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710节
所以不想这么快给出答案,就只能那所有弹劾奏疏留中,就是不送回内阁去,事情才可以拖着。
随着所有弹劾辽王的奏疏送入宫中后都石沉大海,不过两日的功夫,大臣们都知道了皇帝的意思。
也不知道是有心人推动,还是大臣们认为自己的意见被皇帝无视引发不满,很快轰轰烈烈的第二轮弹劾风潮就席卷整个朝堂。
这次,许多之前没有上奏的官员也纷纷上书请求严惩辽王,特别是核实辽王对百姓使用许多非人刑法,更是被大书特书,称其残酷历史罕见。
深夜,南熏坊一处大宅后院书房中,魏广德靠在躺椅上,随口问道:“确认是叔大的门生在后面鼓动?”
“老爷,已经确认,除了湖广官员外,就是张阁老的门生在酒席上鼓动官员弹劾,要求禁锢辽王,湖广那边的很多都支持除国。
只不过,这两日,张阁老府上一直都是闭门谢客,这些人也都没有进过张府。
所以,是否是张阁老暗中自持的,还真说不好。”
张吉在下面说道。
这几天,地方上送来的政务就没有什么要紧事儿,所以隆庆皇帝一直在宫里,也没有召见过几位阁臣议事。
魏广德总感觉隆庆皇帝是故意的,辽王这么大的事儿都留在,不像隆庆皇帝的风格。
实际上因为常见京城恶少在城里肆无忌惮,隆庆皇帝对权贵仗势欺人是很看不惯的。
这次辽王事,魏广德还以为皇帝会很快召见阁臣,拿出处理意见来,结果没想到拖几天时间也没结果。
“难道.”
忽然,魏广德心里生起一股想法,以往嘉靖朝发生这样的事儿,皇帝拖的背后往往都是有算计的。
要么处理狠辣,但是因为顾忌名声,所以要拖到朝臣群情激奋,要么是要轻放,所以就一直压着,压到有新的大事发生,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转移。
魏广德可不觉得隆庆皇帝会轻易放过辽王,要么就是还有些举棋不定,要么就是在等朝中情绪积累到更高,再拿出他的处罚。
由此看来,隆庆皇帝似乎是想学嘉靖皇帝对付徽王和伊王那套,有可能在他心里已经有除国的打算。
魏广德不知道的是,其实当初高拱在教导裕王的时候,就详细分析过亲藩的问题,因为在嘉靖朝时,宗室禄米已经成为巨大的朝廷负担。
而高拱把当初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的失败经验进行过详细分析,当然也把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以加强边防,藩屏皇室的目的进行过介绍。
加之隆庆皇帝能感受到宗室禄米对朝廷财政的负担,所以成功在隆庆皇帝心里是扎下了削藩的念头。
不过,隆庆皇帝也清楚,现在貌似是削藩的时机,因为现在的藩王早就不像明初那样有巨大的实力,可终归会落下一个不念亲情的帽子,特别是违背老朱定下的组训。
所以,在登基后这两年里,隆庆皇帝都把这个念头深深埋在心底。
他不想被后世史书记上这么一笔,“违抗组训,对亲族残暴”的骂名。
自己不愿留下骂名,朝廷的财政也能勉强维持,那就拖着呗,把这件“丰功伟绩”留给自己的儿子、孙子好了。
这就是隆庆皇帝最后打定的主意,不过和嘉靖皇帝类似,如果有机会削藩的话,也不是不可以。
毕竟皇帝的儿子都要封亲王,大明的亲王太多了,有机会除掉几个国也可以给自己的孩子腾出一些地方来。
所以,隆庆皇帝在一开始就有了除掉辽藩的念头,只不过他还要等,等到朝臣不满达到顶点的时候再被迫接受除国。
魏广德不知道,不过这个时候,他在书房里胡思乱想中,还是逐渐和隆庆皇帝的心思重合。
如果想要轻拿轻放,他应该在内阁上奏后直接作出处罚,比如派人申敕等等,而不是留中,拖延时间,让事件发酵下去。
第二天来到内阁,值房里书案上今日要处理的奏疏已经一左一右分了两堆。
魏广德知道,多的那堆又是今日送来的弹劾奏疏,少的才是其他政务。
休息片刻,喝了口茶,就拿起政务那堆奏疏。
第一份是兵部的奏本,打算派兵部侍郎谭纶出京巡视蓟镇边防。
其实当初谭纶北调就是奔着蓟镇总督去的,巡视边防早就该成行,只不过因为大阅一事给耽搁了。
而现在经过谭纶和戚继光的摸底,已经有了个大概,继续留在京城确实也不妥。
虽然戚继光现在也不在京城,而是去了昌平,不过京营的事务已经交代给亲信操持,为大阅礼做的准备一直都在稳步推行中,倒也不需要谭纶在京城看着。
魏广德只是片刻思考就在奏疏上票拟可行,然后继续翻看其他奏疏,至于那堆弹劾的奏疏,魏广德打算等看奏疏乏了再说。
反正票拟就那么两句话,其实直接让人帮忙票拟也是可以的,只不过传出去影响不好。
连续十来份奏疏后,魏广德终于把今天的政务处理完,虽然不知道下午是否还有新的奏疏到来,至少现在他面前只剩下弹劾辽王的奏疏。
不过就在这时,有中书带着两个书办又抱着两摞奏疏走了进来。
“这是哪儿的奏疏?”
魏广德开口问道,在看到人进来后,心里没来由的一颤。
“禀阁老,这些是司礼监刚登记的,弹劾辽王的奏疏。”
中书舍人急忙躬身答道。
“放那儿吧。”
魏广德心中哀叹,随便一指说道。
等人出去了,魏广德起身在屋里走了走,心里没来由的有些烦躁。
在内阁被弹劾奏疏轰炸了一天,散衙后,没有处理完剩余的奏疏,魏广德就选择离开内阁。
中午休息的时候,几位阁臣钻到一起就商量好了,其他公务的奏疏,第一时间处理,按照原本程序走。
而那些弹劾的奏疏,能弄多少算多少,就算堆积在内阁也是无妨,反正不会影响朝政运转。
在内阁饱受弹劾奏疏轰炸的时候,乾清宫的隆庆皇帝也在面对如雪片般飞来的弹劾奏疏在发愣。
这是他第二次面对满朝倾覆的场面,上次是朝臣弹劾高拱的时候,但是也没有这次恐怖。
毕竟,京官中的老油条是不会轻易下场表态的。
而这次不同,弹劾藩王,虽然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可到这个时候,上书弹劾才是政治正确,不上书的文官很容易被其他人孤立,所以那些老油条也都纷纷出手了。
加之现在内阁五人可比去年这个时候人多,批阅奏疏的速度也更快。
那时候徐阶、李春芳、高拱不时因为弹劾而回家休息,也影响到内阁的运转。
外廷文官在为他们满朝倾辽而欢呼,没人能理解此时内阁和皇帝的苦恼。
最近几日,凡是弹劾辽王的奏疏,都被隆庆皇帝留中,但司礼监还必须送进来,等皇帝发话了再搬回去。
“明日巳时中,传”
隆庆皇帝看着下面堆积的奏疏,终于决定召见自己的阁臣,看看现在外廷什么情况。
不过先召见谁?
隆庆皇帝一时犯难。
要是高拱在朝,他肯定会选择召见高拱。
而现在,内阁里他放了三个人,那到底是召见稳重的陈以勤还是能出主意的魏广德?
不过隆庆皇帝犯愁也只是片刻,他就确定了人选。
“巳时中,传李春芳、陈以勤觐见。”
“遵旨。”
旁边太监马上领命道。
“好了,还是老规矩,弹劾辽王的放一边,今日朝中挑紧要的报上来。”
隆庆皇帝对下面的孟冲说道。
“皇爷,这有份兵部奏疏,欲遣侍郎谭纶巡视蓟镇,现在谭侍郎和戚将军肩负着大阅的差事,戚将军出京操练周边人马,这谭侍郎要是也离开,怕是会耽误大阅之事。”
孟冲拿起一份奏疏送到隆庆皇帝面前,简单把奏疏内容提了一嘴。、
“内阁怎么说。”
大阅礼已经满朝皆知,所以隆庆皇帝边伸手接过奏疏,嘴里边问道。
“内阁魏阁老批的可行,不过老奴还是担心呐。
国朝多少年没有行大阅之礼,礼部已经命各馆知会番邦来朝,若是出了岔子.”
孟冲关心道。
听到魏广德批了,隆庆皇帝随手打开奏疏看了遍,才开口说道:“离大阅还早,记得当初调谭纶来京,就是为接替赵炳然总督之职,现在让他去看看,倒也可行。”
闭上奏疏,又递给孟冲道:“批红吧。
批红后奏疏送到朕这里来,明日朕亲自给他。”
内阁阁臣就是这点好处,皇帝对内阁批复的奏疏,有疑虑会第一时间让票拟的阁臣觐见,对于已经不怎么喜欢上朝的皇帝来说,大臣们能够见到的机会太少了。
见不到皇帝,单靠奏疏想要得到皇帝的关注,太难。
而阁臣就好多了,要是真想见皇帝,只需要票拟的时候稍微做点手脚,就会有机会。
当然,票拟出了岔子,皇帝召见也会变成叱责,这也是个技术活儿。
宫里的对话,魏广德自然不知道。
临近散衙的时候,礼部尚书高仪来到内阁,把钦天监进的明年大统历送来、
在李春芳值房里,魏广德随手翻了翻就笑道:“明日送进宫里吧,这东西,我们这里谁能明白这阴阳之术。”
“呵呵.”
内阁诸人和高仪都是大笑。
第691章禄米和财政
第二天,紫禁城乾清宫。
隆庆皇帝正在召见李春芳和陈以勤,两个人在内阁不久,就被宫里的太监带到这里。
为了这次召见,隆庆皇帝命令司礼监把这几天堆积的弹劾辽王的奏疏全部都搬到这里。
“现在朝堂到底是怎么回事?大臣们闲的很,眼睛都盯着辽王事,自己的公务都不管了吗?”
隆庆皇帝对着两位内阁辅臣开口说道。
陈以勤低着头,虽然内阁并没有耽误公事,但皇帝这话也有道理。
大臣们都在想怎么写弹劾奏疏,自然就少了思考、处理政务的时间。
陈以勤不做声,李春芳做为首辅自然要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