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721节
到了这个时候,官府已经逐渐退出食盐的分配,只是按照户数要求供盐数量并且抽税,而食盐则开始由牙行和商铺进行出售。
这样就有力的隐瞒下人口激增和供盐数量增加的秘密,为盐商在其中大赚特赚奠定了基础。
虽然解决了下游问题,可上有盐场还卡着,有需求但是没有供应也不行,特别是明朝官府对盐价管控非常严厉,各地盐价每岁都要作为政绩往上报告,朝廷要知道各地盐价到底是多少。
所以,盐商很机敏的控制这市面上盐价,但是却大量出售私盐。
不过明朝官府一直对私盐打击力度很大,《大明律》规定:“凡犯私盐者,杖一百,徒三年。”情节严重者可判死刑。
对于终端的买卖,《大明律》也有明确规定:“沮坏盐法者,买主卖主,各杖八十,牙保减一等,盐货价钱并入官。”
也就是零售阶段,买主和卖主都要受到处罚。
不过私盐毕竟数量不多,灶户产量有限,在保证盐场的生产任务以后,能剩下的已经不多。
于是,从官方盐场增大供应就成了满足市场需求最重要的一环。
余盐,每当官府要处理时,必然会吸引天南地北八方盐商争抢这块蛋糕。
要平息勋贵的不满,魏广德觉得抛出盐引就行了,而利益受损的一方其实就是两京的户部和一些地方盐政衙门。
相对来说,这部份钱财其实最终也落不到朝廷手里,还不如在这里变现给勋贵,让他们少祸祸军户,也稍微提高一点大明军队的战力。
魏广德把两淮、两浙和山东等盐场报上来余盐数量给李春芳算了算,让他知道这些盐引发出去朝廷会有多少银子。
虽然不知道拿到盐引,背后运作后会带来多少利润,可李春芳也知道,应该可以满足勋贵的胃口。
李春芳了解了魏广德的想法,沉默许久才说道:‘这样处理,虽然可以挽救京营,可下面的官员会不会不满,到时候又会闹出风波。’
其实,李春芳更想说的是,这波利益让给勋贵,他们就什么也得不到。
而如果继续留在文官这边,逢年过节地方上的冰敬碳敬,他们也能收到不少。
按照魏广德的做法,今年的收入,怕是也多多少少会受到一点影响了。
只不过到了首辅这个位置,李春芳也已经无欲无求。
既然重新进行一次盐政的利益分配可能就会恢复京营的一丝战力,似乎也不是不能交换。
此议虽然是魏广德提出,可后面和勋贵之间还有嘴仗,都得他这个内阁首辅代表文官集团和勋贵进行争斗,若是在自己任上能做好此事,自己的名字也应该被后世记住吧。
想想这两年的首辅生涯,外界对他的评价怎么样他也知道一些。
说他没做什么大事,这算不算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李春芳伸手提笔在手就想票拟,不过想想觉得既然这是魏广德提出来的,干脆把其他几个阁臣都叫来,直接以阁议的名义递交上去好了。
魏广德提出建议,内阁商议认可,这样的奏疏到了皇帝那里,影响力也更大一些。
其实一切,他们要的就是皇帝最后选择内阁的决定,而不是受到勋贵集团的影响。
起身,唤来外面的书吏,让他马上去通知内阁其他人来这里商议大事。
不多时,陈以勤、殷士谵和张居正就到了。
吩咐外面人远离值房后,李春芳就把魏广德的打算告诉了三人,并把魏广德的奏疏给他们看了。
陈以勤和殷士谵都是以国事为重,可以增强京营战力,自然是件大好事。
至于余盐,其实不管怎么分配,他们都不会直接插手其中,实在是传出去不好听,所以对他们来说影响有限,自然不会反对。
而张居正则一直保持沉默,因为他正在脑海中推演此事最后可能的结果,别余盐的事儿抛出来,最后鸡飞蛋打,在隆庆皇帝那里失去支持,让勋贵从中牟利。
要知道,魏广德的身份太特殊,他身上既有文官集团的身份,还有军户的影子,更有顶级勋贵的关系,张居正吃不准魏广德到底是不是真如他所说,亦或者是勋贵集团的人盯上了盐场的余盐。
不过推演一番,貌似发现除了递上这份奏疏,双方开始吵架,争取皇帝支持,唯一可能出问题的地方就是魏广德和勋贵之间私下里协商的时候,会不会私下里拿下一些好处。
不过这些其实也不重要,只要真把京营战力保下来,对他们来说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了。
和李春芳、陈以勤一样,他也并没有把下面那些官员当回事,而是想到办成此事的好处。
想要坐稳自己的位置,或者还想升官,最后还不是要求到自己这里。
“我也没意见。”
在陈以勤、殷士谵表态后,张居正也表态道。
第700章交易
魏广德的提议,看似文官集团只有损失没有收益,只是因此京营战力会获得提升。
可是进入内阁的人,哪个又看得上那点“蝇头小利”。
即便京营战力提升貌似得利的是武将,他们也是能够接受的,因为谁也不想当年的事件重演。
有一支战力强大的军队驻扎在城外,在城里当官也能安心不少。
内阁取得一致意见,魏广德以为今日之事已了准备告辞离开李春芳值房之时,张居正忽然从袖中摸出一份奏疏,对李春芳、陈以勤说道:“二位阁老,我这里收到一份吏科给事中给事中郑大经、御史张瞻等联名上奏的奏疏,因前次考察刑部时人不在京城所以有遗漏,科道认为刑部侍郎洪朝选为官操守失当、政绩平庸,应予罢黜。”
“考察拾遗?”
李春芳捋着胡子问道。
“正是。”
张居正上前几步,把手里的奏疏递到李春芳面前。
此时京察已经结束,升迁、留任和罢黜官员早已定下来。
内阁几人的自陈乞罢也都被隆庆皇帝驳回,还温言宽慰,所以他们的关已经过了,现在说起旁人心情自是轻松无比。
“洪朝选.是不是上次被派往湖广那位?”
陈以勤皱眉问道。
“我查了查,正是。京察时洪侍郎出外差,所以吏部和科道对他考核出现疏漏,这次洪侍郎回朝后才发现。
科道补察后发现拾遗,这才又上奏,请求罢黜其职。”
张居正本就相貌堂堂,此时说话更是一脸正气,让李春芳、陈以勤一下子就相信起来,不疑有他都纷纷点头。
而站在张居正身后的殷士谵和魏广德因事不关己,也都没多想。
洪朝选,魏广德倒是认识,毕竟朝中三品大员就那么多,不可能会不认识这人,只是没有什么交往,自然也懒得给他说话。
这就是政治,从古到今奉行的就是“朝里有人好做官”。
“既然考核拾遗,那就一并递上去吧。”
李春芳看来眼陈以勤,见他没有要为洪朝选说话的意思,又看了眼后面的殷士谵和魏广德,两人都是微微低着头,当即就开口说道。
他的意见,屋里自然没有人会反驳,所以又一次全票通过。
“各位手上还有需要拿出来商议的吗?”
李春芳接着又说道。
听到李春芳的话,陈以勤也看向殷士谵和魏广德,见两人都只是抬头看了眼众人反应,却没有其他动作,就知道已经无事。
于是,陈以勤开口说道:“首辅大人,看来大家都没什么要说的了。”
“嗯。”
李春芳点点头。
“既然如此,我房里还有几分奏疏未看,我就先告辞了。”
陈以勤说话间起身冲李春芳拱拱手告辞。
张居正、殷士谵和魏广德也都是纷纷起身,向李春芳告辞。
众人一起离开首辅值房,全然没有把先前张居正的奏疏当回事,放在心上。
只是这片刻的功夫,他们就决定了一位当朝三品大员的去留。
直到散衙后,魏广德坐在轿中无事,回忆起今日处置的公文是否有疏漏时才猛然想起。
“洪朝选?湖广?”
想到这位是考核拾遗,魏广德当然就记起他就是被做为钦差大臣前往湖广江陵府查辽王事的正使,这一回到京城不足半月就被人弹劾罢职。
魏广德想到之前张居正在内阁上奏关于辽王的奏疏,还有洪朝选和施笃臣各执一词的奏疏,魏广德这才回过味来。
晕,被张居正耍了。
虽然不知道张家和辽王府之间到底有什么恩怨,但摆明了张居正要对辽王动手,而洪朝选显然没有在乎张居正这位阁臣的权威,说了“公道话”。
至于要说郑大经、张瞻等人恶意诬陷,魏广德还是不信的。
大明朝官员的操守,早就没有了。
他自认为自己有良心,可还不是拿了许多用后世眼光看不干净的钱。
还有自家最主要的收入,用后世的眼光看其实都是权钱交易,利用自己的权势为商人经商保驾护航,而商人则报之以桃。
摇摇头,魏广德不再继续去想这个人,得罪阁臣,能够平安回家养老就不错了,没找人查他的不法罪证就算运气好,至少官身还在。
要是张居正心黑点,弄出一桩贪赃枉法的罪名,直接剥夺官身也不是太困难。
不过要细想,就是没有让他如愿,就出手干掉一个三品官,张居正的手段也是狠辣至极。
当晚,魏广德府上静悄悄的,并没有勋贵府邸的人来到,显然他们还不知道魏广德奏疏的内容。
想想也是,魏广德的奏疏散衙前才送到司礼监,那边处置分类后,因为不是要紧的公务,当然要晚些时候才有人看到。
而那个时候,皇宫里可能已经落锁,自然很难把消息传递出来。
不过第二天一早,估计一些勋贵就会知道,然后病毒似的快速传播开。
不过魏广德也不担心,自己给他们想到利益替代的法子,用盐引赚银子实际上更加光明正大。
手里握着新发的盐引,和大盐商合作经营赚钱分红,可不就比在军饷里面贪墨要干净吗?
要想靠所谓权势,强行剥夺别人的利益,那肯定会招来极大的反弹。
可是交易,大家就只是谈价钱,又不是把他们从京营里清理出去,依旧给他们留下一堆官职。
只不过是要了一些职位,从边镇将领中遴选出来进京赴任。
实际上大明朝的兵部,定期也会从各地卫所抽调“人才”加入京营,比如戚继光的老爹,就是这么从山东调到的神机营。
果然,第二天魏广德还在内阁处理政务,午时初,就有宫里內侍到来,说皇爷召见。
魏广德跟着內侍进了乾清宫见到隆庆皇帝,行礼后起身,就听到隆庆皇帝问道:“前日校阅京营如何,给朕好好说说。”
魏广德于是就把京营见闻流水账似的向隆庆皇帝进行汇报,再说到京营各队列演练的时候,使用了一些稍显夸张的词语,什么坚如磐石,迅疾如风,锐不可当,听的隆庆皇帝心驰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