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825节
魏广德下午在内阁里想到这个的时候,就叫人查阅了典籍,发现兰州绒织造技术似乎和西域有关,大约在唐代传到兰州。
按典籍记载:凡绵羊毛有二种:一曰裘衣羊,剪其毛为毯,为绒片,帽袜遍天下,昏出此焉。
古者西域羊未入中国,作褐为贱者服,亦以其毛为之。
褐者有粗而无精,今日粗褐亦间出此羊之身..
一种裔芍羊(番语),唐末始自西域传来,外毛不甚裘长,内毛细软,取织绒褐,秦人名曰山羊,以别于绵羊。
此种先自西域传入临跳,今兰州独盛,故褐之细者皆出兰州,一曰'兰绒',番语谓之'孤古容',以从其初号也……
孤古容,在后世也被人误称为姑姑绒。
而现在大明流行的兰绒,主要材料其实就是这种裔芍羊,或者说兰州山羊毛织造。
不过因为战争的原因,山羊的饲养量也是不大,毕竟这东西只能饲养在野外,而且产量也不高。
倒是蒙古那边有大量羊毛,可以制造地毯、帽袜一类的东西,制作衣服也可以,只是稍微粗糙点,但是保暖效果俱佳,才是可以普及的东西。
但是,这蒙古人的羊毛只能做粗糙的衣帽等物,那是因为蒙古人技艺不高的缘故,西方这个时代毛纺织业已经发展起来,只要加大成本其实要可以织造精致的毛纺织品。
其实,最早看到兰绒的时候,魏广德就有心投资羊绒产业,不过担心在大明爆发“羊吃人”事件,所以强按下这个念头。
资本逐利,资本家没有底限,这些权贵同样没有。
不过,现在如果大明和蒙古人议和,那就意味着大草原上能够有充足的羊毛原料,自然就不担心内地田地因此被圈占拿去养羊,这毛纺织业貌似在大明也就可以发展起来。
以大明能工巧匠的技艺,纺织机的改进自然是不在话下,相信大明的毛纺织品应该也能达到西方的水平甚至超越。
在魏广德不多的学校记忆里,似乎西方经济发展几个重要的东西,除了蒸汽机、炼钢技术,纺织机的改进也是很重要的推动因素,它让西方人第一次领略到技术革新带来的成果。
兰绒为什么在后世名声不显,魏广德猜测可能也是和西方有关。
毕竟欧洲国家的纺织业是他们经济发展最早的行业,技艺上因为时间长的原因产品肯定是非常精湛,甩中国毛纺织品几条街,最后兰绒的没落怕就是被人抢占走市场造成的。
当然,实际上兰绒的消亡也确实是在清朝。
清朝中期以前,兰绒的交易量还是非常大的,因为清朝的时候已经解决了制约大明羊绒发展的壁垒,有西北巨大的羊毛产量做为支撑。
据传,在清朝乾隆时期,每年兰绒的交易量高达万两黄金。
而兰绒这项传统技艺的消失,则是因为到了清朝晚期,洋务运动兴起,在明清兰绒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兰州开办了兰州织呢局,利用西北地区丰富的羊毛原料,来生产毛布。
好吧,这时候的兰绒已经被西方的纺织技艺取代,采用西方的工艺生产产品了。
自然,兰绒也就不再被人提及。
“善贷,伱的意思我大概明白了。
那边的损失,就用草原上的羊毛来取代,我们让他们用羊毛交易盐铁茶,再把羊毛纺织贩卖出去。”
徐文璧似乎还是有些犹豫,不过魏广德知道他担心的是什么,于是笑道:“互市上赚一笔,纺织作坊上再赚一笔,这利润可是不小的。
据我所知,草原上这羊毛还真不值钱,跟白捡的差不多。”
“做生意能赚多少?好像也没现在这么赚钱啊。”
徐文璧皱眉说道。
“大哥,堂堂国公府,难道真差那点银子不成?”
魏广德看着徐文璧的样子,悠悠说道:“你可是与国同休的国公爷,大明朝现在的情况你不可能不知道,朝廷财政因为北方军费支出已经濒临绝境。
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会发生什么事儿?你想过吗?
朝廷若是不存在了,那才是对徐家最大的打击。”
魏广德说最后一段话的时候,声音已经压得极低,只二人可闻,因为这话里有些犯忌讳。
“这生意虽说可能真没有现在来钱容易,可细水长流,年年都有稳定进项,而且还不担什么风险。
那些从中捞银子的手段,不管怎么说都上不得台面,家中子弟也要派去边镇受苦,何苦来哉。”
魏广德又说道。
“可是没了两边的对立,族中子弟积累功劳就慢了。”
徐文璧又说道,“终归还是有些吃亏了。”
“到时候,京营大阅前让他们参与,在陛下面前露脸就是了。
积累功劳慢,那也得有对比,大家都没有战功,谁有比谁有优势?
兵部考功司那边,难道你们还搞不定那些人,呵呵”
魏广德笑道。
“得,这事儿,我和我这边的人可以支持你,朝廷闹起来的时候,我们不会发声反对。
其他人那里,我也会把你话里的意思带到,但他们会不会顾全大局我可就管不着了。”
徐文璧最后还是点头答应下来。
“反对的,大哥给我名单,我再去他们家拜访。”
魏广德开着徐文璧说道:“实话实说,这事儿内阁和陛下那里其实已经达成一致,甚至可以说就没一个人反对,这意味着什么,大哥应该可以领悟到。”
徐文璧微微点头,他当然明白是什么意思。
皇帝和内阁都同意,那就意味着可以强行推行下去,根本不理朝中那些呱噪。
甚至,有人跳的太厉害,直接摘了乌纱都是有可能的。
从定国公府出来,魏广德就直接回了自家府邸,今晚主要的任务已经完成。
魏广德相信,即便因为徐文璧初掌定国公府,威势不如以前,那些跟着定国公府混的勋贵多多少少也会受到影响。
因为魏广德已经给他明说,那就是可以不出声支持,但只能保持沉默。
是的,反对还是中立,不管他是什么想法,只要沉默就可以了,只要不站出来加入反对一方阵营即可。
因为不管有多少人反对,最终都会被强行推动下去,除非俺答汗没有议和的心思,那自然就不多说了。
第二天一早,魏广德到了内阁后,很快就被李春芳的人请了过去。
等阁臣都到齐后,大家都简单把昨晚的情况说了下。
“勋贵那边,善贷你盯紧点,就算不支持,但也不能公开反对,另外你下面那些人,也要早点打招呼。”
高拱又一次抢了李春芳的角色,开始对殷士谵、魏广德等人说教起来。
“同意的最好,就算心里是持中立或者反对的立场,但这个时候也不能跳出来,保持沉默就好了。
昨晚,我听说六科那边,由章甫端、张国彦召集给事中宋应昌、张思忠、纪大纲等人议论此事,结果就吵得厉害,其中只有少数人和我们想法一致,大多还是持反对和谈的态度。
局势,不容乐观。”
李春芳开口说道,“所以大家这几天多和下面接触下,一是拉拢和我们想法一致的人,二就是让那些反对的人知道厉害,让他们明哲保身。”
“首辅大人说的不错,还要注意那些反应激烈的官员,实在不行我让吏部马上安排,把他们外放出去。”
高拱这时候也很有霸气的说道。
现在手掌吏部,对于那些低品级的官员,他还真可以不屑一顾。
第789章寻人
十一月的大草原,正处于今秋时节,天空湛蓝,阳光透过稀疏的云朵洒在广袤的大地上。
草原上的青草已经渐渐成片变黄,但依然在微风中摇曳生姿,远处山峦如墨,与草原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
在大草原的边缘,成群的牛羊正在悠闲的觅食。
牛羊们低头啃食着青草,偶尔有牛羊发出一声叫声,随后就有旁边的同类发出类似的声音,相互辉映。
忽然,似乎是感受到什么,一些牛羊的耳朵不住的四处晃动,随后抬起头看向一个方向。
不同于它们已经习惯了牧民骑马过来的响动,那毕竟只是一、两匹马的蹄声。
顺着它们的视线看过去,远处草原上已经出现了一串小黑点正在逐渐放大。
近了,那是由十多匹马组成的一支马队。
牛羊群边缘的一些胆小的牛羊不自觉往里面挤了挤,即便没有了丰美的牧草也是顾不上了。
“大人,这里果然有羊群,这附近肯定有蒙古人的部族。”
马队前面,一个全身披甲的明军低级军官对旁边一个身穿明朝青色官服,胸前补子则是绣着一只蹲坐的,正抬头望着天上不知是太阳还是月亮的动物。
官场之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只动物是彪,一种叫做金猫的猛兽,相传是是狮子和老虎杂交的狮虎兽。
在中国文化里,彪是介于虎豹之间的神秘灵兽,相传彪为卫国始祖,源于西周毛叔之女孟姬。
这样一种神秘的动物,但是所配的官服颜色,对于熟悉明朝官员服色品级的人一样就能认出,这不过就是在大明朝最不入品的一个六品武将、百户而已。
只不过,熟悉了明人武将都是顶盔掼甲的边人来说,乍一看到这样穿着官服的人,还是会下意识以为这是一个大人物,而根本不会想到他的品级其实不过就是个管百来号人的小军官。
“分两队人左右找找,看看那些牧民在哪儿?”
那官员开口说道,声音倒是洪亮,开口身后所有人都能听清楚。
很快,队伍后面就分出四人,两人一组向牛羊群两边跑去。
虽然在这里等着,很快也会吸引牧民的注意而过来接洽,不过显然这些明人是等不及找人。
“穿着这身官服骑马真不舒服。”
人离开后,那武将不由得拉了拉官服前摆,随口说道。
“鲍大人,其实你穿这身官服还是很威风的,比披甲胄更像个官儿。”
旁边那人貌似和鲍大人很熟悉,马上就接话道。
“在这里,还是觉得披甲胄更让人安心。”
鲍大人随口就说道。
“我们可不是来找鞑子打仗的,而是来找人的。”
那小头领开口道,“大人,你说我们要是把消息带给阿勒坦,回去我们真的都可以升一级吗?”
“总督大人亲口说的,那还有假,回去后每人还有十两银子的赏赐,这是巡抚方大人亲口许诺的。
那帮官老爷虽然贪财,可也不至于为这几十两银子就打自己的嘴吧。”
鲍大人开口答道。