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691节
那些罪名,若查实,当然是要严办,若不实,则要对陈省和郜光先进行处罚,恢复辽王的名誉。
这,才是钦差此行的根本目的。
接下来,洪朝选和程尧相就在江陵住下,并发布告示,让百姓有冤伸冤,朝廷都将严肃调查,明确是非曲直。
江陵府百姓被辽王府祸祸多年,民怨沸腾憋了多少年了,终于有机会报仇。
一时间,钦差行辕外百姓拥挤,从早到晚都有百姓入内申诉冤屈。
在洪朝选和程尧相、施笃臣审理江陵百姓申办冤案应接不暇的时候,一只有大大小小数十只海船组成的船队缓缓靠上南澳岛。
南澳岛位于闽粤交界之地,属于广东潮州府管辖,但因孤悬海外,所以官府对其的控制力极弱。
自嘉靖三十一年倭寇大举来袭后,这里也成为倭寇的乐园,经常在此地集结和修整。
不管是俞大猷还是戚继光,在围剿倭寇时数次攻陷此地倭寇大营,但围剿结束离开后,新的倭寇很快就会卷土重来。
做为一个海岛,明军也实在没有在此长期驻扎大军的勇气。
所以,地方上只能派人时常侦查此处,而却无法派驻大军。
而此时正在登岛的部队,当然不是明军,从他们混乱的衣甲就能猜到,又是一伙实力庞大的倭寇来此修整。
而当下在江南,还有此规模的倭寇,实际上也仅仅只剩下一支,那就是曾一本所率领的海盗集团。
今年六月,曾一本打听到俞大猷命广东水师前往福建,遂带兵偷袭广州,想大掠一番。
偷袭很成功,击败附近明军后,在广州城外和附近地区大掠一番,随后又在赤湾、东灞等处击败明军。
本来还想顺势攻打附近其他沿海府县,可听说俞大猷命令已经集结的浙、闽、粤三省水师战船南下回援,又有澳门华人海商集结的武装商船赶来救援,所以果断选择撤退出海,先把从广州附近抢来的战利品销赃。
退走时,还把朝廷打造的数十艘新造战船挑拣出即将完工的几条开走,其他的全部付之一炬。
这次战事,无疑是俞大猷从军以来最脸上无光的一次,他被曾一鸣海盗围在广州城里不敢应战。
事发突然,他根本来不及整兵备战。
而这次再来,也是因为暂时没有选择好要攻打的目标,所以先临时停靠在南澳岛上,打算侦查明军动向在做计较。
南澳岛的地理位置太特殊了,北上可攻打福建,西进则是广东沿海,若明军势大就立即南遁。
至于明军的水师,说实话,曾一本还真不看一眼。
明朝水师又称大明水师,是曾经世界第一的中国海军,它的起源是元末朱元璋所部的两大主力之一巢湖水师。
在明成祖鼎盛时期,明王朝拥有各类船只三千余艘,其中巡船千余条,战船千余艘,还有驻扎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400艘大船和400艘运粮漕船,其中还有许多远洋宝船,此外还拥有大量护洋巡江的警戒执法船和传令船。
威名远扬的郑和船队实际上只是强大的明帝国海军的一支海上机动舰队而已。
明初就在首都南京城新江口设立水师营,造船四百艘,所辖沿江诸郡,上自九江、广济,下抵苏州、泰州,中包安庆、太平。
而为了解决倭寇的侵扰,置水军等二十四卫,每卫船五十艘,军士三百五十人缮理,明朝水师正式成立。
之后更是以方鸣谦提出“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兵,水具战舰,错置其间,倭寇不得入,入亦不得登岸,则可制矣。”
此建议获得朱元璋的肯定,成为明初海防建设的基本思路。
只是到了现在,卫所制度早已崩坏,自嘉靖朝倭寇再次大举来袭后,沿海官府又感觉到海防压力倍增。
匆忙之中,他们也只好尽可能的在地方上寻找可供征召的对象,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发达的广东地区,大量的走私海商被作为救火队员使用。
到最后,索性将其纳入编制,成为朝廷认可的水师。
而曾一本,曾经就是走私海商之一,自然也曾经被官府召入水师。
大明军饷如果能够全数发放,不克扣,不拖欠的话,对于大部分船民来说,虽然收入肯定没有过去多,但是也能勉强接受。
可是就官府对明军的后勤,很快就让曾一本脱离明军体系,干起老本行。
走私海商,本就是亦商亦盗,所以重操旧业的曾一本丝毫没有觉得有什么不适,不过就是被官府通缉而已。
在大海上,官府又抓不到他。
而他的对手,明军水师,除一部分是沿海卫所征召军卒外,还有许多就是他的老同行。
即便有俞大猷坐镇,但在海上,他也丝毫不惧。
何况,随着月港的开放,明军水师的巡逻和防御中心已经转移到月港附近,才让他觉得有了可乘之机。
站在大船船头,看着手下一条条船靠上南澳岛,曾一本一时间雄心万丈。
“老大,该我们登岛了。”
身后脚步声响起,一个体型魁梧的大汉站在曾一本身后说道。
“派出去打探消息的人,都安排好没有?”
曾一本没有回头,依旧看着眼前这些大船问道。
“已经安排好了,老大。”
身后大汉答道。
“好,那我们上岛。”
曾一本答道。
第675章庄田数额
北京,紫禁城,文渊阁。
“刘世曾所报仅在直隶,勋戚五世庄田超过一百顷的甚多,如超过一千三顷的一家,超过五百顷的三家,超过百数十顷的二家。
戚畹有田二千八百顷者一家,一千五百顷者一家,一千数百顷者七家。
废绝者九家,其田约三千五百余顷。
赐田不载册者四家,田二百余顷。
更有奸冒者五家,有田约三千余顷,应该追夺。
户部商议,勋戚之家应当稍优,册籍不载者应再核实,废绝者但先世丘墓尚在应量留数顷,以资祀祭。
但不因只简单核实数量,朝廷应该定下一个限度,各勋戚之家该留多少庄田,最好有个度,超过部份,还是应该按律征收赋役。”
说话的是户部尚书马森,今日是内阁召集六部尚书部议的日子,他说的刘世曾乃是当今北直隶巡按御史,时近年底,各方都开始为当年征收赋役,完成任务而头疼。
直隶巡抚虽然位高权重,可治下难题也多,最主要的就是那些田地,大多已经成为皇庄或是勋戚家庄田,让地方官府在征收赋役时阻力甚大。
户部不断对巡抚衙门施压,要尽快汇缴赋役,而地方上却迟迟定不下。
做为巡按御史,自然要参加监察。
一番追问之下总算搞清楚,就是各地都是皇庄、庄田,这些人家可不是他们惹得起的。
其中更有一些所谓庄田存疑,但是屡次上门询问却被挡了回来。
刘世曾这次也发狠了,在户部再次催问的时候,直接把事儿都抖搂出来,让户部找这些勋贵集团谈去。
皇庄,他是惹不起的。
勋贵集团虽然是掉毛的凤凰不如鸡,可他也惹不起,但是户部和内阁还是不在乎他们的。
确定勋贵庄田数量,感到和自己无关,其他各部的尚书此时都老神在在坐在那里,或老僧入定,或端起茶杯细品,有马森在,有内阁五位阁老在,还轮不到要他们出来。
“王大人怎么看?”
李春芳看了下陈以勤、魏广德等人,见他们没有说话的意思,遂开口向王廷问道。
划定庄田,户部是可以定调子的,可马森没有直接选择上奏,而是拿到部议上说,自然也是不想独自承担勋贵集团的报复,想拉内阁下水。
不过这件事儿,内阁可以做,但是还要都察院配合,他们毕竟有监督之责。
先看看都察院是否想淌这趟浑水,再决定内阁怎么表态。
王廷乐呵呵开口说道:“朝廷只要定下标准,都察院定然派人配合,毕竟我们的职责就有监察之责。”
王廷只承认派人配合地方,监察庄田丈量,其他的不管,也是够滑头的。
“马大人,户部是怎么想的?勋贵庄田定多少合适?”
这次李春芳不再含含糊糊的问话,而是点出重点,那就是户部觉得给各家留多少免税庄田为好。
那边还在谈话,魏广德则是低头看着刘世曾的奏报。
先前马森只说了大概,可刘世曾奏疏里确实说的明白,勋戚傅派五世田溢百顷以上者,成国公朱希忠田千三百余顷,定国公徐文璧、英国公张溶、惠安伯张元善田各五百余顷,泰宁侯陈良弼、锦衣卫指挥李光先等各百数十顷。
戚畹受赐太滥者,驸马李和田二千八百余顷,许从诚一千五百余顷,锦衣卫指挥谢守朴、林荐、张澍、陈书文、龙邵辅,千户夏时际等田各千数百顷以上。
这些,都只是占田较多的,至于其他勋贵的田地,大多也超百顷。
戚畹,其实就是外戚,因女嫁入皇家而受到皇帝封赏,也得到大量庄田赏赐。
庄田,其实就是明朝土地兼并最常见、最公开的方式。
明代庄田,是由皇帝根据不同身份和品级高低钦定和赐给的。
有属于皇帝占有的皇庄,属于后妃和尚未到封地就藩的藩亲王占有的宫庄,属于己出官就藩的藩亲王及公主占有的王庄,属于外戚、勋臣、宦官占有的田庄,属于寺院占有的田庄。
这些庄田都享有免租、免役等封建特权,最初由官府代管,按照每亩纳籽粒征银3分的定例,由州、县向庄田农户收取,然后这些庄田占有者去州县领取。
后来亲王、勋贵们甩开了州县官府,自己派人经营管理和收取租银。
由于他们所占庄田少的也有百顷,多者达几万顷,因此先后都在所属庄田设若干田庄,分别经营。
在皇庄、王庄派侍从太监担任“承奉”,位在田庄所设庄所经营田庄各种产业,并有旗校三、五十名跟随。
以后各类田庄逐渐采取了派家人到庄所管庄,称为庄头,随带“庄头伴当”多人,充当打手,管理生产和收取田租。
钦赐庄田,朱元璋时就有了,他曾诏令赐给亲王田千顷,以其租充当禄米。
赐公主各占庄田一所,每年能收米2500石,以充禄米。
这种钦赐庄田都被宣布为永业田,免租税。
朱棣作燕王时,在宛平县私建田庄,称为王庄,用以筹集培植亲军的饷粮,即皇帝位后,改王庄为皇庄,这是明朝皇帝直接掠夺土地之始。
宪宗时,没收太监曹吉祥之地为宫中庄地,也称为皇庄,以后皇庄越来越多。
藩王、权贵也纷纷效尤,他们用向皇帝“请乞”、“奏求”等方式求得“钦赐”,于是就以官荒无主之地为名,无所顾忌地圈占民田。
宗室、勋贵之后也把其他方式获得的土地挂在庄田里,因为就可以被当做永业田,而不用向朝廷缴纳租税。
当然,这样的结果也导致地方官府可以征缴赋役的田地越来越少,加重了百姓负担,再最后不得不选择卖出自己的田地,而这些田地进入权贵手中也摇身一变成为庄田,如此恶性循环。
原本在朱元璋的设想中,他赏赐的庄田其实是牧马草场或是河滩废地,定下这个制度是想着让他的子孙后代,自己去开垦荒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