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779节

  现在好了,南京一些官员收到徐阶请求出面的书信,自然知道之前两边的书信往来没把事儿谈成,而且貌似闹得很不愉快。

  于是,收到书信的官员纷纷给海瑞去信,让他适可而止,毕竟涉及面太宽,影响太大。

  但是也因此,海瑞和徐阶之间的矛盾也渐渐在南京城里传开,南京城里的御史就像闻到腥味的鲨鱼般,都把视线投向了这里,开始关注此事的发展。

  上层的官员们想要平息此事,而下层的御史却希望事儿越闹越大才好,到时候他们就有了攻讦的理由,不管矛头对准海瑞还是已经致仕的徐阶,都是上奏疏很好的理由。

  江南风起云涌之时,南京城里抓几个小官自然也没人注意,大家都视线都看向苏州和华亭,想想这位“海青天”到底要如何处置徐阁老。

  姜宝是南京国子监祭酒,品级也算不低,自然不能直接拿人。

  林燫在收到魏广德书信后,就先以有人告发贪墨的名义动手抓了国子监教习郑如瑾,有徐邦瑞和林燫出面,进了刑部大牢的郑如瑾几鞭子之下就很快熬不住了,竹筒倒豆子般把当年知道的事儿一股脑全招了。

  有了郑如瑾的口供,接下来自然是拿下姜宝,借着海徐之争,南京的权贵都把视线投向那边,想看笑话的功夫,姜宝就被扣留在礼部后院。

  毕竟是从四品的官员,在没有朝廷旨意的时候还不能随便下大狱。

  不过因为有林燫的默许,人是被控制起来。

  之后,自然就是拿着郑如瑾的口供进行了一番逼问。

  在一番对峙和诱导之后,姜宝的口供也就出来了。

  经过林燫和徐邦瑞两人润色的口供,立即以南京礼部的名义发往京城,到这个时候,南京城里才有官员后知后觉发现此事。

  当初参与此事的,除了这两人,自然还有魏国公徐鹏举和诚意伯刘世延,以及徐邦宁。

  不过徐邦宁早就忘却此事,要知道当初安排他进国子监,徐邦宁就是一百二十个不愿意,所以最后根本就没去。

  其中详细也只知道个大概,却并不熟稔。

  而消息传进魏国公徐鹏举和诚意伯刘世延耳中后,两人都是面色大变。

  刘世延是没想明白事儿都过去好几年了,怎么还被人翻出来,关键打听到审问细节时,似乎就是针对魏国公府上的。

  此时是礼部和刑部操办,而不是南京城里的锦衣卫,虽然让他稍微心安,可心里依旧有控制不住的恐惧,担心此事的背后是北方皇宫里那位的手笔。

  而躺在病榻上的魏国公徐鹏举心中也有类似的心思,特别是算着时间,貌似此事发生,大概就是财货到京城那两日。

  这年头的交通可没有准点一说,只能大概估个时间,什么时候能从南京到达北京城,特别是大运河上,因为航程太长,其中又有多段大河河道,时常发生缺水或者洪水泛滥的灾祸影响航运。

  好吧,隆庆元年刚刚修复的黄河河道又出问题了,这次换了地方,不过却依旧影响航运。

  现在两京官员和漕运总督为此事已经是焦头烂额,又在筹划治水工程。

  徐鹏举是在病榻上看到刘世延的密信才知道此事,一时间惊怒交加差点就气晕过去。

  拖着病体给刘世延写信,请他帮忙周旋,想要尽可能把事儿压下来。

  到现在为止,因为没有看到口供的副本,所以现在他还不知道此事矛头直指小儿子徐邦宁,否则他一下子就会猜到此事背后有大儿子徐邦瑞的身影。

  就在南京这边把奏疏连带口供一并提交京城的时候,高拱终于又回来了,此时距他离去仅仅过了一年半的时间。

  和走时一片凄凉不同,这次回来距离京城十数里就看到迎接的官员人潮。

  不仅有他的故交好友,门生故旧,还有在一年多前曾经跟随上疏弹劾他的官员,都是来刺探情报的,看看现在回来的高拱会用什么态度面对他们。

  如果高拱脸色不好看的话,那还是趁早考虑离开京城远远的,免得被他惦记上。

  站在人群最前面的,自然是陈以勤、魏广德和张居正,而李春芳和殷士谵留在内阁处理政务。

  不可能回来一个人,整个内阁都跑出京城迎接吧。

  身后则是礼部尚书高仪、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廷等人。

  再往后才是六部五寺的其他官员,可谓声势浩大,就仿佛是一位得胜回朝的将军般。

  隔得老远,高拱马车停下后下来,陈以勤、魏广德等人就快步上前,待走近了齐齐抱拳行礼。

  “肃卿兄,你可算是回来了。”

  魏广德声音略微有些“沙哑”的说道。

  “肃卿,平安回来就好。”

  陈以勤是略显激动的说道。

  “逸甫、善贷、叔大,能见到你们真好,为兄这些年想你们得紧。”

  四个人都是出自裕袛,在外人看来自然感情深厚。

  特别是那些人稍一回想就会想到,当初满朝倾拱的时候,陈以勤、魏广德等人都是没有附庸首辅徐阶的,私下里也曾劝告那些弹劾高拱的人收手。

  而张居正呢,在老师徐阶和高拱斗起来以后,自始至终也是一言不发,其实也是不得不避嫌。

  一边是老师,一边是好友,你让他怎么站队?

  总之,四个人在城外相见的场面,大家都表演的很好,让身后的朝中百官大多都以为几人关系如初。

  “我在新郑听说善贷入阁的消息,可是高兴的连饮了三大杯。”

  高拱乐呵呵对魏广德说道。

  “今日已经备好接风酒,大家正好叙叙旧,都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都多少年了。”

  魏广德也是笑答。

  这边见礼完,身后的官员也一一上前和高拱相见,三人都识趣的退到他身旁。

  这些来迎接的官员,不管熟悉还是不熟悉的,不管年前是否参与弹劾他的,高拱一律笑脸相迎,就好似当年事没有发生一般。

  见到这番场面,魏广德心里却是暗暗叫苦。

  高拱被弹劾下台后,这次回来貌似圆滑了许多,不再是过去的高拱了。

  按照原来的脾气,除了他的好友外,对那些曾经敌对过他的人,应该是冷嘲热讽一番才是。

  不好对付了,现在的高拱。

  魏广德在心里想到,不经意间看了眼张居正,见他此时也是眉眼直抽,显然和他的感觉差不多。

  至于魏广德他们为什么会出城来迎接高拱,当然并非出自本意,能在京城摆下接风酒宴请高拱就不错了。

  魏广德此番出来秀,主要还是因为隆庆皇帝的原因。

  好吧,那日去见皇帝,隆庆皇帝高兴的告诉他,帝师高拱已经从新郑出发,不日就将抵京的消息。

  皇帝想要借这个由头出城迎接,魏广德当然不能让他这么干。

  皇帝出城迎接大臣,可没这规矩。

  那行,既然魏广德阻止他迎接,于是隆庆皇帝就问道:“难道就不去迎接了吗?”

  把问题抛给魏广德,这种情况下魏广德自然说他当初和高拱关系好,这一年多也是想念得紧,所以自告奋勇要出城迎接高拱还朝。

  要说魏广德对高拱的态度,那肯定是不乐见的。

  开什么玩笑,高拱回了京城,那几乎就没他们几个什么事儿了,以后所做的一切都只能是高拱的陪衬。

  至少在皇帝眼里是这样,高师傅大才,是治国安邦的肱骨。

  对于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差点把自己发配到福建收拾首尾的人,魏广德心里对高拱有好印象才怪。

  是的,和隆庆皇帝心目中英明高大的形象不同,魏广德觉得高拱是个假公济私,还心狠手辣的人。

  想想景王怎么死在安陆州,魏广德总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当初自己确实在他面前提过景王虽然就藩,但始终是裕王殿下的隐患,结果数月后就传来消息,人死了。

  不过最让魏广德不爽还是高拱想要他外放的事儿,那是想要堵他入阁之路的做法,这特么就是死仇了。

  魏广德甚至猜测,从那时起,高拱其实就已经在想方设法堵裕袛旧人们升迁的路,想把他们挡在内阁之外。

  一番繁杂的见礼完毕后,官员们坐轿的坐轿,上马车的上马车,前呼后拥跟着高拱回城。

第749章提醒

  “肃卿兄,慢走。”

  魏广德拱手对上轿的高拱说道。

  “高阁老.”

  身后的官员也不断向上轿的高拱说着客套话,魏广德慢慢的退到人群之后,不觉抬头看了眼天上,此时皓月当空,月光铺满地面,是个不错的天气。

  可惜

  魏广德目送高拱轿子离开后,对殷士谵、张居正笑道:“我们也走吧。”

  “好。”

  “明儿见。”

  殷士谵和张居正都笑着回应,各人走向自己的轿子,其他官员马上又围了过来,要给三人送行。

  魏广德上了自己的轿子,等离开地面走不多远,魏广德就拉了拉轿子里的牵绳,轿外小铃铛发出清脆的铃声,大轿立马就停了下来。

  魏广德掀开轿帘,对过来的长随吩咐道:“把这个送到欧阳大人府上。”

  说话间,魏广德从轿子抽屉里拿出一封封口的书信递出轿子。

  “是,老爷。”

  外面的长随答应一声,接过书信就快步而去。

  今日迎接高拱的人群了,杨博、欧阳一敬等人都没有到场,都是去心已定,不会因为高拱释放出亲善的态度而改变分毫,王廷也没有出城迎接高拱,只是在接风宴上才露面。

  不过魏广德观察到当王廷和高拱饮酒后,面色并不好。

  魏广德给欧阳一敬准备了两封信,一封自然是平安无事,还有一封就是要他速退。

  刚才魏广德递出去的那封信,就是让欧阳一敬继续递交辞呈的书信,他看得出来,高拱今日全天都在演戏,而并非是他的真实表现。

  不知不觉,一向态度强硬的高拱也学会了隐忍,这样的他就更难对付了。

  第二日,魏广德一大早就进了内阁办公。

  高拱虽然回朝,可并不是说他带着圣旨马上就可以回到内阁。

  昨日回京城后,高拱就把请求陛见的奏疏送进宫里,等待皇帝召见。

  一般被重新召回京城的官员,会先请求觐见皇帝,然后言辞恳切推辞一番,甚至出宫以后还会再上一封请辞奏疏,表现出自己谦虚谨慎的态度,在被皇帝驳回后再乐颠颠的上任。

  毕竟要是真不想复出,直接在老家就上请辞奏疏了,何必不远千里跑到京城来。

  魏广德正在处理公文的时候,芦布轻手轻脚进了值房,在魏广德身边压低声音说道:“老爷,高拱刚才进宫了。”

首节 上一节 779/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