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723节
“嘿嘿,朝鲜的使团,这在京城待了俩月,说是沐浴我大明荣光,结果到处偷偷摸摸购买东西.”
陈大纪说道。
“朝鲜使团?他们还没走?”
魏广德奇怪问道。
“就是打算走,可他们夹带了太多私货,不好离开,所以才雇人想悄悄把一些东西运送出城,到了城外再汇合,打着使团的旗帜回国。”
陈大纪说道。
“朝贡,朝廷不是有赏赐,他们怎么还要夹带?”
魏广德问道。
“都是自己的,不是朝鲜国王要的。”
徐文璧似乎见怪不怪的说道,“那些使者来一趟大明,还不借机搞点私货回去,不过以往都是丝绸锦缎,铁器倒是少有。
记得好像朝廷是有铁料赏赐的.”
“谁说不是,可就有使臣团里的人贪图那点小利,私下购买了许多铁器想要带回国贩卖,毕竟朝廷给的铁料有数,他们带回去要直接交给朝鲜的朝廷,他们是分不到多少的。”
陈大纪说道。
“好像每次有使团来京,巡城御史就很精神,呵呵”
“都知道他们要做什么,官面的事儿办完就要忙着自己私下的事儿,以往只是在超量驼载、公物私夹,像这次的数量还是比较少见,好几百斤呐。”
随着他们对话,魏广德才知道这些外国使团来到大明除了正常的朝贡贸易外,还会偷偷私带商品回国贩卖赚钱。
好吧,想着一趟出使就要耗费数月时间,一路上也是艰难困苦,魏广德也就不想管了。
铁盐茶等商品这些都是朝廷限制交易的东西,国内少量交易没问题,可要出国那就必须经过很多审批,可不是随随便便能运出去的,一路上有无数关卡审核公文。
不过利用使团走私的话,就要方便许多。
“那我们去朝鲜册封的官员,就是行人司那边的人,回来是不是也会带点土特产?”
魏广德想到既然外国人来大明要夹带私货,那国内使团出去会不会也夹带点东西回来,于是开口问道。
“那是当然,朝鲜那地方穷归穷,可狐皮、土豹皮、貂鼠皮这些皮毛是真的不错,出去册封的官员也是大箱小箱往回带。”
“那些东西,辽东不也有.”
很快桌上的话题就转到辽东和其他地方的土特产上,他们这些勋贵各自有各自的地盘,大多是祖辈以前镇守过的城池,在那里留下来的人脉关系。
后来家族子弟出去历练和镀金,也往往选择这些地方,自然两边的联系一直保持着,甚至还很频繁。
地方上每年都会送来孝敬,而他们则在京城给人保驾护航,大明朝贪腐成风,其实就是这么形成的。
地方上的官员根本不怕事儿,什么银子都敢贪,反正京城有人,真出了事儿自有人会出手摆平。
不过魏广德这会儿考虑的才不是朝鲜那边有什么好商品值得进口,而是辽东商会似乎也和朝鲜那边有交易,从那边偷运东西回来。
得了,貌似自己就成了大明朝目前来说最大走私团伙的保护伞。
以前的走私商人,那肯定得数江南那边。
不过随着月港的启用,这些走私商人大多已经成功洗白,还是出自他的手。
可和自己有关联的一些生意,貌似还没有拿到官方的经营许可。
魏广德心里暗中做了个决定,回头详细问问月港的情况,再考虑是在天津或者辽东某地再搞一个月港。
隆庆二年,月港向内廷输送了三万两银子,另外福建官府也分到一些,具体怎么瓜分的魏广德当时为了避嫌,并没有过多关注,而是由户部尚书马森和福建巡抚涂泽民商定。
又说了会儿,终于朱希忠还是开口说到京营的事儿。
“善贷,听说你想陛下上奏,想停罢太监校阅京营,而改由陛下亲自校阅,怎么大的事儿前几日宴席上怎么没听你说起。”
朱希忠的话,算是成功的挑起了今晚的重头戏,他们来魏广德这里还不就是奔着这事儿来的。
要是皇帝真的没三年去一趟京营,那现在练出来的各营就必须保留下来,否则没法给皇帝看。
可要是这样,他们虽然依旧从这些军士手里克扣银子,可长期训练的和不训练的兵,拿的军饷当然不能一样,这就是从他们手里抢钱。
至于校阅的太监,送点银子就打发了,往往只是在校阅前几天临时操练一下就行。
那帮太监也不会较真,更不会为难他们这些勋贵。
“国公爷,京营这事儿,非是我要做什么,而是陛下对京营当下战力衰弱非常不满,特别是石城事发后。
当时陛下把我叫到宫里说起此事,是打算把京营从上到下彻底动一遍,把京营的将官全部派去边镇历练,调边军能征善战将领回来”
魏广德把事情添油加醋的说了起来,顺便也说了当初陛下还在裕袛之时,对于京营士卒的懒散其实也是有所耳闻,只不过当时是没办法解决。
可是陛下登基以后,自然要做点什么,改变当下的情况,特别是京营的战力是必须提高起来的。
“陛下说了,庚戌之变时他尚小,可也见到当时京城里人心惶惶的样子,这是他绝对不能接受的。
我一听陛下要把人都外调,再从边镇选将进京,这哪行?
我虽然没接触过京营,也知道里面的将官和诸位沾亲带故,就当下各边的情况,这去历练还不就是九死一生。
不过陛下又急于看到京营的改变,所以才想出让陛下大阅京营的法子,练出一支精锐给陛下看看,让他知道现在的京营和当初可不一样了。”
“那也不用陛下三年一次大阅啊。”
朱希忠皱眉说道。
魏广德提及石城之事,朱希忠自然也有印象,他也被隆庆皇帝叫出说起过,不过没有拿出一个主意来,不过当时确实感受到皇帝对京营不满的情绪。
“京营若是不做出一些改变,不能让陛下满意,谁也不知道下一步陛下会怎么做。”
魏广德看着成国公说道:“其实当初在裕袛时,陛下就对军士被克扣军饷一事深恶痛绝,应对京城权贵驱使京营军卒做私事不满。
若是不让陛下定期校阅京营,知道京营正在按他所想改变,后果疏为难料。”
魏广德说出克扣军饷和私役兵卒的时候,所有人都是脸色微变。
“嘉靖十五年时,都御史王廷相提督团营时所奏京营三弊,陛下裕袛时就经常拿出来看。”
魏广德又说道。
魏广德所说陈年往事,不知道的人还是四顾,可知道的人都是脸色大变。
其实明朝京营的问题,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被人上奏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王廷在奏疏中所言三弊:一、军士多杂派,工作终岁,不得入操。虽名团营听征,实与田夫无异。
二、军士替代,吏胥需索审贿,贫军不能办,老羸苟且应役,而精壮子弟不得收练。
三、富军惮营操征调,率贿将弁置老家数中,贫者虽老疲,亦常操练。
魏广德看场中入英国公张溶、定国公徐文璧等人都是一脸懵逼,干脆就把王廷当时力陈三弊说了一遍。
“此三弊,再有陛下知道的克扣军饷,京营到了该整顿的时候了。”
魏广德最后说道。
“京营的问题我们其实也知道,可是真要整顿,我担心下面会乱啊。”
张溶皱眉说道,朱希忠闻言也是点头。
他们已经到了顶峰,所想就是天下太平,爵位传承下去。
第702章
“京营的问题我们其实也知道,可是真要整顿,我担心下面会乱啊。”
张溶皱眉说道,朱希忠闻言也是点头。
“保持现状,京营一分为二,老营维持原样,而戚继光选练出的十营保持现有样子就成。
虽然少了些许进项,可却能两全其美,既恢复京营的战力,在陛下面前能过关,各位也能保留在京营里的一份权利。”
魏广德开口说道。
他不是傻瓜,不会一开口就把余盐的事儿抛出去,容易把胃口养刁了。
虽说眼前这些大明朝的顶级勋贵对京营那点军饷没什么兴趣,可是毕竟是规矩,下面人扣下来的银子送到府里,他们一样照收不误,否则为什么会传出这事儿就急急忙忙到自己家来。
“善贷,你不是外人,我就和你老实说了,这京营的水很深。
其实世宗皇帝在世时,也和我说过几次京营,可几次调整下来,最后还是只能照旧。
你是聪明人,应该能猜到原因吧?”
朱希忠开口说道。
魏广德知道京营复杂,可听朱希忠的话,貌似真要动了这块蛋糕,好像皇帝都很难收场,这就奇怪了,嘉靖皇帝到底是顾忌什么?
看着魏广德的眼神,朱希忠和张溶对视一眼,这才说道:“你只看到我们爵位显贵,就觉得我们应该能代表武勋一系说话,可我实话告诉你,下面人的利益,我们维持的好,自然平安无事。
可要是下面人感觉利益受损,你都不能想象他们能干出什么事儿来。
这下面人,不止是你想的,只是京营里的。
他们和我们沾亲带故,可在外领兵带队的将领,许多和他们更加亲近。
你想想,世宗皇帝多么聪明的人,他都不敢对京营打动,其实也是顾忌到这些。
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真要他们联合起来,我们也未必能够弹压的住。”
朱希忠说出来的话,其实涉及到许多秘辛。
嘉靖二十九年,心高气傲的嘉靖皇帝如何能忍受庚戌之变的奇耻大辱?
他不是没想过改造京营,再次发动北伐战争,把脸面找回来。
可是他设想了无数办法,重新改造京营,但无一成功,而最重要的就是边军和京营对调,会直接损害带兵将领的利益。
不管是边镇还是京营,大家都指着军饷吃饭。
按照皇帝的意思,他们的好日子当然就没有了,谁还会愿意给他卖命?
甚至,隐隐有不稳的迹象。
想想,内外将领要是起兵作乱,嘉靖皇帝能够如何平息?
根本就是无解难题,除非你手上有一支百战百胜的大军,否则就不敢捅这个马蜂窝。
至于让陆炳动用锦衣卫,神不知鬼不觉抓捕那些将领。
人太多了,抓都抓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