细看,确实,八股文文笔不够老练,落榜不算冤,再看到后面的策论,则是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今年天气异常,江西全省自入春以后就没有下过大雨,全省各地皆出现了旱灾。

  是的,就是江西又闹起了旱灾。

  其实如果这个时代的信息能够像后世一样通畅的话,人们就会发现,不止是江西,其实全国多府县都在闹灾。

  而只有京城里高官们才知道的是,自嘉靖五年开始,浙江、江西、福建各省大旱;嘉靖七年华北各省大旱;湖北亦大旱,饥人相食;四川亦大旱;嘉靖十七年河北、山东、陕西、福建、湖北、湖南大旱,各处饥民流聚京师;嘉靖二十四年浙江、湖北大旱;福建两年大旱,民饥死于路。

  自然,这科江西乡试的时文考题就是询问该如何应对当下的旱情,这就是在考校考生如果为官该怎么做,以应对天灾。

  全国范围内连续爆发极端干旱灾情,严重的旱灾在北方及南方九省肆虐,导致占缴纳全国赋税额度七成有余的地区遭受大面积的粮食减产,造成明廷不得不在大幅减免内地税粮的同时大规模提高财政支出,以用于内地赈济和边防供给,酿成中央政府的巨额财政赤字。

  连续的旱灾暴露了明廷盐政败坏,宗室占田,军屯荒废等方面的弊端,边防供给体系失效,明廷不得不通过改革盐政,核查六部乃至清查勋戚庄田等一系列革新措施来筹备用于赈济和供边的粮饷,以应对危局,最终促成了“嘉靖革新“的开启。

  只是,这一切在嘉靖皇帝选择修炼道法后逐渐终止,或许他认为修仙成功的话,这一系列的灾害就能轻易解决吧。

  或许嘉靖皇帝选择修仙,也是因为帝国境内连续十几二十年不断重复发生灾情的一种选择。

  上述信息,如果让魏广德知道了,再有人从旁提醒的话,兴许他会想到见到过的一个词:“明末小冰河”,没人提醒,魏广德是绝对不会想到那上面去的。

  何况,就算想到了又能怎么样,他可没有呼风唤雨的本事。

  或许会想到一些馊主意,比如派兵去南洋抢掠粮食。

  不过此时的大明军力本就不高,派出去怕是羊入虎口。

  而魏广德一开始的答案,其实和大部分考生答案一致,薄赋税、广蓄积,期望及时上奏朝廷减免钱粮,免除民间疾苦,同时广修水利设施防备水旱灾害。

  他没有作死的表示大旱是因为朝中有奸佞存在,需要诛杀奸佞之徒。

  不过来自后世,魏广德多少还是思路开阔一点。

  其实在后世,面对大面积干旱这样的灾情,也是没什么法子的。

  打井或者远距离送水,都只能解决人畜用水问题,按照时间及时更换抗旱作物才是保证农业收成的主要手段。

  所以,魏广德在答卷中提出了专门设立一监研究农作物,特别是抗旱作物的想法,其实就是建立后世的农科院,在他的设想中,设立专门的部门研究农作物,寻找优质高产作物进行推广。

第120章龙的传说

  魏广德在答卷中提出了专门设立一监研究农作物,特别是抗旱作物的想法,其实就是建立后世的农科院,在他的设想中,设立专门的部门研究农作物,寻找优质高产作物进行推广。

  之所以专门设一监也是没办法的事儿,魏广德板着手指算了下,六部里找不到合适的管理部门,钦天监或者国子监貌似也不合适,就只能单独再开一个部门了。

  对于新设一个监,对朝廷来说真没啥好说的,可是新开一个部门就意味着增加几个,十几个官位,虽然品级不会很高,五品算是顶天了。

  自古在中国,农业生产都是靠天吃饭,虽然大家都知道兴修水利设施对抗旱涝灾害,但那也得有那个条件才行。

  魏广德提出建立新部门专门研究农作物,高产优产,还要兼顾抗旱,虽然许多考官都觉得有点玄学,但是都觉得这个主意好。

  首先,钱不是自己出,其次,增加官帽子,最后就是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还有什么比这个建议好的。

  “无农不稳,无商不富”这话的道理,其实古人也懂,选育优质良种提高田地产出,这不就体现了他们这些士人对农业的重视吗?

  因为篇幅限制,魏广德这篇文章也就三百字不到,其实他也找不到更多的东西来填充了,实在是说不清楚。

  他知道后世很多新良种都打着“抗旱”的旗号,具体怎么做出来的,他不知道。

  只是看过报道袁院士做杂交水稻的报道,但是怎么弄出来,他也说不清楚。

  “早看到这篇文章,或许我就点他个举人功名了。”

  不少考官在心里这么想着,不过也就是瞬间产生这样的想法,放下卷子就被抛到脑后。

  只是,魏广德这个名字,还是被他们当中的不少人记在脑海里。

  而此时的魏广德,已经和曾元述等人一起,乘船离开了南昌。

  朱世隆、张科等人还要继续呆在南昌府,因为他们还有鹿鸣宴、拜孔庙等活动,而魏广德这个时候巴不得早点离开这个伤心地。

  魏广德声名远扬了,只是他不知道,此刻他正坐在船头看着脚下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发着呆。

  这条船是他们在南昌城外码头上雇的,送他们去九江。

  这次他们九江府一起过来的考生,除了上榜的全在这里了,曾元述留在南昌城,他现在正在豫章书院进学,自然是不会跟着走的。

  此时,平时和魏广德走的比较近的也就只剩下劳堪。

  劳堪也是怕魏广德小小年纪出事儿,所以在魏广德出了船舱后就坐在他旁边看着他。

  魏广德自然不会做什么傻事儿,虽然没考中举人,可是已经是秀才了,在这大明朝已经可以安身立命了,还有什么想不通的。

  何况现在年纪还小,他有的是时间去参加科举,继续挣前程。

  随着客船前行,远处湖岸出现在他们眼前。

  “咦?”

  劳堪先发现不对的地方,有点奇怪。

  “船家,为什么靠岸?这还没过长岭吧。”

  劳堪大声对后面操船的船家问道。

  “这位客官,前面就是星子镇了,我们的船要在这里休息一日再走。”

  那船家立马回答劳堪的问话。

  “为什么?之前可没这么说啊。”

  “客官,马上就九月九了,这不靠岸休息,怕是不行。”

  那船家解释一句,不过却把一边的魏广德听愣了。

  “九月九你们就要靠岸休息,不开船了?”

  魏广德好奇问道。

  “呵呵,客官,这个是鄱阳湖的老规矩了,三月三,破船莫在江边弯,九月九,破船莫在江边守,这两个节气的时候,湖上常忽然刮起大风,要是不靠岸,怕发生意外。”

  船家舔着脸笑着回道。

  “三月三,九月九,湖上有大风?”

  劳堪有点纳闷,好像没听过,不过他生活在九江,不知道鄱阳湖的事也不奇怪,只是觉得好奇。

  “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这两个时节,湖上常起大雾还有大风,我一个老伙计还曾亲眼见过龙王爷显灵,直接跃出水面飞上高空,只留下一道青龙身影。

  即便是龙王爷已经飞走,湖面依旧是风大浪急,它留下的身影卷起数十丈高直冲天际,湖里的鱼虾都被卷到天上去了。”

  听到船家这么说,劳堪就来了兴致,“既如此,正该到湖里去,亲眼看看龙王爷的风采,也好膜拜膜拜。”

  “使不得,可使不得,龙王爷那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看的吗?”

  那船家急忙说道,他可不想被这些个读书人逼着出船去湖上看龙王爷。

  “看到龙王爷飞走,周围的船家大多要倒霉,龙王爷是走了,可是留下的残影就足够把周围水面上的船只打翻,我那老伙计也是水性好,命大,才捡了一条命。”

  “残影都这么厉害?”

  劳堪瞪大眼睛好似不信的样子。

  “我骗你干嘛,那活计再此之后就上岸,再不出船了。”

  船家继续说道。

  劳堪和魏广德互相对视一眼,魏广德在心里有点猜测,不过不是很确定。

  后世还有水怪的传说,虽然好多都说是大型的鱼类,不过能打翻船的,还得是大船,那就不是淡水鱼能做到的。

首节 上一节 68/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