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708节

  果然,隆庆皇帝已经没有看后面十三条罪名的兴趣,而是直接对孟冲问道:“乐妇之子川儿是怎么回事?请封名又是怎么回事?”

  “陛下,这是之前辽王向宗人府奏报,要为其子川儿入册,不过礼部、宗人府在核查时发现川儿身份不明,其母更是贱籍,所以一直压着没有答应。”

  孟冲急忙说道。

  这个事儿,要不是昨日之事,他也是完全不知道的。

  不过在提前看过那道奏疏后,自然就打听清楚了详情。

  今日皇帝问起,自然对答如流。

  “哼,礼部为何不报?”

  隆庆皇帝余怒未消,继续问道。

  “礼部不批,自然就不会上报,而且,这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

  孟冲急忙答道。

  听到这个理由,隆庆皇帝稍微消除了一些怒火。

  是啊,自己知道这个消息就这么生气,礼部的人还算体贴朕,知道自己不喜,就不批也不报,自己也就不用生气了。

  想到这里,隆庆皇帝才点点头,继续往下看,很快就有毛骨悚然之感。

  按照张居正接下来所列辽王朱宪的罪名,前面若还只是让他暴怒,后面就实在难以出口。

  罪一,先帝哀诏至,越五日不举哀成服,更纵饮游猎。

  罪二,淫乱从姑及叔祖等妾,逼奸妇女或生置棺中烧死,或手刃剔其臂肉。

  罪三,殴死仪宾,禁锢县君,勒诈宗人,戕杀官校,收人之妻,攘人之产,掘人之冢,燔人之尸,不可计数。

  罪四,用炮烙割剥等非刑剜人目、炙人面、煇人耳。

  罪五,纵伶竖渎乱宫中。

  罪六,创立离宫,私造符玺。

  罪七,宠信私人,僣用侯、伯、金吾等官名,赐蟒衣玉带。

  罪八,凌辱府县等官,蔑视天子之命吏。

  罪九,诡请金印刊刻妖书,与徽王通谋不轨,及奉诏追夺匿不肯献。

  到最后,才如洪朝选般,把辽王朱宪在知道朝廷派出钦差大臣核查其不法事后,居然在辽王府中竖起“讼冤之纛”四个大字大纛对抗的事件说出。

  不过张居正可不会像洪朝选那样轻拿轻放,而是重点写出此行为在湖广官场引发激烈动荡,地方官员因此认为辽王有谋反之心,直接派兵围了辽王府,等待钦差到来进行调查。

  谋反之心。

  前面的几条罪名都是写辽王对先帝不敬,之后罪名则是显示出辽王在封地对百姓,对自家宗室成员的残暴,后面的罪名则是暗示辽王似有不臣之心,到最后终于竖起大纛,让湖广官员认为其要谋反。

  “其他奏疏,有什么重要的吗?”

  隆庆皇帝这会儿已经没有翻看其他奏疏的兴趣,现在他脑袋里装的就是辽王朱宪,在考虑该如何治罪。

  不是惩罚,而是要治罪。

  “回皇爷,其他倒是没什么要紧的。”

  孟冲低眉顺眼说道。

  “嗯,你拿回司礼监处理吧。”

  隆庆皇帝吩咐道,看着面前这份奏疏,他又继续翻开,往下看,他记得先前孟冲说前面是张居正的奏疏,后面还有这次派往湖广钦差的奏疏。

  还是正副使分别上奏,这说明某些事儿上,他们有分歧。

  做为经办人,能有什么分歧,这也是他这个皇帝很好奇的。

  很快,他就看完了正使洪朝选的奏疏,虽然依旧面有怒意,但还是微微点头。

  洪朝选的奏疏和张居正的差不多,除了不如张居正全面。

  不过也正常,除了内阁的人,洪朝选一个刑部侍郎,肯定是不知道礼部的事儿。

  接下来,他又翻看了施笃臣的奏疏,眉头不由得一皱。

  “怪不得张居正说湖广震动,原来根子在这里。”

  先前看完张居正和洪朝选的奏疏后,隆庆皇帝也进行了比较,除了乐妇之子一事外,洪朝选并没有提到湖广官场震动的事儿,毕竟辽王现在已经被控制起来了,并没有酿成事故。

  当时隆庆皇帝还在纳闷,张居正奏疏里的话,是从哪儿来的。

  现在看了施笃臣的奏疏,他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高拱、陈以勤等人的教导当然不是无用功,他们教出来的隆庆皇帝也是合格的。

  虽然说喜好美色、珍宝似乎不是一个好皇帝该有的品行,可这些属于人性,可不太容易教导,并不能因此就说高拱他们这些帝师教的不好。

  恰恰相反,隆庆皇帝很精明。

  不过因为过往经历,皇帝木讷的印象已经深入人心,所以他就干脆藏拙。

  反正政务有内阁和司礼监协助,非重要大事他都可以偷懒。

  施笃臣的奏疏里,自然把辽王竖起大纛一事添油加醋的进行报告,比如本来是他下令调集官军包围辽王府,在这里就被说成江陵府官员惶恐,三司官员紧急商议后才做出的包围决定。

  而且虽然是包围,却实际只是监视,没有皇帝的旨意,他们也不敢为难辽王,王府各项采买照旧,并不受影响,不过民间因此却甚为恐慌云云。

  年轻的不知道,可年岁长的还是有印象,那就是几十年前隔壁省那位王爷起兵造反,可是轰动江南的大事。

  “皇爷,锦衣卫指挥朱希孝求见。”

  有小內侍进来禀报道。

  “他来做什么,叫他进来。”

  隆庆皇帝虽然不解,可还是说道。

第689章削爵?禁锢?除国?

  朱希孝进宫,自然是因为今日闹得满朝风雨的辽王府事来的。

  现在通政司那边已经忙疯了,越来越多的官员到了那里,递上自己的奏疏,无一不是弹劾辽王不臣。

  即便最初没有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大臣,在听闻许多同僚都跑去通政司递奏疏以后,都纷纷临时写了一份弹劾奏疏送过去。

  就算辽王本来不会有事儿,有这么多官员参与弹劾,小事也会变成大事,所以他们也来了。

  京城这么大动静,锦衣卫第一时间就有探子注意到了,然后上报到指挥使那里。

  在自己眼皮子底下闹出亲王意图谋反的消息,把锦衣卫指挥使朱希孝吓了一跳,急忙查阅湖广卷宗,并没有发现辽王有谋反的文书,不过涉及辽王不法事倒是不少。

  作为鹰犬,群臣闹出这么大动静,锦衣卫必须第一时间报告皇帝,所以他这就来了。

  此时,朱希孝就趴伏在大殿中央,一动也不敢动。

  临时书写的便签已经递送给皇帝,但是御座上的隆庆皇帝却迟迟没有给出回应。

  朱希孝清楚,这件事儿透着邪乎,貌似是湖广那边官员搞出来的,目的就是要扳倒辽王。

  所谓谋反之心,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看了卷宗,知道辽王在江陵干过的那些事儿,来皇宫的路上朱希孝就已经想明白了。

  他想明白了,却不能对皇帝直说,只能让皇帝自己想明白。

  “知道那些人弹劾的理由吗?只是人云亦云还是有什么依据?”

  良久,隆庆皇帝才开口问道。

  “陛下,臣只看了几份奏疏,大多都是以辽王擅自竖立大纛对抗朝廷钦差,所以认为其行为已经意图谋反。”

  朱希孝立即抬头答道,同时也仔细观察了隆庆皇帝的脸色,发现既没有惊慌也没有愤怒,倒是奇怪的很。

  按理说,传出藩王谋反,皇帝应该是惊恐然后愤怒才是。

  惊恐,是大明立国以来分封的藩王众多,有一个传出谋反言论,其实也代表其他藩王或许也有此心,由此带来皇位不稳。

  虽然那些藩王看似被当猪一样圈养起来,可这么多年了,暗中是否有所准备,谁又说的准。

  当初宁王造反,可不是那一代宁王才有的心思,而是按照准备数代,只是到了那一代的宁王认为正德皇帝失德,君臣不和,天下不稳,才悍然举起反旗。

  愤怒,自然就是针对造反的藩王,也有对司礼监、对厂卫的不满。

  不过就朱希孝知道的情报,辽王本就没有反意,下面的人自然也发现不了,可就怕御座上那位见风是雨。

  “锦衣要加强对其他藩王府的暗查,京里的事儿,以后也要及时禀报。”

  隆庆皇帝并没有打算对朱希孝做什么恩威并施,他对成国公家人还是很信任的。

  “遵旨。”

  朱希孝心头一松。

  虽然换了皇帝后,貌似新皇对他们家还是信任有加,可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也弄不清楚隆庆皇帝对成国公府是什么态度。

  现在看来,皇帝还真没有削减自家权利的意思。

  “下去吧,继续严密监视在京官员动向,特别是他们和湖广方面的往来,都给朕查一查。”

  隆庆皇帝又吩咐道。

  等朱希孝退出大殿后,一旁的孟冲才弯腰低声道:“皇爷,辽王那边闹出这么大事儿,看要不要招内阁阁臣商议一下。”

  “不用了,他们的意思,其实奏疏里都有。”

  这份奏疏是经过内阁阁议的结果,那么内阁的态度其实就是要处罚辽王。

  从奏疏内容看,内阁倾向于重处,但这并不符合皇帝的利益。

  为什么历代皇帝对于藩王犯错,除非十恶不赦,一般都不会重罚,那就是因为要维护皇室的权威,高高在上的地位。

  先前,隆庆皇帝虽然生气,可并没有打算对辽王施加重罚,根本原因还是他继承皇位时间太短,还需要施恩。

  可现在的情况有些麻烦,京官这帮见风使舵的主儿动起来了,要求严惩辽王。

  文官争了名声,皇室丢了面子,这可不是他愿意看到的。

  只是现在朝堂风向让他有些举棋不定,担心因此在隆庆二年就引发一场大的风波出来。

  他父皇嘉靖皇帝在位的时候,倒是敢对朝臣大规模施以廷杖,可他现在还没这个胆子,担心闹出君臣不和的情况。

  若是再有潜伏的如宁王一类的人,这江山就要不稳当了。

首节 上一节 708/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