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686节

  除非查清案子,才能还一个清白。

  到第二天的时候,山西太原府静乐县的事儿就已经传的沸沸扬扬,从官场到市井,民间议论纷纷。

  不用说,他们昨晚担心的事儿还是发生了。

  老百姓不懂,但读书人懂啊。

  听到山西发生这样的奇事,许多人很快就想到以前看到过的这类志怪记载,自然史书中的故事被翻出,所有人都知道发生这样的事儿肯定是灾难的预兆。

  隆庆皇帝此时在乾清宫召见完内阁阁臣咨政,这也是明朝皇帝设立内阁的主要原因。

  除了内阁阁臣票拟外,皇帝在遇到犹豫不决或者不理解的票拟时,都会把阁臣叫来咨询。

  隆庆皇帝也不例外,虽然有些沉迷美色和珍玩,可和嘉靖皇帝一样,每日急报是一定要处理的,一般的奏疏或看,或直接交给司礼监处理。

  此时,陈以勤就把昨晚商议的事儿详细说了遍,分析了此事可能是山西白莲教搞鬼,立时把隆庆皇帝就惊住了。

  宋纁那奏疏他看了,不过只当是奇闻怪谈来看,并未深想。

  不过经陈以勤提醒,他才反应过来,貌似事儿不小。

  至于李春芳和张居正,身为读书人,讲究的是不以怪力乱神,所以当初只想到要调查清楚真相,并未考虑太多。

  但是陈以勤说出魏广德和殷士谵的担忧,自然也是惊惧的。

  此时若真坐实,说不好听的,那是打他们几个内阁阁臣的脸。

  李春芳怎么想不知道,可张居正却是以匡扶社稷,挽大厦于将倾为己任,想要名留青史的人,怎么可以让这样的事儿发生在自己身上。

  流传下去,这将是他们三位阁臣的政治污点。

  “此事涉及要秘密派出锦衣卫追查,按照殷士谵和魏广德的意思,朝中知道之人越少越好。”

  在详细说出魏广德的分析后,陈以勤又说道。

  此刻隆庆皇帝脸色凝重,双手放在膝盖上微微颤抖。

  他是真的生气了。

  有人把他比作宋徽宗,这谁受得了。

  “传朱希孝来见朕。”

  隆庆皇帝对身旁太监吩咐道,“告诉周围的人,嘴巴给朕管好了。”

  “是,皇爷。”

  一个御前太监低头躬身答道,随后退出大殿传旨去了。

  不过很快,那太监就又回来,跪在殿中道:‘启奏陛下,朱指挥使已经在殿外候旨。’

  朱希孝进宫来了,隆庆皇帝心里一惊,知道一定是出了大事儿,马上下旨让他进来。

  不多时,身穿飞鱼服的朱希孝大步进殿跪倒,参拜隆庆皇帝。

  在平身后,马上把今日市井流传之言如数告知隆庆皇帝。

  山西奏报他昨日也听说了,也只是当稀奇事,并不知道故事背后还有那么多弯弯绕。

  直到今日京城各坊市流传开来后,锦衣卫的暗探报上来消息,他才后知后觉发现其中怪异之处,立即整理文档进宫禀报。

  其实他早就到了,只是此刻三位阁老正在御前咨政,他没有贸然觐见。

  “查,给朕追查到底。”

  隆庆皇帝听说市井坊间及流传开来,当下怒极道:“锦衣卫派出得力手下立即去山西,把所有人证安全给朕带回京城,朕要亲自审问。”

  “遵旨。”

  朱希孝此时心里有些悲观,若真如先前所言,此事是白莲教所为,陛下要的人证,这会儿还有命在否?

  可是皇帝已经下旨,他必须无条件服从。

  “静乐县令,太原府,都要给朕查查,不管是官府还是民间,此事涉及人绝对不少。”

  隆庆皇帝又下令道。

  朱希孝匆匆退出殿外,去调集锦衣卫精锐西去,追查山西白莲教去看了,而隆庆皇帝看着殿上的李春芳、陈以勤和张居正,心里其实也是有气的。

  这么重大的事儿,他们只以为是有官员不满朝廷而编造诽谤。

  要知道,事儿是昨日发生的,被他们耽误了一天时间。

  若是在昨日内阁就意识到背后暗藏的狼子野心,哪里会如此被动。

  想了想,隆庆皇帝这才说道:“看来徐阁老回乡后,朝政繁重,内阁也需要补人了。”

  听到皇帝话里的意思,李春芳、陈以勤等人自然知道是什么意思。

  “三位阁老回去想想,这两日议一议,提交个名单上来。”

  三人退出乾清宫后,这才长长舒了一口气。

  隆庆皇帝要增补阁臣,让他们举荐,其实三人心里都清楚皇帝的意思。

  “首辅大人,次辅大人,你看什么时候上奏陛下为好?”

  张居正开口对着李春芳和陈以勤说道。

  李春芳只是略作迟疑就说道:“那就明日吧,下午叔大先拟个条陈,我们看一看,明日就上奏此事。”

  李春芳虽然对坐上首辅之位有些飘飘然,但他真没太大野心,他不贪财,家里本来就有钱。

  只是想好好过这几年,然后退位让贤,自己回家养老去。

  按照后世人的话,那就是他有文才,也会溜须拍马,因为没野心所以是条咸鱼。

  对于隆庆皇帝补阁臣分担他们的权利,自然没什么意见。

第671章东阁大学士

  魏广德没有想到,山西这件异事的发生,居然加快了他入阁的时间。

  当天晚上,魏广德就在陈以勤家里看到了张居正所拟的条陈。

  因为隆庆皇帝并没有说要往内阁补多少人,而现在内阁是三位阁臣,按照隆庆元年的配置,这次进入不会少于两人,所以下午内阁最后定下来推举的名单就显得有点长。

  排在第一位的当然不是魏广德,或者殷士谵,而是礼部尚书高仪,第二位的才是殷士谵,之后才是魏广德和赵贞吉。

  这些人,都是翰林出身,而且官居礼部或者吏部尚书、侍郎,都是具备补内阁阁臣的。

  内阁阁臣,严格按照职权划分,其实就是皇帝的大秘,虽位高权重,却还不需要朝堂公议。

  虽然看到这份名单,可魏广德和殷士谵反而没有因此就放心,反而因为就差临门一脚而更加紧张起来。

  这是什么年代,他们的荣辱只在皇帝一念之间。

  口含天宪,言出法随,不顾如此。

  明日,隆庆皇帝的批复下来,一切才能尘埃落定。

  或许是看到魏广德和殷士谵在看过条陈抄件后显得更加紧张,陈以勤乐呵呵的,也没有出言安慰,说什么让他们宽心的话。

  因为现在隆庆皇帝变化有些大,他们今日在宫里只是感觉到皇帝要补人入阁,但是到底会怎么选择,隆庆皇帝根本没有明示。

  只不过之前皇帝的安排,已经摆明了要让殷士谵和魏广德入阁的态度,只是在寻找机会。

  毕竟隆庆元年,随着陈以勤、张居正入阁,内阁阁臣已经多达六名,是无论如何不可能继续进人了,即便大明的内阁并无定员。

  只是谁能想到,就在当年就有高拱、郭朴两人黯然退场,在今年又有徐阶致仕,内阁阁臣一下子少了一半。

  走出陈府的时候,魏广德和殷士谵都没有说话,只是相互拱拱手,随即魏广德上马车,而殷士谵则是上轿。

  马车前行,摇晃中魏广德不由得想到,若是明日心想事成,自己以后也不能再坐马车了。

  其实加封吏部尚书的时候,夫人徐江兰就已经给魏广德定制了大轿,只不过魏广德以不习惯为由一直没有使用。

  不过都入阁了,还继续马车出行,似乎就显得他和其他人有些格格不入。

  “是该换轿子了。”

  魏广德嘴里呢喃道。

  这辆马车,与其说是他当初从九江府赴京的马车,但马车上的木料实际上早就已经换的差不多了,根本就算不得是原来的那一辆。

  只不过,最初修修补补,不断替换下不能用的,之后随着官职提升也不断改动。

  如果古代有车架号的话,或许也只是车架号没变,但是整车已经换了好几次了。

  莫名穿越来此,魏广德有些信命。

  当初正是这辆马车带他到了京城,迎来飞黄腾达,在他看来这辆马车似乎带给他运气,何况这么多年下来,多多少少也有一些感情了。

  “算了,这车还是留在府里。”

  魏广德在心里做出决定。

  即便自己不坐马车改坐轿,家里闲着一辆马车也不是什么事儿。

  魏广德回家后,并没有把陈以勤那里得来的消息告诉家里人。

  若是告诉她们,今晚怕是就睡不好了。

  第二天,魏广德依旧按照以往的习惯前往礼部上值,不过只有踏上马车那一刻,他心里颤动了一下。

  魏广德在值房度日如年,他不知道那份条陈到最后,隆庆皇帝最终会勾谁的名字。

  而此时在乾清宫里,隆庆皇帝面前也正摆着内阁的条陈。

  高仪、魏广德、殷士谵、赵贞吉。

  四个名字,隆庆皇帝目光一一扫过。

  增补阁臣,其实在昨日他也是临时起意,因为被李春芳他们给气着了。

  朱希孝留下来的文书里面都写了什么,已经有人拿他和赵宋皇帝相比了,只是不确定他是宋徽宗还是宋钦宗,你叫他怎么面对天下人。

  这个事儿已经传开,之后该怎么处理?

  这才是隆庆皇帝现在最头痛的大事儿,不能任由民间继续流传下去,否则自己这个皇帝的面子都丢光了。

  高仪、赵贞吉两人,文章做的都不错,可惜,他现在不需要会写文章的人。

  文采斐然,翰林院一抓一大把,否则怎么考一甲,怎么过朝考。

  想到最先发现此事不妥当之处的还是魏广德和殷士谵,他们才是他最需要的人。

首节 上一节 686/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