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815节
现在可不是和平时期,要是被俺答汗派来的追兵发现,说不得就是一场大战。
他这些手下一路急行早就人困马乏,那时候遭遇怕就是十死无生的境地。
康纶虽然也想早点离开这里,可也得考虑自己的小命,而且要是把汉那吉在自己手上出了事儿,就算活着回去又怎么交差。
所以只是思索片刻他就决定在败胡堡过一夜,天明再走,这样也安全不是。
“康大人放心就是,我安排手下明早就给大人准备吃食,绝不会耽误你们赶路。”
郭守备当然明白他的心思,当即答应下来。
今晚城中有了这五百人,他觉得一会儿也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昨晚就没睡好,就他白天也就是抽空打盹了一阵,他其实也是困得不行。
可睡觉把汉那吉是跑到他的地盘来的,要说这败胡堡可不是交通要道。
败胡堡其实建城也不过几十年,算是明军边堡中比较新的,因为这里扼守的通道地势险要,可不是大军行动的首选。
明军也只是为了大同的安全,嘉靖年间才在这里建城,扼守住这段通道。
也因此,败胡堡里驻扎的兵马也不多,不过千多人而已。
虽偶有蒙虏来袭,不过对方兵马也是不多,毕竟这里的地势限制了大兵团进攻,所以这些年来他在这里守备倒也算轻松,只能再等俩年就想办法活动,换个更好点的地方。
最好是换到后面去,这边堡可不是好待的。
至于周边其他的大城,还是算了,去那里还不如继续留在这里,至少蒙古人一般不会来这里。
第二天一早,康纶就见到把汉那吉。
实际上昨晚城中的动静就已经惊动了他们,只是住所外有明军一个百户把守,他们也没法在军堡里四处走动。
等天亮时,终于接到消息,是大同巡抚派人来接他们去大同的,所以一早他们就收拾了行李,准备离开这里。
见到正主,康纶也没多做寒暄,直接带人就离开了败胡堡。
五百骑兵把把汉那吉一行十来人护在中间,当然也可以说是看押在里面,打马就出了败胡堡。
至于瓮城里一地鸡毛,自然是败胡堡的兵卒负责收拾。
把汉那吉随行人员虽然少,可是带的马匹却足有三十多匹,是按照一人三马的配置,这在明军骑兵中都是非常少见的。
即便是明军的精锐骑兵,最好的待遇也不过是一人双马。
这样的差异,可是让明军士卒眼红不已。
不过没办法,谁叫人家蒙古人马多呢。
虽然他们是巡抚亲兵,可也只能一人一马,可没有更多的马匹更换。
这一路行来,看着把汉那吉一行人连续换了几次马,可把人羡慕的不行。
好在现在是归途,只要晚上到了大同城就好了,倒是不用顾惜马力。
回程可比来时轻松,毕竟出了大同不久,士卒们也知道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败胡堡,可中军大人不惜马力让他们急行,可是把他们吓得不轻。
当初总督和巡抚招收标营,就是从大同军中挑选能征善战的精锐士卒,进了这里已经多年没有上过战场了。
或许勇武还在,可毕竟锐气已经散了不少。
标营平时就是跟着总督巡抚外出,摆出架势来,所以再精锐的士卒几年下来也逐渐蜕化成了样子货。
看上去精锐非常,但战力下降很厉害,所以昨日才会被吓得半死。
当然,关键还是康纶不惜马力的急行军,这可是骑兵的大忌。
若是有马匹轮换,士卒们也不会这么担心,只要遭遇敌人时换马应战就好了,可惜他们没那条件。
紧赶慢赶,天色擦黑的时候,高大的大同城墙已经遥遥在望。
这里可不比周围,或许直线距离近,但是得绕山路跑,大同城外可是一路坦途。
士卒们看到城墙后就精神大振,呼喝着打马急行,就希望在天黑前进城。
只有待在城墙里,他们才能感受到安全,可不是野外宿营能够比拟的。
宣府,巡抚衙门。
这里是宣大总督王崇古的临时行辕,而此刻他手里拿着大同发来的紧急军报也是面露诧异。
俺答汗的孙子居然跑过来投降,虽然只是随行十来人,可是他的身份注定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投降,政治意义非常大。
而且,孙子跑了,俺答汗此时怕是已经气疯了,说不好正在重新召集大军,准备来大同要人。
叫来师爷,让他马上书写一份奏疏,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同时召集宣府巡抚和总兵官,商议接下来宣府的军事准备工作。
大同,无疑是俺答汗的首要目标,那里不仅距离板升城最近,而且还收留了把汉那吉,但这并不意味着宣府可以置身事外。
现在他能做的,一是尽快把消息传递到京城去,等待朝廷的命令,二就是秣兵历马准备应对俺答汗的进攻。
“消息立即传递给宣府各堡,要他们严加防御,防止蒙古鞑子偷袭。
宣府骑兵尽快集结起来,不管是救援宣府还是大同”
在和宣府巡抚商议后,王崇古就对宣府总兵下达了战争动员的命令,同时又派出信使向大同隔壁的延绥镇求援,请他们也做好支援大同的军事准备。
虽然他已经卸下陕西三边总督的职位,可延绥总兵不可能不给他这个面子,是一定会接受他军令的。
在王崇古这边做好准备的时候,京城那边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虽然已近傍晚,可吏部大堂却是灯火通明,照的亮如白昼。
高拱、张四维等人正在再次核对要裁革的官职,这可不是小事儿,而是关系到许多人的大事,吏部也必须小心应对。
“高阁老,这些裁革官员全部都赋闲下来吗?也不安置个去处?”
“若是有空缺官职,还需要裁革吗?让他们先休息下,朝中有官职空缺出来,优先从他们当中选拔就是了。”
“可是这个,南京粮储海瑞”
第780章内阁
“海瑞?”
听到张四维有些为难的说出一个名字,高拱心里也是一紧。
倒不是海瑞有多不得了,在高拱看来,海瑞不过就是一个沽名钓誉之辈,否则当初掌握徐阶家族投献田地的证据后,就应该快刀斩乱麻,直接抄家拿人。
徐家凡是涉及此案的族人,都应该被判流放才是。
可是海瑞没有这么做,而是想和徐阶讨价还价,让他自己把投献的田地退回。
可是,看不起归看不起,高拱却不会不考虑海瑞在清流那边的影响力。
翰林院、都察院和民间,海瑞因为《治安疏》的广泛传播,加上那带着棺材在家里等待嘉靖皇帝处决的传奇故事,让他得到许许多多读书人的推崇。
若是这个时候传出因为他裁革冗员导致海瑞失去官职,高拱不知道外界会怎么样评价他。
“那就把他迁到南京都察院不,户部,我记得当初他在户部就是云南司主事,是吧?”
高拱明白轻重,也不想在裁革冗员过程中闹出乱子,毕竟这是很得罪人的事儿。
要是有人不服官职被夺,利用海瑞事闹起来,也是很麻烦的。
张四维只是略做思考就答道:“海瑞初为户部云南司主事,这没错,之后就是都察院、大理寺等衙门.”
张四维说这个,其实也是想让高拱对海瑞的仕途经历了解更清楚一些,这样也方便他安排海瑞的官职。
不过高拱不想听这些,他都是以我为主的性格,既然已经定下让海瑞去户部,那就不会变。
“就是南京户部吧,到时候在那边挂个闲职就好了,让他把手上的事儿移交南京都察院,以后每年对南京粮储的巡视是南京都察院安排御史进行,就不用他了。”
最初,高拱却是想发挥海瑞的长处,让他进都察院。
既然你是清官,那就帮我看着南京那帮贪官污吏好了。
可是,高拱忽然想到另一件事儿,头两日有人在他耳边说了,海瑞似乎是查到他门生头上了。
若是在两三年前,高拱不仅不会考虑为自己的门生开脱,还会把消息传递到都察院,让他们严查。
可是现在不会了,他需要门生故旧为他造势。
孤臣,是没有好下场的,和光同尘或许才是为官之道。
海瑞这把刀,该怎么使用,还必须好好想想,用不好伤不到人不说,还会伤到自己就不好了。
“好,海瑞并入南京户部,听说他统计计算出众,也算因人制宜。”
张四维这次没有多说话,只是附和着高拱的话,在册子上记录几笔。
这一晚,吏部大堂通宵灯火不灭,高拱带着吏部官员连夜把裁革官员的名单定下来,然后命人抄录,准备择日上奏此事。
吏部的动作并没有想要瞒人,就在这晚,消息就已经在京城的各处府邸和风月场所传开,一些闲散的官员不免心有戚戚,担心自己的官职也在裁革之列,于是乎四处拜访同年好友,打听消息。
不过这些事儿,吏部知道的人都不多,自然也打听不出多少东西,只知道是一些衙门的官员编制会缩减,一些官职的职责会合并,剩下的即为冗员,要裁撤。
但具体怎么个裁革法,外面也说不清楚。
魏广德自然也听说了此事,虽然隆庆皇帝并没有给内阁下旨,但吏部已经风风火火动起来,他要是都不知道那就太失职了。
他知道的当然要比外面传的详细一些,不过也没太在意。
如果真有关系户需要照顾而又在被裁革官职的名单里,那就等尘埃落定之后再给他谋个差事就好了。
现在高拱得了圣眷,正在操办此事。
魏广德知道,这是高拱回朝后最大的动作,绝对不会允许有人横插一手,坏他的好事儿。
影响不了,那就让他做就是了,总归还是要人做官的,又不是要剥夺这些人的官身。
吏部那帮子人应该是巴不得上官年年这么干一次,到时候才有人哭着求着找他们办事儿谋职,红包还不拿到手软。
随后两天,因为吏部的行动,朝堂一些官员不免人心惶惶,担心自己就在裁革范围内,因此李春芳、魏广德等人的府邸门前人流如织,许多人已经等不及递上帖子,等各府邸回帖再上门拜访的规矩,直接带着礼物就在各家府邸外等候。
当然,这样的场面不止出现在内阁阁臣家中,也在六部堂官和吏部官员门前出现着。
许多人是为了自己,也有是为亲朋好友前来打听消息,让所有高层都烦恼不已,心中或多或少都对高拱有了一丝不满的情绪。
其实到了二品这样的层次,是不喜欢家门前排起长队的。
或许在旁人看来他们礼物收起来很爽,但是这礼物很多时候都不是无私的,是要有代价的。
到这个时候,礼物是不收不行,可有些事儿主家却未必愿意做。
而且,如此场景影响也非常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